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学校的文化图腾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80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由史可法后裔于1947年创办,始名可法初级小学;1951年,迁址更名;1982年,创成江苏省实验小学;1999年,创成江苏省模范学校。办学至今,该校坚守“文化立校”的教学主张,坚定“文化自觉”的精神成长,秉承“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重塑文化,为教师享受教育服务”的办学理念,形成“轻负高质”的鲜明办学特色,成就了独特的梅岭风格。
  图腾是人类原始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精神力量的本源之一,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文化情操和艺术修养。人类以尊敬的态度对待它们、崇拜它们、相信它们,意图获得它们超人的力量、勇气和技能。一个部落有部落图腾,一个民族有民族图腾,一个国家有国家图腾,一座城市有城市图腾,一所学校当然也应有学校图腾,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图腾。那么,梅岭小学的图腾是什么呢?
  1645年,清兵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却不料在扬州被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所阻。其时,史公驻守扬州,虽独木难支,然誓死不降。最终,扬州城破,史公被俘,后不屈而死,清军愤而屠城十日,史称“扬州十日”。隔年,嗣子副将史德威寻史公遗体不得,乃葬其衣冠于梅花岭下。数年后,清帝感其忠烈,谥“忠正”,建祠以褒之,乃有史公祠。“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史可法遂成为扬州这座古城的精神图腾上不可抹去的一道色彩。
  1947年春,史公后裔史鉴先生悄然走进先祖的祠堂,借梅花岭一角办起了新式学堂,始名江都县立可法初级小学。从此,这里成为一片充满无限可能的沃野,无数孩子如一粒粒饱满而神奇的种子,轻盈地来到这里,生根,发芽,长出楚楚动人的叶。后来可法小学更名为梅岭小学,但在扬城人的眼里,史公祠和梅岭小学永远是一体的,“可法”就是梅岭小学的文化图腾。
  熔铸历史,凸现学校的可法精神
  立于点点梅花之中,手抚锈迹斑斑的铁制炮身,似闻历史中的扬州城在炮火声中惊醒,繁华跌落,史可法以身殉国,忠义正气如同梅花岭畔的梅花,余香绵绵。当一切在历史的潮水中缓缓退去的时候,我们不能忘却370年前在此抵御清军的史公和他带给这座古城的英勇不屈,史公的形象成了扬城最佳的写照。
  1.在历史中寻找——可法精神凸显梅岭人的文化追求
  其实,打动梅岭人的不仅仅是史公的顽强斗志和浩然正气,更是史公的淡定和坚守。对于梅岭人来说,数十年来和梅岭小学朝夕相伴的史公是师生的共同记忆,史公一直护佑着梅岭人。如今,当我们细细品读那段历史,慢慢地品味史公那些打动后辈心灵的东西——或许是一段文字,或许是一本诗集,或许是一段题词——获得的何止是一点感悟,更是启迪未来的智慧!
  诗人贺敬之在史公祠留下这样一幅题词:“史可法人可法书可法,史可法今可法永可法!”“人可法”、“书可法”、“今可法”、“永可法”!当梅岭人不断咀嚼史公名讳之后,忽觉“可法”二字是那么凝练,更觉“可法”二字蕴藉深远。《韩非子·五蠹》里有一句话:“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这是史公名讳之源——史可为鉴,可为今法。“可法”不就是指“被人们认可,当作模式或者法则”吗?数十年来,梅岭不就是追求这样的质态吗?于是,在史公透越历史的目光中,梅岭人有了过去、现在以及观照遥远未来的图腾。
  给岁月一个郑重的允诺,许未来一个美好的期待,这是梅岭血脉中割不断的历史情怀所要求的,也是梅岭生命中丢不掉的自然基因所决定的。在历史文化的烟波浩渺中,梅岭人采摘了一朵凝聚梅岭过去、现在且照耀未来的精神梅花。
  “可法”,梅岭人择其为学校文化之魂!
  2.在历史中提炼——可法精神引发梅岭人的文化理解
  所谓“可法”,要义有二:一为“可法”;二为“可为他人法”。梅岭小学将其具体诠释为“真可法、美可法、善可法”。梅岭小学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重塑文化,为教师享受教育服务”与“可法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可法”在学校的一种精神再现。所谓“可为他人法”,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梅岭一直敞开大门,不断地吸纳与释放,在冲着“梅岭”纷至沓来的人们心中,能够停驻心头挥之不去的是梅岭的“自信、担当和对理想教育的追求”,更是梅岭关注孩子成长的无限可能性,全方位地夯实他们的发展基础,培植他们自主发展的愿景和能力,保持他们持续发展的意趣。现今的梅岭小学所实施的一切教育活动,皆指向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做一颗真的种子”是培养目标。孩子的世界是一个澄明清澈的世界,真实是其中最值得呵护的珍宝。梅岭着眼于孩子的真实,希望作用于孩子人生起步阶段的教育能真正触及他们的心灵,将一切美好植根于种子萌发之初。
  “做一片美的叶子”是教师发展目标。教师是实施教育理想的执行者,是梅岭文化的传递者,他们对教育的态度及发展的状态将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发展。梅岭小学的老师拥有独特的文化人格魅力,得到自主的、充分的、可持续的发展,并从教育生活中获得快乐。
  “建一座善的家园”是学校发展目标。无论是学生的“真”,还是教师的“美”,都闪烁着人性中“善”的光辉,都茁壮成长于梅岭这座“善的家园”。史公虽行,“可法精神”却永存。从“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的史公浩气,到今天梅岭小学的高远情怀,“梅岭”正汲取着过去和现在岁月中最美好的情愫,幻化为梅岭精神——对信念的坚持,对责任的担当,对教育理想和信念的执著坚守。
  3.在历史中认同——可法精神共鸣梅岭人的文化心灵
  梅岭小学的教师们喜欢说:梅岭精神梅岭人。
  “梅岭人”这个词让梅岭的师生成为一个共同体,那么,这梅岭精神呢?是梅岭人的主人翁精神么?是以人为本不断改革的精神?是尊重科学崇尚研究的精神?是咬定青山不放松敢于独树一帜的精神?是远离功利、脚踏实地、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的精神?是为了共同的事业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的精神?
  每每问及此,梅岭小学的老师都会笑而不答——其实身在其中的他们非常清楚。精神虽然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含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梅岭人却知道是什么主宰着梅岭的昨天和今天,并将引领梅岭未来的发展,这就是梅岭小学的文化之魂——“可法”精神。
  一切灵魂的灿烂,都在根植于心灵深处的思量之后。唯有文化,是和人的一切思考和行动紧密联系在一切的。“可法”文化浸润着梅岭的校园,滋润着梅岭人。正是在这种文化的照耀下,梅岭人的世界充满了理想主义情怀,他们目光清澄,脚步坚定,拒绝浮躁,远离功利。
  立足当下,梳理学校的文化诉求
  我们处在一个文化无处不说、文化建设无处不热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学校文化有了一次非常可贵的觉醒和充满激情的、认真的行动,于是,文化建设在校园里呈现着丰富多彩的生动景象。
  1.透视教学常态
  梅岭小学的课堂基调是严肃的、认真的、紧张的,但同时又是活泼的、轻松的、愉快的,它节奏快、密度大,最大特点就是省时——绝不“无端地耗费”学生的时间。
  “起立!”
  “同学们好!”
  “老师您好!”
  “请坐下!”
  与所有的小学一样,梅岭小学的课堂也起始于师生间互致问候。但所有的套话仅止于此,从“请坐下”开始,梅岭课堂便显示出独有的魅力。这个特色就是:第一,不说废话,直接进入教学内容,即“抓课头”;第二,对课堂教学中进行的一切练习活动,进行严格的时间控制,即“限时练习”;第三,练后即评,让学生当时就知道自己的练习情况,当场纠错;第四,课内完成作业,即“抓课尾”,保证不留尾巴到课后,下课时老师带着所有作业本走出教室门。这就是梅岭的家常课。
  “一雨普滋,千山色秀”,梅岭人带着对教育理想、教育实际、教育本质的回归,沿着自我探寻的道路,走向学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四了三不”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生命中的蛹,幻化为美丽的彩蝶,迎向更亮丽、更璀璨的蓝天,跃动的生命将昂扬于更宽广的天际。
  2.感悟教育细节
  学校文化演变的趋势犹如连续运动的点,它的每一个走向都隐藏在一个个细节中。重构学校文化图腾,我们需要在细节中去发现。在梅岭的教育空间里,每一个刹那,每一个偶然投来的字眼和流盼,每一个深邃的或者戏谑的思想,每一个细微的心灵跳动,都可以折射出学校文化的美丽倩影。一根羽毛,可以告诉我们鸟儿飞翔的体温。透过一个个教育现象的细节,我们可以窥视梅岭小学“可法精神”的文化寓意。那么,梅岭的学生课间都在做什么?从这个细节我们又可以看出什么?
  “同学们请休息。”
  “老师您请休息。”
  问候之后,呼啦一下,孩子们便窜出了教室,奔跑、嬉闹、几个人抱成一团、挤成一堆,嘴里喊着,脸上笑着,一个字:乐!也有一些爱静的,静静坐在教室里,低着小脑袋看课外书,文学的、科幻的……却没有一个在写作业,也没有一个看课本。这是一种真正的放松,不拖泥不带水。
  60多年里,梅岭小学在种桃种李,也在放飞希望。每年的九月,一群群孩子从四面八方涌入梅岭;每年的六月,他们又如小鸟一般飞出梅岭,轻盈地告别。“轻轻地,你走了,正如你轻轻地来……”迈出梅岭大门的孩子们,可以从梅岭小学的教育细节里带走什么?
  一个个小小的教育细节背后却拥有大海一样的深邃,天空一样的高远,以及无穷无尽思考的空间。透过教育现象可以看到细节背后梅岭小学的文化价值。因为一串教育的细节,犹如一串透明的雨滴,打在“文化的青瓦”上,敲出一组空灵的叮当,引起我们对梅岭学校文化天宇一般的思考。
  3.探寻文化质态
  梅岭人希望建一个教育的世外桃源:学校上善若水,教师止于至善、循循善诱,学生择善而从、与人为善。正如成尚荣先生所言:这大概是人与物的互动,这大概正是中国传统美学所注重的美的意象。正是美的意象让梅岭小学永远葱绿,永远阳光,永远诗意。
  梅岭小学所推崇的可法精神,每时每刻都裸露在学校的动与静中。即使用最美丽柔软的丝绸包裹,用最坚韧厚重的钢铁镶嵌,也无法阻止“可法”精神的自由绽放。那随着时间漂流而弥漫的学校文化,无时无刻不透过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花一草,以及人们的一言一行显现出来。
  教育的田园是缤纷的,梅岭人仍会一如既往,以“可法”自省与省人,宛若流水,不急,不躁,不怨,不诽,不期,不艾,一路汇聚涓滴细流,潺潺向前。
  透视未来,重塑学校的文化图腾
  1.思考学校的文化走向
  看似空寂朦胧的影子,却倾诉着教育者行动的意义。当一回教育者行动的影子,心的触须就可以探询教育的文化意涵。时代赋予梅岭小学的是恢宏的机遇和同样巨大的挑战,无论是质量遭遇挑战,还是学校存在方式的非自然调整;无论是规模发展遭遇办学规律的挑战,还是优质资源稀释带来连连的阵痛,梅岭人始终抵御、化解着伴随发展而来的那些艰难,坚定地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行。
  在教育迷茫的上世纪70年代,梅岭小学用“小红花艺术社团”,摸索出素质教育的雏形;在教育新兴的80年代,梅岭着力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在应试教育盛行的90年代,梅岭小学成功走出“轻负高效”的特色之路;在均衡教育被渴求的新世纪,梅岭小学名校西进、名师西进,创办新的校区,让优质教育惠及更多的孩子……梅岭人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和将要走向何方,这是一种深刻自省下的自信,是一种“泽被天下”的担当,是一种教育“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理想追求。
  有人说:“梅岭小学的好,其实就是教育的难!”
  2.定位学校的文化基因
  在梅岭小学,28年前翟裕康校长发起的那场著名的变革,将“高效轻负”四个大字深深镌刻进梅岭课堂的基因,成为历久弥新的铭文。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文化基因,梅岭人20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对“真教育、好教育”的追求。始终坚持“三不”:不上“黑课”(课表以外的课),不让学生课后完成作业,不布置家庭作业。始终追求着“四了”:课堂上教师该讲的讲了,学生该练习的练了,练习之后评了,下课前把学生的作业本收了。任你东西南北风,决不随波逐流。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文化基因,梅岭人守住了日渐稀少的浪漫:教师节,学校会给男教师们送花,给女教师送领带;元旦诗会联欢,全员参与,每个年级组都会为了拿出别致的节目而加班、而进行封闭式的排练,像孩子似的梦想着一鸣惊人……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文化基因,梅岭人的观念、识见、品位、学养等都在逐步升华,而且,这些观念、识见、品位、学养都会在自己的职业行动中找到落脚点。
  所以在梅岭小学,管理信奉的是构建一种文化,使师生最终实现自主;教师信仰的是在实践探究中与学校、与学生同步发展,个人价值在此过程中得以最大限度地体现;于是学生感受到的便是,尊重、理解、关怀与激励,是在和谐的氛围中经历成长。
  3.丰盈学校的文化精神
  我们聚焦学校文化并不是要把一种外来的文化填充到梅岭的校园,而是要把梅岭校园浸润到历史的文化里,追求“可法化人”的境界。“高树靡阴,独木不林。”这是汉朝崔骃在其《达旨》中寓意深刻的警言。在梅岭,最容易引起关注的不是单独行动,而是若干个体的群体作为;可以持久产生影响的不仅靠个人行为,更需要群体的认同与坚守。从“四了三不”到“轻负高质”,从“大语文学习”到“阅读特色课程”,从个体到群体,从特殊经验到普遍深入再到个体内化,梅岭独特的精神土壤使得一株株个性之树根深枝虬,枝繁叶茂。多年执着,多年蓄积,终究形成一片花枝摇曳、生气蓬勃的教育生态。
  走近梅岭小学的老师,我们会发现:他们目光清澄,脚步坚定,绝无浮躁,远离功利。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充满了一种教育理想主义情怀,他们的课堂里充满一种人文精神的张力和理想的翅膀,充盈着爱和希望,充盈着力量与技巧,充盈着一种人生永恒的灵性。梅岭的课堂因此焕发出长久的鲜活,成为孩子生命互动与成长的原野。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精神熏陶下,梅岭小学的孩子感受到的是:尊重、理解与激励,体会到的是和谐、关怀与自我成长,拓展的是视野、见识与能力,充盈的是精神、心灵和爱的力量。这些都将伴随他们终生,成为他们联接世界、与世界互动和创造新世界的力量。
  4.重塑梅岭的文化图腾
  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在鉴真纪念堂写过这样一段话:“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中间的一炬火你擎传。锣鼓声中,丝竹韵里,一手手,从前接来,一手手,向后传去,百年回首,风流长在!”对于梅岭小学,我们是一群“可法精神”的传承者,在我们之前,先辈们曾经呕心沥血,在我们之后也会有继火传薪、重塑图腾的人。学校文化是信仰、价值和传统组成的“内在实体”,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表现,使之外化出来。
  在历史、传统和现实的交结点上,“可法”,是梅岭小学的文化之根,文化之源,文化之魂。重塑“可法”图腾,弘扬“可法”精神,这是对历史的一个回顾,也是对历史的一个交代,更是对未来的一种展望,抑或是未来对梅岭小学的一种召唤。
  “史可法”:风雨如磐故家园里,史公已然幻化为一种精神——对信念的坚持,对困难的挑战,对正义的追求,对责任的担当,无不让心存敬仰的人们铭记于心。纵观梅岭小学的办学历史,之所以一次一次走过曲折,正源于史公对正义誓死追求的忠义精神转化成为梅岭人对教育理想和信念的执著坚守。
  “人可法”:我们期望我们的学生“做中国人,做现代人,做世界人”。他们具有中国文化固有的气节、操守和道义,具有对自我和他人、自然和社会、家国和民族、人类和世界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今可法”:梅岭小学提出的“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重塑文化,为教师享受教育服务”的办学理念,提出的“育一粒真的种子,做一片美的叶子,成一座善的家园”的文化主张,都是“可法”精神随着时间推移而被注入的一种新的时代内涵。
  “永可法”:梅岭文化中的普世价值观——担当责任、泽被天下和勇于创造,根植于史公,发源于梅花岭,她不会为时间所改变,历久弥坚。
  重塑文化图腾,梅岭小学需要回顾走过的路,更需要坚守必须传承的文化基因!
其他文献
数学建模就是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即用数学语言、方法去近似地刻画实际问题。而这种刻画的数学表达式就是一个数学模型,其过程就是数学建模。数学建模的对象常常是一些非数学领域的问题,把这类问题不断地数学化,无疑对培养学生数学的观念、数学意识具有极好的作用。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1.提供现实背景,培养数学眼光。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许多内容都可以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找到背
2000年9月,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一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星海学校诞生在姑苏城东恬静的金鸡湖畔。这是园区教育的一张名片,具有古城区同类学校的共性——古典、优雅、精致,但更有个性——现代化、国际化、特色化。  随着规模的扩大,社会的认可,星海学校于2010年2月调整为纯小学,更名为“星海小学”。短短十年,学校书写着教育之风华,为着“人人成功、人人成星”这样的教育理想。始终以“开放教育”作为学校办学的
1979年以来,江苏省建湖县钟庄乡大胆改革现行学校管理制度,逐步实行校长选任责任制、教师定编聘任制、教育岗位责任制(简称“三制”),并以此为突破口,全面改革农村中小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改革使钟庄乡的教育事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全乡教育质量从过去的全县下游水平而跃居全县上游,1984-1986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县级教育先进单位,1986年“三制”改革获江苏省普通教育改革优秀成果奖,1987年又被江苏省人民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想到的是《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读过小说的人都知道,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其实很辛酸,这种辛酸无法言说。但这无法言说的,正构成了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我也是平民,自然也有平民张大民的生活态势;因为教师这一个职业,使得我的爱情成为我教育生活中的一部分,而我的教育也成为我爱情生活中的一部分。  几年前,我的儿子京京问我:爸爸,你和妈妈结婚的时候,我怎么没有参加啊?  我跟儿子说:你可能跑到
【摘 要】在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话语方式,即讲道理与讲故事,这体现了两种不同的道德教育思维方式。讲道理以对客观真理的宣讲与言说为教育手段,讲故事则以叙事的方式呈现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情境或生动的教育故事,透过故事启示或表明一个道理。从讲道理转向讲故事的话语转换的艰难实践表明,道德教育的观念转变仍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关键词】道德教育;话语方式;讲道理;讲故事  【中图分类号】G41 【
难题之一:如何打破“新平均主义”魔咒?    孔陶(本刊记者):  为了提高教师待遇,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我国政府首次推出“绩效工资”制。“绩效工资”制实施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事实上的“新平均主义”,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怎样才能使“绩效工资”制成为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积极有效的力量?    王松石(张家港市教育局局长):  自2009年1月1日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实施绩效工资。按照“教师平均
【设计理念】  正比例是刻画某一现实背景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一次函数的重要基础。正比例的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了解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认识程度。通过学情调查,我发现:首先,学生对常用数量关系的理解比较清楚,给出两种相关联的量,他们能够写出数量关系式;其次,学生不清楚如何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也不知道正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情况。  明
【关键词】运算;算理;思维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9-0060-03  《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是苏教版一下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有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计算基础。本节课主要将算理迁移,教学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一位数,解决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直接相减的问题。本节课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笔算的基础。
【设计理念】  Unit 7 Summer holiday plans是译林新版《英语》六下的内容,其story time板块主要讲Miss Li和她的学生们在为即将到来的暑假进行规划的事。本课话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对此有着丰富的经历和体验,他们学习的热情和表达的欲望很容易被激发出来。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具有真实交流意义的语言活动中,真切地习得语言、真实地运用语言、真正地生成语言,让学生
对于四年级的习作教学来说,我们以往对它的认识还是远远不够的,总以为有了前面三年级的作文起步,还有后续的高年级提升,四年级可以过得很轻松,完全可以缓一口气,无需出什么大力气。但是现实告诉我们,四年级的作文教学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忽视了这一环,学生的习作就会疲软,出现“山腰虚惫反应”,缺乏应有的生机和后劲。  一是“看”不进去。对景物、事件、人物的观察记忆大多处于闪光灯记忆水平,高度“近视”。扫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