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药产业作为中国的传统产业,中医药服务已遍及世界各国,是中国医学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但从目前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现状看,依旧面临很多突出问题,包括中医药及中医药服务国际化水平低、体制机制障碍明显、海外市场准入壁垒突出,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国际發展经验,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健康城,创新我国中医药国际化发展路径,进一步提升中医药国际化水平。
一、中医药国际化现状及问题
(一)现状
目前我国同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了86个中医药合作协议,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针灸在103个国家得到认可使用,29个国家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国家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中国内地除外)目前受过培训的中医药人员约50多万名,中医教学机构1500多所,经营中医药产品的贸易公司3000多家,产品出口全球171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逐步走向了世界传统医学的舞台中央,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和接受。中医药国际化包括中药产品的国际化和中医药服务的国际化。
中药产品出口缓慢增长。从产品的国际化看,2018年,中药类产品出口金额39.1亿美元,同比增长7.4%。其中,中药材及饮片出口10.3亿美元,下降9.5%;中成药出口2.6亿美元,增长5.5%;保健品出口2.5亿美元,增长2.5%。从出口市场看,亚洲由于地缘关系,属于儒家文化圈,对中医药的接受程度最高,承认中药药品身份的国家和地区也基本分布在亚洲,如中国香港、新加坡、越南、阿联酋等,是中药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份额超过85%;其次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区域,份额超过10%。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主要是出于对植物药和提取物的需求而从中国进口。
中医药服务主要依托“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模式拓展国际市场。“引进来”,包括吸引境外消费者在华接受中医药诊疗、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医药教育培训、中医药旅游、中医药科研外包等。“走出去”是国内的中医药服务贸易主体走出国门,到海外布局设点,为当地居民提供服务。2019年,我国纳入中医药服务贸易统计的中医药服务贸易机构179家,接诊外籍患者超过3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过2亿元。从“走出去”模式看,目前中医药海外中心达49家。中医药海外中心的国内承担主体主要以中医院校及其附属医院为主。当然也有部分中医药企业加快走出去进程,如同仁堂已经在近30个国家和地区开设140余家零售终端,累计诊疗患者超过3000万人次,同仁堂商标在100个国家和地区合法注册。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障碍
中医药国际化程度低。2018年包括中药原材料的产品出口金额仅为39.1亿美元,代表中医药水平的中成药出口金额2.64亿美元,占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比重不到3%和0.5%;接待外籍患者不到35万人次,收入不到2亿元,占中医医疗收入的比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中医药国际化水平还很低。
面临体制机制障碍。目前,我国从事中医药服务贸易的主体很大部分是事业单位。如在我国商务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的19家中医药服务贸易骨干企业中只有7家是自负盈亏的企业主体,其他的主要是公立医院和中医药大学,这类事业单位尽管提供了国际中医药服务但并没有相应的自主定价权,并不是自负盈亏的企业主体,不能进行市场化运作。从海南省接待境外病人的相关统计也能看出一些端倪,受公立医院收费标准的限制,2010—2014年,海南省中医院境外医疗消费仅437.26万元,而同期,通过旅行社等途径产生的包括住宿、餐饮等在内的延伸费用达到911.09万美元,远高于医疗消费的金额。
中医药服务“引进来”路径不清晰。从“引进来”看,以非市场化的骨干单位点状发展为主,未连成线和面,同时产业链也很短,仅停留在诊疗方面,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因此,现有中医药服务“引进来”发展路径并不清晰,没能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
中医药海外市场面临突出的准入壁垒。尽管针灸和中药,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得到认可,但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传统医药在大多数国家处于补充和替代地位,中医药面临政策和技术等方面的壁垒,导致中医药服务和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缓慢,我国作为中医药大国,只占全球(除我国外)的传统药市场份额的1.73%。主要的障碍包括中药技术壁垒多和注册门槛高、中医医师执业门槛高、中医执业资格无法互认等,我国的中药更多是以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等形式而非注册药品进入国际市场,能纳入海外当地医保体系的中药产品少之又少。从现实情况看,未来很长时间内,海外市场针对中药产品和中医药服务的准入壁垒应该很难有大的突破和改进。
二、迪拜健康城发展经验借鉴
迪拜健康城(DHCC)是世界上第一个最全面的医疗保健自由区,已经拥有超过150个临床机构(包括医院、门诊医疗中心和诊断实验室),2家国际联合委员会(JCI)认可的综合性医院,超过4000名持牌医疗保健专业人员,众多研究和教育设施以及近200个特色医疗保健和商业零售服务商构成的健康医疗服务业集群,其医疗和医学教育实力受到国际广泛认同。迪拜健康城取得成功的主要经验如下。
(一)高层推动,市场运作
DHCC是2002年由阿联酋副总统、总理、迪拜酋长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马克图姆提出并开始建设的,尽管由高层推动,但DHCC是由迪拜的跨国集团特康投资(TECOM)投资建设的,项目投资18亿美元。管理运用也采用的是现代公司制运作。DHCC隶属于迪拜健康城管理局(DHCA)管理,DHCC的董事会和执行机构均向DHCA的主席汇报。执行机构设立了医疗保健计划和质量中心、中央治理委员会、上诉委员会、执照委员会、公司注册处和医疗保险索赔委员会,其中中央治理委员会在DHCC的整体运作过程中发挥领导作用,负责制定医疗保健活动、教育计划、研究活动的标准和要求。在运营机构之外,DHCA还设立了一个独立的监管部门迪拜健康城管理局法规部(DHCR),确保DHCC内的临床和非临床设施符合和执行国际质量标准。 (二)定位清晰,打造产业集群
DHCC定位清晰,以当地人、生活在欧洲和东亚之间的20亿人口为目标人群,旨在建设成为为高端人群提供高质量医疗保健和健康管理服务的世界级健康护理中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DHCC集聚了医疗、医疗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医疗健康全产业链形态,主要分为医疗和康养两大功能区。医疗区将医生办公室、门诊手术中心、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康复和长期保健设施、临终关怀和诊断实验室集聚在一起,同时为了给医疗提供人才支撑,DHCC通过与全球主要医疗机构和知名学术机构的合作,在医疗区建立了世界一流的医学教育和研究中心。康养区主要是从临床护理发展到预防性护理,因此提供了众多保健相关的专门设施来促进健康生活的理念,包括健康中心、人行道、公园、慢跑和自行车道等,此外还提供科研、住宅、零售、休闲娱乐等支持性服务。
(三)对标高标准,突出以医疗质量为中心的国际化管理
DHCC依托雄厚的资本,引进哈佛医学院的高端医疗资源,共同成立了医疗质量管理中心,实施国际化的严格质量的临床标准以确保病人安全和护理的质量。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实施以医疗质量为中心的国际化管理是迪拜健康城在国际上打开知名度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在医疗教育方面,加大与全球主要医疗机构和知名学术机构的合作,例如,与爱尔兰皇家外科医学院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医学管理、医疗保健管理质量和安全方面的硕士学位课程,课程获得爱尔兰国立大学和阿联酋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部的认可。
(四)政策支持有力,营造便利化的发展环境
迪拜健康城为投资者提供了非常优惠的政策支持措施如100%的免税,在DHCC投资的机构和其工作人员免除所有税收,50年内,这些机构在把资本、股息或工资转移成任何币种和转移至DHCC以外任何目的地时,将不受任何限制;所有在DHCC内生产、开发、进口或使用的产品或货物,以及用于生产所有服务或商品的材料均免除关税;没有贸易壁垒和配额限制以及为期三个月的医疗旅游签证,可为希望到迪拜求诊的海外病人最长延期至九个月等。同时DHCC 为投资者提供一站式购买,包括提供公司注冊、经营许可和签证服务等的打包服务,还可帮助企业招聘高素质员工,并提供后续的培训教育服务等。
三、探索建立中医药健康城的思路及建议
(一)总体思路
借鉴迪拜国际健康城经验,推动中医药中高端产业集聚,打造中医药诊疗和康养结合的、集诊疗、研发、教育培训、康养、旅游、体验于一体的产城结合中医药健康城。同时以开放和国际化的视野,打造国际化中医药健康城。引进全球医药最先进的技术和医疗设备,提高中医药诊疗效果,同时积极引进世界其他国家的传统医药服务如印度医药、阿拉伯医药、汉方药、蒙医药、维吾尔族医药、传统非洲医药、西方国家传统医药等,打造世界传统医药服务和体验集聚区。
(二)具体举措
创新体制机制,进行市场化运作。中医药健康城管委会或管理机构由政府主导,但应该只是一个法治机构,主要职责是制定标准和要求、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制定总体规划、组织土地使用、提供政策支持等,引导健康城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医药诊疗康养服务中心。实际运作中医药健康城的机构应该是一个对城市和园区综合开发运营非常有经验的市场化的主体,如招商局集团,负责健康城建设、招商、运用和整体服务等。
明晰定位,打造诊疗和康养两大功能集聚区。中医药健康城应着眼于国内的中高端人群以及外籍人员,引导海外人员在国内进行中医药诊疗康养,打造国际化的中医药诊疗康养中心,引导中医药诊疗、中医药康复、中医药保健养生、中医药教育培训、中医药研发、中医药旅游等多种业态集聚发展。为充分发挥中医药诊疗和治未病的双重优势,健康区应着力打造两大功能集聚区:诊疗区和康养区。诊疗区引进世界先进医疗设备和技术,结合中医药特色疗法,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产学研基地,开展中医药治疗、研发与教学培训。康养区以“保健养生”为核心,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引进世界其他国家的传统医药,打造世界传统医学中心、亚健康疗养中心、老年健康养护中心和慢病康复中心等具体功能中心,同时提供科研、住宅、零售、休闲娱乐等支持性服务。
加大政策支持,营造开放国际化的发展环境。参照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政策,加快医疗器械和药品审批,放宽外资健康医疗机构准入条件。减免高科技医疗设备和药品关税,大幅度放宽外籍医护人员在华执业时间。创新来华就医签证制度,尽快落实新签证类别Y(“Y”为“医”的拼音首字母)签并制定详细申请流程和标准以方便外籍患者和医疗陪同人员来华就医,同时明确具有中医药需求的患者申请的签证应根据医生建议延长签证有效期及停留期,增加入境次数。帮助和支持引进的医疗服务机构参与JCI认证,解决跨国医疗报销问题。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CI认证是世界最高水平的医疗认证,通过JCI认证的国际医院,容易得到国际保险公司对其医疗的认可。因此,健康城应积极支持和帮助引进的中医药服务机构参与JCI认证,快速提升相关医疗机构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获得国际医疗保险公司认可,解决外籍人员在华医疗保健的费用保险问题。
(聂平香、李俊,商务部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研究员)
一、中医药国际化现状及问题
(一)现状
目前我国同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了86个中医药合作协议,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针灸在103个国家得到认可使用,29个国家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国家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中国内地除外)目前受过培训的中医药人员约50多万名,中医教学机构1500多所,经营中医药产品的贸易公司3000多家,产品出口全球171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逐步走向了世界传统医学的舞台中央,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和接受。中医药国际化包括中药产品的国际化和中医药服务的国际化。
中药产品出口缓慢增长。从产品的国际化看,2018年,中药类产品出口金额39.1亿美元,同比增长7.4%。其中,中药材及饮片出口10.3亿美元,下降9.5%;中成药出口2.6亿美元,增长5.5%;保健品出口2.5亿美元,增长2.5%。从出口市场看,亚洲由于地缘关系,属于儒家文化圈,对中医药的接受程度最高,承认中药药品身份的国家和地区也基本分布在亚洲,如中国香港、新加坡、越南、阿联酋等,是中药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份额超过85%;其次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区域,份额超过10%。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主要是出于对植物药和提取物的需求而从中国进口。
中医药服务主要依托“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模式拓展国际市场。“引进来”,包括吸引境外消费者在华接受中医药诊疗、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医药教育培训、中医药旅游、中医药科研外包等。“走出去”是国内的中医药服务贸易主体走出国门,到海外布局设点,为当地居民提供服务。2019年,我国纳入中医药服务贸易统计的中医药服务贸易机构179家,接诊外籍患者超过3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过2亿元。从“走出去”模式看,目前中医药海外中心达49家。中医药海外中心的国内承担主体主要以中医院校及其附属医院为主。当然也有部分中医药企业加快走出去进程,如同仁堂已经在近30个国家和地区开设140余家零售终端,累计诊疗患者超过3000万人次,同仁堂商标在100个国家和地区合法注册。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障碍
中医药国际化程度低。2018年包括中药原材料的产品出口金额仅为39.1亿美元,代表中医药水平的中成药出口金额2.64亿美元,占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比重不到3%和0.5%;接待外籍患者不到35万人次,收入不到2亿元,占中医医疗收入的比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中医药国际化水平还很低。
面临体制机制障碍。目前,我国从事中医药服务贸易的主体很大部分是事业单位。如在我国商务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的19家中医药服务贸易骨干企业中只有7家是自负盈亏的企业主体,其他的主要是公立医院和中医药大学,这类事业单位尽管提供了国际中医药服务但并没有相应的自主定价权,并不是自负盈亏的企业主体,不能进行市场化运作。从海南省接待境外病人的相关统计也能看出一些端倪,受公立医院收费标准的限制,2010—2014年,海南省中医院境外医疗消费仅437.26万元,而同期,通过旅行社等途径产生的包括住宿、餐饮等在内的延伸费用达到911.09万美元,远高于医疗消费的金额。
中医药服务“引进来”路径不清晰。从“引进来”看,以非市场化的骨干单位点状发展为主,未连成线和面,同时产业链也很短,仅停留在诊疗方面,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因此,现有中医药服务“引进来”发展路径并不清晰,没能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
中医药海外市场面临突出的准入壁垒。尽管针灸和中药,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得到认可,但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传统医药在大多数国家处于补充和替代地位,中医药面临政策和技术等方面的壁垒,导致中医药服务和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缓慢,我国作为中医药大国,只占全球(除我国外)的传统药市场份额的1.73%。主要的障碍包括中药技术壁垒多和注册门槛高、中医医师执业门槛高、中医执业资格无法互认等,我国的中药更多是以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等形式而非注册药品进入国际市场,能纳入海外当地医保体系的中药产品少之又少。从现实情况看,未来很长时间内,海外市场针对中药产品和中医药服务的准入壁垒应该很难有大的突破和改进。
二、迪拜健康城发展经验借鉴
迪拜健康城(DHCC)是世界上第一个最全面的医疗保健自由区,已经拥有超过150个临床机构(包括医院、门诊医疗中心和诊断实验室),2家国际联合委员会(JCI)认可的综合性医院,超过4000名持牌医疗保健专业人员,众多研究和教育设施以及近200个特色医疗保健和商业零售服务商构成的健康医疗服务业集群,其医疗和医学教育实力受到国际广泛认同。迪拜健康城取得成功的主要经验如下。
(一)高层推动,市场运作
DHCC是2002年由阿联酋副总统、总理、迪拜酋长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马克图姆提出并开始建设的,尽管由高层推动,但DHCC是由迪拜的跨国集团特康投资(TECOM)投资建设的,项目投资18亿美元。管理运用也采用的是现代公司制运作。DHCC隶属于迪拜健康城管理局(DHCA)管理,DHCC的董事会和执行机构均向DHCA的主席汇报。执行机构设立了医疗保健计划和质量中心、中央治理委员会、上诉委员会、执照委员会、公司注册处和医疗保险索赔委员会,其中中央治理委员会在DHCC的整体运作过程中发挥领导作用,负责制定医疗保健活动、教育计划、研究活动的标准和要求。在运营机构之外,DHCA还设立了一个独立的监管部门迪拜健康城管理局法规部(DHCR),确保DHCC内的临床和非临床设施符合和执行国际质量标准。 (二)定位清晰,打造产业集群
DHCC定位清晰,以当地人、生活在欧洲和东亚之间的20亿人口为目标人群,旨在建设成为为高端人群提供高质量医疗保健和健康管理服务的世界级健康护理中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DHCC集聚了医疗、医疗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医疗健康全产业链形态,主要分为医疗和康养两大功能区。医疗区将医生办公室、门诊手术中心、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康复和长期保健设施、临终关怀和诊断实验室集聚在一起,同时为了给医疗提供人才支撑,DHCC通过与全球主要医疗机构和知名学术机构的合作,在医疗区建立了世界一流的医学教育和研究中心。康养区主要是从临床护理发展到预防性护理,因此提供了众多保健相关的专门设施来促进健康生活的理念,包括健康中心、人行道、公园、慢跑和自行车道等,此外还提供科研、住宅、零售、休闲娱乐等支持性服务。
(三)对标高标准,突出以医疗质量为中心的国际化管理
DHCC依托雄厚的资本,引进哈佛医学院的高端医疗资源,共同成立了医疗质量管理中心,实施国际化的严格质量的临床标准以确保病人安全和护理的质量。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实施以医疗质量为中心的国际化管理是迪拜健康城在国际上打开知名度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在医疗教育方面,加大与全球主要医疗机构和知名学术机构的合作,例如,与爱尔兰皇家外科医学院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医学管理、医疗保健管理质量和安全方面的硕士学位课程,课程获得爱尔兰国立大学和阿联酋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部的认可。
(四)政策支持有力,营造便利化的发展环境
迪拜健康城为投资者提供了非常优惠的政策支持措施如100%的免税,在DHCC投资的机构和其工作人员免除所有税收,50年内,这些机构在把资本、股息或工资转移成任何币种和转移至DHCC以外任何目的地时,将不受任何限制;所有在DHCC内生产、开发、进口或使用的产品或货物,以及用于生产所有服务或商品的材料均免除关税;没有贸易壁垒和配额限制以及为期三个月的医疗旅游签证,可为希望到迪拜求诊的海外病人最长延期至九个月等。同时DHCC 为投资者提供一站式购买,包括提供公司注冊、经营许可和签证服务等的打包服务,还可帮助企业招聘高素质员工,并提供后续的培训教育服务等。
三、探索建立中医药健康城的思路及建议
(一)总体思路
借鉴迪拜国际健康城经验,推动中医药中高端产业集聚,打造中医药诊疗和康养结合的、集诊疗、研发、教育培训、康养、旅游、体验于一体的产城结合中医药健康城。同时以开放和国际化的视野,打造国际化中医药健康城。引进全球医药最先进的技术和医疗设备,提高中医药诊疗效果,同时积极引进世界其他国家的传统医药服务如印度医药、阿拉伯医药、汉方药、蒙医药、维吾尔族医药、传统非洲医药、西方国家传统医药等,打造世界传统医药服务和体验集聚区。
(二)具体举措
创新体制机制,进行市场化运作。中医药健康城管委会或管理机构由政府主导,但应该只是一个法治机构,主要职责是制定标准和要求、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制定总体规划、组织土地使用、提供政策支持等,引导健康城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医药诊疗康养服务中心。实际运作中医药健康城的机构应该是一个对城市和园区综合开发运营非常有经验的市场化的主体,如招商局集团,负责健康城建设、招商、运用和整体服务等。
明晰定位,打造诊疗和康养两大功能集聚区。中医药健康城应着眼于国内的中高端人群以及外籍人员,引导海外人员在国内进行中医药诊疗康养,打造国际化的中医药诊疗康养中心,引导中医药诊疗、中医药康复、中医药保健养生、中医药教育培训、中医药研发、中医药旅游等多种业态集聚发展。为充分发挥中医药诊疗和治未病的双重优势,健康区应着力打造两大功能集聚区:诊疗区和康养区。诊疗区引进世界先进医疗设备和技术,结合中医药特色疗法,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产学研基地,开展中医药治疗、研发与教学培训。康养区以“保健养生”为核心,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引进世界其他国家的传统医药,打造世界传统医学中心、亚健康疗养中心、老年健康养护中心和慢病康复中心等具体功能中心,同时提供科研、住宅、零售、休闲娱乐等支持性服务。
加大政策支持,营造开放国际化的发展环境。参照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政策,加快医疗器械和药品审批,放宽外资健康医疗机构准入条件。减免高科技医疗设备和药品关税,大幅度放宽外籍医护人员在华执业时间。创新来华就医签证制度,尽快落实新签证类别Y(“Y”为“医”的拼音首字母)签并制定详细申请流程和标准以方便外籍患者和医疗陪同人员来华就医,同时明确具有中医药需求的患者申请的签证应根据医生建议延长签证有效期及停留期,增加入境次数。帮助和支持引进的医疗服务机构参与JCI认证,解决跨国医疗报销问题。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CI认证是世界最高水平的医疗认证,通过JCI认证的国际医院,容易得到国际保险公司对其医疗的认可。因此,健康城应积极支持和帮助引进的中医药服务机构参与JCI认证,快速提升相关医疗机构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获得国际医疗保险公司认可,解决外籍人员在华医疗保健的费用保险问题。
(聂平香、李俊,商务部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