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的价值质询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l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洋上生死夜》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我们且看对这篇文章的不同解读:
  解读一:来自课文内容细节上的困扰:第一,文章结尾说地震发生的确切时间是晚11时57分,但文章开头交代皮埃尔夫妇是在傍晚驾驶高速快艇出发的,按照前后文章,似乎是皮埃尔夫妇出海不久就出事了。第二,皮埃尔夫妇租的是一条高速快艇,正常时速可以达到120海里/小时。75海里应该半小时多一点就可以到达港口的,救了妻子再报信完全有可能。第三:根据我对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知识的了解,6.5以上的海底地震在大洋中海震源附近水面最初的升高幅度只有l~2米,它不会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灾害,甚至于航行的船只也难于察觉出这种波动。
  解读二:哈尔威(《船长》的主人公)之所以感人肺腑,令读者泪眼婆娑,不能自己,因为他牺牲的是他个人,成就的是全船人的生命——他能够决定的只是自己的命运,他彰显的是人性伟大的光辉。即便这样,我们还忍不住为他放弃生命而扼腕叹息,更何况皮埃尔有妻子,有对亲人的责任。
  解读三:我们应该找到文本真正的潜台词,找到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潜台词,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基。而对于这篇文章来说,我可能更倾向于与孩子一起去剖析皮埃尔这个人物形象,从而得出“珍爱生命”的主题。因为现在的孩子本来在这方面就有点儿“营养不良”。老实说,如果这篇文章的推理顺理成章,那么宣扬“舍己救人”还可以另当别论。但是,基于一个虚构的,不能自圆其说的故事,却硬要学生全盘接受他的思想,这本身就存在着问题。
  解读四:其实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将其简化为两个字来读,即:生死——透过语言文字感受(自身与别人的)生与死的对比、抉择、对话和价值!
  以上是凤凰语文论坛在进行集体备课时几位老师的发言。通过这些老师广泛参与的讨论,我们可以大致地看出:
  一、视角不同,取舍差异是文本解读的迷人之象。“解读一”侧重于作品与生活的关系,以作品对生活的表现或反映并以生活的逻辑考量文本的价值,进而认为“文章全假不真,有许多不符合逻辑的东西,不值得去研究”(稍显褊狭)。“解读二”和“解读三”有一个共同的解读视角——从作品内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作品的社会教育价值为立命,遵循“好生、好乐、好智、好善、好美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英雄不悖人性”等人性的逻辑去探寻文本解读中道德教育的“高标”与“底线”(对文本价值持有异议,但有较开阔的视野);“解读四”则可以看作是教学论的文本解读——从学科本位出发,探寻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范式和立脚点。(注重课堂执行,很多的老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都会在这种职业的惯性之下,着力探寻阅读与阅读教学的联结。)。
  这其实就是文学解读中的“哈姆莱特”现象。这种现象有时更多地会演绎出不止“一千个哈姆莱特”来。
  二、“文质兼美,堪为模式”是文本解读的价值尺标。我们知道,教学文本既有物质形态方面的特征,又有意识形态方面的特征。物质形态方面的特征包括文本的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的要素,文本的内容是文本所表现或反映的客观事物,即静态的语言物质符号所承载的动态的社会生活场景;文本形式是文本的构成法则,也就是作家在用语言符号表现或反映生活的时候要遵循约定的语言规范,二者的统一构成文本的“文”。而意识形态方面的特征是指内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包括文本作者及文本本身所具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的内容,这是文本之“质”。所以,读者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文本的“文”和“质”两个方面去考量文本的价值。
  三、谦恭之态、包容之心是文本解读的应有品质。“文质兼美,堪为模式”的作品存于经典之中。我们所使用的语文课本中不乏此类作品。但是对待不够“经典”的作品是不是“不值得研究”倒是值得商榷的。《印度洋上生死夜》确实存在不少的“瑕疵”,特别是“文学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的鸿沟无法逾越。但还是有“许多的细节、特别是人物心理的刻画感人至深”“情节跌宕、扣人心弦”“是一篇感人肺腑、撼人心魄的作品”。可见通过作品的语言文字,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海难,真切地体验到了作品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再者,能够“感人肺腑”“撼人心魄”的,绝不可能仅仅是因为情节的起伏跌宕和扣人心弦,定有作品内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解读主体碰撞、共鸣、同构的发生。从教学的角度,要考虑文本的价值观是否代表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及其对学生的影响。对文本的内涵教师要尽可能从深层的角度去解读,但教师的解读不可能替代学生对文本的解答。也不可能依据教师的阅历基础解读文本内涵的高度,去要求学生也达到如此的程度。这其中有个适切的问题,即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要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经验阅历相适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活动才有得以展开的可能。在解读时应有谦恭之态、包容之心。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老师要让学生有多项的“选择”,要让学生在和作者、作品、老师、伙伴以及自我的立体对话中进行价值的思辨和讨论、选择和重建。
其他文献
当前电力行业投融资面临的挑战1.电力体制改革带来的风险.改革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到现在为止,电力体制改革仅仅是拆分了国家电力公司形成了五大电源、两大电网.它们在竞争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经济发展体系和医疗卫生体制上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协调发展中经济体、欠发达国家等在疫情期间的公共医疗卫生资金投入
语文离不开课堂,更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生活,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和情趣,就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将课堂教学融入人文关怀,融入一定的情境,融入实践体验,将课堂教学与其它学科相联系,使课堂教学的资源更加多元化。    一、用个人魅力来感染学生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我们的言行举止无不给学生留
本文提出一种具有小世界效应的异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构造新方法,引入具有更高能量、存储容量和数据处理能力的超级节点,组成的超级链路是与汇聚节点直接通信的可靠捷径。采用路
高校会计、审计专业的学生在审计现场顶岗实习时。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有工作计划性不强、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不够熟练以及自主性学习渠道狭窄等问题。
“课堂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表现应以鼓励、表扬、激励为主”……这些新课程评价理念已走进我们口语交际课堂。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树立起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理念,不断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一、宽容之心——评价的前提    八九岁的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及思想感情与成年人并不完全相同,也不在同一个层次。皮亚杰认为:儿童有着与现代成人不同的思维方式,称之为“儿童
近几年,销售通路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大型零售终端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市场发言权,而且生产企业也纷纷着手调整自己的渠道策略,由此引发了分销企业经营环境的动荡,使得传统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的特点、教学目的决定了“语文味”,那么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呢?    一、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前提是净化语文课堂    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比如,语文课不是品社课、美术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当然更不是自然常识课。无论把语文课上成上述单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