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00年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但洪湖湿地保护和恢复呈现效用低、易反复的特点。政府政策失效是重要原因。本文从生态政府建设角度出发,研讨政府以生态型价值取向为纲,科学制定措施,恢复洪湖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途径和预期取得的效用。
关键词:生态政府;湿地保护;效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团体(包括个人和团体)逐利的需求不断加大,在市场经济道德体系和法律体系逐步健全的过程中,生态政府建设对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相当巨大,是以生态换取短期利润还是以生态和谐、持续发展为建设目标是各级政府应该正视的问题。生态政府建设维护的是地方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以及最大范围内保护公民的利益,防止不法利益团体通过危害环境换取利益,直接和间接危害公众利益。本文以湖北省洪湖湿地保护和恢复这一案例出发,深入分析生态政府建设在资源保护和社会经济效应方面的效用,加强塑造"环境友好、生态善治"的政府理念,并对以生态政府建设推进洪湖湿地保护和恢复提供途径和借鉴。
一、洪湖湿地保护区面临的困境
洪湖地区曾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水产资源丰富,原本并不需要围网养殖。但是受公共资源外部性的影响,外地捕捞者和本地捕捞者在利益驱动下,捕捞强度不断加大,使洪湖渔业资源遭到掠夺性的乱采,致使野生的水产资源不断减少;同时,由于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所带来的养殖环境污染直接造成渔业资源破坏;另外,由于长江上游大坝的建筑使得该流域水流不畅,使鱼的生养环境发生变化从而使鱼的数量和种类也不断减少;再加之捕捞竞争越来越激烈,利益纠纷也越来越直接和激化,于是,周围居民纷纷开始围网养殖,直接侵占共有渔业资源为己有。对于公共经济利益的侵占与追逐是围网养殖的直接原因。由于洪湖属于公共性资源很难界定产权,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一方面,政府没能有效地界定产权,造成政府不能有效规制渔民的行为;另一方面,渔民之间就有限的洪湖养殖水面的争夺愈演愈烈,造成"谁占有谁所有"的零和博弈局面,形成大大小小的所谓"渔霸"。这些"渔霸"圈占大片的湖面而其他弱势散户渔民根本没有水面可供养殖或捕捞,这种无政府状态下的湖面分配造成了极大的不公平性和混乱,人为导致了洪湖湿地保护区面临的困境。
二、以生态政府建设解决洪湖湿地保护和恢复问题的思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拿大、美国等西方国家先后纷纷开始了建设"绿色政府"的实践,生态政府价值实现的过程,要从政府生态责任意识的培育入手。在政府管理缺乏生态化的情势下,生态效益往往是让位于经济效益,但是,当政府管理具有生态化导向后,政府管理的生态责任意识就会释放出一种保护生态效益的责任机制,从而可以将生态效益作为政府决策的主要依据。
用人水和谐的科学思维定位洪湖的功能。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洪湖作为中国知名湖泊,国际重要湿地,生态和经济价值重要,它是人类共享的自然资源,有着众多无可取代的重要生态功能,是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和江汉平原商品粮、商品鱼基地。探索洪湖终结目标来定位洪湖,简言之就是"构建人水和谐的洪湖湿地经济"。和谐洪湖湿地经济关注的是内部各系统和谐与平衡,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和谐,保护与利用和谐,历史与现实和谐,地方政府、管理部门与湖区渔民的和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在实践中充分展现洪湖水生态与水文化理性思维。说到底,就是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着力于洪湖的生态文明建设,建立起洪湖湿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保障体系。
明确价值导向,发挥生态政府职能。一是明确生态保护为导向,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将生态成本纳入综合评估体系,完善有利于洪湖湿地休养生息的环境经济政策。二是成立跨行政区域的流域管理体制,改变分散治理、无序治理的局面,形成政策合力。要尽快确立跨行政区域、跨部门的流域综合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地区和部门统筹协调、分工合作、权责一致、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协调管理队伍。三是以政府引导为主体,对洪湖湖区人口经济结构和生存方式进行指导,鼓励以渔业养殖为主要经济发展来源的湖区人口向多种经济来源发展,减轻洪湖湿地人口方面的压力;不再让洪湖湿地作为湖区人口投资、经营的主要项目。四是有针对性的采取生态手段解决生态问题。从基于社区的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江湖联系、保护区与网络建设、流域综合管理四个领域入手,开展湿地恢复和重建"江湖联系"。采取停止围栏养殖,拆除围网,恢复开阔水面,为水鸟栖息提供条件;调整养殖结构,人工种植水草,促进水质恢复。
三、生态政府建设对洪湖湿地保护和恢复具有长期的战略效用
洪湖湿地是湖北省"二圈一带"(即武汉8+1城市圈、鄂西生态旅游圈、长江经济带)是复合交叉区域,生态功能和经济地位无可替代。洪湖冬排夏蓄,以调蓄为主,在长江中游地区所有湿地类型的湖泊中极具代表性。具有蓄洪排涝、物种保护、净化污水、调节气候、工农业供水、养殖、航运、旅游等多种生态功能(卢山等,2004)。洪湖是长江中游重要调蓄型湖泊,是江汉平原重要水源地,是华中地区重要"生物基因库"。洪湖湿地是中国36个国际重要湿地之一,已被国际湿地公约局列入《国际重要保护湿地名录》,是《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的优先项目区,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全球最重要的238个生态区之一。建设生态政府,对洪湖乃至更为广泛的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深刻的战略效用。
生态政府建设能充分发挥洪湖生态功能的效用,能充分发挥洪湖湿地社会经济功能的效用,能充分发挥洪湖湿地可持续发展的效用。国家环保总局2007年9月24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的《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6年)》显示,2006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2567.8亿元,比上年增长7.5%,占当年GDP的1.23%,达到历史最高, 世界银行估计,大气和水资源污染方面给我国居民造成的损失为GDP的3.5%~8%(仅只健康损失,不包括干旱、洪涝和沙漠化的经济损失),环境治理成本成为了经济良性发展的巨大负担,生态整治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难题。生态政府建设将洪湖湿地的保护、恢复和利用同时进行,延长了洪湖湿地的生命周期,并逐步实现生态的平衡,达到人与湿地的和谐共生,引导发展绿色经济,有效的降低了后期治理成本,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湿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从2000年以来,洪湖湿地日益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被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和《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优先行动项目。2003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林业局开始实施洪湖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工程,在项目实施的同时得到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支持,并被WWF在全球范围内推介;在2006年第十一届世界生命湖泊大会上,洪湖被授予"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洪湖湿地在2008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洪湖不仅是一个城市品牌,而且洪湖作为武汉城市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持续走生态型政府建设发展的道路,才能够实现洪湖湿地的保护和恢复,才能确保洪湖地区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山,姜加虎.2003.洪湖湿地资源及其保护对策.湖泊科学,15(3):282-283
[2] 卢山,李世杰,王学雷.2004.洪湖的环境变迁与生态保护.湿地科学,3(2):237
作者简介:辜庆(1979年4月-) 男, 学历:博士。汉族。现任职于华中师范大学学工部,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地理学。
关键词:生态政府;湿地保护;效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团体(包括个人和团体)逐利的需求不断加大,在市场经济道德体系和法律体系逐步健全的过程中,生态政府建设对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相当巨大,是以生态换取短期利润还是以生态和谐、持续发展为建设目标是各级政府应该正视的问题。生态政府建设维护的是地方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以及最大范围内保护公民的利益,防止不法利益团体通过危害环境换取利益,直接和间接危害公众利益。本文以湖北省洪湖湿地保护和恢复这一案例出发,深入分析生态政府建设在资源保护和社会经济效应方面的效用,加强塑造"环境友好、生态善治"的政府理念,并对以生态政府建设推进洪湖湿地保护和恢复提供途径和借鉴。
一、洪湖湿地保护区面临的困境
洪湖地区曾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水产资源丰富,原本并不需要围网养殖。但是受公共资源外部性的影响,外地捕捞者和本地捕捞者在利益驱动下,捕捞强度不断加大,使洪湖渔业资源遭到掠夺性的乱采,致使野生的水产资源不断减少;同时,由于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所带来的养殖环境污染直接造成渔业资源破坏;另外,由于长江上游大坝的建筑使得该流域水流不畅,使鱼的生养环境发生变化从而使鱼的数量和种类也不断减少;再加之捕捞竞争越来越激烈,利益纠纷也越来越直接和激化,于是,周围居民纷纷开始围网养殖,直接侵占共有渔业资源为己有。对于公共经济利益的侵占与追逐是围网养殖的直接原因。由于洪湖属于公共性资源很难界定产权,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一方面,政府没能有效地界定产权,造成政府不能有效规制渔民的行为;另一方面,渔民之间就有限的洪湖养殖水面的争夺愈演愈烈,造成"谁占有谁所有"的零和博弈局面,形成大大小小的所谓"渔霸"。这些"渔霸"圈占大片的湖面而其他弱势散户渔民根本没有水面可供养殖或捕捞,这种无政府状态下的湖面分配造成了极大的不公平性和混乱,人为导致了洪湖湿地保护区面临的困境。
二、以生态政府建设解决洪湖湿地保护和恢复问题的思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拿大、美国等西方国家先后纷纷开始了建设"绿色政府"的实践,生态政府价值实现的过程,要从政府生态责任意识的培育入手。在政府管理缺乏生态化的情势下,生态效益往往是让位于经济效益,但是,当政府管理具有生态化导向后,政府管理的生态责任意识就会释放出一种保护生态效益的责任机制,从而可以将生态效益作为政府决策的主要依据。
用人水和谐的科学思维定位洪湖的功能。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洪湖作为中国知名湖泊,国际重要湿地,生态和经济价值重要,它是人类共享的自然资源,有着众多无可取代的重要生态功能,是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和江汉平原商品粮、商品鱼基地。探索洪湖终结目标来定位洪湖,简言之就是"构建人水和谐的洪湖湿地经济"。和谐洪湖湿地经济关注的是内部各系统和谐与平衡,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和谐,保护与利用和谐,历史与现实和谐,地方政府、管理部门与湖区渔民的和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在实践中充分展现洪湖水生态与水文化理性思维。说到底,就是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着力于洪湖的生态文明建设,建立起洪湖湿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保障体系。
明确价值导向,发挥生态政府职能。一是明确生态保护为导向,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将生态成本纳入综合评估体系,完善有利于洪湖湿地休养生息的环境经济政策。二是成立跨行政区域的流域管理体制,改变分散治理、无序治理的局面,形成政策合力。要尽快确立跨行政区域、跨部门的流域综合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地区和部门统筹协调、分工合作、权责一致、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协调管理队伍。三是以政府引导为主体,对洪湖湖区人口经济结构和生存方式进行指导,鼓励以渔业养殖为主要经济发展来源的湖区人口向多种经济来源发展,减轻洪湖湿地人口方面的压力;不再让洪湖湿地作为湖区人口投资、经营的主要项目。四是有针对性的采取生态手段解决生态问题。从基于社区的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江湖联系、保护区与网络建设、流域综合管理四个领域入手,开展湿地恢复和重建"江湖联系"。采取停止围栏养殖,拆除围网,恢复开阔水面,为水鸟栖息提供条件;调整养殖结构,人工种植水草,促进水质恢复。
三、生态政府建设对洪湖湿地保护和恢复具有长期的战略效用
洪湖湿地是湖北省"二圈一带"(即武汉8+1城市圈、鄂西生态旅游圈、长江经济带)是复合交叉区域,生态功能和经济地位无可替代。洪湖冬排夏蓄,以调蓄为主,在长江中游地区所有湿地类型的湖泊中极具代表性。具有蓄洪排涝、物种保护、净化污水、调节气候、工农业供水、养殖、航运、旅游等多种生态功能(卢山等,2004)。洪湖是长江中游重要调蓄型湖泊,是江汉平原重要水源地,是华中地区重要"生物基因库"。洪湖湿地是中国36个国际重要湿地之一,已被国际湿地公约局列入《国际重要保护湿地名录》,是《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的优先项目区,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全球最重要的238个生态区之一。建设生态政府,对洪湖乃至更为广泛的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深刻的战略效用。
生态政府建设能充分发挥洪湖生态功能的效用,能充分发挥洪湖湿地社会经济功能的效用,能充分发挥洪湖湿地可持续发展的效用。国家环保总局2007年9月24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的《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6年)》显示,2006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2567.8亿元,比上年增长7.5%,占当年GDP的1.23%,达到历史最高, 世界银行估计,大气和水资源污染方面给我国居民造成的损失为GDP的3.5%~8%(仅只健康损失,不包括干旱、洪涝和沙漠化的经济损失),环境治理成本成为了经济良性发展的巨大负担,生态整治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难题。生态政府建设将洪湖湿地的保护、恢复和利用同时进行,延长了洪湖湿地的生命周期,并逐步实现生态的平衡,达到人与湿地的和谐共生,引导发展绿色经济,有效的降低了后期治理成本,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湿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从2000年以来,洪湖湿地日益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被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和《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优先行动项目。2003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林业局开始实施洪湖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工程,在项目实施的同时得到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支持,并被WWF在全球范围内推介;在2006年第十一届世界生命湖泊大会上,洪湖被授予"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洪湖湿地在2008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洪湖不仅是一个城市品牌,而且洪湖作为武汉城市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持续走生态型政府建设发展的道路,才能够实现洪湖湿地的保护和恢复,才能确保洪湖地区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山,姜加虎.2003.洪湖湿地资源及其保护对策.湖泊科学,15(3):282-283
[2] 卢山,李世杰,王学雷.2004.洪湖的环境变迁与生态保护.湿地科学,3(2):237
作者简介:辜庆(1979年4月-) 男, 学历:博士。汉族。现任职于华中师范大学学工部,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