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村城市化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前景,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在不断加速,文章根据我国的显示条件,分析了县城在乡村城市化中的优势,这些优势体现在文化优势、地域优势、区域条件与设施条件优势,并根据现实情况提出了乡村城市化的具体措施,促进乡村城市化合理、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县城;城市化;优势
一、县城与乡村城市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的步伐加快,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松动,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加上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城市化的脚步正在加速。由于我国的独特性,城市化出现了两种局面:扩展型城市化和集聚型城市化。人们对乡村小城镇寄予厚望。然而,乡村城镇良莠不齐,不是普遍繁荣,在现实中,县城的发展快于普通城乡小镇,在城市化过程中,县城相比乡村有独特我的优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县城乡村城市化中拥有的优势
(一)文化优势
自古以来,县就是行政体制中的一个层次,在明清时期的县令就是我们现在的县长,可见当初已经有了县的概念,作为最底层的行政单位延续至今。县城在县域管辖范围内是中心位置,是县域的政治中心。自古以来,县城也是达官贵人的集中地,许多文人留下了大量的宝贵的文化资源,至今为止,某些县城中依然留存着古代的文化古迹,比如名人故居、楼阁、茶楼、历史城墙等,这些也是现在的旅游景点,供人们瞻仰,有些也是拍摄古装电影电视的重要采景地点,促进县城经济的发展。自建国以来,虽然在县下设置了乡镇一级,但是乡镇的行政、司法都相对匮乏,很多的工作还是有县级行政单位处理。可见,虽然有了乡镇,但是县城依旧有着不可或缺的中重要位置,县城的文化凝聚力更加显著。此外,县城是县政府的所在地,教育事业也是相对完善,吸引大量的学生前来就读。因此,可见,县城有着不可动摇的文化优势。
(二)地域优势
县城一般处于一个县的中心地位或经济发达位置,从县城辐射出发达的交通路线联结着各乡镇。县城时县级多个部门的所在地,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样的,在同一个市中,县与县的交流多于县与城镇的交流,因此,县城所在的位置必须是能够和其他县城方面联通的位置,具有的地域优势是不可替代的。
(三)区域条件及设施条件的规模优势
1. 区域条件优势
虽然不同的地方,县级地域的大小不同,但是平均来看,我国的县一般都有几百甚至几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规模介于30-100万之间,具有继续扩大规模的基础。截止到2011年,我国有2862个县,平均人口超过五万。近30年,城镇人口增长超5%,而县城的人口增长在8%以上。据统计报告预测,2020年,县城人口规模可达12万,总人口达2.23亿,站城镇人口的30%左右,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
2. 设施建设水平高
目前在城镇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对农民的吸引力不足,无明显特色,存在着盲目投资的现象,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在实际建设中,城镇面临很多不足。
相比而言,县城是县级区域的政治、文化中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很多县有了焕然一新的面貌,很多县都经过了重新的建设或改建,交通条件、公共设施都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开始吸引大量的城镇居民来县城安家就业,而且这种趋势正在更加明显。吸收更多的来自农村的非农业人口,就能充分发挥城镇设施的综合效益,迅速提升城镇的经济和文化实力。此外,县城居民文化程度更高,更加接近现代化发展潮流,所有的这些都为县城额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
三、加快乡村城市化的措施
(一)发挥县城的優势,重点建设县城
发挥县城的文化中心地位,利用县城的文化优势,把县城建设成方便生活、适宜居住的居住区,避免单独的把文化资源当做经济发展的动力进行挖掘,文化资源的存在更多是提高人们的素养和内涵。充分利用县城的地域优势,利用其方便的条件,向其他县城学习,吸引外资,吸取他人成功的经验,建设自己的家园。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社会设施的优势,集中力量系统性的规划县城的各项设施,进一步完善县城的交通、通讯、公共设施,更好的为发展县城服务。
(二)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积极培育提高乡村城镇化水平的产业基础
乡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要考坚实的产业基础,如果第二、三产业不发达,不可能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劳动岗位。因此,推进城市化的关键是乡村剩余劳动力能够顺利的转移并稳定就业。乡村城市化的目的在于减少交易成本、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各地要立足自己的条件,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发展特色经济。
(三)改革城乡户籍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户籍、就业制度已经不符合经济发展潮流,应该尽快废除,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和农民转换身份的负担。尽快消除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壁垒,促进农民到城镇就业由流动就业向稳定就业转变。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民进城创造条件。政府要考虑农民人地两生、信息不灵的劣势,规范劳务中介服务,降低劳动就业成本。
参考文献
[1] 朱宇.城市化的二元分析框架与我国乡村城市化研究[J].人口研究,2001(02).
[2] 薛德升,郑莘.中国乡村城市化研究:起源、概念、进展与展望[J].人文地理,2001(05).
[3] 税伟,陈烈.国外乡村城市化研究的起源、进展与比较[J].世界地理研究,2005(01).
关键词:县城;城市化;优势
一、县城与乡村城市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的步伐加快,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松动,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加上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城市化的脚步正在加速。由于我国的独特性,城市化出现了两种局面:扩展型城市化和集聚型城市化。人们对乡村小城镇寄予厚望。然而,乡村城镇良莠不齐,不是普遍繁荣,在现实中,县城的发展快于普通城乡小镇,在城市化过程中,县城相比乡村有独特我的优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县城乡村城市化中拥有的优势
(一)文化优势
自古以来,县就是行政体制中的一个层次,在明清时期的县令就是我们现在的县长,可见当初已经有了县的概念,作为最底层的行政单位延续至今。县城在县域管辖范围内是中心位置,是县域的政治中心。自古以来,县城也是达官贵人的集中地,许多文人留下了大量的宝贵的文化资源,至今为止,某些县城中依然留存着古代的文化古迹,比如名人故居、楼阁、茶楼、历史城墙等,这些也是现在的旅游景点,供人们瞻仰,有些也是拍摄古装电影电视的重要采景地点,促进县城经济的发展。自建国以来,虽然在县下设置了乡镇一级,但是乡镇的行政、司法都相对匮乏,很多的工作还是有县级行政单位处理。可见,虽然有了乡镇,但是县城依旧有着不可或缺的中重要位置,县城的文化凝聚力更加显著。此外,县城是县政府的所在地,教育事业也是相对完善,吸引大量的学生前来就读。因此,可见,县城有着不可动摇的文化优势。
(二)地域优势
县城一般处于一个县的中心地位或经济发达位置,从县城辐射出发达的交通路线联结着各乡镇。县城时县级多个部门的所在地,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样的,在同一个市中,县与县的交流多于县与城镇的交流,因此,县城所在的位置必须是能够和其他县城方面联通的位置,具有的地域优势是不可替代的。
(三)区域条件及设施条件的规模优势
1. 区域条件优势
虽然不同的地方,县级地域的大小不同,但是平均来看,我国的县一般都有几百甚至几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规模介于30-100万之间,具有继续扩大规模的基础。截止到2011年,我国有2862个县,平均人口超过五万。近30年,城镇人口增长超5%,而县城的人口增长在8%以上。据统计报告预测,2020年,县城人口规模可达12万,总人口达2.23亿,站城镇人口的30%左右,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
2. 设施建设水平高
目前在城镇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对农民的吸引力不足,无明显特色,存在着盲目投资的现象,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在实际建设中,城镇面临很多不足。
相比而言,县城是县级区域的政治、文化中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很多县有了焕然一新的面貌,很多县都经过了重新的建设或改建,交通条件、公共设施都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开始吸引大量的城镇居民来县城安家就业,而且这种趋势正在更加明显。吸收更多的来自农村的非农业人口,就能充分发挥城镇设施的综合效益,迅速提升城镇的经济和文化实力。此外,县城居民文化程度更高,更加接近现代化发展潮流,所有的这些都为县城额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
三、加快乡村城市化的措施
(一)发挥县城的優势,重点建设县城
发挥县城的文化中心地位,利用县城的文化优势,把县城建设成方便生活、适宜居住的居住区,避免单独的把文化资源当做经济发展的动力进行挖掘,文化资源的存在更多是提高人们的素养和内涵。充分利用县城的地域优势,利用其方便的条件,向其他县城学习,吸引外资,吸取他人成功的经验,建设自己的家园。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社会设施的优势,集中力量系统性的规划县城的各项设施,进一步完善县城的交通、通讯、公共设施,更好的为发展县城服务。
(二)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积极培育提高乡村城镇化水平的产业基础
乡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要考坚实的产业基础,如果第二、三产业不发达,不可能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劳动岗位。因此,推进城市化的关键是乡村剩余劳动力能够顺利的转移并稳定就业。乡村城市化的目的在于减少交易成本、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各地要立足自己的条件,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发展特色经济。
(三)改革城乡户籍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户籍、就业制度已经不符合经济发展潮流,应该尽快废除,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和农民转换身份的负担。尽快消除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壁垒,促进农民到城镇就业由流动就业向稳定就业转变。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民进城创造条件。政府要考虑农民人地两生、信息不灵的劣势,规范劳务中介服务,降低劳动就业成本。
参考文献
[1] 朱宇.城市化的二元分析框架与我国乡村城市化研究[J].人口研究,2001(02).
[2] 薛德升,郑莘.中国乡村城市化研究:起源、概念、进展与展望[J].人文地理,2001(05).
[3] 税伟,陈烈.国外乡村城市化研究的起源、进展与比较[J].世界地理研究,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