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学校教学处于一种个体劳动的状态,缺乏学科间、师生间、生生间的教学沟通。在教学时,往往内容划一,方法单调,评价简单,要求一刀切。显然,这对于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是不利的。进入以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为标志的知识爆炸时代以后,任何封闭的教育都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开放教育的重要体现就是教学的开放。于是,不少学校正在进行着开放教学的研究。
所谓开放教学,就是指课堂教学过程的开放,这里不仅包括了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开放,也包括了课堂教学以外教学的开放,如怎么进行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相关综合实践活动等。通过民主化思想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体活动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开放教学,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能力获得发展。
课题研究过程强调了教学的开放,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会不会降低教学质量?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开放教学必须是有效教学。
开放教学,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不管教学过程如何开放,都必须有效。
有效,不仅是开放教学,也是一切教学改革的宗旨和归宿。
一、开放教学要把握“度”
影响开放的因素很多,如目标、内容、方法、手段、形式、过程、结论、时间、空间、人文环境和评价等等。要真正把握住“开放”的度,很不容易。有些教师片面理解了开放的实质,认为“开放”就是多学科、多知识、多网络环境下的综合性学习。于是,语文课上又唱又跳,又算又画,热闹得很。但这就是我们语文的开放教学吗?这样的语文课是在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吗?显然,这只是开放教学的“形”而已,离其“神”还有相当的距离。
开放教学并不是漫无边际的、无序的、不加引导的开放,一切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应服从于教学目的。这就需要好好把握开放的“度”,即适度。
这就必须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在确定教学目标时,绝不是脱离学生实际的一味放开和任意拔高。我们考虑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符合大多数学生学习实际的,是符合一般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这样才能够促使一般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确定的目标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和积极地学习。
这就必须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该有利于大多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不是只能够使少数尖子学生得到发展。
这就必须设计合适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否真正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方法、体验?
这就必须合理运用教学手段。电化教学、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和其他教学手段及方法的运用同样必须有个“度”,宁缺毋滥。过多地运用这些手段,使学生眼花缭乱,反而会影响教学。
二、开放教学中教师作用的定位
开放式课堂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应怎样转换,教师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成为许多教师的困惑。不少教师以为自主学习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在课堂中过多地介入,就有“干预”之嫌。甚至出现了“放羊式”教学:教师只布置一下学习任务,让学生自学,最后教师进行验收。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困难以及行为上的偏差,教师却视而不见,放任自流。
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适时变化的过程。学生课堂的表现是调整课堂教学活动过程的基本依据。因此,在“开放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求最佳教学策略,变传统的学生“单一的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做到多种群体学习方式与独立思考的个体学习方式有机结合。通过这些策略去引导学生改进原来的学习方式,这样学生既学会自主独立,又能交流合作,使学生的“多元智能”优势互补,和谐整合,进而促进全体学生自主发展。
其实,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不是排斥教师的说与做,关键是说什么,做什么,怎么说,怎么做。
1.教师的言行要有利于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
要努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觉得有归属感。教师要努力把班上一个个不同的个体,结合成一个有感情和凝聚力的团体,提倡“学校即家庭”。在这样的集体中,学生不仅喜欢学习,还比较容易激发学习的创造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不断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不仅是适当运用信息技术或者其他现代化教学手段,而且还包括教师的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并不断得到老师的激励和帮助时,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才可能保持,他们的创造思维才可能被激发。
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和调控学生思维和话题的走向。因为在教学开放过程中,在学生积极思维的同时,是很可能出现与教学目标不一致的情况的。如果教师不加以关注和调控,可能就会使“开放”与“有效”背道而驰。
2.教师的言行要充分关注差异,关心学习上的弱势群体。
差异客观存在且不可回避。既然每个人都是具有多元智力的个体,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造成个体间的智力差异。差异既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作为教师,到底应该怎么样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把差异视作一种教育资源去珍惜、去开发?在教学中又如何面对、正视这种差异,利用好这种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面对同一张测试卷,我们的评价怎么改进?理论上我们都明白,在教学中要让每一个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葡萄,让每一个学生扬长避短,让每一个孩子学会倾听,促进思维的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加到“油”,但是实际怎么操作?
学习任务的开放,是开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生个性各异,学习基础和能力也不一样,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各类学生,因材施教。
同时,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从思想上、心理上关心,真心实意营造宽松、安全的学习氛围,爱护他们,而不是有意无意地伤害他们。
对于他们的学习任务安排要有层次,不搞一刀切,同时不要吝啬把鼓励性评价送给他们。
在学习中,教师要帮助他们逐渐建立一些新的观念:学会做人比学会求知更重要;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学会创新比学会继承和模仿更重要;实践能力的提高比书本知识的习得更重要:非智力因素的优化比智力因素的开发更重要;个性健康发展比“全面发展”更重要;积极主动的自我发展比消极接受、被动塑造更重要。
3.要组织安排必要的合作学习。
开放教学时经常需要合作,如利用小组合作,进行角色表演;利用小组合作,制作记忆卡片;利用小组合作,开展游戏竞赛;利用小组合作,展示学生成果;利用小组合作,开展话题讨论;利用小组合作,进行调查研究。
但是,现在的合作学习往往是优秀学生的表现舞台,一般学生,特别是后进学生很难得到锻炼的机会。事实证明,合作学习非常重要,但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这样做就避免了只有好学生动口、动手,后进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机会而只能从好学生处获得信息的现象。合作学习要给所有学生提供思考、进步的机会。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学生讨论、合作学习有很多好处,但也不能因此而滥用合作。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的价值。无目的、无针对性、无必要性的小组合作,学生毫无兴趣,甚至有时会趁机聊天。我们在听课时还发现,有些课堂也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看似很热闹,可是学生讨论才几十秒,有的学生刚投入,有的学生还没来得及阐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就拍手叫停,这种假讨论的现象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种“浮躁”的讨论也不可取。教师要始终作为合作学习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提高合作的质量。
开放教学,只是一个引子。开放教学,必然引发开放教育。于是,一系列的改革就在眼前了。
所谓开放教学,就是指课堂教学过程的开放,这里不仅包括了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开放,也包括了课堂教学以外教学的开放,如怎么进行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相关综合实践活动等。通过民主化思想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体活动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开放教学,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能力获得发展。
课题研究过程强调了教学的开放,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会不会降低教学质量?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开放教学必须是有效教学。
开放教学,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不管教学过程如何开放,都必须有效。
有效,不仅是开放教学,也是一切教学改革的宗旨和归宿。
一、开放教学要把握“度”
影响开放的因素很多,如目标、内容、方法、手段、形式、过程、结论、时间、空间、人文环境和评价等等。要真正把握住“开放”的度,很不容易。有些教师片面理解了开放的实质,认为“开放”就是多学科、多知识、多网络环境下的综合性学习。于是,语文课上又唱又跳,又算又画,热闹得很。但这就是我们语文的开放教学吗?这样的语文课是在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吗?显然,这只是开放教学的“形”而已,离其“神”还有相当的距离。
开放教学并不是漫无边际的、无序的、不加引导的开放,一切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应服从于教学目的。这就需要好好把握开放的“度”,即适度。
这就必须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在确定教学目标时,绝不是脱离学生实际的一味放开和任意拔高。我们考虑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符合大多数学生学习实际的,是符合一般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这样才能够促使一般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确定的目标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和积极地学习。
这就必须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该有利于大多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不是只能够使少数尖子学生得到发展。
这就必须设计合适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否真正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方法、体验?
这就必须合理运用教学手段。电化教学、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和其他教学手段及方法的运用同样必须有个“度”,宁缺毋滥。过多地运用这些手段,使学生眼花缭乱,反而会影响教学。
二、开放教学中教师作用的定位
开放式课堂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应怎样转换,教师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成为许多教师的困惑。不少教师以为自主学习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在课堂中过多地介入,就有“干预”之嫌。甚至出现了“放羊式”教学:教师只布置一下学习任务,让学生自学,最后教师进行验收。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困难以及行为上的偏差,教师却视而不见,放任自流。
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适时变化的过程。学生课堂的表现是调整课堂教学活动过程的基本依据。因此,在“开放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求最佳教学策略,变传统的学生“单一的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做到多种群体学习方式与独立思考的个体学习方式有机结合。通过这些策略去引导学生改进原来的学习方式,这样学生既学会自主独立,又能交流合作,使学生的“多元智能”优势互补,和谐整合,进而促进全体学生自主发展。
其实,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不是排斥教师的说与做,关键是说什么,做什么,怎么说,怎么做。
1.教师的言行要有利于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
要努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觉得有归属感。教师要努力把班上一个个不同的个体,结合成一个有感情和凝聚力的团体,提倡“学校即家庭”。在这样的集体中,学生不仅喜欢学习,还比较容易激发学习的创造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不断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不仅是适当运用信息技术或者其他现代化教学手段,而且还包括教师的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并不断得到老师的激励和帮助时,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才可能保持,他们的创造思维才可能被激发。
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和调控学生思维和话题的走向。因为在教学开放过程中,在学生积极思维的同时,是很可能出现与教学目标不一致的情况的。如果教师不加以关注和调控,可能就会使“开放”与“有效”背道而驰。
2.教师的言行要充分关注差异,关心学习上的弱势群体。
差异客观存在且不可回避。既然每个人都是具有多元智力的个体,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造成个体间的智力差异。差异既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作为教师,到底应该怎么样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把差异视作一种教育资源去珍惜、去开发?在教学中又如何面对、正视这种差异,利用好这种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面对同一张测试卷,我们的评价怎么改进?理论上我们都明白,在教学中要让每一个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葡萄,让每一个学生扬长避短,让每一个孩子学会倾听,促进思维的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加到“油”,但是实际怎么操作?
学习任务的开放,是开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生个性各异,学习基础和能力也不一样,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各类学生,因材施教。
同时,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从思想上、心理上关心,真心实意营造宽松、安全的学习氛围,爱护他们,而不是有意无意地伤害他们。
对于他们的学习任务安排要有层次,不搞一刀切,同时不要吝啬把鼓励性评价送给他们。
在学习中,教师要帮助他们逐渐建立一些新的观念:学会做人比学会求知更重要;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学会创新比学会继承和模仿更重要;实践能力的提高比书本知识的习得更重要:非智力因素的优化比智力因素的开发更重要;个性健康发展比“全面发展”更重要;积极主动的自我发展比消极接受、被动塑造更重要。
3.要组织安排必要的合作学习。
开放教学时经常需要合作,如利用小组合作,进行角色表演;利用小组合作,制作记忆卡片;利用小组合作,开展游戏竞赛;利用小组合作,展示学生成果;利用小组合作,开展话题讨论;利用小组合作,进行调查研究。
但是,现在的合作学习往往是优秀学生的表现舞台,一般学生,特别是后进学生很难得到锻炼的机会。事实证明,合作学习非常重要,但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这样做就避免了只有好学生动口、动手,后进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机会而只能从好学生处获得信息的现象。合作学习要给所有学生提供思考、进步的机会。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学生讨论、合作学习有很多好处,但也不能因此而滥用合作。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的价值。无目的、无针对性、无必要性的小组合作,学生毫无兴趣,甚至有时会趁机聊天。我们在听课时还发现,有些课堂也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看似很热闹,可是学生讨论才几十秒,有的学生刚投入,有的学生还没来得及阐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就拍手叫停,这种假讨论的现象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种“浮躁”的讨论也不可取。教师要始终作为合作学习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提高合作的质量。
开放教学,只是一个引子。开放教学,必然引发开放教育。于是,一系列的改革就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