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顾老师是一个善于反思的班主任,她通过几件事情,明白了老师应该学会把孩子的“告状”放在心上。小小的告状,其实蕴含着孩子内心的需求。陶行知先生曾说:“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有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您抱他一会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孩子的感情是绝对不可以轻视的,伤害到孩子的结果只会使自己的劳动成果付诸东流。在他们犯错误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要倾听,而不是苛责与批评。”
陶行知先生的话多么中肯!孩子找老师告状,想得到肯定或帮助,你却听也不听,只要求他别添乱。他该有怎样的委屈失望?
孩子告状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求助。比如案例中的雯雯,被顽皮的小成拿走了笔,她自己问小成要,小成不给。不但不给,竟然把墨甩到了桌子上……小成坏吗?他不坏,他只是淘气。但这貌似小事一桩的举动,却让雯雯无助又无奈。老师这时候不必上纲上线去批评小成,那会让自己失去优雅;也无需分出个你是我非,这容易让小成这样的学生觉得小题大做,起逆反心。这时老师只要抬头对小成喊一声:“你快把钢笔还给雯雯,我们不可以把文具当成玩具的。”这轻描淡写的随口一句话,其实不花费时间和精力,就能解决问题。
这样的纠纷细想起来,不算行为习惯问题,而是由性别原因导致。
成年人在一起交流子女教育问题的时候,也曾谈到生女儿和生儿子的不同。妈妈下班后,女儿可能会马上跑上来亲妈妈一口,说:“妈妈我爱你。”男孩子表达爱的方式却不是如此,他可能会藏在门后一声大喝:“缴枪不杀!”在把妈妈吓得面目失色、魂飞魄散时,他却大咧咧递上来一根棍子:“妈妈你演坏人,咱们玩打仗吧!”女儿看见妈妈起床,可能乖巧地帮忙拿衣服;我的儿子却常把拖鞋藏到沙发最深处,然后看着我光脚丫满地找鞋子,乐不可支……这时,你能说男孩子就一定很坏吗?我们有必要对他们上纲上线吗?很多老师没有看清楚这些,只看到在我们费尽心思要处理这件事的时候,孩子们可能就已经言归于好,便觉得没必要听女孩子的告状,这却又是忽视了女孩子的感觉,大错特错了。
二、得到肯定。比如案例中提到的“顾老师,姚力刚才打了我一下”,或者“王林说我抄别人的作业,我根本就没有,可他偏不信”,“刘炀发作业本的时候随便乱扔,把我的本子扔坏了”等,这种告状其实只是孩子想得到老师一个肯定的回答。因为父母和老师平时告诉孩子“不能打人”、“不要毫无根据冤枉他人”或者“好好发作业本”等,在现实里他们遇到有人犯了这样的毛病,就会很困惑,心想:“这样做是正确的吗?”于是去问老师。老师只要很认真地回答:“他们这样是不正确的,以后咱在班会上再统一强调”足矣!告状的孩子的观点得到认可,他们所受的教导得到求证,就会很高兴地回去。相反,倘若老师听都不听,甚至告诉孩子不要动不动告状,这告状的孩子接下来可能也会打人、冤枉他人或者乱扔作业本。
三、撒娇。有时候学生在打闹中,会有人(我们姑且说她叫小红)喊:“老师,您看青青欺负我。”倘若老师说:“以后别有事没事找我告状。”学生会觉得自己讨了个没趣,从此不再喜欢这个老师;倘若老师说:“青青,不要欺负我们小红。”同学们便会在和谐的气氛中会心一笑,师生感情也在无意间加深。这种事又何须费心处理呢?我教的是高中段的学生,经常会这样玩着笑着应对告状事件,并藉此加深师生感情。
其实,类似告状不仅仅在学生中存在,成年人中也很常见。
故事发生在十年前。
当时,家父过世多年,我兄妹五人全部成家生子。春节期间,这个有十六口人的大家族聚在一起,俨然就是一个小班级,六十多岁的母亲堪称班主任。
有一天下午,年近不惑的二嫂阴着脸从娘家回来,坐在正包饺子的母亲身边一言不发。母亲问:“怎么了?脸色这么不好。”
二嫂怒冲冲说:“李凌(二哥的名字)在我娘家,一点也不给我面子……”
母亲忙直起腰,把手里的面粉放一边(认真倾听),说:“他在你娘家都不给你面子啊!这也太让人生气了。”——注意,重复是最简单的共情,当学生向你诉说委屈的时候,你只要很认真地倾听并重复他(她)的话,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二嫂:“他动不动就说我不懂,说我什么也不知道。好像他很聪明、很厉害似的。”
母亲继续重复安慰说:“如果你有事情不懂,他应该负责让你懂嘛!怎么能在娘家都不给媳妇面子呢?今天你受委屈了,快去洗洗脸,喝点热水。我今天晚上就吵他……”二嫂脸色慢慢恢复正常,并洗手帮母亲包饺子——注意,诉说对方的感受,属于高级共情。再加上简单的处理,事情就基本解决了。
另一则故事发生在我远方婶子家。
堂妹和堂妹夫吵架了,官司打到了婶子那里,堂妹夫对着婶子吐槽,刚一开口,婶子就打断他的话:“别跟我说!你们的事情我管不了,我只管把她养大,就完成任务了。我管好我自己不拖累你们就够了,你们的事我不想插口……”堂妹夫一脸落寞失望……
堂妹夫找婶子吐槽,其实是信任婶子。她若是听都不听就打断妹夫的话,妹夫会很难过。认真想一想,婶子也是希望他们家庭和睦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显得多么冷漠,多么没有责任心啊!
和家长一样,每个班主任都不希望班级孩子出状况,所以,一听到有人告状,心头马上开始发火:“我忙得很呢!没时间听你们说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强压不悦告诉学生:“自己能解决的事情,就自己解决,不要总是告状啊!”但是,学生哪里知道什么事情自己可以解决,什么事情自己不能解决呢?如陶行知所说,孩子想让你抱他,你却抱了别人,就像自己的爱人被夺去一般伤心,他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牙齿掉了的事,似乎不算什么大事……于是便不告诉老师。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掩耳盗铃般拒绝知道班级发生的一些小事。但是,有的事情我们越拒绝,就越容易出乱子。就好像你明明听到了一个快递员给你送快递,你却因为拒绝这个快递而拒不开门。那么,这个快递员就只好一遍遍敲你家的门,每天都来敲,每天都提醒你有快递。这样远远不如一开始就打开门接受这个快递,然后尽早处理。这个快递,就是那种害怕事情发生的焦虑。我相信,在小成将雯雯的钢笔拿走后,她是完全有能力想办法不用铅笔写作业的。但是,老师不管小成。那么好吧!我就用铅笔写作业,专门提醒老师——你的快递真的到了,你不开门吗?下次我还用铅笔写,直到你开门为止。
(河南郑州科技工业学校 李 迪)
陶行知先生的话多么中肯!孩子找老师告状,想得到肯定或帮助,你却听也不听,只要求他别添乱。他该有怎样的委屈失望?
孩子告状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求助。比如案例中的雯雯,被顽皮的小成拿走了笔,她自己问小成要,小成不给。不但不给,竟然把墨甩到了桌子上……小成坏吗?他不坏,他只是淘气。但这貌似小事一桩的举动,却让雯雯无助又无奈。老师这时候不必上纲上线去批评小成,那会让自己失去优雅;也无需分出个你是我非,这容易让小成这样的学生觉得小题大做,起逆反心。这时老师只要抬头对小成喊一声:“你快把钢笔还给雯雯,我们不可以把文具当成玩具的。”这轻描淡写的随口一句话,其实不花费时间和精力,就能解决问题。
这样的纠纷细想起来,不算行为习惯问题,而是由性别原因导致。
成年人在一起交流子女教育问题的时候,也曾谈到生女儿和生儿子的不同。妈妈下班后,女儿可能会马上跑上来亲妈妈一口,说:“妈妈我爱你。”男孩子表达爱的方式却不是如此,他可能会藏在门后一声大喝:“缴枪不杀!”在把妈妈吓得面目失色、魂飞魄散时,他却大咧咧递上来一根棍子:“妈妈你演坏人,咱们玩打仗吧!”女儿看见妈妈起床,可能乖巧地帮忙拿衣服;我的儿子却常把拖鞋藏到沙发最深处,然后看着我光脚丫满地找鞋子,乐不可支……这时,你能说男孩子就一定很坏吗?我们有必要对他们上纲上线吗?很多老师没有看清楚这些,只看到在我们费尽心思要处理这件事的时候,孩子们可能就已经言归于好,便觉得没必要听女孩子的告状,这却又是忽视了女孩子的感觉,大错特错了。
二、得到肯定。比如案例中提到的“顾老师,姚力刚才打了我一下”,或者“王林说我抄别人的作业,我根本就没有,可他偏不信”,“刘炀发作业本的时候随便乱扔,把我的本子扔坏了”等,这种告状其实只是孩子想得到老师一个肯定的回答。因为父母和老师平时告诉孩子“不能打人”、“不要毫无根据冤枉他人”或者“好好发作业本”等,在现实里他们遇到有人犯了这样的毛病,就会很困惑,心想:“这样做是正确的吗?”于是去问老师。老师只要很认真地回答:“他们这样是不正确的,以后咱在班会上再统一强调”足矣!告状的孩子的观点得到认可,他们所受的教导得到求证,就会很高兴地回去。相反,倘若老师听都不听,甚至告诉孩子不要动不动告状,这告状的孩子接下来可能也会打人、冤枉他人或者乱扔作业本。
三、撒娇。有时候学生在打闹中,会有人(我们姑且说她叫小红)喊:“老师,您看青青欺负我。”倘若老师说:“以后别有事没事找我告状。”学生会觉得自己讨了个没趣,从此不再喜欢这个老师;倘若老师说:“青青,不要欺负我们小红。”同学们便会在和谐的气氛中会心一笑,师生感情也在无意间加深。这种事又何须费心处理呢?我教的是高中段的学生,经常会这样玩着笑着应对告状事件,并藉此加深师生感情。
其实,类似告状不仅仅在学生中存在,成年人中也很常见。
故事发生在十年前。
当时,家父过世多年,我兄妹五人全部成家生子。春节期间,这个有十六口人的大家族聚在一起,俨然就是一个小班级,六十多岁的母亲堪称班主任。
有一天下午,年近不惑的二嫂阴着脸从娘家回来,坐在正包饺子的母亲身边一言不发。母亲问:“怎么了?脸色这么不好。”
二嫂怒冲冲说:“李凌(二哥的名字)在我娘家,一点也不给我面子……”
母亲忙直起腰,把手里的面粉放一边(认真倾听),说:“他在你娘家都不给你面子啊!这也太让人生气了。”——注意,重复是最简单的共情,当学生向你诉说委屈的时候,你只要很认真地倾听并重复他(她)的话,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二嫂:“他动不动就说我不懂,说我什么也不知道。好像他很聪明、很厉害似的。”
母亲继续重复安慰说:“如果你有事情不懂,他应该负责让你懂嘛!怎么能在娘家都不给媳妇面子呢?今天你受委屈了,快去洗洗脸,喝点热水。我今天晚上就吵他……”二嫂脸色慢慢恢复正常,并洗手帮母亲包饺子——注意,诉说对方的感受,属于高级共情。再加上简单的处理,事情就基本解决了。
另一则故事发生在我远方婶子家。
堂妹和堂妹夫吵架了,官司打到了婶子那里,堂妹夫对着婶子吐槽,刚一开口,婶子就打断他的话:“别跟我说!你们的事情我管不了,我只管把她养大,就完成任务了。我管好我自己不拖累你们就够了,你们的事我不想插口……”堂妹夫一脸落寞失望……
堂妹夫找婶子吐槽,其实是信任婶子。她若是听都不听就打断妹夫的话,妹夫会很难过。认真想一想,婶子也是希望他们家庭和睦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显得多么冷漠,多么没有责任心啊!
和家长一样,每个班主任都不希望班级孩子出状况,所以,一听到有人告状,心头马上开始发火:“我忙得很呢!没时间听你们说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强压不悦告诉学生:“自己能解决的事情,就自己解决,不要总是告状啊!”但是,学生哪里知道什么事情自己可以解决,什么事情自己不能解决呢?如陶行知所说,孩子想让你抱他,你却抱了别人,就像自己的爱人被夺去一般伤心,他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牙齿掉了的事,似乎不算什么大事……于是便不告诉老师。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掩耳盗铃般拒绝知道班级发生的一些小事。但是,有的事情我们越拒绝,就越容易出乱子。就好像你明明听到了一个快递员给你送快递,你却因为拒绝这个快递而拒不开门。那么,这个快递员就只好一遍遍敲你家的门,每天都来敲,每天都提醒你有快递。这样远远不如一开始就打开门接受这个快递,然后尽早处理。这个快递,就是那种害怕事情发生的焦虑。我相信,在小成将雯雯的钢笔拿走后,她是完全有能力想办法不用铅笔写作业的。但是,老师不管小成。那么好吧!我就用铅笔写作业,专门提醒老师——你的快递真的到了,你不开门吗?下次我还用铅笔写,直到你开门为止。
(河南郑州科技工业学校 李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