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学案”,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从而发挥最大效益。高中语文适当运用“导学案教学”,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一 导学案教学难点在“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好比导演,要为学生创设导演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寓教于情。教师要在抓住重点,凸显“难点”,破解“疑点”上下工夫,在提高学生能力“支撑点”上下工夫,在能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兴奋点”上下工夫,进行有效的教学引导。
一要导趣,即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能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导语,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或是于漪式的“激情感染”,使师生活动产生共鸣;或是魏书生式的“气功冥想”、“自主选择”,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或提问,设计疑点启发思维;或引用诗词、成语、名言警句等,激发兴趣,丰富知识;或用实物、音像等非语言手段,引起好奇,激发求知欲;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创设意境,激发想象,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原因,使课堂教学活起来。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前导人,更要善于课中的引导。比如一位教师教学《祝福》,指导学生理解祥林嫂的悲剧,先指导学生用第一人称将祥林嫂的故事有层次地叙述出来,学生很快得出了祥林嫂遭遇可悲的结论。学生以为这是最好的理解时,教学程序为之一折,教师又从另一角度引导学生得出祥林嫂的可悲就可悲在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地位。当学生以为这次一定是标准答案时,该教师又引导学生得出了祥林嫂可悲就可悲在她一心要维护的封建礼教反而害死了她,虽然被害死了却不知凶手是谁的结论。这样一会儿“山重水复疑无路”,一会儿“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引导,较好的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要导法,即教师引导和指导学生有效的学习,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指导中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实际上是教给学生开启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指导中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创新学习能力的过程。利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联系、比较、想象和质疑。将知识与方法综合渗透,实现理论与过程方法的综合,创立语文课堂综合化的方法体系。如可运用比较启发的方法把《荷塘月色》与《荷花淀》语言运用进行比较。朱文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给人以美感:而孙文把荷叶比作“铜墙铁壁”,把荷花比作监视白洋淀的“哨兵”,给人一种庄严感。为何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描写呢?一个以美景反衬不平静的心情,一个以庄严之景显示军民同仇敌忾的心情。再如《药》中华大妈在劝儿子吃药时说:“吃下去罢……病便会好了。”吃下药后却说:“睡一会罢……便好了。”这两句句式相同,后一句却省了一个“病”字,原因何在?它体现了华大妈坚信吃下去药“病”便没有了。这也看出了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
三要导思,即教师引导学生深刻周密思考问题,使学生思维具有创造力。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和好胜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扬民主,创设能激疑导思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养成学生好问的习惯和探究的精神。如教学《雷雨》《守财奴》时,可提出人性的复杂和多变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学《祝福》,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读了《祝福》,有人认为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同学们能否通过对课文的研读证实这一观点呢?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深入思考。
四要导行,即在教学过程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重视和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如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在让学生理解胡同建筑的方正特点之后,再让学生体会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义。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这一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品出“再见吧,北京胡同”所蕴涵着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悟,再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当地的建筑和生活习惯等所包孕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课题,如古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农家乐文化等,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从学校生活延伸到社会生活中,从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与创建。
二 导学案教学关键在“学”
教学的核心是学习,指导并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本义与最高境界,教学过程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设计和展开。导学案不仅要明确学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在课堂中的读、听、思、说、议、做等环节中,让学生去理解掌握学习方法,掌握最佳路径,促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导学方案应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在思维方式上给学生以引导,使学生真正完成从“要我学”-“我要学”-“我学会”-“我会学”的过程的重大改变。教师要善于提供思维的杠杆,引导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鼓励创新,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质疑能力,从而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年来,不少教师习惯了“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递是单向单一的,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在课堂上学生只是机械的听、记,是消极被动的适应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唯有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究与创新,自主实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身心才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方可被激活。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及兴趣,以鼓励为主,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因势利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来。如在2006年全国语文教学大赛中,江苏的周黎老师教授《病梅馆记》时就十分注重在阅读教学细节设计中有机地融进阅读的方法指导。周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一起总结了“知人论世法”、“触类旁通法”、“瞻前顾后法”、“明察秋毫法”等读书方法。“知人论世法”的运用,周老师没有一开始先交待,而是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介绍背景来深化学生的理解。“触类旁通法”的运用,如联系以前学过的此类“说”、“记”文字,如《爱莲说》等多处借物抒情言志的文章,强化学生的理解。“瞻前顾后法”的运用则让学生理清文脉,理顺关系。“明察秋毫法”的运用,则是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于作者不经意处经意,像对文中一些动词和叹词的品赏和推敲。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了阅读,并在阅读实践中内化为学生阅读的素质,使学生获得了多元的阅读经验和方法,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 导学案教学重点在“案”
导学案设计的重点在“问题导学”上,它包括学习内容剖析、学习过程设计和学法指导。问题导学以三线一面的方法把三维目标贯串起来。一是知识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点进行拆分、组合,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给学生一个自读学习思路导引。二是学法线。在依案自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怎样读、怎样思、怎样操作,从而作出培养学生能力的具体设计。这条线或简或繁,或明或暗。三是德育线。在学习过程中,发掘并体现学习内容的感情价值、世界观、方法论价值,在耳濡目染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三条线通过一连串彼此连接的问题体制及其内涵,培养学生的能力,造成一个立体的知识、德育能力面。在呈现方式上有内容前置化、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情感潜移化等特点。
在设计上要做到“四个吃透”、“四个把握”。一是吃透教材内容所占的地位、整体结构、主要线索、纵横联系,把握住知识点,形成知识链,形成知识网。二是吃透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把握住重点、难点、训练点,实现学用结合;三是吃透教材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把握住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以实现“因材施教”、“差别教育”;四是吃透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全部过程,把握住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增长点、思维的激发点,以解决学生思维、探索的问题。
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导学案”的最终目的也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终生受益。但导学案是对教材的“翻译”和“二度创作”,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教材而产生的辅助工具,“导学案”绝不能替代教材,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植根于教材,利用导学案的辅助功能,帮助解决自己学习中的困难。教材是根本,导学案是辅助,两个一定要结合起来使用,既不能本末倒置也不能只用其一。
一 导学案教学难点在“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好比导演,要为学生创设导演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寓教于情。教师要在抓住重点,凸显“难点”,破解“疑点”上下工夫,在提高学生能力“支撑点”上下工夫,在能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兴奋点”上下工夫,进行有效的教学引导。
一要导趣,即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能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导语,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或是于漪式的“激情感染”,使师生活动产生共鸣;或是魏书生式的“气功冥想”、“自主选择”,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或提问,设计疑点启发思维;或引用诗词、成语、名言警句等,激发兴趣,丰富知识;或用实物、音像等非语言手段,引起好奇,激发求知欲;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创设意境,激发想象,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原因,使课堂教学活起来。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前导人,更要善于课中的引导。比如一位教师教学《祝福》,指导学生理解祥林嫂的悲剧,先指导学生用第一人称将祥林嫂的故事有层次地叙述出来,学生很快得出了祥林嫂遭遇可悲的结论。学生以为这是最好的理解时,教学程序为之一折,教师又从另一角度引导学生得出祥林嫂的可悲就可悲在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地位。当学生以为这次一定是标准答案时,该教师又引导学生得出了祥林嫂可悲就可悲在她一心要维护的封建礼教反而害死了她,虽然被害死了却不知凶手是谁的结论。这样一会儿“山重水复疑无路”,一会儿“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引导,较好的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要导法,即教师引导和指导学生有效的学习,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指导中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实际上是教给学生开启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指导中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创新学习能力的过程。利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联系、比较、想象和质疑。将知识与方法综合渗透,实现理论与过程方法的综合,创立语文课堂综合化的方法体系。如可运用比较启发的方法把《荷塘月色》与《荷花淀》语言运用进行比较。朱文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给人以美感:而孙文把荷叶比作“铜墙铁壁”,把荷花比作监视白洋淀的“哨兵”,给人一种庄严感。为何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描写呢?一个以美景反衬不平静的心情,一个以庄严之景显示军民同仇敌忾的心情。再如《药》中华大妈在劝儿子吃药时说:“吃下去罢……病便会好了。”吃下药后却说:“睡一会罢……便好了。”这两句句式相同,后一句却省了一个“病”字,原因何在?它体现了华大妈坚信吃下去药“病”便没有了。这也看出了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
三要导思,即教师引导学生深刻周密思考问题,使学生思维具有创造力。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和好胜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扬民主,创设能激疑导思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养成学生好问的习惯和探究的精神。如教学《雷雨》《守财奴》时,可提出人性的复杂和多变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学《祝福》,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读了《祝福》,有人认为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同学们能否通过对课文的研读证实这一观点呢?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深入思考。
四要导行,即在教学过程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重视和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如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在让学生理解胡同建筑的方正特点之后,再让学生体会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义。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这一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品出“再见吧,北京胡同”所蕴涵着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悟,再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当地的建筑和生活习惯等所包孕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课题,如古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农家乐文化等,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从学校生活延伸到社会生活中,从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与创建。
二 导学案教学关键在“学”
教学的核心是学习,指导并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本义与最高境界,教学过程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设计和展开。导学案不仅要明确学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在课堂中的读、听、思、说、议、做等环节中,让学生去理解掌握学习方法,掌握最佳路径,促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导学方案应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在思维方式上给学生以引导,使学生真正完成从“要我学”-“我要学”-“我学会”-“我会学”的过程的重大改变。教师要善于提供思维的杠杆,引导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鼓励创新,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质疑能力,从而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年来,不少教师习惯了“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递是单向单一的,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在课堂上学生只是机械的听、记,是消极被动的适应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唯有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究与创新,自主实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身心才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方可被激活。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及兴趣,以鼓励为主,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因势利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来。如在2006年全国语文教学大赛中,江苏的周黎老师教授《病梅馆记》时就十分注重在阅读教学细节设计中有机地融进阅读的方法指导。周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一起总结了“知人论世法”、“触类旁通法”、“瞻前顾后法”、“明察秋毫法”等读书方法。“知人论世法”的运用,周老师没有一开始先交待,而是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介绍背景来深化学生的理解。“触类旁通法”的运用,如联系以前学过的此类“说”、“记”文字,如《爱莲说》等多处借物抒情言志的文章,强化学生的理解。“瞻前顾后法”的运用则让学生理清文脉,理顺关系。“明察秋毫法”的运用,则是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于作者不经意处经意,像对文中一些动词和叹词的品赏和推敲。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了阅读,并在阅读实践中内化为学生阅读的素质,使学生获得了多元的阅读经验和方法,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 导学案教学重点在“案”
导学案设计的重点在“问题导学”上,它包括学习内容剖析、学习过程设计和学法指导。问题导学以三线一面的方法把三维目标贯串起来。一是知识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点进行拆分、组合,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给学生一个自读学习思路导引。二是学法线。在依案自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怎样读、怎样思、怎样操作,从而作出培养学生能力的具体设计。这条线或简或繁,或明或暗。三是德育线。在学习过程中,发掘并体现学习内容的感情价值、世界观、方法论价值,在耳濡目染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三条线通过一连串彼此连接的问题体制及其内涵,培养学生的能力,造成一个立体的知识、德育能力面。在呈现方式上有内容前置化、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情感潜移化等特点。
在设计上要做到“四个吃透”、“四个把握”。一是吃透教材内容所占的地位、整体结构、主要线索、纵横联系,把握住知识点,形成知识链,形成知识网。二是吃透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把握住重点、难点、训练点,实现学用结合;三是吃透教材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把握住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以实现“因材施教”、“差别教育”;四是吃透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全部过程,把握住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增长点、思维的激发点,以解决学生思维、探索的问题。
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导学案”的最终目的也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终生受益。但导学案是对教材的“翻译”和“二度创作”,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教材而产生的辅助工具,“导学案”绝不能替代教材,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植根于教材,利用导学案的辅助功能,帮助解决自己学习中的困难。教材是根本,导学案是辅助,两个一定要结合起来使用,既不能本末倒置也不能只用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