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教学两个维度,分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微课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同时也在于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基于微课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的信息技术教学,能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促进其进一步理解与掌握知识。
关键词:微课教学;任务驱动型;信息技术课程
引言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完成某项“任务”为线索,引导学生根据设定目标或提出问题,从理论讲解、分析讨论与操作等系列活动中,调动学生参与性,促使其完成“任务”,帮助学生扎实掌握理论知识或技能。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应用”,解决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心理畏惧,师生关于某一“任务”而共同分析研究与完成活动目标。对此,基于微课下任务驱动式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设置“任务”强调趣味性与生活性
任务驱动式教学中设置任务要注重趣味性,人们总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置任务不能引起学生对其关注度与兴趣,调动不起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则很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导致无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兴趣往往来自于其自身认知与生活,如何使用计算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常常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对此,设置教学任务的趣味性与生活性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分层次设置教学任务
任务驱动式教学难度在于任务的设置与收集素材。不同地区、不同高中学校计算机设备与其他资源有很大的不同,再加上学生计算机基础的差异性,同一班级不同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与熟练程度是不同的。对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应着重强调任务层次性,围绕于此准备充足的教学材料。教学任务分为基本与思考任务两个层次,思考任务是做好基础任务后,为学生准备的“升级”任务。并且,设置基本任务应体现出考核性,为贯彻整个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环节,教师应对学生任务完整情况进行跟踪较差,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与结果合格与否,做好相应的课堂教学记录[1]。
任务驱动分层教学模式,使得一些学习上游刃有余的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能够有精力涉足更深层的知识或技能,后進生也可以通过循序渐进方式逐渐进入到思考任务阶段,教师给予后进生更多的帮助,使得学生在课堂中都能有所收获。并且,设置任务应全课程进行设置,保证多数学生都能完成信息技术课程任务,避免学生因未完成任务而失去学习信心。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设置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时,应逐渐提升任务难度,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和突破的勇气,同时也是促使学生有学习上进心的过程。
三、合理设置教学任务
(一)结合课程活动设置任务
一般情况下,高中学生已经解除了信息技术课程,该阶段教学更应该注重教学实际,能够将其应用在生活问题中。如高中生网络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活动内容设置问题,解决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兴趣与参与性。如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按照新课改标准,“信息加工”一课中,按照各阶段教学划分教学内容,在初中掌握文字处理,包括编辑与修改文本,排版设计等信息加工技术的基础上,高中阶段要求学生数量掌握文字与图表处理等软件操作技术,选择合适的软件处理所收集的数据信息,并掌握一些智能处理软件。教师可将这部分任务与学生日常“线上”学习联系在一起,在网页、图书或其他方式获得的文本知识,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加工处理,进而增强文本的阅读功能,为学习提供服务。
(二)结合社会热点设置任务
结合社会热点设置任务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轻松的课堂氛围,提供学生一些相接触却接触不到的热点事件,学生对此投入较大的关注,并从热点事件中融合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主流价值观。如浙教版《信息技术基础》“图像处理”一课中,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中多元化的多媒体素材,完成对图像素材的加工与处理,涉及到图像分辨率、矢量图、位图和颜色等,以及常见文件格式等内容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图像处理知识,常用软件有Powerpoint、Windows中的画图软件、FlashMX软件等。并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尝试操作美图秀秀、PS软件等信息技术操作,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与实用性[2]。
(三)结合相关学科设置任务
设置任务也可参考相关学科,避免教学结构的单一性。有机融合其他学科知识,促使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中,想到相关知识,并学会迁移使用,在完成任务中加深相关学科问题的理解,将二者融合起来,是实现“双赢”教学的过程。
结束语
总之,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是素质教育指导下,展开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尚未发挥其最优化作用。对此,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出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教学功能,仍然值得我们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田雪. 学科知识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融合的教学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2]张程.强化任务驱动 提升教学实用性——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为例[J].中国农村教育,2018(12):41-42.
关键词:微课教学;任务驱动型;信息技术课程
引言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完成某项“任务”为线索,引导学生根据设定目标或提出问题,从理论讲解、分析讨论与操作等系列活动中,调动学生参与性,促使其完成“任务”,帮助学生扎实掌握理论知识或技能。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应用”,解决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心理畏惧,师生关于某一“任务”而共同分析研究与完成活动目标。对此,基于微课下任务驱动式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设置“任务”强调趣味性与生活性
任务驱动式教学中设置任务要注重趣味性,人们总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置任务不能引起学生对其关注度与兴趣,调动不起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则很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导致无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兴趣往往来自于其自身认知与生活,如何使用计算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常常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对此,设置教学任务的趣味性与生活性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分层次设置教学任务
任务驱动式教学难度在于任务的设置与收集素材。不同地区、不同高中学校计算机设备与其他资源有很大的不同,再加上学生计算机基础的差异性,同一班级不同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与熟练程度是不同的。对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应着重强调任务层次性,围绕于此准备充足的教学材料。教学任务分为基本与思考任务两个层次,思考任务是做好基础任务后,为学生准备的“升级”任务。并且,设置基本任务应体现出考核性,为贯彻整个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环节,教师应对学生任务完整情况进行跟踪较差,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与结果合格与否,做好相应的课堂教学记录[1]。
任务驱动分层教学模式,使得一些学习上游刃有余的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能够有精力涉足更深层的知识或技能,后進生也可以通过循序渐进方式逐渐进入到思考任务阶段,教师给予后进生更多的帮助,使得学生在课堂中都能有所收获。并且,设置任务应全课程进行设置,保证多数学生都能完成信息技术课程任务,避免学生因未完成任务而失去学习信心。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设置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时,应逐渐提升任务难度,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和突破的勇气,同时也是促使学生有学习上进心的过程。
三、合理设置教学任务
(一)结合课程活动设置任务
一般情况下,高中学生已经解除了信息技术课程,该阶段教学更应该注重教学实际,能够将其应用在生活问题中。如高中生网络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活动内容设置问题,解决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兴趣与参与性。如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按照新课改标准,“信息加工”一课中,按照各阶段教学划分教学内容,在初中掌握文字处理,包括编辑与修改文本,排版设计等信息加工技术的基础上,高中阶段要求学生数量掌握文字与图表处理等软件操作技术,选择合适的软件处理所收集的数据信息,并掌握一些智能处理软件。教师可将这部分任务与学生日常“线上”学习联系在一起,在网页、图书或其他方式获得的文本知识,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加工处理,进而增强文本的阅读功能,为学习提供服务。
(二)结合社会热点设置任务
结合社会热点设置任务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轻松的课堂氛围,提供学生一些相接触却接触不到的热点事件,学生对此投入较大的关注,并从热点事件中融合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主流价值观。如浙教版《信息技术基础》“图像处理”一课中,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中多元化的多媒体素材,完成对图像素材的加工与处理,涉及到图像分辨率、矢量图、位图和颜色等,以及常见文件格式等内容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图像处理知识,常用软件有Powerpoint、Windows中的画图软件、FlashMX软件等。并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尝试操作美图秀秀、PS软件等信息技术操作,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与实用性[2]。
(三)结合相关学科设置任务
设置任务也可参考相关学科,避免教学结构的单一性。有机融合其他学科知识,促使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中,想到相关知识,并学会迁移使用,在完成任务中加深相关学科问题的理解,将二者融合起来,是实现“双赢”教学的过程。
结束语
总之,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是素质教育指导下,展开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尚未发挥其最优化作用。对此,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出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教学功能,仍然值得我们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田雪. 学科知识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融合的教学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2]张程.强化任务驱动 提升教学实用性——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为例[J].中国农村教育,2018(12):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