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读你千遍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三月,浪漫的季节,醉人的诗篇……”小时候,听邻家阿哥阿姐唱这首歌,喜欢却似懂非懂;师范时,哼唱这首歌,思慕神往,浪漫唯美;而今,再听这首歌,百般咀嚼,千番回味,愈发喜欢留恋了。语文课,我心中的语文课,不就是这样层层朗读,千遍也不厌倦吗?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材
一、 读你模糊的轮廓
轮廓,是构成图形或物体外缘的线条。语文课,读出轮廓,是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懂课文内容,读出大致的人物形象。这看似简单,实则要千锤百炼。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能做到这样不添字、不漏字、正确流利、声音响亮的朗读,即使教师,焉能几人?因此笔者教学每篇课文,都让学生充分朗读,直至学生读懂了意思,读出了感觉。
例如《郑成功》一文,作为激励,也作为唤醒,更作为挑战,问同学:谁来当今天的朗读者,为大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听说当朗读者,他们都跃跃欲试,竞相举手。一次次挑战,一个个评价,文章已读得非常熟练,再问:读完课文,你对郑成功有哪些了解?
生:郑成功是民族英雄,福建省南安县人。
生:荷兰侵略者强占了我国的宝岛台湾,郑成功非常憎恨这伙强盗,就带领他的军队收复了宝岛台湾。
生: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大力发展生产,兴办教育。
师:文中有一个自然段概括了你们所说的内容,哪一段?
生:最后一个自然段,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师:请你们到文章中具体找一找哪些地方写他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很多学生此时已是三读、四读全文,很快提炼出主干,人物的轮廓和文章的脉络在初读强化中逐渐清晰起来。
学生在感情朗读中,对《郑成功》这篇课文的理解更深入、全面了,有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把握,有对人物形象的情感态度,有对文章结构的认识……模糊的轮廓清晰了,浅表的理解变得深入了,外在的感情开始与课文中的人物共鸣了。
二、 读你精致的面容
面容,原指人的容貌、相貌,泛指事物的外观,文章的面容指文章描写的事物所呈现出的景象、状态等。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生动感人的形象、震撼人心的场面、自然优美的景致、如诗如画的意境,只要走进文字,或酣畅淋漓地放声朗读,或浅斟慢酌地轻声慢品,便能读出它生动可感的画面。
《安塞腰鼓》是一篇奔放着生命、涌动着激情、释放着力量的散文,作家刘成章借对气势磅礴、充满生命力的安塞腰鼓的描写,赞美了黄土高原人憨厚朴实、悍勇威猛、乐观向上的生命特征。教学时,语言带入:这里没有杏花春雨,没有小桥流水,只有奔腾的黄河、温暖而又贫瘠的土地,今天让我们踏上这片曾孕育出横扫六合的秦朝的神奇土地——安塞镇,去聆听那从2000多年前的战场就传来的“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放声朗读,说说你感受到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
生:豪放、火烈、壮阔、气势磅礴、惊心动魄……
师:难怪刘成章一次又一次发出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到文章探寻,究竟安塞腰鼓好在哪儿?
生:好在豪放火烈的场面。
生:好在沉重巨大的鼓声。
生:好在茂腾腾的后生。
生:好在变幻的舞姿。
师:好一个安塞腰鼓!这腰鼓总有一处震撼你!读出你心中的安塞腰鼓!
生:但是,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层层递进的句式,这投入、忘我的安塞腰鼓!
生: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这异彩纷呈的画面,这充满着速度、力量与激情的腰鼓!
生: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强烈鲜明的对比,这生命强盛的安塞腰鼓!
……
没有讲解分析,只有痛痛快快的朗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安塞腰鼓的面容便愈加清晰、有活力了!正如清人唐彪所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三、 读你鲜明的个性
徐世荣先生对讲解和朗读的理解深刻而独到。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
小学课本中很多写人的文章,人物性格十分鲜明,如《螳螂捕蝉》中的吴王与少年、《负荆请罪》中的廉颇与蔺相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中的洪教头与林冲,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读好对话,这样就把握住了人物性格,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以《负荆请罪》为例,上课伊始,我告诉学生:这节课,让你们演一个历史小话剧,怎样才能演好它?
生:要读好人物对话。
生:要关注人物表情、动作。
生:要体会人物心理,感受内心情感。
师:好,按你们说的,关注表情、动作、对话、心理,自己练读或同桌互读,分角色朗读都可以,开始吧。
学生专心致志。
表演中,师穿插提问:韩勃,你和蔺大人说话,为何这样委屈、生气、不满呀?
生:蔺大人职位比廉将军高,却处处害怕处处避让他。
生:廉将军一再挡我们的道,但蔺大人不仅有意避让,还好几天不敢上朝,我能不生气吗?
学生义愤填膺。
师:蔺大人,您的门客这么生气,您咋一点也不气呀,您真害怕廉将军吗……
在读、演、议、评中,顾全大局的蔺相如、知错就改的廉颇,呈现在读者面前。学生在对话表演中也走进了文本,实现了与文本作者心灵之间的沟通与对话。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这就是说,书是读懂的,不是讲懂的。课堂上要通过多读让學生理解、积累和内化语言。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多种形式的朗读,达到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 四、 读你真挚的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一篇文章,打动人的一定不是它华美的辞藻,而是深远的意境,真挚的情感,诗人白居易也曾说: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教材中,有很多流淌真挚情感的文章,如《秋天的怀念》《月光启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等,教学中,仍须让学生潜入文本,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感。
在我执教《秋天的怀念》时,引导学生体会史铁生双腿瘫痪以后的痛苦和母亲对我疼爱的时候,先引读:
师: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
生: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师:听着收音机里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
生: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师:当母亲要带我去北海看菊花,我又会喊着——
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师:这时,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师:同学们,关注这几个动作“扑”“抓”“忍”,母亲想扑下去的是什么?牢牢抓住和死死忍住的又是什么?
生:母亲要扑下去儿子想死的念头。
生:母亲要牢牢抓住我,怕我轻生。
师:请再读读这句话,母亲“忍”住的是什么?
生:作为一个母亲,儿子的暴怒与痛苦,她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实际上她内心比儿子更痛苦,母亲忍住这痛苦。
师:联系上下文,再读这句话,还有什么?
生:“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疼得她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母亲忍住自己的病痛。
生:邻居把她送到医院时她是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她的病已经进入晚期了,母亲忍住自己的痛苦。
师:带着你们的感受,读:咱娘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于永正老师说: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读是架设在作者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一堂娓娓动听、声情并茂的朗读课,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让课堂充满情趣!当然,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是融合了思想、智慧、体验、想象、灵性、情感的读,是多元感悟的读、是个性飞扬的读、是融会贯通的读、是出神入化的读。
语文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语感,朗读是形成语感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语文教育非常重视朗读,清代曾国藩在谈到读书之法时曾说:“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打开语文课本,就像是走进一座美丽的百花园。一篇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典范,富有文化内涵,朗读起来,既能感受到语言的节奏美、韵律美,又能丰富语言积累,从而形成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读多写”,是对以往知识课程本位的一种否定,是对过去教材烦琐分析的摒弃,意在让学生在读写的实践中形成语文素养。其中“多读”就包含要求学生多朗读。新课标重视朗读,这也是由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决定的。漢语具有重意会轻分析,重感悟轻理性,重积累轻规则等特点,语言能力的获得须要靠大量的阅读来形成。例如,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古诗词,这一类课文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语言特色,理解诗词的独特意蕴。
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在对课文的理解上,多采用“体会”“感受”“理解”等要求,体现了对语言的感知、领悟等直觉能力的培养。朗读是达成这些要求的有效的路径。通过朗读,口诵心惟,声情并茂,学生眼、口、耳、脑齐参与,感知语言的形式美、内蕴美,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积累,达到“语用”的目标。
语文教学,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作者简介:
许娜,江苏省苏州市,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教育集团。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材
一、 读你模糊的轮廓
轮廓,是构成图形或物体外缘的线条。语文课,读出轮廓,是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懂课文内容,读出大致的人物形象。这看似简单,实则要千锤百炼。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能做到这样不添字、不漏字、正确流利、声音响亮的朗读,即使教师,焉能几人?因此笔者教学每篇课文,都让学生充分朗读,直至学生读懂了意思,读出了感觉。
例如《郑成功》一文,作为激励,也作为唤醒,更作为挑战,问同学:谁来当今天的朗读者,为大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听说当朗读者,他们都跃跃欲试,竞相举手。一次次挑战,一个个评价,文章已读得非常熟练,再问:读完课文,你对郑成功有哪些了解?
生:郑成功是民族英雄,福建省南安县人。
生:荷兰侵略者强占了我国的宝岛台湾,郑成功非常憎恨这伙强盗,就带领他的军队收复了宝岛台湾。
生: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大力发展生产,兴办教育。
师:文中有一个自然段概括了你们所说的内容,哪一段?
生:最后一个自然段,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师:请你们到文章中具体找一找哪些地方写他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很多学生此时已是三读、四读全文,很快提炼出主干,人物的轮廓和文章的脉络在初读强化中逐渐清晰起来。
学生在感情朗读中,对《郑成功》这篇课文的理解更深入、全面了,有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把握,有对人物形象的情感态度,有对文章结构的认识……模糊的轮廓清晰了,浅表的理解变得深入了,外在的感情开始与课文中的人物共鸣了。
二、 读你精致的面容
面容,原指人的容貌、相貌,泛指事物的外观,文章的面容指文章描写的事物所呈现出的景象、状态等。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生动感人的形象、震撼人心的场面、自然优美的景致、如诗如画的意境,只要走进文字,或酣畅淋漓地放声朗读,或浅斟慢酌地轻声慢品,便能读出它生动可感的画面。
《安塞腰鼓》是一篇奔放着生命、涌动着激情、释放着力量的散文,作家刘成章借对气势磅礴、充满生命力的安塞腰鼓的描写,赞美了黄土高原人憨厚朴实、悍勇威猛、乐观向上的生命特征。教学时,语言带入:这里没有杏花春雨,没有小桥流水,只有奔腾的黄河、温暖而又贫瘠的土地,今天让我们踏上这片曾孕育出横扫六合的秦朝的神奇土地——安塞镇,去聆听那从2000多年前的战场就传来的“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放声朗读,说说你感受到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
生:豪放、火烈、壮阔、气势磅礴、惊心动魄……
师:难怪刘成章一次又一次发出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到文章探寻,究竟安塞腰鼓好在哪儿?
生:好在豪放火烈的场面。
生:好在沉重巨大的鼓声。
生:好在茂腾腾的后生。
生:好在变幻的舞姿。
师:好一个安塞腰鼓!这腰鼓总有一处震撼你!读出你心中的安塞腰鼓!
生:但是,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层层递进的句式,这投入、忘我的安塞腰鼓!
生: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这异彩纷呈的画面,这充满着速度、力量与激情的腰鼓!
生: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强烈鲜明的对比,这生命强盛的安塞腰鼓!
……
没有讲解分析,只有痛痛快快的朗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安塞腰鼓的面容便愈加清晰、有活力了!正如清人唐彪所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三、 读你鲜明的个性
徐世荣先生对讲解和朗读的理解深刻而独到。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
小学课本中很多写人的文章,人物性格十分鲜明,如《螳螂捕蝉》中的吴王与少年、《负荆请罪》中的廉颇与蔺相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中的洪教头与林冲,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读好对话,这样就把握住了人物性格,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以《负荆请罪》为例,上课伊始,我告诉学生:这节课,让你们演一个历史小话剧,怎样才能演好它?
生:要读好人物对话。
生:要关注人物表情、动作。
生:要体会人物心理,感受内心情感。
师:好,按你们说的,关注表情、动作、对话、心理,自己练读或同桌互读,分角色朗读都可以,开始吧。
学生专心致志。
表演中,师穿插提问:韩勃,你和蔺大人说话,为何这样委屈、生气、不满呀?
生:蔺大人职位比廉将军高,却处处害怕处处避让他。
生:廉将军一再挡我们的道,但蔺大人不仅有意避让,还好几天不敢上朝,我能不生气吗?
学生义愤填膺。
师:蔺大人,您的门客这么生气,您咋一点也不气呀,您真害怕廉将军吗……
在读、演、议、评中,顾全大局的蔺相如、知错就改的廉颇,呈现在读者面前。学生在对话表演中也走进了文本,实现了与文本作者心灵之间的沟通与对话。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这就是说,书是读懂的,不是讲懂的。课堂上要通过多读让學生理解、积累和内化语言。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多种形式的朗读,达到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 四、 读你真挚的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一篇文章,打动人的一定不是它华美的辞藻,而是深远的意境,真挚的情感,诗人白居易也曾说: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教材中,有很多流淌真挚情感的文章,如《秋天的怀念》《月光启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等,教学中,仍须让学生潜入文本,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感。
在我执教《秋天的怀念》时,引导学生体会史铁生双腿瘫痪以后的痛苦和母亲对我疼爱的时候,先引读:
师: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
生: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师:听着收音机里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
生: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师:当母亲要带我去北海看菊花,我又会喊着——
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师:这时,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师:同学们,关注这几个动作“扑”“抓”“忍”,母亲想扑下去的是什么?牢牢抓住和死死忍住的又是什么?
生:母亲要扑下去儿子想死的念头。
生:母亲要牢牢抓住我,怕我轻生。
师:请再读读这句话,母亲“忍”住的是什么?
生:作为一个母亲,儿子的暴怒与痛苦,她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实际上她内心比儿子更痛苦,母亲忍住这痛苦。
师:联系上下文,再读这句话,还有什么?
生:“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疼得她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母亲忍住自己的病痛。
生:邻居把她送到医院时她是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她的病已经进入晚期了,母亲忍住自己的痛苦。
师:带着你们的感受,读:咱娘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于永正老师说: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读是架设在作者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一堂娓娓动听、声情并茂的朗读课,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让课堂充满情趣!当然,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是融合了思想、智慧、体验、想象、灵性、情感的读,是多元感悟的读、是个性飞扬的读、是融会贯通的读、是出神入化的读。
语文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语感,朗读是形成语感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语文教育非常重视朗读,清代曾国藩在谈到读书之法时曾说:“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打开语文课本,就像是走进一座美丽的百花园。一篇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典范,富有文化内涵,朗读起来,既能感受到语言的节奏美、韵律美,又能丰富语言积累,从而形成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读多写”,是对以往知识课程本位的一种否定,是对过去教材烦琐分析的摒弃,意在让学生在读写的实践中形成语文素养。其中“多读”就包含要求学生多朗读。新课标重视朗读,这也是由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决定的。漢语具有重意会轻分析,重感悟轻理性,重积累轻规则等特点,语言能力的获得须要靠大量的阅读来形成。例如,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古诗词,这一类课文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语言特色,理解诗词的独特意蕴。
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在对课文的理解上,多采用“体会”“感受”“理解”等要求,体现了对语言的感知、领悟等直觉能力的培养。朗读是达成这些要求的有效的路径。通过朗读,口诵心惟,声情并茂,学生眼、口、耳、脑齐参与,感知语言的形式美、内蕴美,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积累,达到“语用”的目标。
语文教学,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作者简介:
许娜,江苏省苏州市,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