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ha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渊明本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其诗恬淡自然,感情浓烈,又富于真实,语言质朴而精炼,时称田园诗。陶渊明乃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表现田园风情的诗人。正如丘琼荪在
  《诗赋词曲概论》中指出“义熙文学,陶谢并称,渊明之诗,多歌咏田园,冲和恬澹,为千古一大诗人。”其散文和辞赋流畅自如,著名的《桃花源记》、《归去来辞》就出自其笔。而《五柳先生传》是他的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文章。
  传记一般总要介绍传主的籍贯、姓名,如《史记·项羽本纪》开头为:“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而《五柳先生传》开篇写道:“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这一奇特的开头,虚实结合,不但上承“史家之绝唱”,而且蕴含着对当时门阀制度的蔑视和对东晋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还开启了东晋以降为无名氏立传的先河。“宅边五柳树”的实写,既交代了先生以“五柳”为号的由来,也借柳树的寻常之形衬托下文先生所具有的奇特之志。
  在通常情况下,传记主体部分往往以时间为“经”,以事迹为“纬”。而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五柳先生传》中,作者故意隐去了传主的家世、生平事迹等一般传记要素,而着重表现传主的性格志趣与精神气质。五柳先生的主要性格特征是“闲静少言行,不慕名利”。可见其读书、著文章的目的决非“读书优则仕”。他的三大爱好是“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与社会的名利之徒形成强烈对比。他的物质条件如此之差:住的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穿的是“短褐穿结”;吃的是“箪瓢屡空”。物质生活的贫乏反衬了先生精神境界的丰富和高雅。他读书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身处困境而“晏如也”(一副安然自若的样子),这些神态描写,笔墨是何等精粹,而人物性格是何等突出。
  史传文学的开山之作《史记》通常在结尾有史官评价传主的议论性文字,如《项羽本纪》最后写道:“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五柳先生传》继承这一传统用“赞曰”之语加以评价,再次点明先生“衔觞赋诗”的目的是“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一语道破了先生之“志”是向往上古时期朴实淳厚的社会风尚,这两句设问兼有反复,琅琅上口,令人遐想,具有余音绕梁之美感。
  谁都知道陶渊明年少时有“大济苍生”的理想,而晚年所作的《桃花源记》为劳苦大众提出了没有剥削压迫的桃源式的社会理想;谁都知道陶渊明具有“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品质,故死后友人私谥其为“靖节先生”;谁都知道陶渊明虽然出身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但是他后来亲自参加农耕,并且不愧为“田园诗”的奠基者。在《五柳先生传》中,作者特意刻画了一个贫寒高洁和正直的知识分子形象,把自我情感假托在“五柳先生”身上。这为何呢?可以说,《五柳先生传》是形式上的他传,实质上的自传。在南朝萧统的《陶渊明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渊明少有奇趣”,“尝著《五柳先生传》自况”“时人谓之实录”。那么,为什么作者要如此变换角度来写呢?在一般情况下,真实的题材大多用第一人称,而虚构的题材多用第三人称,由此看来,作者变换角度的目的在于强调文章的虚构性,从而使这篇传记产生一种虚实相生、虚实相间的美感作用。
  作者在写五柳先生“不俗”“潇洒”的风姿神韵的同时,还做到了语言风格的独特。全文语言洗练,整句与散句有机结合,自然和谐,错落有致,具有参差美。如结尾部分,开头为散句,紧接着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意为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属于对偶式整句。“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意思是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又为散句,最后两句属于反复式整句。这样整散交错,使文句既有气势,又有韵味。另外如“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明显协韵,具有诗赋的韵味;那“戚戚”、“汲汲”叠字词的使用,也使语言产生铿锵而和谐的音乐效果;那语气词“焉”、“也”、“乎”、“欤”的运用也起到了一唱三叹、抑扬顿挫的作用。本文表达上的奇趣种种当然需要读者深入去“会意”了。
  记得陶渊明诗中有这样的绝妙好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大概诗句所指的“奇文”中也包括这篇《五柳先生传》吧!不知当初,陶令有否想到,那些当时只为“自娱”的诗文会被后人爱不释手、赞不绝口。
  浙江省慈溪耕民中学(315324)
其他文献
距离上次贵州之行,已经半年多了。一路的风景。在我的记忆里已逐渐变得模糊。然而,有一个佝偻的老人的身形,却像一束强烈的光线。每当在我回忆那段行程的时候,便刺得我热泪盈眶。  那是个下午,我们的车子还未驶入德江县城,便下起雨来。雨越下越大,道路上的坑凹处很快就泛起了水泡,面包车一瘸一拐地朝前行驶着。司机师傅虽然是贵阳人,但是在经过一个十字路口的时候,他仍迷失了方向。于是,他停下车,准备下车找一个当地人
期刊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七十回“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老黄中计夺天荡山”,写的是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之战。此战役发生在建安23年(公元218年),当时镇守汉中的曹操之弟曹洪,派大将张郃进攻巴西,巴西守将张飞出迎,初次交锋,张郃虽然知道张飞有万夫不当之勇,但总觉得他是一勇之夫,不足为惧,谁知张飞却用计将他打得溃不成军。张郃只好在隘口,,坚守不出,以激怒张飞,张飞性格暴躁,多次搦战,敌人五十多天不出。张飞饮酒
期刊
中考作文分数的高低决定着整个语文考试的成败,但要想在短时间内写出一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佳作并非易事。写好中考作文的关键是审题、思路、立意。  一、认真审题、明确目标  近年来,中考作文主要以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的形式出现,学生在写作时首先要认真审题,依据题目的重点和要求来写。  2011年南京市的中考作文题目为“也是一堂语文课”。命题作文承载的是命题者的某些思想、观点,题目本身已蕴含中心题旨。该
期刊
《〈陈毅市长〉选场》情节完整,故事性强。化学家齐仰之从开始拒绝接待陈毅到后来与陈毅“秉烛夜谈”,两人之间的关系围绕着矛盾不断发展变化,极富戏剧色彩。在这个过程中,陈毅作为市长不仅以一位政治家的诚恳真挚、博大胸襟感化了“多年不问政治”的“老朽”齐仰之,更用一位军事家的智慧谋略化解矛盾,最终使齐仰之心悦诚服,欣然“出山”。依照矛盾的发展,按照军事策略来解读《〈陈毅市长〉选场》,可以更好地理解此剧的艺术
期刊
文言文学习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所在,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普遍面临课文背诵困难、文意理解困难、态度恐惧厌烦等问题,要想让学生走出这种困境,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建立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下面我们以大家熟悉的《木兰诗》为例,做以具体的讨论与探究。  木兰从军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其事见于《木兰诗》。全诗讲述了木兰代父从军、征战沙场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具有非凡气概的古代杰出的巾帼英雄的形象,赞扬了木兰不怕
期刊
提起和谐社会,人们就会想到1600年前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何谓和谐?从字面上看:“和”,左边是个“禾”字,“禾者,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时之中,故谓之禾。”右边是“口”,“口者,人所以言食也。”“禾”与“口”结合起来,可以解释为人有饭吃而内心平和。“谐”,左边是“言”字,说话谓之言;右边是“皆”,“皆者,俱词也。”两者合起来就是所有的人都能开口说话,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概而言之,“和
期刊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当有助于这种方式的形成”。  布鲁纳提醒我们,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
期刊
小镇上有两种声音一样的寂寥:  白天是算命锣,  夜里是梆子。  敲不破别人的梦,  做着梦似的,  瞎子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  哪一块石头高,  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  敲沉了别人的梦,  做着梦似的,  更夫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  哪一块石头高,  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  “三更了,你听哪,  毛儿的爸爸,  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觉
期刊
这是一篇回忆性记叙散文。作者回忆起“孩提时”“上了小学”“自己做了母亲”和“如今”等四个不同历史时期农历过年拜年的乐事趣事。  作者这份人家家规倒也有点特别,过年不许小孩到亲戚家拜年,连外婆家也不例外。惟一可以去拜年的是对门而居的阿婆家,站在门槛边,双手合十,祝你老健手健脚,长命百岁。图的是她家的一点零食:七八根蕃薯条、十来只荸荠和一把爆米花。然而,带上这点零食就“欢天喜地”地回家了。这事“就这么
期刊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苏轼的《赤壁赋》,远在直接阅读原作之前,我们其实早就通过明朝魏学洢的《核舟记》而接触并掌握了其中的名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从对联创作角度言,苏轼《赤壁赋》名言在此之出场,用专业名称来讲就是“集句联”。所谓“集句联”,就是摘取前人作品中的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