如何利用诗词促进高中生审美能力发展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der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作家席勒认为;“若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语文课堂是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审美特质,完全符合新课标“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的要求。而古诗词在学生审美特质的培养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以审美的观念和方法引导启发学生。学生在认识美、感悟美的同时,审美需求和审美感受得以满足,在享受古诗词魅力时审美能力得到提升,最终使审美特质得以发展。
  一、细品语言美,初步形成审美特质
  法国印象派大师保尔·瓦雷里在《诗与抽象思维》里说;“诗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某些文字的组合能产生其他文字组合所无法产生的感情。”与小说、散文相比,古诗词语言由于篇幅的限制,具有凝炼、含蓄、集中的特点。古诗词语言简洁却更富有表现力,简单的话语却表达出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道理。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推敲、咀嚼古诗词的语言,由那些表现力强的妙词人手,明所绘之景,知所写之人,进而把握其意境,理解其主题,从而引导学生审美特质的初步形成。
  古诗词语言精巧但蕴涵丰富,教师可引导学生紧扣古诗词中的关键字词,挖掘其内涵,品味深意,获得美的享受。如柳永词《甘草子》中“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一句,以一个“乱”字将雨拟人化,既写出了雨打残荷的声响,又刻画出水珠乱溅的情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女主人公凭栏凝伫,寂寞无聊的形象,体会主人公心绪之乱。寒山《杳杳寒山道》里“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中的“朝朝”“岁岁”用叠词表现了时间的悠长。而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句中又用拟声词使诗歌更为生动,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品读语言美的时候,学生还可借助前人的诗评,以获得共情。如宋祁《玉楼春·春景》中“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可先领会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句评论,引导学生感受“闹”不仅写出了红杏的多和繁,更使春光的生机勃勃跃然纸上。
  二、感悟意境美。快速提升审美特质
  何谓意境?《辞海》的解释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古典诗词讲;究的是诗情画意,而古诗词意境主要表现在形神、情景的结合之中,它既有直观可感的形象,又有开放创造的想象。古诗词的意境是诗人在审美经验形成之后的整体性美感。诗人在观察了外物之后获得一种心灵的感触,构置出独特的审美意象,再在所描绘的客观景象之中加入自身的情感、思想等因素,从而创造出优美的、带有主体色彩的意境。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确实,想象是诗词的基础,离开了想象就谈不上所谓的意境。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的景物开始分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挖掘诗词中的细枝末节进行再造想象,补充诗人所留空白,还原古诗词原始场景,在联想与想象的基础上感受古诗词中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用联想和想象促使学生发散思维进行个性思考,以同理心、换位思考的方法,体会作者心中的所思所感,这样才能在简洁、凝炼的文字中感悟出语言背后的意境,拓展无限的审美空间,快速提升学生的审美特质。
  在学习杜甫的《绝句漫兴九首(其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营造的优美意境;漫天飞舞的杨花落下,像一层白毡铺满小径,片片像圆圆青钱般层叠在水面上的青绿荷叶点染在溪水之中。那隐伏在竹丛笋根旁的幼小野雉,却很难为人所见。而岸边沙滩上的小凫雏们,亲昵地依偎在母凫身边安然人眠。学生在此清新隽永的意境里,通过同理心的思考感悟,在这初夏林溪间的美妙自然景物间,感受到作者流连忘返的心情,同时体会那种深挚淳厚的生活情趣,获得美的享受。
  三、领略情感美。推动审美特质最终成熟
  “诗缘情而绮靡”(陆机《文赋》),古诗词是传达情感,进行精神交往的载体,它是作者在对感情筛选提炼后,结合情与理,用一定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审美成果。由于诗中那些无所遮掩的喜与哀是诗人最本真的生命体验,是诗人内心的真情流露,所以古诗词所表现的真挚情感能带给读者敏锐的审美感知和别样的审美愉悦。在欣赏的过程中,读者的审美想象、审美情感与古诗词的语言、意象、意境等进行交融,思想和情感更易获得启迪和共鸣。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古诗词审美这一心理过程,把学生与古诗词之间的距离拉近。引导学生根据古诗词的体裁、时代、语言、意象、意境等仔细揣摩诗人创作时的情感,把握古诗词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在移情的基础上体验诗人美的感受,从而能发现美并创造美。同时,教师还要诱导学生在古诗词的审美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发挥他们的审美能动性,以达到完善人格、陶冶情操的目标,推动其审美特质最终成熟。
其他文献
师生共读是学习文章的一种方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常用,但在作文教学中却运用得比较少。其实在作文教学中,同样需要仔细品读文章,只是读的目的、程度和对象都与阅读教学不尽相同罢了。作文教学中的品读对象,既可以是高大上的名家经典,也可以是学生周围接地气的习作,它们功能不一样,学生接受的层次也不一样。  一、 解读学生习作,点评修改模仿  与学生渊源最深的文章,当数他们自己的习作。所谓习作,当然具有练习
期刊
苏教版必修课本、读本、《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以及《史记》选读中节选的名篇佳作成了学生难以消化,甚至拒绝接受的“古董”。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疲惫、学生厌烦。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首先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重视诵读  很多经典文言文重音律和谐,语言恣肆有势,极具美感、声情并茂的朗诵可以最直观地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美,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  对于一些经典的美文,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声情并
期刊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其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进一步完善学习模式。高中语文学科开展探究性学习能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平台和机会,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学习活动。  一、夯实探究性学习基础  高中语文学科具有极强的知识性和系统性特征,这就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了突破口。教师要牢牢把握住高中语文学科的特征和规律,
期刊
“吴地饮食文化探寻”是高职语文的一堂综合实践活动课,旨在从吴地的饮食特点中探索吴地人文精神。教师可以引导服装专业学生在吴地人文精神的感召下进行服装设计,探寻文化课与专业课的融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综合素质。  语文课堂教学最大的掣肘在于教材。在以学科知识为前提的框架下,教学始终围绕教材灌输知识,教师极少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价值观的建构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传统教学中的活动忽视甚至排斥学生以获取直
期刊
打开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便会看到这样一段话:“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你可以鉴赏它的‘形象美’——外在的形象,精神的形象,丰富的意象,多样的意境……”是的,诗词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有许多特点,但其最本质的特点无疑是形象性和抒情性。诗歌离不开形象,不管这形象是鲜明的亦或是隐藏的,诗人的情感不可能脱离形象而单独存在。那么,诗词借以寄托情感的形象又有哪些类型呢?  一是内外兼修的人物
期刊
笔者是江苏省一所重点高中的语文教师,非常有幸被选派到新疆一所高中工作三年,成为一名国家援疆战略实践者。在高中担任副校长,分管学校教研、科技等工作,还分管一个年级,有机缘能为祖国边疆的教育事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荣幸之至。与各位语文同仁一起开展的教学、教研活动,促使我不断反思:如何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现提出几点粗浅的想法和大家商榷。  一、审视语文地位  一所学校的文化内涵、精神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明确:“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所以,教师应激活想象,让麻木的心孕育出一片诗情画意;少讲精讲,还学生读思的时间;讲授力避重复而凸显篇章的艺术魅力。如此,也许我们能突破重围,还诗歌课堂以生机。下面笔者以《氓》的教学为例谈谈诗歌教学的诗意和有效性。  一、课例回顾  师:从大家的回答来看,对《氓》中的难字难词和
期刊
所有考生都知道,高考打响第一炮,考好语文很重要。要考好语文?写好作文是第一条。考生要在作文评分的天平里加两个镇盘砝码,第一个砝码是审题要精准,而精准审题的根本则在于加第二个砝码,就是很好地发挥思辨能力。  一、如何做到精准审题  自恢复高考制度起,直至新课程实施前后,高考作文除了少数年份、少数省份偶尔出现命题作文或话题作文之外,差不多都是自定立意、自拟题目的材料作文。要写好材料作文,精准审读材料是
期刊
新课标倡导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倡导运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高效课堂,不仅是达成高效率的课堂,更是教育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巧妙的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在课堂上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高效提高、高效进步和高效收获。教师是构建高效课堂最直接的一环,这一点,笔者通过参加本校举
期刊
《可以预约的雪》这样的散文,看似简单,但学生如果没有生活体验,是很难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怀的。“浅文深教,深文浅教”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如何实现?听一位教师所讲的《可以预约的雪》一课,深受启发:语文课无论是什么样的课,有“生成”,必活。  一、预设“生成”。意料中的惊喜  师(投影):看到标题《可以预约的雪》,你读出了哪些信息,或者有什么疑问?  学生思考。  生1:如果不看文章,单从标题上看,会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