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熊之役

来源 :军事世界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xw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争端肇始
  
  历史的日寸针指向了1939年末,此时德国已经几乎占领了波兰全境。虽然波兰以东的苏联和德国签订有互不侵犯条约,但斯大林清楚,德国不过是卧榻边小憩的猛虎,随时可能猛扑过来。波兰沦陷后,苏联边境北部的芬兰就成了斯大林的心病。芬兰一向和苏联不是很友好,一旦芬兰在纳粹德国的说服下同意德军通过其领土进攻苏联,后果将不堪设想;而且,德军还可能会选择从芬兰湾向列宁格勒发起两栖进攻作战。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芬兰这个小国才从俄国独立出来,其南部边境距离列宁格勒仅40千米之遥。这意味着,如果芬兰在苏联和德国之间倾向德国,苏联将根本没有战略缓冲地带!
  


  基于这种考虑,苏联向芬兰提出了领土要求,要求芬兰放弃不口列宁格勒毗邻的卡里连-伊斯特姆斯地区的领土主权,并要求取得芬兰湾内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岛屿以及芬兰南部沿海的海军基地。苏联所要求的这些领土总面积约为 3317平方千米,不到芬兰领土总面积的1%;作为交换,苏联提出用边境地带其他地区63000平方千米的苏联领土进行交换。对于这笔看似划算的交易,芬兰人并不买账,加之他们一向对苏联心存戒备,因此予以回绝。谈判破裂后,苏联决心用武力达到目的,于是在1939年11月30日对芬兰发动了进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苏芬战争,西方史学家称之为冬季战争。
  
  蛮熊Vs猛禽
  
  冬季战争中,苏联动用了超过900架飞机和近100万部队,陆军兵力相当于芬军的3倍,空军力量相当于芬军的9倍。苏联认为,在如此悬殊的力量对比下,红军很快就能取得胜利。由于过于迷信数量优势,苏联红军最初并没有把最好的飞机用于冬季战争,其战斗机部队装备的主要机型还是l-15“比斯”双翼机和l- 165/6/10型单翼机,轰炸机则以SB-2 和DB-3型为主。
  芬兰空军当时的全部家当只有不足50架战斗机、约18架英制“布伦海姆”轰炸机和60架老旧不堪的近距支援飞机、侦察机和联络机。就是在如此的窘境下,芬兰人仍然顽强抵抗,加上冬季的严寒,他们成功地挡住了苏军的攻势,并给苏军造成了重大损失。
  芬兰空军编制内仅有2个战斗机中队,其中一个中队装备大约10架老旧的英国布里斯托尔“斗牛犬”双翼机,另一个中队大约有36架稍好些的“福克”下单翼战斗机。此外,芬兰空军还有少量的“福克”双翼战斗机及英制“布莱克本”双座战斗机。
  “福克”战斗机在速度、爬升性能和武器方面都比苏联的单翼机优越。“福克”要比苏联战斗机重,俯:中加速性好,因此即使最大俯冲速度只有512千米/小时,也能成功摆脱苏联战斗机的追逐。和苏联双翼机相比,“福克”的飞行速度要快得多,爬升率也占优,但,l-15的机动性要略胜一筹。
  有趣的是,芬兰空军的机徽是一个带白底的蓝色“万”字徽,许多人以为那是法西斯的标志。实际上该标志是瑞典伯爵艾里克·冯·罗森的幸运徽章,而正是这位爵士于1918年捐献了1架“图林·帕拉索尔”飞机给芬兰空军,这是芬兰空军的第一架飞机。为了纪念此事,芬兰空军就把这个徽章作为机徽使用。
  


  
  熊禽之异
  
  如果说苏军像是凶悍的大熊,那芬军更像是机敏的猎鹰,鹰之犀利在芬兰空军身上显露无遗。和苏联空军相比,芬兰飞行员的训练水平和战斗技能要高出许多(这和芬兰人喜欢精确射击是分不开的)。芬兰空军在训练中强调空战射击的准确性和扫射的技巧,战斗机中队在筛选飞行员时会要求飞行员的扫射命中率达到75%,这真是让人难以置信的准确程度!
  尽管苏联红军刚刚在西班牙和远东地区经历过空战,而且他们的空军指挥官多为西班牙内战中锤炼出来的老手,但是苏联在战争开始时并没有动用那些最有作战经验的飞行部队,并仍然沿用旧时的3机编队条令。1938年红军空军进行了重组,取消了混合空军旅,建立了同等级的空军团,每团配备约60架飞机。轰炸机团拥有快速轰炸机、俯冲轰炸机、轻型轰炸机和近距支援轰炸机,通常每团分为5个中队,每个中队配备12架飞机。每个军区配备有战斗机师和轰炸机师,但是陆军航空兵仍然得以保留,每个军配备一个混编航空师。这种体制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分散指挥的混乱局面。苏联红军的指挥体制同样不敢恭维。在1937年中期,苏联开始采用“双指挥体制”或者称为“学院派”的指挥原则,这种“监军制度”严重制约了苏联指挥系统的控制力、创新性和有效性。
  相比之下,芬兰空军虽无作战经验,但是他们在战术上大胆借鉴。早在1935年,芬兰空军就采用了4机两两编队的战术思想,这基本上就是互相配合的4机战术思想,该思想曾经在西班牙内战中由德国的“兀鹫”军团进行了发展和总结。
  芬兰空军的作战条令十分先进,包括“先行发现、先行攻击”的原则,允许僚机在比长机更为有利的条件下率先发起攻击。芬兰人也十分好斗,他们的条令中有战斗时“不计数量对比形势”的原则,这些思想常常能够让芬兰人在空战中占据主动性。
  苏联一方不仅仍沿用过时的条令,编队之间无线电联络很差,飞行员的整体训练水平也比较低。例如作战中,苏联僚机在跟随长机时总是不停地射击,根本不管敌机是否在有效攻击范围内。苏联 人惯用一种最初在西班牙内战时期形成、被称为“西班牙圆圈”的战术,具体作法是由一些l-16战斗机组成一个占据高度优势的圆圈,然后每架飞机轮流俯冲、发动攻击,而对手则被迫进行连续防御性转弯机动以躲避来自各个方向上的攻击,最后往往会丧失宝贵的高度和速度,预定战斗方案也被打乱。后来芬兰人发现,最好的防御手段就是俯冲摆脱,而且芬兰人也学会了采用苏联人的这种打法。
  


  面对庞大的苏联空军,芬兰人懂得保存自己的重要性。为了警戒苏联轰炸机群,芬兰战斗机每天起飞6~8次。在不飞行时,战斗机分散在许多经过伪装的战备机场隐藏起来,并用电加热器和加温量油尺使飞机保持温度。一旦需要,可以在几分钟内升空作战。
  在冬季战争初期,苏联轰炸机飞行员刻板地遵循着不合时宜的空中纪律,紧密地编队试图相互提供掩护。例如,当一架轰炸机被击伤后,整个编队都会降低速度迁就伤者以继续保持编队。这种近乎愚蠢的做法无疑增加了轰炸机的损失。
  冬季战争中,苏联的主要轰炸机是“图波列夫”SB-2和外形较大但速度较慢的“伊留申”DB-3。因为安装了双引擎,这两种轰炸机飞行速度较快,超过了芬兰的“斗牛犬”双翼机,即便是“福克”战斗机也只比它们快48~64千米/小时。速度就是它们最好的防御方式。但实践证明,仅有速度是不够的。苏联轰炸机用2挺机枪用来保卫飞机的后半球,分别安装在机背部和腹部,但不幸的是,仅配有1名机枪手!这样,在敌机变化位置时,机枪手就必须从一挺机枪奔向另外一挺,实际上等于只有一挺机枪。芬兰人作战既娴熟老练又冷酷无情,他们通常接近到30米的距离,然后集中火力首先向机枪手射击,然后是发动机和油箱。
  冬季战争爆发后仅2天,严酷的天气就来临了。恶劣的气候让双方的空军部队整整蛰伏了2周之久。12月,芬兰人竭尽全力向外界求援。意大利的“菲亚特”G50单翼机在新年前最先抵达,芬主人在10月份订购了25架,但直到2月中旬这些飞机的数量才足以参战。1月中旬,芬兰向英国订购的30架格洛斯特“斗士”Mkll型双翼机也开始到货,立即被用来替换老旧的“斗牛犬”。2月初,“斗牛犬”全部撤装。2月中旬,30架“斗士”全部到货。在2月,芬兰从法国获赠了30架M.S. 406单翼战斗机。3月初,芬兰还获得了从美国海军购买的首批44架“布鲁斯特”F2A-1(实际上是B-239的出口型)“水牛”战斗机,这些飞机在瑞典由挪威机械师组装。在冬季战争结束前,芬兰能够使用的战斗机仍十分有限,同样于3月初购买的10架英国霍克“飓风”战斗机也来得太晚。1月初,瑞典派出了一支装备12架“斗士”战斗机和4架霍克“哈特”轻型双翼轰炸机的志愿航空队,前往北部的拉普兰地区支援芬兰;此外,一支由6名丹麦战斗机飞行员组成的志愿航空队也加入芬兰空军作战。 芬兰空军使用的各型战斗机中,数量最多的“福克”战斗机的战果最为突出,在空战中和苏联的战损比达到了1:16,苏联损失的主要是轰炸机。虽然苏方否认这种说法,但由于被击落的苏联飞机多数坠落在芬兰境内,比较容易得到确认。除 “福克”外,芬兰空军另一种最有效的战斗机就是“斗士”,它打下的也多为轰炸机。尽管“斗士”的发动机动力不及苏联战斗机,飞行速度也慢于后者,但转弯性能占优。在空战格斗中,特别是对付缺乏经验的苏联飞行员时占了不少便宜。“斗士”由于机动性能出色,通常最先起飞、最后着陆,为其他战斗机的起降提供掩护。
  随着战争的进行,苏联人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轻敌错误。他们在1月增加投入了大约500架飞机,并开始为轰炸机提供护航。苏联人还使用了包括,l-153双翼机和l-16-18单翼机在内的新型战斗机。此时,苏联红军主要集中精力对在卡里连前线陷入困境的地面部队提供支援。
  


  到2月中旬,新到货的芬兰单翼战斗机开始在空战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最好的要数“菲亚特”G50,它在当时是苏芬战场上速度最快的战斗机。G50战斗机和法制M.S.406的最大速度相当,但俯冲性能更好;然而动力却不及苏联飞机,爬升性能也稍差。G50战斗机采用敞开式座舱(这一点倒和苏联战斗机一样),飞行员极不舒服;而且没有足够的装甲,对苏联枪弹的防护力不足。
  法国人捐赠的M.S.406和自己使用的有很大不同。该机本来装有1门通过发动机输出轴发射的20毫米希斯帕诺航炮,但在交给芬兰空军的飞机上,航炮被换成了1挺7.5毫米机枪,加上两翼上的2挺机枪,芬兰人的M.S.406总共只有3挺小口径机枪,火力实在太弱。相对而言,“菲亚特”G50在对付苏联轰炸机时要强得多——其发动机整流罩上装有2挺带协调装置的12.7毫米伯莱达SAFAT重机枪,足以击穿苏联轰炸机和战斗机的防护装甲。
  苏联轰炸机编队的规模增大了许多,而且常常有战斗机伴随护航。在增加作战飞机数量的同时,苏联人还开始改变了战术。除了对地面部队提供支援、轰炸芬兰的交通设施外,他们还动用大批轰炸机轰炸所有能够找到的芬兰战斗机的机场,为此芬兰战斗机不得不经常转移。
  芬兰的截击战术是:第一波次集中攻击苏军护航战斗机,后续部队就可以放手攻击轰炸机了。但苏联轰炸机的飞行高度较高,使得芬兰的截击行动变得十分困难一虽然降低了轰炸的准确性。苏联人还经常进行夜间轰炸,而芬兰的“福克”战斗机只有在晴朗明亮的月夜才能执行夜间截击任务。由于缺乏有效的空中指挥系统,这种截击往往很难取得成功。
  2月底,苏联再次增派500架飞机,为即将进行的大规模地面进攻做准备。这使苏联在芬兰战场上投入的飞机总数超过了2000架,其中包括约1000架轰炸机和500架战斗机,占到苏联红军空军作战飞机总数的一半;与此同时,芬兰空军的作战飞机也增加到将近200架,总体水平比以前得到提高,但由于缺少后勤保障和配件,仅有100架左右能够随时出勤。
  这个时候,芬兰空军遭受了冬季战尹中最为严重的损失。当时苏联空军对芬兰一处主要空军基地进行了一次事先经过周密部署的打击:芬兰空军得知苏联轰炸机来袭,一个 由15架“斗士”和“福克”组成的混合编队升空拦截;但此时却有40架l-16和l-53突然从3个方向窜出来,集中扫射攻击了他们的机场。在随后那场惨烈的低空格斗中,芬兰损失了5架“斗士”和1架“福克”;而苏联则被击落8架战斗机,包括1架被地面炮火击落的l-153。这次战斗后,芬兰空军的“斗士”逐渐改作侦察机使用。
  
  不可改变的结局
  
  到3月中旬,形势已经明了:要想遏制苏军的进攻已不可能。芬兰政府被迫接受苏联的“停火条件”,出让的领土远超过苏联人最初要求的面积,其中还包括芬兰的第二大城市维堡。
  


  在苏、芬激烈的空战较量中,芬兰空军损失了60~70架飞机(其中约有一半是在地面被摧毁的),还有60~70架飞机严重受损;此外,瑞典损失了6架飞机。苏联损失的飞机据估算有 700~900架,而芬兰空军仅声称击落了240架(另有80架不能确认),芬兰地面部队声称击落了330架。芬兰空军的“福克”战斗机中,仅有11架损失,其中9架在空战中损失、1架被己方火力击落、1架则是由于飞行事故损失。剩下的“福克”还参加过后来的“后续战争”。
  空战中,芬兰空军涌现出许多王牌飞行员。最负盛名的萨尔温托中尉仅在1940年1月6日上午的空战中,就驾驶“福克”战斗机在短短5分钟内击落了6架苏军DB-3轰炸机。不口大多数芬兰飞行员一样,萨尔温托中尉每次都注意避开苏军轰炸机的掩护火力,接近到数十米内才猛烈开火,先消灭苏军尾炮,然后集中火力射击飞机引擎,直到2个引擎浓烟滚滚、飞机拖着烈焰坠向大地。
  
  硝烟之后
  
  在冬季战尹中,苏联人拥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以及战略和战术的主动权,因此能够达成战役的突然性并占据高度上的优势。另外,苏联空军许多高级指挥官参加过西班牙内战和远东地区的对日作战,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指挥水平。但由于低效的指挥体制、大清洗后的低落士气以及飞行人员普遍缺乏实战经验等原因,这种优势无法发挥出来。 相比之下,芬兰在战斗机质量上和苏联大体相当,但飞行员训练水平较高,士气高昂,而且战术运用更为有效。加之芬兰人在本土作战,基地距离空战地区较近,可以出动更多的架次;而苏联战斗机则必须在前往空战地域和返航上花费更多的时间。这种情况事实上起到了飞机作战能力“倍增器”的效果,使得芬兰战斗机的出勤密度大大增加。
  芬兰空军广泛使用无线电装备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芬兰的“福克”战斗机通常都装有P-12-17/1电台,编队长机配有低功率送话器,有效距离4.8千米,而僚机则只有接收器。在冬季战尹爆发前,芬兰人建立了一套空中观察员体系,经过训练的观察员会把敌情通过电话通知飞行中队指挥部,指挥部用无线电将情报通报给空中的战斗机。这些极有价值的报告能够让芬兰人把他们有限的兵力集中用于最需要的地方。
  尽管国家弱小、战机数量悬殊,但英勇的芬兰空军却在冬季战争中成功地和强大的苏联空军进行了殊死较量,屡屡重创凶猛的“北极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寡敌众的经典战绩,虽败犹荣。芬兰空军在冬季战争空战中的卓越表现给后人许多启迪,也在人类空战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不要忘记,那曾经发生在凛冽寒风中的御熊之役……
其他文献
2005年6月4日,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议上称,中国的实际军费开支已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不能理解中国为何在无他国威胁情况下持续增加军费。同时出席的日本防卫厅长官大野功统也帮腔,呼吁中国公开更多有关军费开支的详情。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崔天凯当即进行了反驳。  崔天凯表示,早在上世纪末,中国领导人就针对冷战后国际安全问题的新特点;特别是各国人民普遍希望获得安全的迫切愿望
期刊
深夜,微弱星光下的东海海面泛着幽蓝的寒光,突然一架架“飞豹”战机刺破夜的寂静,呼啸着从海面上掠过,不停地搜索、跟踪海面之“敌”。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目标顿时火光四射……这是东海舰队航空兵某团“飞豹”战机夜间低空机动演练的一幕精彩镜头。      装备国产新型“飞豹”战机的东航某飞行团,根据自己的使命任务,把提高夜间机动作战能力和发挥武器装备的综合作战效能作为带动部队整体技战水平突破口,加大战术训练
期刊
新世纪并没有给渴望和平的人们带来多少安全感,美国以反恐名义相继发动了“持久自由行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自由行动”(伊拉克战争)。站在世界武装力量顶峰的美军在这两场现代化战争中锻炼自身,把战场当演兵场,进行着各军兵种的转型实验,继续引领着世界军事变革的方向。在这两场战争中,大规模的海军航空兵舰载机的应用展示了美海军的强大作战能力。航母舰载机联队中老牌的“雄猫”和崭新的“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分别在
期刊
世界上的主战兵器如坦克、战舰等大都以二三十年为一个服役期,即划分代际交替的参考周期。就潜艇而言,上世纪70年代开始服役的各国潜艇,至21世纪的今天也陆续到了更新换代的时候。那么,未来的新一代潜艇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美国海军    作为历史上产量最多的核动力潜艇——美军的“洛杉矶”级共建造了62艘。从1982年至今已陆续有11艘退役,其首艇SSN-688“洛杉矶”号预定在20
期刊
6月中旬,笔者乘坐海军某潜艇支队新型潜艇驶进东海某海域,目睹了一场充满悬念的攻防对抗训练。潜艇以灵活多变的战法不仅多次成功摆脱水面驱护舰编队的攻击,还多次把“敌”舰打了个措手不及。      “战斗警报!”指挥员一声令下,警铃骤起,处于水面航行状态的潜艇迅速潜进海里,对抗训练随即开始。潜艇在海中时而悬停,时而变速航行,时而变向疾驰……经过激烈对抗后,随着一枚枚导弹和鱼雷的攻击,声呐屏上很快就找不到
期刊
一个简明的回顾    直升机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战斗任务出现在朝鲜战争时期。1951年9月13日,在代号为“风车一号”的作战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61直升机运输中队使用12架西科斯基公司的HRS-1实施战斗补给任务。该部以28架次共14.1小时的总飞行时数前送了10272千克的补给品,并撤出了74名伤员。  从那以后,几乎在世界各地发生的所有的局部战争中都能看到直升机的身影。  越南战争中,出现了世界
期刊
人们通常在影视、照片上看到的中国海军战舰都是编队巡航、实弹演习、列阵检阅等威武宏大的场面。然而,如同光彩夺目的明星也有平凡的幕后生活一样,中国海军的英雄战舰也有停靠码头、稍作休整的短暂驻泊。  今天告别波涛,是为了明天驰骋海疆;今天的平静,是为了明天的辉煌。在战舰系泊码头的短短几天时间内,水兵们繁忙地做着出海巡逻前的各项准备。      1、舰首的一系列武器  2、前主炮塔舱门已打开  3、舰空导
期刊
俄罗斯的新军事战略    2002年8月,俄军正式出台新的军事战略——“以核遏制为依托的常规力量机动作战”。其中包含两大要素:一是要求俄军保持可靠的、最低限度的核遏制能力;二是要求俄军的常规力量具备在核遏制条件下,遂行跨战区远距离机动作战的能力。此后俄军的演习就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展开,新军事战略成为俄军战备、训练和作战的行动准则。  在去年2月份举行的“安全-2004”战略演习中,俄军重点检验了战略
期刊
从俄罗斯媒体披露的演习规模来看,此次联合演习的兵力超出战术演习的范畴,相当于一次小规模战役演习。俄军自建军以来,很少在国际范围内,与别国举行师一级规模的联合实兵演习;虽然美军与欧洲盟国、韩国、日本等搞过一些上万人规模的演习,但在非同盟国之间举行的联合军演,很少有达到这个规模的。    从“机动-2004”演习说过来    去年6月21~30日,俄罗斯在远东地区举行了代号为“机动,2004”的战役战
期刊
2005年,全球武器装备的热点、焦点不断:有的是出口市场上的明星,有的是局部战场上的主角,有的光荣告别,有的崭新亮相。在这里,我们聚焦31种武器,打造5大榜单,为您献上一份年度武器盘点!    焦点新闻榜 世界都看我的    1 “旧盒山”号潜艇  [上榜理由] 险些成为美国版“库尔斯克”号    1月8日,“旧金山”号攻击核潜艇在太平洋底失事。官方报告称,由于指挥和导航失误,致使潜艇与海底山脉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