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194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也是与马克·吐温、罗伯特·潘·沃伦齐名的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熊》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长达九万字的中篇,一个是仅有两万字的短篇。本文研讨的短篇小说《熊》中,用精美的文字营造了一头熊与一个孩子的成长故事,使故事看起来像是一场森林里的梦,充满了唯美意境,又有一种深刻的哲学力量。本文仅就短篇小说《熊》的唯美品质进行论证。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 《熊》 深思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194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也是与马克·吐温、罗伯特·潘·沃
伦齐名的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福克纳作品的背景大多都设定在他的故乡密西西比河流域,他深受南方风土人情的浸润,一生共创作出十九部长篇小说和近百篇短篇小说。福克纳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的改造,在小说里虚构出一个约克纳帕塔法县,虚构了从19初到二战以后,这个县城里几个大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因而形成了独特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說”系列。威廉·福克纳曾说过:“我发现这块邮票大的故土值得一写,一辈子活得多长也写不完。”因此威廉·福克纳小说里的人物在想象中繁殖和衍生,情节从一种可能飞向另一种可能,天衣无缝地把历史,现在和未来包容在一起。他的作品把广阔而深厚的历史感、鲜明的乡村特色以及强烈的现代意识反思结合在一起,再加上唯美的语言表述,从而使其小说上升到了理性与哲学的高度,达到了境界与语言的完美统一。
《熊》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长达九万字的中篇,一个是仅有两万字的短篇。本文研讨的对象是短篇小说《熊》,在这个短篇故事里,福克纳用精美的文字营造了一头熊与一个孩子的成长故事,使故事看起来像是一场森林里的梦,充满了唯美意境,又有一种深刻的哲学力量。本文仅就短篇小说《熊》的唯美品质和哲学意蕴进行论证。
一 精彩的出场氛围
威廉·福克纳笔下的故事有细腻的感情描写,也有动人的气氛,其所呈现的外在特点就是极为繁复的长句子和精巧词汇所营造出来的诗意氛围,在这一点上,他与欧洲文学试验者乔伊斯、伍尔夫、普鲁斯特等人遥相呼应,形成了大量运用意识流、多角度叙述和陈述中时间推移的艺术风格,使作品里呈现出一种似梦似真的奇幻感。短篇小说《熊》就是他的这种手法的展示。小说首先在一种似梦似幻的氛围里开始了男孩对一头老熊的想象,这头熊许多年里在当地大显神威,形成了当地的一种传说,所以当它出现在一个十岁男孩的梦里时,它被男孩幼稚的想象力神化或童话了:“这一切在他落生之前就开始形成了—套传说,使他似乎看到一条沿途布满破坏和毁灭的东西的道路,在那上面一只毛糁糁的庞然大物在前进,速度不快但像火车机车那样无情地,不可抗拒地,不慌不忙地前进。”在老熊所创造的一系列的神奇之中,人们(包括男孩)正在无限地上升着熊的能量,最后把它推举到哲学的高度上:“它甚至不是只世俗的动物而是从消亡了的世代里留下来的制不住、制不了的不合时宜之物,它是过去了的野生世界的幽灵、缩影和化身。这只老熊却寂然、无畏且孤独,无妻、无子又超越了死生。”
作者正是要用这种精彩的语言,来营造老熊出场的神奇氛围,让一只神奇的动物缓缓地、然而又坚定地走进一个男孩的生命里。正是这种神奇感伴随着男孩的成长,让他有了对未来成长的渴望,所以说,这头老熊对于男孩来说,是一种成长的标志。从写作手法上来看,这种方式确实有效地吸引了读者的目光,让读者在一个开阔而粗放的视野里,期待着这头老熊的出现。于是当老熊出现的那一刻,场面是无比壮观的:“荒野紧缩了,凝结了,一缕阳光正好射在它们上面”。就像一个电影镜头,又像是一个背景宽广的童话那样,在光与影的交织之中,十一岁的男孩与他梦中的那只熊相遇:“它没有他梦见的那样高大,但和他预期的差不多,甚至更高大些,让人说不上究竟有多高大”。这是一次深刻的对视,深刻到让男孩忘记了呼吸,而这一刻的对视也让男孩成长为少年猎人,他期待日后的日子里与这只老熊一起成长。当三年过后,十四岁少年回忆起这个下午的时候,浮现于他脑中的画面是:“那林间空地,他自己,和炎热无风中在树叶里滤出来的阳光下一刹那间被盯住的熊。”“他们两个都是从古老得犹如大地本身一样的那荒野中出现,他们相遇在彼时彼刻并不由于他们的血肉之躯,而是由于有更高的主宰,这一来有桩事就定下来了。”
二 颇含深意的比喻句
为了让这个男孩与熊的故事更富有童话感,为了让小说中充满诗一样的气息,作者在小说里使用了大量的比喻。这也是威廉·福克纳的一个写作特长。福克纳是一位有着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的作家,当他的心中出现某种画面的时候,福克纳喜欢用一种独特的比喻将这种心底的感受具象化,而这些深邃的语言,也增添了作品的光彩和文学特质。比如男孩看到的一棵被老熊踩踏过的枯木时,作者的描写是:“他甚至自己找到了他头一次看见畸形爪印处的那根空了心的木头。那木头这时几乎全部烂掉,它正以一种火急的,差不多是看得见的令人不可想象的速度在重新返回滋生它的大地。”又如,在对猎人们饮酒场面的描写里,威廉·福克纳写到:“他就觉得好像是那些显出胆略和聪明、勇敢和机智敏捷的激动时光都集中起来被酿成这棕色的香醪,不为妇女,不为少年也不为儿童,而只是为了给猎人喝的,喝下去的不是他们造成的死伤的血,而是那永存的粗犷精神的精华。”
因为那只老熊的名气太大了,“它在—百英里方圆的地区很有名气,就像活人那样有个响当当的名儿”,因此它在少年的心目中印象就是像“古代庄严的老特罗伊王一样,失去了王后又丧失了所有的儿子”。特别是描写到老熊的气派时,威廉·福克纳笔下出现了一连串的比喻,他写到老熊的出现:“那只熊站在他面前又高又大,气派活像暴雨,声色又像惊雷,很熟悉,很平和,甚至明确无误地并不陌生”,他又写到老熊的离开:“于是那熊走开了。它并没有走进树林或隐没在树丛里。它就是消失了,回到了荒野,就像他见过的—条鱼,一条硕大的鱼,连鳍都不动一下就没入深黑的池塘消失了那样。”这是一种惊世骇俗的比喻,在这种比喻里,似乎带着电光,挟着霹雳,带着山呼海啸般的气势,有一种巨大的运动着的能量,彰显出大自然原色的生命状态。在这种状态面前,人类理当渺小。也许正是老熊的这种气势,让少年感到了生存本身的重量,还有大自然那种无限的包容力。所以在这一瞬间,少年也与老熊之间达成了一种生命的默契:我们还会相遇,但我们一定要一起存在,我们彼此的生活里都离不开对方。 三 小说《熊》中的哲学意蕴
威廉·福克纳发现,人生具有亦悲亦喜的双重性:明知人被时光的洪流冲走,却无法向时光报复的悲剧性;人虽被时光的洪流冲走,却可以尽情享用时光的喜剧性。威廉·福克纳自幼就有严重的内心分裂症,他害怕死亡,所以才使他对艺术的依赖逐日加重。他担心有一天他创作的激情会消失,所以他才要把目光集中在自己的故乡,像开掘一个金矿的努力地创造着小说中的世界,在小说中的世界让自己获得永生。短篇小说《熊》讲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故事就完了。是个很简单的故事,比某人在书里谈到的青春和一位少女的事要简单得多。这孩子只不过听说过有—只熊,最后他长大到可以去追踪这熊,追踪了四年,终于追到了,手里还拿着枪,可是没有开枪。”在这个简单的故事里,作者用他不平凡的思维品质,诠释着这个并不传奇的故事,他要给這个故事加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那就是最后在父亲的书房里,几位猎人喝着酒,男孩听父亲用暮色一样平静的声音读诗:“勇敢、荣誉、自豪”,“怜悯以及对公正和自由的热爱”,父亲想告诉男孩的是,生命并不是平面的,生命正在融入许多内容,而对生命的感悟,正是在一天天的成长中积累起来的。而以男孩当时的年纪,他并没有能够深刻地体会出父亲所说的话,“他觉得事情并没有那么复杂”,男孩想到的是“这里有一只老熊,凶暴而冷酷,它不止于要活下去,而且要保持它那种强烈的对自己享有自由自主的自豪,自豪到眼看自由自主受到威胁也不害怕”。所以男孩在悄悄地想:“有山姆、老班和小狗聂帕,还有他自己。他也不错。”这个松散的故事里,一旦有了这样的结尾,作者的思想深度立即呈现,小说的立体感马上建立起来,于是,一个平凡的故事注定要不平凡了。
小说中一共出现了三个主要人物,黑人山姆,父亲,男孩。对于这三个人物,作者都是用不经意的笔墨去描写的,他们没有长相,没有性格,也没有多少话语。然而就在这三个人物身上,作者都埋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比如黑人山姆,他是女黑奴和酋长的儿子,他是一位老人,也是作者笔下的历史性人物。作者在山姆的身上赋予他沉重的历史感,让他背负着两个民族的历史背景:“一方面他继承了一个民族的长久的历史,这个民族曾从苦难之中懂得了屈辱,又从能经受苦难和不公平而争夺下来的忍耐之中懂得了自豪”。这显然是印第安人的写照,在美洲被征服的历史里,印第安人的确流了太多的眼泪,忍受了太多的痛苦的屈辱。“另一方面他又继承了另一民族的历史,这个民族比前一个更早生根于这片大地,可是他们早巳不存在于这片土地上了,只剩下存在一个老黑人身上的不纯血统和与之相通的体现在一只老熊身不驯不屈的精神。”这就是作者给予山姆的精神气质,在这里,山姆是荒漠的土地、被驱赶的民族、无家可归的土著者的象征,他和那只时时被追杀的老熊一样,在随时可能失去家园和生命的惶惑里度日。他自己也和老熊一样,在对生命的坚守里保持着自尊,在对生命的挣扎里完成了荒野的悲歌。同时,山姆还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播者,他会不时地向男孩传播种种荒原生存的知识,教会男孩狩猎的常识,于是男孩“甚至知道山姆都不知道的一些打猎的小道。在他十三岁那年,他发现了—个公鹿的窠,也没告诉他爸爸,就借了瓦尔特·尤威尔的枪凌晨等在那里,等那鹿回窠时打死了它,就和山姆所说当年印第安族的老人们所干的那样。”
很显然,小说里的男孩代表着现在。作者有意安排这个男孩在一种关于老熊的童话里成长,让一只老熊的故事伴随着他,并成为他的梦想。老熊既是他的梦也是他生命的导师,使男孩在跟随着成年人打猎的过程中,学会生存的本领的同时,也体会着生命的复杂意义。在这个层面上,男孩也和老熊有了相似之处,因为他们都是把森林当成课堂,“好像把着手引导他到另一个境界,在那里一只老熊和一只杂种小狗向他启示,只要得到另一个东西,就会两者都得到”。
父亲的形象在小说代表着成熟和理性,也是男孩成长的一种契机。父亲总是在关键的时候点拨着男孩,从理性的层面上升华着男孩的认知。比如在小说结尾处那读诗的场面,就把父亲的形象立体化了,让父亲从一个纵马于原野、与印第安人一起豪饮的猎人,变成了一个有着深沉气质的学者,他的角色就是充当儿子的精神导师,在儿子成长的每一个转角处,耐心守候,耐心指点。父亲作为一个介乎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人物,既传授历史,又承接现在。于是,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熊》中的唯美与深思,小说中的历史、现在和未来通过这三个人物,有机地融合了。
参考文献:
[1] 毛信德:《美国小说史纲》,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
[2] [美]罗德:《美国文学思想背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3] 许海山:《美洲历史》,线装书局,2006年版。
[4] 王立宏:《美国文学史简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杨桂兰,女,1968—,吉林通化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词汇学,工作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 《熊》 深思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194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也是与马克·吐温、罗伯特·潘·沃
伦齐名的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福克纳作品的背景大多都设定在他的故乡密西西比河流域,他深受南方风土人情的浸润,一生共创作出十九部长篇小说和近百篇短篇小说。福克纳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的改造,在小说里虚构出一个约克纳帕塔法县,虚构了从19初到二战以后,这个县城里几个大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因而形成了独特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說”系列。威廉·福克纳曾说过:“我发现这块邮票大的故土值得一写,一辈子活得多长也写不完。”因此威廉·福克纳小说里的人物在想象中繁殖和衍生,情节从一种可能飞向另一种可能,天衣无缝地把历史,现在和未来包容在一起。他的作品把广阔而深厚的历史感、鲜明的乡村特色以及强烈的现代意识反思结合在一起,再加上唯美的语言表述,从而使其小说上升到了理性与哲学的高度,达到了境界与语言的完美统一。
《熊》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长达九万字的中篇,一个是仅有两万字的短篇。本文研讨的对象是短篇小说《熊》,在这个短篇故事里,福克纳用精美的文字营造了一头熊与一个孩子的成长故事,使故事看起来像是一场森林里的梦,充满了唯美意境,又有一种深刻的哲学力量。本文仅就短篇小说《熊》的唯美品质和哲学意蕴进行论证。
一 精彩的出场氛围
威廉·福克纳笔下的故事有细腻的感情描写,也有动人的气氛,其所呈现的外在特点就是极为繁复的长句子和精巧词汇所营造出来的诗意氛围,在这一点上,他与欧洲文学试验者乔伊斯、伍尔夫、普鲁斯特等人遥相呼应,形成了大量运用意识流、多角度叙述和陈述中时间推移的艺术风格,使作品里呈现出一种似梦似真的奇幻感。短篇小说《熊》就是他的这种手法的展示。小说首先在一种似梦似幻的氛围里开始了男孩对一头老熊的想象,这头熊许多年里在当地大显神威,形成了当地的一种传说,所以当它出现在一个十岁男孩的梦里时,它被男孩幼稚的想象力神化或童话了:“这一切在他落生之前就开始形成了—套传说,使他似乎看到一条沿途布满破坏和毁灭的东西的道路,在那上面一只毛糁糁的庞然大物在前进,速度不快但像火车机车那样无情地,不可抗拒地,不慌不忙地前进。”在老熊所创造的一系列的神奇之中,人们(包括男孩)正在无限地上升着熊的能量,最后把它推举到哲学的高度上:“它甚至不是只世俗的动物而是从消亡了的世代里留下来的制不住、制不了的不合时宜之物,它是过去了的野生世界的幽灵、缩影和化身。这只老熊却寂然、无畏且孤独,无妻、无子又超越了死生。”
作者正是要用这种精彩的语言,来营造老熊出场的神奇氛围,让一只神奇的动物缓缓地、然而又坚定地走进一个男孩的生命里。正是这种神奇感伴随着男孩的成长,让他有了对未来成长的渴望,所以说,这头老熊对于男孩来说,是一种成长的标志。从写作手法上来看,这种方式确实有效地吸引了读者的目光,让读者在一个开阔而粗放的视野里,期待着这头老熊的出现。于是当老熊出现的那一刻,场面是无比壮观的:“荒野紧缩了,凝结了,一缕阳光正好射在它们上面”。就像一个电影镜头,又像是一个背景宽广的童话那样,在光与影的交织之中,十一岁的男孩与他梦中的那只熊相遇:“它没有他梦见的那样高大,但和他预期的差不多,甚至更高大些,让人说不上究竟有多高大”。这是一次深刻的对视,深刻到让男孩忘记了呼吸,而这一刻的对视也让男孩成长为少年猎人,他期待日后的日子里与这只老熊一起成长。当三年过后,十四岁少年回忆起这个下午的时候,浮现于他脑中的画面是:“那林间空地,他自己,和炎热无风中在树叶里滤出来的阳光下一刹那间被盯住的熊。”“他们两个都是从古老得犹如大地本身一样的那荒野中出现,他们相遇在彼时彼刻并不由于他们的血肉之躯,而是由于有更高的主宰,这一来有桩事就定下来了。”
二 颇含深意的比喻句
为了让这个男孩与熊的故事更富有童话感,为了让小说中充满诗一样的气息,作者在小说里使用了大量的比喻。这也是威廉·福克纳的一个写作特长。福克纳是一位有着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的作家,当他的心中出现某种画面的时候,福克纳喜欢用一种独特的比喻将这种心底的感受具象化,而这些深邃的语言,也增添了作品的光彩和文学特质。比如男孩看到的一棵被老熊踩踏过的枯木时,作者的描写是:“他甚至自己找到了他头一次看见畸形爪印处的那根空了心的木头。那木头这时几乎全部烂掉,它正以一种火急的,差不多是看得见的令人不可想象的速度在重新返回滋生它的大地。”又如,在对猎人们饮酒场面的描写里,威廉·福克纳写到:“他就觉得好像是那些显出胆略和聪明、勇敢和机智敏捷的激动时光都集中起来被酿成这棕色的香醪,不为妇女,不为少年也不为儿童,而只是为了给猎人喝的,喝下去的不是他们造成的死伤的血,而是那永存的粗犷精神的精华。”
因为那只老熊的名气太大了,“它在—百英里方圆的地区很有名气,就像活人那样有个响当当的名儿”,因此它在少年的心目中印象就是像“古代庄严的老特罗伊王一样,失去了王后又丧失了所有的儿子”。特别是描写到老熊的气派时,威廉·福克纳笔下出现了一连串的比喻,他写到老熊的出现:“那只熊站在他面前又高又大,气派活像暴雨,声色又像惊雷,很熟悉,很平和,甚至明确无误地并不陌生”,他又写到老熊的离开:“于是那熊走开了。它并没有走进树林或隐没在树丛里。它就是消失了,回到了荒野,就像他见过的—条鱼,一条硕大的鱼,连鳍都不动一下就没入深黑的池塘消失了那样。”这是一种惊世骇俗的比喻,在这种比喻里,似乎带着电光,挟着霹雳,带着山呼海啸般的气势,有一种巨大的运动着的能量,彰显出大自然原色的生命状态。在这种状态面前,人类理当渺小。也许正是老熊的这种气势,让少年感到了生存本身的重量,还有大自然那种无限的包容力。所以在这一瞬间,少年也与老熊之间达成了一种生命的默契:我们还会相遇,但我们一定要一起存在,我们彼此的生活里都离不开对方。 三 小说《熊》中的哲学意蕴
威廉·福克纳发现,人生具有亦悲亦喜的双重性:明知人被时光的洪流冲走,却无法向时光报复的悲剧性;人虽被时光的洪流冲走,却可以尽情享用时光的喜剧性。威廉·福克纳自幼就有严重的内心分裂症,他害怕死亡,所以才使他对艺术的依赖逐日加重。他担心有一天他创作的激情会消失,所以他才要把目光集中在自己的故乡,像开掘一个金矿的努力地创造着小说中的世界,在小说中的世界让自己获得永生。短篇小说《熊》讲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故事就完了。是个很简单的故事,比某人在书里谈到的青春和一位少女的事要简单得多。这孩子只不过听说过有—只熊,最后他长大到可以去追踪这熊,追踪了四年,终于追到了,手里还拿着枪,可是没有开枪。”在这个简单的故事里,作者用他不平凡的思维品质,诠释着这个并不传奇的故事,他要给這个故事加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那就是最后在父亲的书房里,几位猎人喝着酒,男孩听父亲用暮色一样平静的声音读诗:“勇敢、荣誉、自豪”,“怜悯以及对公正和自由的热爱”,父亲想告诉男孩的是,生命并不是平面的,生命正在融入许多内容,而对生命的感悟,正是在一天天的成长中积累起来的。而以男孩当时的年纪,他并没有能够深刻地体会出父亲所说的话,“他觉得事情并没有那么复杂”,男孩想到的是“这里有一只老熊,凶暴而冷酷,它不止于要活下去,而且要保持它那种强烈的对自己享有自由自主的自豪,自豪到眼看自由自主受到威胁也不害怕”。所以男孩在悄悄地想:“有山姆、老班和小狗聂帕,还有他自己。他也不错。”这个松散的故事里,一旦有了这样的结尾,作者的思想深度立即呈现,小说的立体感马上建立起来,于是,一个平凡的故事注定要不平凡了。
小说中一共出现了三个主要人物,黑人山姆,父亲,男孩。对于这三个人物,作者都是用不经意的笔墨去描写的,他们没有长相,没有性格,也没有多少话语。然而就在这三个人物身上,作者都埋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比如黑人山姆,他是女黑奴和酋长的儿子,他是一位老人,也是作者笔下的历史性人物。作者在山姆的身上赋予他沉重的历史感,让他背负着两个民族的历史背景:“一方面他继承了一个民族的长久的历史,这个民族曾从苦难之中懂得了屈辱,又从能经受苦难和不公平而争夺下来的忍耐之中懂得了自豪”。这显然是印第安人的写照,在美洲被征服的历史里,印第安人的确流了太多的眼泪,忍受了太多的痛苦的屈辱。“另一方面他又继承了另一民族的历史,这个民族比前一个更早生根于这片大地,可是他们早巳不存在于这片土地上了,只剩下存在一个老黑人身上的不纯血统和与之相通的体现在一只老熊身不驯不屈的精神。”这就是作者给予山姆的精神气质,在这里,山姆是荒漠的土地、被驱赶的民族、无家可归的土著者的象征,他和那只时时被追杀的老熊一样,在随时可能失去家园和生命的惶惑里度日。他自己也和老熊一样,在对生命的坚守里保持着自尊,在对生命的挣扎里完成了荒野的悲歌。同时,山姆还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播者,他会不时地向男孩传播种种荒原生存的知识,教会男孩狩猎的常识,于是男孩“甚至知道山姆都不知道的一些打猎的小道。在他十三岁那年,他发现了—个公鹿的窠,也没告诉他爸爸,就借了瓦尔特·尤威尔的枪凌晨等在那里,等那鹿回窠时打死了它,就和山姆所说当年印第安族的老人们所干的那样。”
很显然,小说里的男孩代表着现在。作者有意安排这个男孩在一种关于老熊的童话里成长,让一只老熊的故事伴随着他,并成为他的梦想。老熊既是他的梦也是他生命的导师,使男孩在跟随着成年人打猎的过程中,学会生存的本领的同时,也体会着生命的复杂意义。在这个层面上,男孩也和老熊有了相似之处,因为他们都是把森林当成课堂,“好像把着手引导他到另一个境界,在那里一只老熊和一只杂种小狗向他启示,只要得到另一个东西,就会两者都得到”。
父亲的形象在小说代表着成熟和理性,也是男孩成长的一种契机。父亲总是在关键的时候点拨着男孩,从理性的层面上升华着男孩的认知。比如在小说结尾处那读诗的场面,就把父亲的形象立体化了,让父亲从一个纵马于原野、与印第安人一起豪饮的猎人,变成了一个有着深沉气质的学者,他的角色就是充当儿子的精神导师,在儿子成长的每一个转角处,耐心守候,耐心指点。父亲作为一个介乎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人物,既传授历史,又承接现在。于是,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熊》中的唯美与深思,小说中的历史、现在和未来通过这三个人物,有机地融合了。
参考文献:
[1] 毛信德:《美国小说史纲》,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
[2] [美]罗德:《美国文学思想背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3] 许海山:《美洲历史》,线装书局,2006年版。
[4] 王立宏:《美国文学史简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杨桂兰,女,1968—,吉林通化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词汇学,工作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