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培养阳性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来源 :白血病淋巴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zho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引起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有效控制感染和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8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培养阳性结果,分析细菌种类、药敏结果.结果 83株致病菌中革兰阴性菌(G-菌)50株(60.24%),革兰阳性菌(G+菌)32株(38.55%),真菌1株(1.20%).G-菌中肠杆菌科细菌最多,占全部病菌的51.81%(43株),G+菌以葡萄球菌最多,占全部病菌的32.53%(27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科细菌占肠杆菌科细菌的18.60%(8/43);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占葡萄球菌的18.52%(5/27).2种及2种以上抗生素耐药菌占91.57%(76/83).G+菌对红霉素、青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G-菌对复方磺胺甲噁唑、头孢唑林、氨曲南、头孢曲松、氨苄西林/舒巴坦等耐药率较高.结论 血流感染细菌种类较多,多药耐药情况较严重,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等仍可作为对G+菌感染的经验性用药,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等可作为G-菌感染的用药选择。

其他文献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离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该部位是松质骨与密质骨交界处,应力易集中,尤其是老年人,发生骨质疏松后更易发生骨折.桡骨远端骨折约占急诊病人的16%[1],其关节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且无免疫缺陷的浆母细胞淋巴瘤(PBL)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这组疾患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无免疫缺陷且HIV-PBL的组织学特点,原位杂交染色检测EB病毒(EBV)感染状态.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PBL的免疫表型、EBV潜伏类型,探索myc基因的易位.结果 HIV-PBL表现为浆母细胞样或免疫母细胞样细胞的单一增生
目的 探讨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达沙替尼一线治疗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达沙替尼一线治疗4例Ph+ ALL患者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4例患者用达沙替尼一线治疗4~6周后均获完全血液学反应(CHR),其中1例患者已达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治疗10~12周后均获完全分子生物学反应(CMR).1例化疗3个周期未缓解的难治性Ph+ALL患者用
目的 研究伯基特淋巴瘤(BL)中差异表达的miRNA,探讨可用于BL鉴别诊断的miRNA标志物.方法 收集BL病例,miRNA芯片筛选其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之间的差异miRNA表达谱;运用miRWalk数据库对差异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利用MAS3对靶基因进行GO注释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 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相比,BL中共有46个表达异常的miRNA,包括3 1个上调miRNA和15个
目的 探讨miR-320d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EnVision法对山西省肿瘤医院有随访资料的原发于淋巴结的DLBCL 62例石蜡标本进行CD20、CD3、CD10、bcl-6、Mum-1免疫标记检测,根据Hans分类方法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non-GCB)型.采用安捷伦16.0高密度芯片对24例DLBCL石蜡标本进行
目的 观察培门冬酶联合化疗治疗难治性淋巴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难治性淋巴瘤患者接受含培门冬酶化疗方案治疗的结果.结果 28例患者中位年龄36岁,治疗前疾病状态为部分缓解(PR)4例,疾病稳定(SD)6例,疾病复发或疾病进展(PD)18例,治疗后患者完全缓解(CR)5例,PR 15例,SD 4例,PD 4例,总有效(CR+PR)率为71.4%.16例T细胞性淋巴瘤患者治疗有效率达81.3%
目的 探讨耐受三氧化二砷(ATO)的白血病ATO耐药K562细胞(K562/AS2细胞)内砷浓度与耐药性的关系.方法 亲代敏感K562细胞(K562/S细胞)按照逐步增加ATO浓度诱导,建立K562/AS2细胞.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检测细胞内砷浓度.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浓度ATO对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 1μg/ml ATO培养24、48、72h后,K562/S细胞内的砷浓度比K56
目的:观察ICU机械通气患者咪达唑仑联合舒芬太尼以持续输注镇静和靶控输注镇静2种不同给药方式的镇静效果.方法:62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持续输注组(31例)与靶控输注组(31
目的 探讨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PL/WM)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3例典型LPL/WM患者的诊疗经过,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3例患者诊断明确为LPL/WM并进行治疗,病情基本稳定.结论 LPL/WM临床上少见,易误诊,尝试进行个体化治疗是一种选择。
目的研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月520例CLBBB入住六安市人民医院心内一科患者资料,对比冠心病和非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