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哲学内涵 培养智性思维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shine11161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哲学素养,是高中生学会思考人生、提升人生境界的必备素养。作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核心价值追求之一,哲学素养培养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缺失严重,务必引起重视。立足于挖掘文本的哲学内涵,从情境创设、思维导向和思维延伸三个方面促进哲学素养的形成,可提高语文课堂的智性水平,从而实现课程价值的最大化。
  关键词:哲学素养;挖掘内涵;智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6A-0076-04
  哲学是指导人生的智慧之学。冯友兰先生说:“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实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1]高中阶段是人的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这一阶段学生哲学思维的萌发与哲学素养的成长,将为他们一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
  基于这一认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把促进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作为其核心价值追求。同时,文化语言能力的提升是高中阶段语言学习的主要目标,而哲学语言的文化特质也使其必然成为文化语言习得的重要媒介。再者,国外母语教学中注重哲学素养培养的成功范例,也促使我们反思哲学素养教育在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注重哲学素养的培养,还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下,信息传播的快速与便捷,将各种思潮、价值观、生活理念等扩散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作为“免疫力”相对较低的受众群体,高中学生在价值观层面受到的负面影响越发明显,主要表现有:人生理想的缺失,价值观的扭曲,责任意识淡薄,意志品质脆弱等。周国平说,哲学就是价值观。哲学素养的培养,对于引导高中生保持正确的人生方向,获取提升人生境界的原动力,最终积聚成社会正能量的洪流,具有举足轻重的效能。
  所以,不论从高中语文学科价值的应然性的角度,还是从学生成长阶段的紧迫性和终身发展的必要性的高度,强化学生哲学素养的培养,应当是当下高中语文教学应有的价值追求。
  然而,从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看,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严重弱化了对高中生哲学素养的培养。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当前教学的功利性。把“针对考试的教学”作为日常教学的唯一方向,是时下众多教师的现实与无奈之举,于是在课程价值的取舍上,那些与考试直接相关的知识传授和应试技能训练,成为课堂教学的唯一追求,而那些与学生终身成长密切相关的、不能立竿见影的能力与素养则成为功利的牺牲品。像《逍遥游》这样的传统篇目,其教学目标往往被定位于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全文的背诵默写,其文化与文学成分则被弃之不顾。
  二是文本中哲学元素的内隐性。教材编者注重了文本的文化价值,在教材编排时有所侧重并从操作层面加以提醒,比如苏教版必修五第四专题“心连广宇”,在专题教学导引中编者作了如下表述:“充满宇宙情怀和人生智慧的文章,蕴藉着思想的美,运用思辨,探讨问题,让我们的心灵迎接伟大的思想,攀登思想的巅峰,提高精神境界。”可是,文本中“蕴藉的思想的美”,隐藏在文字背后,隔着千百年的时光,表达的艺术化、解读的多元化使其具有了明显的内隐特征。这不可避免地给教与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教者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给学生作细致解析与挖掘,于是,知难而弃,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三是教学过程中的可操作性。“运用思辨,探讨问题”是哲学素养培养的必由之路。可是,对于当下弱化了思维训练的语文教学而言,引导学生思辨、探讨,困难重重,更何况讨论的是让学生望而生畏的哲学命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探讨此类往往难以展开的话题,课堂活动的可操作性不强,教师往往就知难而退了。
  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实现学生哲学思维能力的提升,是教者必须思考并实践的问题。
  为此,笔者拟以庄子的《逍遥游》(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挖掘文本的哲学内涵,如何启迪学生的哲学思维,从而提升其哲学素养。
  一、创设思维情境,于目标处引发哲学的智性思考
  教学目标的设置,体现着教者对文本价值的选择与指向。而在课堂导入环节,通过思维情境的巧妙设计,将教学目标中的隐性内容明晰化,于“山重水复”之處设置一个“路标”,可以引领学生的思维,探究文本中深藏的智慧。
  师:庄子,因其烛照千古的哲学思想而为我们熟知,《庄子》是其激情与超脱的哲学思想的精华,《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请大家畅谈一下预习后的整体感受。
  生1:本文题为《逍遥游》,但读起来没有逍遥的感觉,写的内容很多,很难整体把握。
  生2:之前学过《秋水》,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讲了许多故事,但总有点道家的玄虚。
  师:两位同学说出了庄子文章初读时的一些感受,庄子之文浪漫主义色彩浓郁,因而其主旨不易捉摸。本篇题为“逍遥游”,正是庄子“心游万仞,思接八荒”的体现。
  不少高明的作者,总会在“眩目”的文章标题下面,加一个指向明确的副标题,好让读者明白文章写的是什么。作为读者,为了更好地了解《逍遥游》想告诉我们什么,我们能不能化虚为实,尝试给它加个实在点儿的副标题?
  生1:大鹏的启示。
  生2:人生如何得逍遥。
  师:两个同学的想法都不错,一个扣住文本中的主要描写对象——“大鹏”,一个落实了文本探讨的话题——“人生”,能不能更具体、更实在?
  生3:走向绝对自由的境界。
  生4:探寻打开人生幸福大门的钥匙。
  师:最后一个题目真好!好就好在既指向明确,又让我们充满期待。因为学了这篇文章,我们就能拿到打开人生幸福之门的钥匙了!庄子有知,也一定会欣慰不已的。   教学目标的设定,体现了教者对课程价值的理解与追求,同时也决定着学习过程的整体走向,对课程目标的实现起着方向性的作用。在课堂导入阶段,设置这样一个思维情境很有必要。从认识层面来说,可以引导学生由虚而实,感知文本的哲学价值,进而体会到哲学并不是高深而玄虚的,它对于每个普通的人,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可以惠及每一个真正愿意读懂它的人,从而唤起学生哲学思维的萌芽。从思维层面来说,有了前面激趣式的引领,在接下来的文本解读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会扣住获得人生启示这一目标,思考文本中的寓言故事背后的深意,探究作者在文本中设喻之所指,从而领略庄子“仪态万方”背后温暖的人性关怀,进而可以避免对文本支离破碎的肢解或浅尝辄止的泛化解读。
  二、把握思维导向,于关键处挖掘哲学的智性内涵
  “思辨”是学生哲学素养内化的必经之路,对高中生而言,他们可能无法生发自己的见解,但教者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将学生的思维导向对同伴或者前人的观点的评判,从而点燃学生哲思的火花,引发思维的碰撞,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较高层次的“交锋”中,最终实现认识的飞跃。
  师:庄子为文“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其潇洒飘逸与浪漫怪谲的艺术风格,也为后人解读庄子留下了丰富的空间。《逍遥游》作为庄子的代表作,历来解读颇多,对文中所写的“鲲”“鹏”“蜩”“学鸠”等一系列形象,也有不同的看法。我想先问问同学们,你们怎么看?
  生1:我认为,这应该是运用对比手法,用大鹏的志在高远来对比“蜩”与“学鸠”们的目光短浅,告诉我们做人要像大鹏一样志向高远。
  生2:我觉得好像有这个意思,又好像不全是。因为课文的最后说到了“列子御风而行”与前面描写大鹏时都提到了“风”,这似乎跳出了对比的圈子,说到了另外的东西。
  师:两位的回答都不错,一个具有代表性,一个具有启发性。请听教学参考书里引用的专家的一段评述:“作者竭力夸张大鹏的形象的宏伟,以衬托那些昆虫鸟雀的渺小,目的是贬低和鄙弃世人所推崇的价值:即功名、利禄、地位、财富、狭隘的道德观念等……追求自由的鲲鹏精神有助于知识分子挣脱各种思想的束缚,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进行自由的创造。”第一位同学的“对比说”和专家的解读差不多,说明我们只要结合文本,积极思考,就会迸发哲学的火花。大家再回到课文,思考第二个同学的回答能给我们什么新的启发。
  生3:文中“适莽苍者”那几句,就是说要到达不同的目标就要有相应的物质上的准备,这种准备应该与前面同学说到的“风”是同一个意思。
  生4:前文“夫水之积也不厚”这一段,也是这个意思,说明只有具备相应的条件才能实现相应的目标。
  生5:我觉得两个同学说的其实就是文末的一个词:“有所待”。
  师:几位同学紧扣文本,在思考中有所发现,这正是我们从文化经典中汲取智慧的重要途径。庄子在本文中用大量的文字暗示了大小万物都是“有所待”的,都不可能摆脱束缚,进入绝对逍遥的境界。而真正进入“无所待”的“逍遥游”的境界的,只有文末的“至人”“神人”和“圣人”。那么,我们这些普通人应该怎么办呢?
  生6:之前,我们给课文加的副标题“探寻打开人生幸福大门的钥匙”,应该是思考这个问题的方向。比如,文中的“鹏”,虽说“有所待”,但它“背负青天”“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它无疑是幸福的!
  生7:我觉得“蜩”和“学鸠”也是幸福的,“决起而飞”何等潇洒!“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何等自足!从这句语言描写里,可以读出幸福感。
  生8:我认为老师引用的专家的看法不够全面,也不接地气。这个社会上,人人都成为鲲鹏,是不现实的。让普通人也能获得幸福,也许正是庄子的伟大之处,这就是哲学的力量吧。
  师:这一认识是何等智慧啊!冯友兰先生这样解读《逍遥游》:“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在它们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其自然能力的时候,它们都是同等的幸福。”大鹏与“众小”能力完全不同,但它们都做到了它们能做的、爱做的,因此都同样幸福。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之前加的副标题下面写上一句话:人在能够充分而自由地发挥自然能力的时候,就是幸福的!
  文本中哲学价值的开发程度,取决于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参与程度。这一环节,教者以文本中的两类不同的形象作为思维的起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比较,在比较中生成,再引入专家的结论,以此为铺垫,让学生的思维进入异中求同的更高層次,并在文本阅读中发现“有所待”这一关键点,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哲学思考,探寻文本形象中暗含的哲理。教师最后导向哲学思维的终点,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思考,在阅读与交流中探寻智慧的真谛,获得哲思的幸福。只有从文本中挖掘“思辨”因素,立足于哲学内涵的揭示,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把握思维导向,通过不断的发散、聚合,才能在思辨中内化、生成,才能让已经萌芽的哲学思维逐渐生根壮大。
  三、强化思维延伸,于生成处放大哲思的智性乐趣
  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思维习惯的固化必须通过一定量的同质训练才能达成。因此,课堂上举一反三的思维延伸,既有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形成,同时也是对积极思维体验的强化,让处于理性思维发展期的高中生,拥有哲学的头脑。为此,本课的最后阶段,如下延伸拓展。
  师:《逍遥游》一文,让我们在庄子无端无涯的文字中找到了幸福的密码。在阅读中获得哲学的启迪、生活的智慧、生命的营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作家往往会在他的作品里表现出他对世界的哲学认知。请大家回顾高中阶段已学过的课文,说说给你印象最深刻的哲学思考。
  生1: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先从“宿命”的角度写自己与地坛的缘分,然后写地坛中获得的生命感悟:死亡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他从中获得了生命重生的力量,也给读者带来人生的思考。
  生2:刚刚学过的《渔父》一文,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其实就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观的体现,是“独清”“独醒”不与世浮沉,还是清浊自在,也带给读者不同的启迪。
其他文献
摘要: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以优势专业、特色专业为基础,高起点创建名师工作室;以标准为引领,建构师徒传承与科研培育并举的融合发展模式;以项目为抓手,建设师生成才的高端平台;以机制创新为保障,促进师生更好更快地发展。名师工作室为学校培育了优秀师资团队,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提升了学校的美誉度。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建设路径;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
编者按:“陶都”是宜兴独步海内、通行世界的名片。紫砂、精陶、金陶、彩陶、青瓷“五朵金花”异彩纷呈,陶文化薪火相传于丁蜀古镇,神韵泽被蠡河两岸。  2014年11月18日,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举行的“江苏职业教育文化寻宝主题教研活动”第一次于人杰地灵的丁蜀古镇展开,副院长王晓天一行齐聚江苏省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考察大师工作室,参观陶艺、茶艺专业教学,访谈陶艺专业大师、英才
摘要:目前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普遍存在重技术学习,轻能力培养的问题。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引导和激发学生进行创意设计,能很好的帮助学生应用所学,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设计创意情境,创新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个性发挥,搭建展示平台等方法,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较高层次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创意;信息素养
摘要:写作是一项综合性的思维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能丰富学生的写作情感,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可以围绕写作话题,重组文本已学信息、文本显现信息和文本隐含信息,逐步渗透写作技巧,激发学生写作潜能。  关键词:文本重组;写作技巧;小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9B-0067-03  译林版义务
“树叶中的比”是苏教版六上数学教材中的一节实践活动课。本节课有较强的探索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需要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比较同一种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发现树叶中隐藏的秘密。对于这样一节实践活动课,我们要让学生获得什么样的认知?究竟是要让学生发现书中早已确定的结论,还是在实践中得到自己的思考?又如何在课堂中关注儿童的真问题、真思考以及“真结论”呢?本课教学,我想更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真参与、真实践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2.0计划的实施,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中职语文作为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已经受到并将继续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只有在加快校园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前提下,提升教师个体信息化素养,并集团队之力,加强学科融合,建设语文研修社群,激发群体活力与潜能,始终坚持“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理念,才能实现信息技术手段下中职语文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词:中职语文;信息技术;适合的教育   中图
摘要: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以学校“原道”文化为价值取向,着力于“弘道养正,育德守礼”的养成教育,德育系列活动分层递进,相互衔接,住宿生管理谨严有格。学校实行扁平化的德育管理模式,注重发挥年级组和班主任的作用。  关键词:原道文化;德育;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6A-0027-03  有着八十多年发展历史的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秉承以“原
摘要:以参禅习艺之要义为借鉴,语文学习应注重“身行体悟”,即让学生亲历生活、亲历言语实践。这正与建构主义理论及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课程实践性等理念相契合。从言语活动的心理机制层面看,“身行”是言语之本,“体悟”是言语之驱。从言语活动的外在表现层面看,“身行体悟”的言语实践主要应在四方面着力:开放耳目,扩大视听;牧放肢体,历练能耐;释放大脑,发掘思想;解放唇舌,催生言语。  关键词:亲历;言语经验;
摘要:学校的内生动力是指促进学校高品质建设、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而产生的自发动力。无锡市旺庄实验小学以“诚智”文化为核心,以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生命幸福为诉求,努力构建“幸福教育”体系。学校以深化学校高品质建设、创新教学方式和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为目标,在学校文化、课程建设、教学创新等方面开展课题研究,培育优秀教师团队,以团队发展成就学校教育品牌特色。  关键词:学校发展;内生动力;幸福教育  中图分类号:
摘要:“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本土文化资源对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的意义。昆山市千灯镇淞南幼儿园以养成良好习惯、落实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幼儿生活为切入点,在小、中、大班分别开发和实施了“家乡之灯”“水乡之桥”“戏乡之昆曲”主题课程,使幼儿逐渐养成亲和共享的伦理习惯、勤劳变通的生活习惯、尚美求精的创造习惯,为他们成长成人奠定基础。  关键词:习惯养成教育;主题课程;本土文化;学前教育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