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床资料
2002年2月~2008年1月收治外伤后基底节区腔隙梗死患者2l例,男16例,女5例;年龄9个月~60岁;车祸4例,坠落伤3例,跌伤14例,失语8例,17例神志清楚,2例伤后一过性意识丧失,1例浅昏迷,1例昏迷。
CT所见:梗死位于左基底节8例,右基底节13例,平均直径0.7~1.9cm,边界清楚,呈卵圆形或圆形。2例侧脑室轻度受压,13例4周后复查表现为等密度、模糊效应,3个月后复查,2例病灶消失,19例为软化灶。伤后梗死症状出现时间,3小时内20例,2天后1例。偏瘫症状一般于伤后24~48小时达高峰。
结果
本组均采用保守治疗,原则为抗凝、扩溶、降颅压及功能锻炼。发病后综合治疗6个月,痊愈17例,无神经系统后遗症或仅有肌张力稍增高,活动灵活性稍差。轻残3例,肌力Ⅲ~Ⅳ级,肌张力增强或失语;重残1例,肌力0~Ⅱ级,肌张力增强;无植物状态及死亡。
讨论
腔隙梗死是脑深穿支动脉及分支闭塞引起的脑深部小软化灶,其直径一般不超过20mm,好发于基底节、内囊及桥脑基底部,临床上可出现各种“腔隙综合征”,但多为神经内科所报道。至于外伤后基底节区腔隙梗死报道甚少,其发病机理至今尚未明了,治疗方法尚处探讨中。①病因及病理,a.血管损伤。在暴力作用下,颈动脉、脑动脉发生牵拉、扭曲,致内膜断裂、出血、血栓形成,以及小栓子脱落而致远端栓塞或动脉持续痉挛、狭窄和闭塞,动脉内壁出血。b.血流及血液状态改变。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增高,脑灌注压降低,血流缓慢,瘀血、凝血系统被激活,血栓形成。c.血管外物质入血。长骨骨折,其中含有游离脂肪颗粒进入血管,形成脑梗死。d.基底节区供血小动脉肌层及内膜断裂。来自颈内动脉的微栓子易于此处发生梗死。②临床表现:患者受伤后24~48小时其梗死症状达到高峰,一般无意识障碍,应与颅内血肿及脑挫裂相鉴别,由于多数梗死面积小,一般不伴有颅高压。③诊断和治疗,a.诊断根据外伤史,尤其是头颈部被动过伸、旋转史、偏瘫和单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失语等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诊断不难,颅脑CT及MRI是诊断基底节区腔隙梗死的有力依据。b.治疗主要以抗凝、扩溶、解痉、降颅压、高压氧及功能锻炼为主。
2002年2月~2008年1月收治外伤后基底节区腔隙梗死患者2l例,男16例,女5例;年龄9个月~60岁;车祸4例,坠落伤3例,跌伤14例,失语8例,17例神志清楚,2例伤后一过性意识丧失,1例浅昏迷,1例昏迷。
CT所见:梗死位于左基底节8例,右基底节13例,平均直径0.7~1.9cm,边界清楚,呈卵圆形或圆形。2例侧脑室轻度受压,13例4周后复查表现为等密度、模糊效应,3个月后复查,2例病灶消失,19例为软化灶。伤后梗死症状出现时间,3小时内20例,2天后1例。偏瘫症状一般于伤后24~48小时达高峰。
结果
本组均采用保守治疗,原则为抗凝、扩溶、降颅压及功能锻炼。发病后综合治疗6个月,痊愈17例,无神经系统后遗症或仅有肌张力稍增高,活动灵活性稍差。轻残3例,肌力Ⅲ~Ⅳ级,肌张力增强或失语;重残1例,肌力0~Ⅱ级,肌张力增强;无植物状态及死亡。
讨论
腔隙梗死是脑深穿支动脉及分支闭塞引起的脑深部小软化灶,其直径一般不超过20mm,好发于基底节、内囊及桥脑基底部,临床上可出现各种“腔隙综合征”,但多为神经内科所报道。至于外伤后基底节区腔隙梗死报道甚少,其发病机理至今尚未明了,治疗方法尚处探讨中。①病因及病理,a.血管损伤。在暴力作用下,颈动脉、脑动脉发生牵拉、扭曲,致内膜断裂、出血、血栓形成,以及小栓子脱落而致远端栓塞或动脉持续痉挛、狭窄和闭塞,动脉内壁出血。b.血流及血液状态改变。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增高,脑灌注压降低,血流缓慢,瘀血、凝血系统被激活,血栓形成。c.血管外物质入血。长骨骨折,其中含有游离脂肪颗粒进入血管,形成脑梗死。d.基底节区供血小动脉肌层及内膜断裂。来自颈内动脉的微栓子易于此处发生梗死。②临床表现:患者受伤后24~48小时其梗死症状达到高峰,一般无意识障碍,应与颅内血肿及脑挫裂相鉴别,由于多数梗死面积小,一般不伴有颅高压。③诊断和治疗,a.诊断根据外伤史,尤其是头颈部被动过伸、旋转史、偏瘫和单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失语等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诊断不难,颅脑CT及MRI是诊断基底节区腔隙梗死的有力依据。b.治疗主要以抗凝、扩溶、解痉、降颅压、高压氧及功能锻炼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