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氧/甲烷发动机再生冷却和膜冷却传热数值研究

来源 :载人航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i3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冷却套温升和压降模型计算效率不高且计算结果不准确的问题,运用巴兹半经验公式,建立了一种计算再生冷却和膜冷却相结合的推力室温度场的仿真模型,并与相关试车数据对比,验证了该模型温升和压降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通过模型仿真,研究了影响推力室冷却套换热的因素,结果表明:冷却剂流量越大、推力室室压越低和推力室壁厚越薄,冷却套换热效果越好。
其他文献
针对机械臂关节刚度辨识的测量构型提出了新的优化方法和实验设计思路。首先,综合考虑机械臂形位以及载荷矢量对刚度辨识的影响,采用参数κF(A)-1作为测量构型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通过合适的模拟退火优化算法得到基于κF(A)-1的最优测量构型。基于设计的多向加载装置实现了载荷的优化加载。实验结果表明,与典型评价指标κF(J)-1相比,κF(A)-1的最优化测量构型能更好地克服多种测量误差影响,补偿后末
为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对提高全民素质和人才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由“知识本位”步入“素养本位”时代。培养高中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也是历史学科教学的落脚点。历史地理知识是关于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变化及其与人类社会关系的知识,在高中历史教科书和教学中涉及大量历史地理知识,将历史地理知识适当融入高中历史教学中,这对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落实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很多研究人员认为翻译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与持续进行选择的过程,因为在翻译的过程中会涉及不同的文化风俗、宗教信仰等,而在翻译的过程中采用语用顺应论不仅可以将不同的社会文化和意识认知综合到同一个框架中,而且也可以使翻译出的句子非常的优美和科学。为了使翻译活动进行的更加迅速,这篇文章是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下对翻译的本质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以希望给各位同行的翻译工作带来一些经验和启示。
近年来,能源已成为国内外舆论场持续关注的热点。能源话语承载意识形态、权势关系以及话语权争夺的竞争与较量,研究美国能源话语可以为进一步解读美国能源政策、应对美国能源话语霸权、维护国际能源合作的公平性提供理论参考。自建拜登政府能源话语小型语料库,采用批评话语分析和语料库相结合的方法,剖析拜登政府能源话语特征,揭示并阐释美国能源话语背后隐含的国家意识形态。拜登政府能源话语以清洁能源为核心,主要包括三个层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亟须培养外语人才的国家意识,外语教育视野下的国家意识是个多维度的有机整体,体现在理念、认识、态度、行动和效果等多个层面。国家意识的培养过程应遵循中国立场、全球视野、全程融入、育人育才等基本原则,通过培养目标“升位”、课程体系“增位”、教学内容“占位”、教材编写“补位”等路径,达到增强骨气底气、树立国家形象、促进文化交流、参与全球治理的预期培养目标。
<正>这个题目包括两个学术判断:第一,国家意识是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存在;第二,国家意识不但具有属性意义,也是话语实践。国家意识一体两面,既表示国别所致的国家身份建构,也表示国民所属的国家认同信念。而“身份”与“认同”在英语语境里,又是两面一词,就是“identity”,表示一个行为主体的区别性、本质性特征,也就是关于“我是谁?”“我们是谁?”的身份政治与主体认同问题。所以,国家身份与国家认同对公
期刊
中国大学的学风普遍有懈怠的现象,大学生缺少积极学习的态度和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高校教师的重要课题。即时型行为激励可以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驱动力。这种新颖的教学改革,主要是针对学习小组和个体的学习行为表现进行日常积分考核,按照积分规则进行加分或者减分,形成小组和个人的学习积分排名,公平、公开、透明的竞赛机制,激发大学生好胜心和学习潜能,推动大学生课堂上
目前医疗欠费给公立医院医疗事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日益凸显,加强医疗欠费管理是确保医院良性循环和正常运营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以R医院为例,分析了其医疗欠费的现状及原因,并提出加强医疗欠费催缴等对策建议,以期为公立医院医疗欠费管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SiCp/Al复合材料拥有良好的性能,已广泛用于国防军工等领域。然而,由于SiCp/Al复合材料的二次加工比较困难,尤其是在连接方面,成为其广泛应用的主要障碍。搅拌摩擦连接属于固相连接,能够防止熔焊方法中孔隙、有害相等缺陷的生成。但是,由于Si C颗粒的高硬度,搅拌针表面往往会发生严重的磨损。此外,接头表面存在大量的飞边和毛刺,严重影响接头表面质量,需要后续的铣削或打磨加工。因此,如何降低搅拌工具
十多年来,有关“校园欺凌”的研究成果丰硕。然而,“校园欺凌”的涵义模棱两可、逻辑不明,有必要进行批判性“清思”。文章主要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校园欺凌”含义的追问、复杂而多样化存在形式的澄明及其根源的揭示,洞悉其背后的本真。“校园欺凌”不仅存在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也同样存在于教师与教师之间,且超越了有限的校园物理空间;“校园欺凌”不仅反映出学校教育的病症、社会有机体的疾患,更是典型地投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