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空巢"老人的问题很值得关注,本文探讨了"空巢"老人现象和研究现状,以及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的介入问题和目前我国开展"空巢"老人社会工作的困难。
关键词:"空巢"老人;措施;介入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家庭结构的演变,空巢家庭现象迅速增多,特别是在大城市和知识分子聚居的地方。空巢家庭问题不单纯是个别家庭问题,而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有学者预测:到本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中国城市里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60%-7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农村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3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因此,如何帮助"空巢"老人更好地生活,应该得到广泛的关注。
一、对"空巢"老人的认识
"空巢"单从字义上讲,就是"空寂的巢穴",被引申为子女离开后家庭的空虚、寂寞的状态。大部分学者将其界定为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老年家庭。
"空巢"家庭的大量出现,首先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的结果,是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也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后家庭结构模式的小型化、核心化的结果。老年"空巢"家庭内部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相对于"空巢"家庭中的夫妇户,尤其要关注独居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他们在经济支持、健康医疗、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面临的问题比夫妇同居老年人更严峻。因此,对待"空巢"老年人不能一概而论。
二、"空巢"老人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1、"空巢"家庭的分类
关于"空巢"家庭的分类,穆光宗在《家庭空巢化过程的养老问题》中,将"空巢"家庭分为"纯空巢"家庭(子女、亲属均不在身边)和"类空巢"家庭(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其他亲属在身边)。而王武林、安和平在《空巢老人特征及其生存质量状况分析》里,将"空巢"家庭分为源发性"空巢",即终身无子女的老年人(包括单身和有配偶的)和次生性"空巢"(包括子女外出不在老人身边和子女在本地居住却不与老人同吃同住)两种。
2、空巢老人问题的原因
"空巢"老人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有一些学者,如赵芳和梁艳是从微观、中观、宏观这三个维度来进行归因。他们将老人"空巢"的原因分为个人原因、家庭原因和社会原因三种,同时强调最重要的原因是社会因素。
李克将导致老人"空巢"的原因分为六点:一是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居住条件的改善。二是对自由空间和平静时间的向往。三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四是家庭结构模式的小型化、核心化。五是社保体系尤其是老龄体系落后和不完善。六是社会养老、机构养老发展滞后。
刘亿、吴奇超在《经济转型期家庭社会资本与"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研究》中,特别强调了现代价值观念的冲击对形成"空巢"老人的影响。
3、对"空巢"老人现状的研究
李爱芹和赵芳通过问卷调查,从经济状况、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维度对城市"空巢"老人现状进行了研究。从经济状况看,大部分的城市老人经济独立,但有相当大比例的老人对可能出现的医疗费用支出表示担忧。从生活照料看,去医院看病和犯病时无人照料是"空巢"老人生活上遇到的最大困难。从精神慰藉看,对"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还是以子女、配偶、亲友为主的非正式照顾体系。
张秀萍认为:与病痛等肉体上的伤害相比,缺乏精神慰藉对许多"空巢"老人来说则是一种更大的伤害。吴雪等人特别指出,慢性疾病对"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状况造成极大的影响。
4、对"空巢"老人对策的研究
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的日趋严峻,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养老压力越来越大。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迫切要求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于是很多学者提出了社区照顾的模式。例如:余富棠倡导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方式;张秀芳也提到应该建立"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模式。
有一些学者从不同的层次提出建议,将各部分相结合形成照顾体系。如:李爱芹认为"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体系应该以老年人自助互助为原则,以家庭支助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国家和政府的法规、政策为保障。
还有一些学者介绍了一些机构养老的经验。例如祁建提到了钟点托老和日间托老两种模式;赵欣介绍了老年公寓的优势和它与敬老院、福利院的区别。
三、实践中的介入问题
1、介入的目标
"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体系应该以老年人自助互助为原则,以家庭支助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国家和政府的法规、政策为保障,建立有家庭、亲属、邻里、社区居委会和单位四大资源构成的社会系统。改善"空巢"老人生活环境,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增进"空巢"老人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鼓励老人参加社会活动;协助"空巢"老人增强生理和心理功能,预防退化;提供老人福利、保障、服务等方面的经验和理论总结,作为有关部门制定、修正各项老人政策和措施的参考。
2、介入空间
对于我国目前面临的"空巢"老人问题,老年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个体和家庭、社区、国家三个方面找到介入空间。
第一,由于儿女不能陪在老人身边,子代的养老功能退化,家庭照料功能的弱化, 为专业老年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空间。
第二,需要帮助的老年人的增多,社区"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专业老年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空间。专业社工要利用现有的资源协助家庭和老年人共同面对老年人问题,并且倡导家庭、社区改进,形成个人、家庭、社区密切结合为老年人提供帮助的局面。
第三,我国推行老年人最低生活保障、社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制度,但落实的不十分理想,这为专业老年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空间。家庭照料功能的弱化,对于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可以起到"安全网"的作用。
3、具体措施
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社工为老年人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为老年人提供送医送药、定期体检,大病转诊、医疗咨询和健康教育等多种形式的上门服务。第二,在社区设立专业的老年人心理咨询场所和服务热线,普及老年人心理知识,及时排除老年人的心理压力;开展有利于老年人参与的社会活动并吸引老年人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改变老年人孤立生活的环境。引导老年人积极地看待空巢现象,利用空巢的清净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从而战胜抑郁、孤寂和不安。第三,兴建社会福利服务网络,建设老年服务中心和老年护理中心等养老设施,提供保姆、小时工、志愿者等照料来源;普及老年人照顾和护理知识,向老年人提供稳定、规范化的服务。第四,尽快建立一部系统完善的养老法,规范养老行为,才能切实维护老人权益,有效解决养老问题。
四、目前我国能够提供服务的不足之处
现阶段对"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还是以子女、配偶、亲友为主的非正式照顾体系,而以社区、养老机构等为主的正式照顾体系却显得力量微弱,发展也相当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空巢"老人社会工作中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资源不足,包括:人力资源不足、财物资源不足等,而目前又难以依靠大规模的政府投入解决这一关键难题。所以,最现实可行的方法是通过社会团体的介入实现资源的共享,并可以适当引入商业运机制。这样,既可以提高社会工作的效率,又可以扩大资源的利用范围,提高老年社会工作的水平。但是这里也有很多值得继续深入研究之处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1]穆光宗.家庭空巢化过程中的养老问题[J].南方人口,2002,(1).
[2]梁艳.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精神赡养状况分析[D].山东大学,2007.
[3]赵芳,许芸.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体系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4]李爱芹.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实证研究--以徐州市为个案[J].社会调查,2007,(3).
[5]谭琳.新"空巢"家庭--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人口现象[J].人口研究,2002,(4).
作者简介:王璇(1987.12-),女,新疆哈密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10级社会学研究生。
关键词:"空巢"老人;措施;介入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家庭结构的演变,空巢家庭现象迅速增多,特别是在大城市和知识分子聚居的地方。空巢家庭问题不单纯是个别家庭问题,而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有学者预测:到本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中国城市里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60%-7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农村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3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因此,如何帮助"空巢"老人更好地生活,应该得到广泛的关注。
一、对"空巢"老人的认识
"空巢"单从字义上讲,就是"空寂的巢穴",被引申为子女离开后家庭的空虚、寂寞的状态。大部分学者将其界定为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老年家庭。
"空巢"家庭的大量出现,首先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的结果,是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也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后家庭结构模式的小型化、核心化的结果。老年"空巢"家庭内部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相对于"空巢"家庭中的夫妇户,尤其要关注独居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他们在经济支持、健康医疗、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面临的问题比夫妇同居老年人更严峻。因此,对待"空巢"老年人不能一概而论。
二、"空巢"老人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1、"空巢"家庭的分类
关于"空巢"家庭的分类,穆光宗在《家庭空巢化过程的养老问题》中,将"空巢"家庭分为"纯空巢"家庭(子女、亲属均不在身边)和"类空巢"家庭(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其他亲属在身边)。而王武林、安和平在《空巢老人特征及其生存质量状况分析》里,将"空巢"家庭分为源发性"空巢",即终身无子女的老年人(包括单身和有配偶的)和次生性"空巢"(包括子女外出不在老人身边和子女在本地居住却不与老人同吃同住)两种。
2、空巢老人问题的原因
"空巢"老人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有一些学者,如赵芳和梁艳是从微观、中观、宏观这三个维度来进行归因。他们将老人"空巢"的原因分为个人原因、家庭原因和社会原因三种,同时强调最重要的原因是社会因素。
李克将导致老人"空巢"的原因分为六点:一是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居住条件的改善。二是对自由空间和平静时间的向往。三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四是家庭结构模式的小型化、核心化。五是社保体系尤其是老龄体系落后和不完善。六是社会养老、机构养老发展滞后。
刘亿、吴奇超在《经济转型期家庭社会资本与"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研究》中,特别强调了现代价值观念的冲击对形成"空巢"老人的影响。
3、对"空巢"老人现状的研究
李爱芹和赵芳通过问卷调查,从经济状况、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维度对城市"空巢"老人现状进行了研究。从经济状况看,大部分的城市老人经济独立,但有相当大比例的老人对可能出现的医疗费用支出表示担忧。从生活照料看,去医院看病和犯病时无人照料是"空巢"老人生活上遇到的最大困难。从精神慰藉看,对"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还是以子女、配偶、亲友为主的非正式照顾体系。
张秀萍认为:与病痛等肉体上的伤害相比,缺乏精神慰藉对许多"空巢"老人来说则是一种更大的伤害。吴雪等人特别指出,慢性疾病对"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状况造成极大的影响。
4、对"空巢"老人对策的研究
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的日趋严峻,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养老压力越来越大。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迫切要求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于是很多学者提出了社区照顾的模式。例如:余富棠倡导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方式;张秀芳也提到应该建立"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模式。
有一些学者从不同的层次提出建议,将各部分相结合形成照顾体系。如:李爱芹认为"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体系应该以老年人自助互助为原则,以家庭支助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国家和政府的法规、政策为保障。
还有一些学者介绍了一些机构养老的经验。例如祁建提到了钟点托老和日间托老两种模式;赵欣介绍了老年公寓的优势和它与敬老院、福利院的区别。
三、实践中的介入问题
1、介入的目标
"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体系应该以老年人自助互助为原则,以家庭支助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国家和政府的法规、政策为保障,建立有家庭、亲属、邻里、社区居委会和单位四大资源构成的社会系统。改善"空巢"老人生活环境,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增进"空巢"老人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鼓励老人参加社会活动;协助"空巢"老人增强生理和心理功能,预防退化;提供老人福利、保障、服务等方面的经验和理论总结,作为有关部门制定、修正各项老人政策和措施的参考。
2、介入空间
对于我国目前面临的"空巢"老人问题,老年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个体和家庭、社区、国家三个方面找到介入空间。
第一,由于儿女不能陪在老人身边,子代的养老功能退化,家庭照料功能的弱化, 为专业老年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空间。
第二,需要帮助的老年人的增多,社区"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专业老年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空间。专业社工要利用现有的资源协助家庭和老年人共同面对老年人问题,并且倡导家庭、社区改进,形成个人、家庭、社区密切结合为老年人提供帮助的局面。
第三,我国推行老年人最低生活保障、社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制度,但落实的不十分理想,这为专业老年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空间。家庭照料功能的弱化,对于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可以起到"安全网"的作用。
3、具体措施
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社工为老年人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为老年人提供送医送药、定期体检,大病转诊、医疗咨询和健康教育等多种形式的上门服务。第二,在社区设立专业的老年人心理咨询场所和服务热线,普及老年人心理知识,及时排除老年人的心理压力;开展有利于老年人参与的社会活动并吸引老年人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改变老年人孤立生活的环境。引导老年人积极地看待空巢现象,利用空巢的清净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从而战胜抑郁、孤寂和不安。第三,兴建社会福利服务网络,建设老年服务中心和老年护理中心等养老设施,提供保姆、小时工、志愿者等照料来源;普及老年人照顾和护理知识,向老年人提供稳定、规范化的服务。第四,尽快建立一部系统完善的养老法,规范养老行为,才能切实维护老人权益,有效解决养老问题。
四、目前我国能够提供服务的不足之处
现阶段对"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还是以子女、配偶、亲友为主的非正式照顾体系,而以社区、养老机构等为主的正式照顾体系却显得力量微弱,发展也相当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空巢"老人社会工作中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资源不足,包括:人力资源不足、财物资源不足等,而目前又难以依靠大规模的政府投入解决这一关键难题。所以,最现实可行的方法是通过社会团体的介入实现资源的共享,并可以适当引入商业运机制。这样,既可以提高社会工作的效率,又可以扩大资源的利用范围,提高老年社会工作的水平。但是这里也有很多值得继续深入研究之处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1]穆光宗.家庭空巢化过程中的养老问题[J].南方人口,2002,(1).
[2]梁艳.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精神赡养状况分析[D].山东大学,2007.
[3]赵芳,许芸.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体系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4]李爱芹.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实证研究--以徐州市为个案[J].社会调查,2007,(3).
[5]谭琳.新"空巢"家庭--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人口现象[J].人口研究,2002,(4).
作者简介:王璇(1987.12-),女,新疆哈密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10级社会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