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9月5日,东京残奥会闭幕。
为期12天的比赛,各国运动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竞技体育的力与美,为自强不息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
有人说,如果奥运会选出的是人类最巅峰的身体,那么残奥会选出的就是人类最不屈的灵魂。
也有人说,不是不想看残奥会,而是不敢看,怕自己泪点太低。
從某种层面来说,残疾人运动员是不幸的,他们并未得到命运的眷顾。但残奥会并不是展示悲情的舞台,我们因他们的经历而感动的同时,更应感佩于他们与困境斗争、向命运宣战的精神和勇气。
在残奥会的赛场上,我们看见了不屈与坚强。无臂游泳、单腿跳高、用嘴打球……他们在赛场上留下的动人瞬间,必将被世人永久铭记和称赞。在残奥会的赛场上,我们更鉴证了温情和感动,那是我们情同与共,携手向前的动力和源原。
你是我的翅膀,我是你的光
“预备——嘭!”一声枪响,她挥臂、转弯、狂奔,如一颗子弹,在风中擦出火焰。
她叫刘翠青,盲人田径运动员。比赛时,她需要戴上眼罩,让光感归零。
但刘翠青未曾害怕。一个高大的男子在她身旁飞奔,同一节奏,同一速度,目光坚定而执着。在赛道上,他总是穿着一身荧光马甲,没有号码没有名字,只有一行小字——Guide(引路人)。他们要保护选手、引导方向、控制节奏,但在奖牌榜上从未出现过他的名字。他,叫徐冬林,刘翠青的领跑员。
1988年出生的徐冬林家住江西省景德镇市,曾是一名短跑运动员。2011年1月,徐冬林因伤病退役,当年的3月,他开始做起了盲人运动员的领跑员。
和普通田径比赛不同,在赛场上,领跑员就是盲人运动员的“眼睛”。刘翠青与徐冬林,二者原本相隔千里、互不相识,“田径”或许是二者唯一的共同标签。2013年,身高1米85的徐冬林成为1米65的刘翠青的第五任搭档。
“运动员与领跑员之间仅靠一个手环与彼此的默契感相互牵引着,根据手环的偏侧方向与位置来判断直行、弯道、终点预示的指令,如果没有高度的信任感和默契感是无法做到的,同时,需要身体等多方面的匹配度,我们的教练觉得我和翠青无论是在身高还是跑步时的步伐方面都有相当高的匹配度,所以,就把我们俩搭到了一起。”徐冬林称,时隔八年,他依然清晰记得初见翠青的场景。
那时候的翠青羞涩内向,不爱说话,经常徐冬林讲十句话,都很难得到翠青的一句回复,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徐冬林负责说话,翠青负责点头,嘴里偶尔应一句“嗯嗯”。不过,徐冬林有的是耐心,接触久了,翠青的性格愈发开朗,二人也经常开开玩笑。彼此熟悉后,徐冬林称她为“翠青”,刘翠青管他叫“冬哥”。
这些年,徐冬林见过不少失明运动员,但刘翠青,最特别。这个皮肤黝黑的广西女孩,比他小3岁,除了奔跑,就是沉默。 1991年,她出生在南宁吴圩镇,妈妈给她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刘翠青,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字字有春光。自幼家贫,父亲多病,一家九口住在破落平房,收入全靠几亩薄田。但阿青不自卑。她喜欢表演,喜欢跳舞,一双大眼睛,像朗月星光。但10岁那年,天黑了。当时刘翠青患上了眼疾。这并没有引起父母的重视,结果一拖再拖,刘翠青的眼疾越来越严重,等到父母带她去医院治疗时,她已经失去光明了。 她进入了盲聋哑学校读书,她安静、听话,懂事得让人心疼。
就在刘翠青眼前无光,看不到希望的时候,盲人学校的老师却发现她很有跑步的天赋。于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刘翠青开始练习跑步。凭着优异的成绩,她很快被推荐给了残联的教练,而她也从那时起走上了田径之路。2010年,刘翠青如愿进入了国家队,成为了一名职业运动员。随后,她得到了更加系统和科学的训练,而她也在刻苦训练中不断取得更好的成绩,很快她就成为了队员里的佼佼者。她不停地跑,不停地换领跑员,虽成绩不错,但未能突破。直到徐冬林的出现。
刘翠青说,如果她有朝一日能重见光明,她特别想看清楚冬哥的模样。通过别人的描述,她脑海里的冬哥“很帅”。很多人以为他们是情侣,喊着在一起,但徐冬林其实早已结婚。而在刘翠青的心中,徐冬林是哥哥,是战友,是教练。是黑暗中,那道光。
八年的陪伴,让二者视对方为亲人、兄妹。徐冬林成为了刘翠青的“眼睛”,指引着她在跑道上越来越强大。2021年8月28日上午10点45分,东京残奥会T11级别女子400米决赛中,刘翠青在领跑员徐冬林的协助下以56秒25的成绩获得金牌,并创造了新的残奥会纪录!
他们互相信任。长期的配合,让刘翠青与徐冬林形成了无声的默契。以前二者在训练中还需要言语交流,现在这种默契已经成为一种肌肉记忆,冬哥拿捏一下绳子,翠青就能心领神会,进行过弯、冲刺等技术动作。
他们互相成就。在徐冬林这位最合适搭档的陪伴下,从世锦赛冠军到残奥会金牌,再到劳伦斯年度最佳残疾运动员奖提名,刘翠青在田径的道路上跑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而如果没有刘翠青,可能徐冬林这辈子都难以站上奥运赛场。
“我帮助她实现了梦想,她也延续了我的梦想。”徐冬林说。
纵宇宙漆黑,你是我的辰星。
你是我的翅膀,我是你的光。
牵着手,冲吧!
让马龙钦佩的乒乓球斗士
如果不是十岁时发生的那场意外,或许埃及残奥乒乓球运动员易卜拉欣·哈马托会成为一名杰出的木匠,在家庭与城镇间的火车上来回穿梭。
然而,火车却彻底地改变了他的命运。一天晚上,完成工作的他兴冲冲踏上了回家的列车,火车快要到达第二站时,站在车门口的哈马托掉进了火车和站台的间隙里。就这样,10岁的哈马托失去了双臂,只有右臂还残存着大约15厘米。
如同所有经历过不幸的人一样,在哈马托失去双臂之初,他也曾失落、彷徨,在并不发达的故乡,失去了双手似乎便失去了任何创造奇迹的可能。在接下来的一年中,他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不愿接触任何或友善或讽刺的目光。一年之后,哈马托试着从阴影中走出,“当时在我们村里,有两种运动可以选择,足球和乒乓球。从我自身的条件来讲,踢足球更容易。但是有一次,朋友去打乒乓球,让我给他们当裁判。在比赛中,有人取笑我,说我肯定打不了乒乓球,这让我很伤心。从那时起,我就决定开始学乒乓球。”哈马托说,“我想告诉所有人,虽然没有双臂,但我可以做任何事情。”
在常人看来,这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便是在残奥会的赛场上失去双臂的乒乓球运动员也是奇迹般的存在。练习之初,困难便接踵而至。用怎样的方式握拍?哈马托尝试过腋下夹拍,但失败了,一次次调整后,他将球拍放在了嘴里,用牙咬紧包裹着纱布的手柄。哈马托花了一年的时间来练习用嘴拿着球拍和发球,期间脖子拉伤、牙龈出血都是常事,但他咬牙坚持了下来,终于能熟练地用嘴巴持拍了。发球是哈马托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毕竟比赛时可没人给他抛球,他必须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反复思考,他最终想出了用脚抛球的办法,并且勤加练习,配合甩头的动作,反而在日后成了他赛场上的优势。而这背后究竟付出了多少血泪汗,恐怕也只有他自己知道。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的勤学苦练,哈马托的技术越来越好。等到其他人再次看到哈马托打乒乓球时,无不为之感到惊奇,并对他的意志力、毅力和决心感到敬佩,这也让哈马托更加自信,逐渐从残疾的阴霾中走了出来,过上正常的生活。
由于球技出众,哈马托的舞台也从家乡延伸到埃及国内,随后又成为国际级选手。2014年的日本世乒赛,哈马托作为表演嘉宾与如今的中国男乒队马龙比试切磋,他的技艺让马龙钦佩不已。
残奥会是哈马托的终极舞台,2016年里约残奥会,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站上残奥会舞台的每一分都很吃力,虽然无缘领奖台,但他演绎了人性的美丽与倔强。里约残奥会之后,哈马托没有停歇,在东京残奥会上走得更远是他的目标。通过2019年埃及残疾人公开赛,哈马托再次获得残奥会入场券,一年之后,东京奥运会与残奥会宣布延期,对于他来说,除了要保证状态,还要面对衰老带来的阻力。
在家里练习的哈马托除了发球机,陪伴他训练的还有他的女儿。每天,女儿会为他擦拭球拍、佩戴口罩,收拾训练用球,“乒乒乓乓”的声音在小小的球馆里传出,这是父亲追梦的号角,也是女儿梦想萌发的鼓点。在东京,哈马托背负着女儿的希望而战,26日的比赛中,他以0:3不敌韩国选手。对于本次失利,哈马托表示遗憾,但对于自己这些年来流过的汗水,他问心无愧。
这就是哈马托的故事,这就是体育的力量。火车碾压了他的双臂,乒乓球给予他全新的人生。加油,哈马托!你从脚趾中掷出的,是无数人走出阴影的希望。
为期12天的比赛,各国运动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竞技体育的力与美,为自强不息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
有人说,如果奥运会选出的是人类最巅峰的身体,那么残奥会选出的就是人类最不屈的灵魂。
也有人说,不是不想看残奥会,而是不敢看,怕自己泪点太低。
從某种层面来说,残疾人运动员是不幸的,他们并未得到命运的眷顾。但残奥会并不是展示悲情的舞台,我们因他们的经历而感动的同时,更应感佩于他们与困境斗争、向命运宣战的精神和勇气。
在残奥会的赛场上,我们看见了不屈与坚强。无臂游泳、单腿跳高、用嘴打球……他们在赛场上留下的动人瞬间,必将被世人永久铭记和称赞。在残奥会的赛场上,我们更鉴证了温情和感动,那是我们情同与共,携手向前的动力和源原。
你是我的翅膀,我是你的光
“预备——嘭!”一声枪响,她挥臂、转弯、狂奔,如一颗子弹,在风中擦出火焰。
她叫刘翠青,盲人田径运动员。比赛时,她需要戴上眼罩,让光感归零。
但刘翠青未曾害怕。一个高大的男子在她身旁飞奔,同一节奏,同一速度,目光坚定而执着。在赛道上,他总是穿着一身荧光马甲,没有号码没有名字,只有一行小字——Guide(引路人)。他们要保护选手、引导方向、控制节奏,但在奖牌榜上从未出现过他的名字。他,叫徐冬林,刘翠青的领跑员。
1988年出生的徐冬林家住江西省景德镇市,曾是一名短跑运动员。2011年1月,徐冬林因伤病退役,当年的3月,他开始做起了盲人运动员的领跑员。
和普通田径比赛不同,在赛场上,领跑员就是盲人运动员的“眼睛”。刘翠青与徐冬林,二者原本相隔千里、互不相识,“田径”或许是二者唯一的共同标签。2013年,身高1米85的徐冬林成为1米65的刘翠青的第五任搭档。
“运动员与领跑员之间仅靠一个手环与彼此的默契感相互牵引着,根据手环的偏侧方向与位置来判断直行、弯道、终点预示的指令,如果没有高度的信任感和默契感是无法做到的,同时,需要身体等多方面的匹配度,我们的教练觉得我和翠青无论是在身高还是跑步时的步伐方面都有相当高的匹配度,所以,就把我们俩搭到了一起。”徐冬林称,时隔八年,他依然清晰记得初见翠青的场景。
那时候的翠青羞涩内向,不爱说话,经常徐冬林讲十句话,都很难得到翠青的一句回复,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徐冬林负责说话,翠青负责点头,嘴里偶尔应一句“嗯嗯”。不过,徐冬林有的是耐心,接触久了,翠青的性格愈发开朗,二人也经常开开玩笑。彼此熟悉后,徐冬林称她为“翠青”,刘翠青管他叫“冬哥”。
这些年,徐冬林见过不少失明运动员,但刘翠青,最特别。这个皮肤黝黑的广西女孩,比他小3岁,除了奔跑,就是沉默。 1991年,她出生在南宁吴圩镇,妈妈给她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刘翠青,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字字有春光。自幼家贫,父亲多病,一家九口住在破落平房,收入全靠几亩薄田。但阿青不自卑。她喜欢表演,喜欢跳舞,一双大眼睛,像朗月星光。但10岁那年,天黑了。当时刘翠青患上了眼疾。这并没有引起父母的重视,结果一拖再拖,刘翠青的眼疾越来越严重,等到父母带她去医院治疗时,她已经失去光明了。 她进入了盲聋哑学校读书,她安静、听话,懂事得让人心疼。
就在刘翠青眼前无光,看不到希望的时候,盲人学校的老师却发现她很有跑步的天赋。于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刘翠青开始练习跑步。凭着优异的成绩,她很快被推荐给了残联的教练,而她也从那时起走上了田径之路。2010年,刘翠青如愿进入了国家队,成为了一名职业运动员。随后,她得到了更加系统和科学的训练,而她也在刻苦训练中不断取得更好的成绩,很快她就成为了队员里的佼佼者。她不停地跑,不停地换领跑员,虽成绩不错,但未能突破。直到徐冬林的出现。
刘翠青说,如果她有朝一日能重见光明,她特别想看清楚冬哥的模样。通过别人的描述,她脑海里的冬哥“很帅”。很多人以为他们是情侣,喊着在一起,但徐冬林其实早已结婚。而在刘翠青的心中,徐冬林是哥哥,是战友,是教练。是黑暗中,那道光。
八年的陪伴,让二者视对方为亲人、兄妹。徐冬林成为了刘翠青的“眼睛”,指引着她在跑道上越来越强大。2021年8月28日上午10点45分,东京残奥会T11级别女子400米决赛中,刘翠青在领跑员徐冬林的协助下以56秒25的成绩获得金牌,并创造了新的残奥会纪录!
他们互相信任。长期的配合,让刘翠青与徐冬林形成了无声的默契。以前二者在训练中还需要言语交流,现在这种默契已经成为一种肌肉记忆,冬哥拿捏一下绳子,翠青就能心领神会,进行过弯、冲刺等技术动作。
他们互相成就。在徐冬林这位最合适搭档的陪伴下,从世锦赛冠军到残奥会金牌,再到劳伦斯年度最佳残疾运动员奖提名,刘翠青在田径的道路上跑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而如果没有刘翠青,可能徐冬林这辈子都难以站上奥运赛场。
“我帮助她实现了梦想,她也延续了我的梦想。”徐冬林说。
纵宇宙漆黑,你是我的辰星。
你是我的翅膀,我是你的光。
牵着手,冲吧!
让马龙钦佩的乒乓球斗士
如果不是十岁时发生的那场意外,或许埃及残奥乒乓球运动员易卜拉欣·哈马托会成为一名杰出的木匠,在家庭与城镇间的火车上来回穿梭。
然而,火车却彻底地改变了他的命运。一天晚上,完成工作的他兴冲冲踏上了回家的列车,火车快要到达第二站时,站在车门口的哈马托掉进了火车和站台的间隙里。就这样,10岁的哈马托失去了双臂,只有右臂还残存着大约15厘米。
如同所有经历过不幸的人一样,在哈马托失去双臂之初,他也曾失落、彷徨,在并不发达的故乡,失去了双手似乎便失去了任何创造奇迹的可能。在接下来的一年中,他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不愿接触任何或友善或讽刺的目光。一年之后,哈马托试着从阴影中走出,“当时在我们村里,有两种运动可以选择,足球和乒乓球。从我自身的条件来讲,踢足球更容易。但是有一次,朋友去打乒乓球,让我给他们当裁判。在比赛中,有人取笑我,说我肯定打不了乒乓球,这让我很伤心。从那时起,我就决定开始学乒乓球。”哈马托说,“我想告诉所有人,虽然没有双臂,但我可以做任何事情。”
在常人看来,这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便是在残奥会的赛场上失去双臂的乒乓球运动员也是奇迹般的存在。练习之初,困难便接踵而至。用怎样的方式握拍?哈马托尝试过腋下夹拍,但失败了,一次次调整后,他将球拍放在了嘴里,用牙咬紧包裹着纱布的手柄。哈马托花了一年的时间来练习用嘴拿着球拍和发球,期间脖子拉伤、牙龈出血都是常事,但他咬牙坚持了下来,终于能熟练地用嘴巴持拍了。发球是哈马托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毕竟比赛时可没人给他抛球,他必须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反复思考,他最终想出了用脚抛球的办法,并且勤加练习,配合甩头的动作,反而在日后成了他赛场上的优势。而这背后究竟付出了多少血泪汗,恐怕也只有他自己知道。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的勤学苦练,哈马托的技术越来越好。等到其他人再次看到哈马托打乒乓球时,无不为之感到惊奇,并对他的意志力、毅力和决心感到敬佩,这也让哈马托更加自信,逐渐从残疾的阴霾中走了出来,过上正常的生活。
由于球技出众,哈马托的舞台也从家乡延伸到埃及国内,随后又成为国际级选手。2014年的日本世乒赛,哈马托作为表演嘉宾与如今的中国男乒队马龙比试切磋,他的技艺让马龙钦佩不已。
残奥会是哈马托的终极舞台,2016年里约残奥会,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站上残奥会舞台的每一分都很吃力,虽然无缘领奖台,但他演绎了人性的美丽与倔强。里约残奥会之后,哈马托没有停歇,在东京残奥会上走得更远是他的目标。通过2019年埃及残疾人公开赛,哈马托再次获得残奥会入场券,一年之后,东京奥运会与残奥会宣布延期,对于他来说,除了要保证状态,还要面对衰老带来的阻力。
在家里练习的哈马托除了发球机,陪伴他训练的还有他的女儿。每天,女儿会为他擦拭球拍、佩戴口罩,收拾训练用球,“乒乒乓乓”的声音在小小的球馆里传出,这是父亲追梦的号角,也是女儿梦想萌发的鼓点。在东京,哈马托背负着女儿的希望而战,26日的比赛中,他以0:3不敌韩国选手。对于本次失利,哈马托表示遗憾,但对于自己这些年来流过的汗水,他问心无愧。
这就是哈马托的故事,这就是体育的力量。火车碾压了他的双臂,乒乓球给予他全新的人生。加油,哈马托!你从脚趾中掷出的,是无数人走出阴影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