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大课堂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ga1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的拓展使得教育形式朝向更加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微课就是其中的创新手段之一。这种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进行授课的全新的教育形式必将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
  一、微课的意义
  微课是现代科技与教育改革结合的产物,其本质是一种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微课的产生冲击了传统语文课堂的限制,将更真实的课堂情景展现给学生,同时也可通过一些微视频和歌曲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涵,解决疑难问题,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等。与此同时,这种新的学习模式能够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二、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活跃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这门课程是所有科目中最难以捉摸的,它不仅有所谓最基础的汉字知识,还有很多人文知识。如何让学生除了学会一篇课文里的汉字、词语,同时体会到文章精髓,是每个语文教师都一直在努力的事情。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运用微课和学生讨论课文内容,更深层地拓展课文,让学生领会课文背后的人文精神。如在教授古文内容时,学生对于晦涩难懂的古文隐喻并不了解,也就无法掌握课文内容,这时候可以利用微课给学生播放视频,通过观看微课,让学生对课文一个最直观的印象,这样将社会与课本有机联系起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2.丰富教学手段,强化学生学习兴趣
  微课的魅力在于它可以把枯燥无味的课文内容变成直接而形象生动的视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在45分钟的时间内只有课本和黑板等教学工具,这就使得学生感觉语文课堂了无生气,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而微课的出现可以改变这种单一的模式,使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图像来刺激多重感观,并且微课还可以将知识点,习题等课堂巩固的环节做成视频展示出来。学生依托于微课可以随时随地复习,直到掌握课文内容。因此,我们说微课将课堂时间的界限打破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授课模式,而是结合一切媒体资源,依托于视听说全方位媒介来打造完美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3.突出重点、难点,降低内容困难度
  初中语文的内容难易程度相差较大,就拿现代文和古文来说,古文的难度就大得多。并且由于每堂课的授课时间较短,教师难以每次都将知识点拓展开进行教授,所以,语文教师需要对学生将基础知识稳扎稳打的基础上,针对教材的重难点进行分层讲解,进而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以减少学习上的盲点。而微课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微课一般在10分钟左右,是教师根据一个知识点而专门制作的,所以内容相对单一,教师能够在课堂中结合视频进行深入的讲解,让学生更直接、全面地理解这一重难点。例如纪伯伦的《组歌》,以物寄托情感,表达了他对祖国情感。两部分重难点不同,借由微课的形式讲解,可以更透彻。需要指出的是,微课并不一定只是为了吸引学生兴趣而制作的,其更多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每个单元的微课都会设有核心点,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针对每个重难点进行强化训练,以补充教师课堂讲解中的不完整内容,避免一些难点容易讲不透等问题出现。
  4.优化课文朗读,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微课可以通过结合课文内容,加上专业朗读人员的朗读制作成视频,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优美的语言能让学生感受更为深刻,这对于要背诵的篇目很有帮助。比如《雷电颂》中屈原大气磅礴,仰天咆哮的独白,它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而当中的情感爆发光靠学生自己无法完全理解,引入微课模式,可以让专业的老师朗读,学生在听到朗诵音频的同时,观看相关画面情节,体味文章的韵律美,感受语言的情感力量。
  微课是通过各种现代化设备的制作与整合,直接在学生面前呈现课文内容的一种直观的教学模式,其能使语文教学的过程更加有趣,使学生更加愉悦、积极地学习语文知识,如同身临其境般去读懂文字中的美景。与此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们提高信息的接受能力,增强课文的理解能力与审美能力。总之,微课在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中已经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更加广泛地普及,进而提高我国的语文教学成效。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育秀中学。
其他文献
课本剧教学是一种情境教学,它是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下,通过改编剧本、即兴表演、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在互动合作中,发挥想象,表达思想,使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并促进人格成长,激发潜能。所以当课本剧教学被引入语文课堂,语文的天空更加广阔了。  笔者在具体的教学中,做了一点尝试,也总结了一点开展课本剧的路子。  一、把握课文的特点是开展好课本剧的前提  不是任何一篇课文都能开展课本剧活动的,所以选择
《林黛玉进贾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选自长篇小说《红楼梦》的第三回。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中心事件,以她当天的行踪为线索,第一次介绍了贾府的一批主要人物,第一次展现了全书的典型环境贾府的大致情况。课文中主要人物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等的性格特征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对王熙凤的塑造我认为更是技高一筹、最为成功。  王熙凤的性格历来被人们视为是一个精明能干,专权显胜,惯于玩弄权术的人。
“立言之要,在于有物”,“物”就是文章内容,它是靠材料来体现的,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要素之一。我们的高考作文更是如此,只有占有了丰富的、新鲜的材料,才会写出言之有物,富有说服力的佳作来。但是现在很多学生因为生活空间狭小、知识储备少等原因,造成素材积累不够,以至于作文没有材料可写。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素材积累的指导。  一、立足课堂,在教材中挖掘素材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是语文学科专
随着高考大幕的拉开,作为第一场的语文考试一直备受关注。而语文考试中最为核心的当属作文。高考过后,各地区作文形式与立意的分析也往往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对象。今年全国Ⅰ卷的漫画作文考题以新颖的形式,丰富的隐身含义引发人们的深思。其实漫画作文考题总是在循规蹈矩中寻找创新的突破口,但与高考的主题保持永恒的一致,将社会现象、时代气息融入其中,实现高考服务于生活,作文联系生活的初衷。本文主要以2016年全国
艾·巴·辛格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他于1904年出生在波兰华沙一个犹太家庭,从小就在一个犹太氛围非常浓厚的家庭中长大,他的爸爸是一个贫寒的哈西德教派拉比,他的妈妈是一个犹太拉比的女儿,同样笃信宗教。哈西德主义强调祈祷者发自内心的虔诚和真诚是信仰的基础,上帝是哈西德主义的核心概念。在对上帝的理解上,哈西德主义认为,上帝是无处不在的,他弥漫于所有的存在物之中,无论善恶美丑,都有一种神性的目的和力量。而传
语文教学要“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就不能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贯彻诱导性原则,让学生“乐学、会学”,则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事实证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诱导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质疑探索问题、独创思维的能力。下面就教学实践,谈谈诱导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学习过程注重质
经典的力量是无穷的。《爱弥儿》就具有这样的作用。最近读了法国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深为他根据爱弥儿的年龄而提出的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而受到启发。卢梭说:“只有爱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爱;只有宜人的性情,才能收获幸福;只有良好的品格,才能使人服从;只有自我尊重,才值得别人给的尊重。”这全然是对教师乃至人类提出的美好目标、做人的准则,它闪耀着卢梭的真知灼见之光彩。就教师这个职
《品质》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底层的光芒”版块中的一篇小说,它出自于英国现实主义作家高尔斯华绥,小说讲述了鞋匠格斯拉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因为机器生产对于手工业作坊的冲击,生意越来越清淡,最后悲惨地饿死了的故事。小说赞扬了鞋匠格斯拉诚信敬业,坚守自己理想的底层劳动者形象,同时借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小说没有一波三折的曲折情节,小说的主旨似乎也一望而知,翻译过来的文
李晓奎  每每读到《马说》“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目光总是来回审视,逡巡不前:“祇”“骈”“称”之读音,句子的正解,究竟若何?  文章开头一段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而写得有声有色的却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终身遭遇:“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那么,作为两个状语后置句前面的谓语动词“祇辱”和“骈死”二者是什么关系?是因为“祇辱”所以才
【摘 要】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定位的问题将关乎语文教学的成败。教师该怎样合理有效地介入并参与课堂教学,如何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本文联系课堂进行了以下反思,以求取得实际性的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 师生角色 反思     进入高三第二轮复习以来,一直忙着做题评卷,领着学生一路走来,上的都是清一色的复习课和评讲课,没有太多新知识的注入,课堂真是有点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