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纳仁妙手施医术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ol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面对恶劣的环境和局势,一边战斗一边积极组建医疗卫生机构。他们建立了战地医院,开展火线救护,解决了伤员的救治问题;他们还开展了卫生防疫工作,有效地控制了疾病爆发;后方医院的建立,不仅救治了新四军伤病员,还缓解了根据地群众疾病的苦难,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扩大了新四军的影响。下面刊登的,就是一组反映新四军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故事。
   “妈妈,快来啊!我看不见了,我什么也看不见了。”
   刚吃过午饭,管文蔚与季方正在简易的饭桌边谈论着乡村工作,隔壁邻居的汪家就传来一个姑娘的凄惨哭声。管文蔚放下手上的文件说:“走,我们去看看。”两人起身快步出了屋。
   苏中行政公署的两位主任怎么会在乡村的农家呢?
   1944年春天,车桥战役胜利后,苏中行署从东台三仓河地区搬迁到了宝应县安丰乡的祁家舍。这是一处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行署搬来后,找不到合适的办公场所,大伙只能分散住在村民家里。苏中行署主任管文蔚住在祁吉村汪仲英家里,副主任季方夫妇住到了祁吉村王可珍家里,行署的卫生队也安顿在季方居住的附近。这才搬来不久,两位主任正商量工作,邻居汪家就传来了哭声。
   汪家人看到两位主任来了,就对小姑娘说:“小霞子,不要哭了,不要哭了,管主任和季主任来了。”小姑娘一听说两位主任来了,哭得更厉害了。管主任上前问道:“小姑娘,怎么回事?为什么哭啊?”小姑娘只哭不说话。小霞的父亲汪联余说:“管主任啊,我们乡下卫生条件差,小霞子害了眼病,郎中来看了,不管用,前几天还能看得见,今天眼睛就瞎了,什么也看不见了,她才十来岁啊。”管主任走近小姑娘,对她说:“莫哭,让我看看。”小姑娘立即止住了哭声。
   管主任摸了摸小姑娘又红又肿的眼皮,有些热,他又慢慢地扒开姑娘左眼的上眼皮,眼睛里流出了稠密的脓液。管主任从口袋里掏出手绢替小姑娘擦去眼睛里流出的脓液,安慰她说:“小姑娘,不用担心,我们有卫生队,医疗水平还不错,季方副主任的夫人钱纳仁就是卫生队里最好的医生,她一定能治好你的眼睛,让你重新看得见东西。”小姑娘一听,小脸立即轻松了下来,不停地点头。汪家人也一个劲地说“谢谢,谢谢”。
   回到住处,管文蔚跟季方说:“我们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把小汪姑娘的眼睛治好,我们刚到这个村,老百姓还不是很了解我们,与群众打成一片,就从治疗小汪姑娘的眼睛开始。”季方说:“我马上去办。”
   季方来到卫生队,把小汪姑娘的情况跟爱人钱纳仁一说,钱纳仁二话没说,背着药箱就来到汪家。
   钱纳仁是科班出身的医生,在新四军里是个难得的人才,在这段时间里,她凭着高超的医疗技术,挽救了不少新四军伤员的生命;作为妇产科医生,她亲手接生过许多“红二代”来到人间。战时生活条件差,由于营养不良,孕妇常常发生难产和早产,是钱纳仁医生用她的双手救活了一个又一个产妇与小生命。
   钱纳仁不仅医术高超,还机智勇敢。沙希屏生孩子时遇上早产又难产,当时正碰上日伪军前来扫荡。在这命悬一线的危急时刻,钱纳仁把接生下来的孩子放在脸盆里,端着脸盆随部队突围。遇母亲奶水不足或没有奶水时,钱纳仁又承担起帮助喂养孩子的重任。被她接生的孩子都亲切地称她“钱妈妈”。
   这次行署搬迁,钱纳仁随季方来到宝应,不仅为新四军伤病员疗伤治病,也为当地的老百姓治病。
   她问清小汪姑娘的病情后,就开始检查。几分钟后,钱纳仁医生开始为小汪做卫生清理,先剪掉了她的长辫子,给她清洗头发,然后用清水反复清洗她的眼睛,一边洗一边做按摩。做完这一切,钱医生给小汪姑娘涂上眼药膏,用纱布把眼睛缠上,让她上床躺着休息。临走时,钱医生对小汪姑娘说:“小霞子,你放心,眼睛一定会好的,现在你就安静地休息,明天我再来。”
   小汪姑娘虽然看不见钱医生的脸,但她心里跟明镜似的,她遇到了一个善良的好医生。小姑娘一个劲地点头说“谢谢”。
   第二天,钱纳仁又来了,帮小汪姑娘换药,一些紧缺的消炎药也舍得给小汪姑娘用。就这样,她每天一边给小汪姑娘换药,一边还与小汪姑娘拉家常,鼓励她放松心情,配合治疗,今后要注意清洁卫生。在钱纳仁医生的精心护理下,小汪姑娘的眼疾逐渐好转,钱医生的心情也特别舒畅。她知道,这是他们来到宝应第一次给当地老百姓治病,一定不能失败。那天,当钱医生拆开小汪姑娘眼睛上的纱布时,小姑娘慢慢地睁开了眼睛,看着钱纳仁。钱医生问:“能看见我吗?”小姑娘点点头,眼睛里涌出了泪水。她一把抱住了钱医生,半天说不出话来。小汪姑娘的父母站在一边,激动地不知所措,父亲不住地说:“新四军真好,新四军真好!”母亲说:“我们遇到活菩萨了,我们遇到活菩萨了。”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瞬间就传遍了整个村庄。当村民问起小汪姑娘时,姑娘一次又一次地说:幸亏遇到了管主任季主任,要不是钱医生的精心治疗,我的眼睛就瞎了。
   苏中行署的到来,给这个村庄带来了福音。
   那天,祁吉村村长戴同德的弟媳妇怀胎足月,要生孩子,家人赶紧请来了接生婆。谁知产妇难产,接生婆束手无策,嘴里不停地嘟嘟囔囔:“女人生孩子难啊,儿奔生娘奔死。”全家人看着快要死去的产妇,急得团团转。
   一旁的邻居大哥突然提醒产妇家人:“眼看就不行了,还不快过河请钱大夫来。”村长的弟弟戴同朝说:“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呢。”他撒腿就跑,过了河一口气跑到钱纳仁的住处,一句话没说就“扑通”一声跪在了钱纳仁的面前。钱医生吃惊地拉他起来,戴同朝语无伦次地说:“我家要出人命了,我家要出人命了,钱大夫,救救我们吧。”
   钱纳仁来不及细问,放下手中的活,背起药箱就跟着戴同朝走了。路上,戴同朝把产妇的情况详细地说给了钱医生听。钱纳仁接生过無数婴儿,她知道产妇一定是难产了。她猜的没错,经检查,胎儿胎位不正,造成难产,致使产妇严重失血而昏迷,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钱纳仁检查完后无奈地摇了摇头,对戴家人说:“大人小孩无法全保了。”家人一听,乱成一团,钱纳仁便问戴家亲属:“你们是保大人,还是保小孩?”家人纷纷说:“保大人,保大人要紧。”钱纳仁又回到内屋,立即动手术,将已经窒息而死的胎儿取了出来,产妇脱离了生命危险。
   一家人感激得说不出话来,戴同德的母亲转身去烧香,嘴里不住地说:“多亏共产党保佑,多亏新四军保佑啊。”
   为了感谢钱医生,戴家人备了一些当地的土特产,送到钱纳仁的住处。钱纳仁对戴同朝说:“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你听说过吗?新四军不收礼,我不能违反纪律。如果要感谢,今后就多支持新四军打日本鬼子。”
   后来,那些找钱纳仁医生看过病的村民都成了拥军模范,有的还加入了新四军。
其他文献
左南屏(1882—1945),字国栋,又名良翰,湖北省应山县(今广水市)人。幼时家境贫寒,入私塾读书。18岁离家到汉,参加了张之洞创练的新军。  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   1911年初,左南屏经好友李翊东介绍加入同盟会。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时任营管带(营长)的左南屏率部响应,成为首先反正的起义军。在攻打藩署的战斗中,他一马当先,率部猛攻,在其他部队配合下,迅速占领藩署。当时藩署库
期刊
郭慎敏(101岁)   郭慎敏,1920年1月生,浙江浦江人。194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以教师身份配合党开展抗日斗争。新四军北撤后,他在金萧支队担负后勤工作,出任联络总站站长、印刷社社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到南京軍事学院做宣教和干部工作。20世纪70年代,调国家二机部所属的铀矿工厂任军代表,后任浙江省丽水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军分区顾问等职。1983年离休。  (责任编辑 姚定范)
期刊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在新时期脱贫攻坚战中,黄桥老区人民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增强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加快建设绿色家园,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   市委副书记徐闻仲介绍,去年,泰兴市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成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363个,森林生态示范村32个,建
期刊
1941年3月,新四军独立旅进入淮海地区,旅部驻扎在泗阳县爱园镇条河村。不久应梁兴初旅长要求,八路军淮河大队正式编入独立旅序列。整编后独立旅共有3个团,两个支队,加上特务连、通信连、卫生队、供给部,兵力达5200多人。   1941年4月6日,梁兴初命令该旅一团包围金塘、三马厂,同时令二团进攻姚庄。经一昼夜激战,两个团共歼国民党反共顽固派500余人,首战告捷,给进犯的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顽
期刊
新四军铁军精神是新四军继承和弘扬北伐战争时期老四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革命精神,在抗日战争烽火中锻造形成的一种独特精神,这是新四军赖以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精神支柱,也是指导我们在新时期砥砺奋进的精神动力。江苏省已将新四军铁军精神和雨花精神、周恩来精神、淮海战役精神作为全省人民传承发扬的伟大精神。   近年来,各新四军研究会和学术界,对新四军铁军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
期刊
见到马焰,是在中国农业大学清华东路17号院。老人和颜悦色,特亲和。他说,我1958年从部队转业,分配到农大,当时叫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82年离休,时任大学图书馆馆长。   马焰,河南政平县人。家境贫寒,高小没毕业就辍学到店铺当学徒。抗战全面爆发返回家乡在小学任教。其间,加入青年救国团,从事抗日救国活动,开始接触进步思想,1938年在学校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以交通员身份,做地下党的联络工作。后
期刊
“两根半油条”   在热闹繁华的南京市长江路中段,辟有“五二○”学生运动纪念广场,当中竖立着一组青年学生高呼口号冲出校门的大红雕塑,记述了1947年发生的那场“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青春壮举。   学生运动的导火索是“两根半油条”。1947年,挑起内战的国民党政府,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国统区的物价飞涨、民怨沸腾。就连江苏这个富庶的省份,也经济衰退一片萧条。中国“四大米市”之一的无锡,就因
期刊
1949年1月21日,江淮明珠合肥迎来了解放,首任市长是郑抱真同志。   郑抱真是一位传奇式人物。在那个风云多变、政局动荡的年代,他从迷茫彷徨到奋起觉醒,从爱国人士转变为中国共产党人,最终成为一名江淮抗日名将。  追求正义,奋起抗日   郑抱真1897年3月出生在合肥北乡吴山庙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三。贫困的农村生活、艰苦的童年时代,将他们的性格磨炼得嫉恶如仇、正直刚毅,兄弟三人先
期刊
朱履先的名字一直和黄桥战役联系在一起,作为“黄桥首户”,他为黄桥战役的完胜作出了贡献。  当面撕碎汪精卫劝降信   朱履先1884年6月出生于江苏泰兴黄桥,早年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在日本认识孙中山和黄兴并参加同盟会,1908年回国后在清朝新军第九镇三十四标任管带。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朱履先在南京响应,在九镇秣陵关起义和江浙联军光复南京战役中分别担任前敌指挥官和前卫司令,两度与驻守南京的清军
期刊
20世纪中叶,江苏镇江句容县先后发生了两件震惊当地的大事:一是1947年句容县参议会议长张雍冲被刺案,二是1955年张雍冲夫人、时任句容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医生的赵和珪以“反革命罪”被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处了死刑。   张雍冲与赵和珪均是句容本地人。张雍冲是抗战时期苏南地区知名的开明爱国人士,虽为国民党句容地方官员,但他同情共产党,支持并配合陈毅领导的新四军抗战。抗战胜利后,张雍冲又回到家乡句容任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