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几年时间,小学语文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堂离学生越来越近了,离生活越来越近了,课堂越来越有生气了。由此,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被提上日程。
所谓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即将语文学习的空间扩大到课内外、校内外,扩展到各个学科乃至各个领域,而且要求语文学习更加贴近时代和生活。因此,教学就要根据时代和生活的特征,开辟更为广阔的范围,去完成这个综合性的学习,为小学语文学习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一、根据教材的特点,利用新的学习资源
任何一门学科,其容量都是有限的。要使学生充分感受语文学习的内容,必须充分利用新的学习资源,即经常所说的课外学习资源,以此辅助有限的课内学习。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以往所常见的学习资源,如工具书、图书、报刊以及影视广播,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社会的新生资源,如网络,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引导新生充分使用这些新生的而且高效率的学习资源,可以有效地避免学习中的单一性和枯燥无味。尤其是网络对于现在的少年儿童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老师和家长经常为防止孩子去看网络中不好的东西,而限制孩子们接受新事物。与其这样,倒不如放心大胆地安排他们去利用网络做一些有用的事情,比如查阅语文学习的相关资料,这在预习当中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利用新的学习资源,使他们的语文学习富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根据课文材料,拓展延伸学习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拓展阅读的研究和实践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展开的,其基本做法就是根据语文教学中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材料加以整理、阅读,进而加深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并通过这一开放的过程,使学生直接接触更多的阅读材料开展阅读实践,以期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也要求课内外学习的有效结合于迁移,这样才可以真正培养驾驭语言的能力。如在执教《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时,可先布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相关的部分故事,弄清楚整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涉及的主要人物以及战争的影响。同时,针对文中出现的几个人物,要求学生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对其性格有个初步的认识,明白曹操、周瑜、黄盖三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和贡献,以及后人对其评价。
三、根据学习过程的需要,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了人的社会生存能力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首次提出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传统的语文学习过于机械化地吸收知识,过多地注重课文分析和知识掌握,而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语文学习与现实的联系。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学生很少有展示才能的机会。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回到儿童实践活动中,打破书本与生活的界限,弱化学科边缘,在开放的、动态的、实践的土壤中,帮助学生构筑自己感兴趣的,并能为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如传统的故事会、辩论会、演讲会,以及新生的表演会、记者招待会等,这些无疑都会给小学生学习增添新的内容。
由于小学生问题意识淡薄,教师有必要精心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引发新生对问题的思考,以利探究主题的形成。如教学《桃花心木》时,与其枯燥地分析种树人的育苗方法,不如让新生开个辩论会或者表演会,充分想象几种情况:如果我是那棵枯萎的树苗,我会……如果我是那棵经常会得到种树人偏爱的树苗,我会……也许这样更加广阔的空间对于小学生更有吸引力,更能使他们学习知识的过程充满兴趣和体验,呆板的说教与之相比,自然也就逊色得多。在使学习有了生命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教育教学的任务,可谓是一举双得。
四、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发挥课程整合的作用
在语文课教学中,经常可以感受到演示一个实验,开展一次实验,都会取得令教师出乎意料的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有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实际都在呼唤课程资源的整合。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拓宽自己学习的渠道,才能顺利地整合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可见,新的课程标准也把课程整合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基础学科融合的基础。语言文字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情感,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对于学习过程也是一种促进,可以使学生无限感受鲜活的生活美、自然美。
总之,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有着新的理念和新的操作,为了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懈努力和探求,以使语文学习富有鲜活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教学》
所谓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即将语文学习的空间扩大到课内外、校内外,扩展到各个学科乃至各个领域,而且要求语文学习更加贴近时代和生活。因此,教学就要根据时代和生活的特征,开辟更为广阔的范围,去完成这个综合性的学习,为小学语文学习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一、根据教材的特点,利用新的学习资源
任何一门学科,其容量都是有限的。要使学生充分感受语文学习的内容,必须充分利用新的学习资源,即经常所说的课外学习资源,以此辅助有限的课内学习。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以往所常见的学习资源,如工具书、图书、报刊以及影视广播,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社会的新生资源,如网络,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引导新生充分使用这些新生的而且高效率的学习资源,可以有效地避免学习中的单一性和枯燥无味。尤其是网络对于现在的少年儿童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老师和家长经常为防止孩子去看网络中不好的东西,而限制孩子们接受新事物。与其这样,倒不如放心大胆地安排他们去利用网络做一些有用的事情,比如查阅语文学习的相关资料,这在预习当中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利用新的学习资源,使他们的语文学习富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根据课文材料,拓展延伸学习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拓展阅读的研究和实践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展开的,其基本做法就是根据语文教学中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材料加以整理、阅读,进而加深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并通过这一开放的过程,使学生直接接触更多的阅读材料开展阅读实践,以期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也要求课内外学习的有效结合于迁移,这样才可以真正培养驾驭语言的能力。如在执教《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时,可先布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相关的部分故事,弄清楚整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涉及的主要人物以及战争的影响。同时,针对文中出现的几个人物,要求学生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对其性格有个初步的认识,明白曹操、周瑜、黄盖三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和贡献,以及后人对其评价。
三、根据学习过程的需要,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了人的社会生存能力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首次提出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传统的语文学习过于机械化地吸收知识,过多地注重课文分析和知识掌握,而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语文学习与现实的联系。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学生很少有展示才能的机会。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回到儿童实践活动中,打破书本与生活的界限,弱化学科边缘,在开放的、动态的、实践的土壤中,帮助学生构筑自己感兴趣的,并能为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如传统的故事会、辩论会、演讲会,以及新生的表演会、记者招待会等,这些无疑都会给小学生学习增添新的内容。
由于小学生问题意识淡薄,教师有必要精心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引发新生对问题的思考,以利探究主题的形成。如教学《桃花心木》时,与其枯燥地分析种树人的育苗方法,不如让新生开个辩论会或者表演会,充分想象几种情况:如果我是那棵枯萎的树苗,我会……如果我是那棵经常会得到种树人偏爱的树苗,我会……也许这样更加广阔的空间对于小学生更有吸引力,更能使他们学习知识的过程充满兴趣和体验,呆板的说教与之相比,自然也就逊色得多。在使学习有了生命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教育教学的任务,可谓是一举双得。
四、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发挥课程整合的作用
在语文课教学中,经常可以感受到演示一个实验,开展一次实验,都会取得令教师出乎意料的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有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实际都在呼唤课程资源的整合。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拓宽自己学习的渠道,才能顺利地整合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可见,新的课程标准也把课程整合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基础学科融合的基础。语言文字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情感,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对于学习过程也是一种促进,可以使学生无限感受鲜活的生活美、自然美。
总之,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有着新的理念和新的操作,为了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懈努力和探求,以使语文学习富有鲜活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