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乐道者必须安贫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0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祖国人民都知道“哥德巴赫猜想”,不是因为我们有多热爱数学,而是因为1978年的一篇报告文学。
  文中的陈景润,生着重病,点着煤油灯,扛着政治压力,清贫到连一支牙刷都不买,却作出了哥德巴赫猜想的一種证明。
  读者两行热泪:做学问,当如是!
  不久前,一位刚入高校任教的年轻博士,在论坛发帖:如何能快速赚到一百万元?
  网友一片唾骂:搞科研,你不配!
  当年的数学家的确令人敬佩,今天的年轻学者就该挨骂吗?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树立典型人物的时候,依然追求道德感和苦情风。特别是对做学问的人,我们一再地追问:你生活很艰苦却很享受对吧——好像那是应该的一样。
  当地时间12月4日晚上,硅谷举办了一场给基础科学研究者的颁奖典礼。没有领导讲话和催泪报告,有的是大把大把的钞票,一个奖项要发300万美元。
  它叫“突破奖”,发起人有扎克伯格、马云等,还有一个俄罗斯人尤里·米尔纳,他曾经是物理学家,因为眼光不错,投资了脸书、推特、阿里巴巴、小米……
  从2012年的首届算起,“突破奖”已经给全世界在数学、生命科学、基础物理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发了2亿美元,今年还开始给青少年和科研生涯刚起步的年轻学者设立奖项。
  好莱坞老牌明星摩根·弗里曼串场当主持,《速度与激情》主演范·迪塞尔前来捧场。在这场盛会中,这些奥斯卡的宠儿只不过是小小配角,真正的主角是科学家。
  突破奖的那个俄罗斯发起人米尔纳也是这么想的,他觉得大众听见摇滚歌手、电影明星的名字,比听见基础科学家的名字激动多了,这应该让人感到羞愧,因为这与科学家对人类生活真实的影响力是不匹配的。
  过去我们的科学家在艰苦的条件下奋斗,是因为我们给不起好的条件。可是几十年过去,很多人反倒觉得,不能忍受艰苦,就不配搞研究了。
  一个国家对做学问的人的尊重程度,真实反映这个国家的认知水平。一个国家给做学问的人回报多少,真实反映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我们不能站在道德高地,要求科学家清贫,又站在世俗角度,要求他们出成果,然后有一天,当这成果带来了收益——无论是科技进步还是生活改善,我们都坦然享受。
  科学家也是人,也需要有尊严的生活。在一个演员、房地产商和政客被奉为超级明星的社会,对这分尊严的需求更加迫切。因为归根到底,我们与未来之间的有效链接,只有靠科学家来建立,特别是最寂寞的基础科学。
  1978年,《哥德巴赫猜想》的发表让陈景润一夕之间家喻户晓,同时影响了一代年轻人投身数学研究工作。
  2016年,CNN全程直播、嘉宾阵容堪比奥斯卡的突破奖,脸书主页只有4万多个关注者和4万多个“赞”。应邀出席的动作明星范·迪塞尔呢?有将近1亿的关注者和超过1亿的“赞”。
  难道吸引我们的,真的不是钱?
  水云间荐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12月14日/本刊有删节
其他文献
我有一个在北京做幼教项目的朋友,经常要赶早到全国许多城市跑业务。这天一大早,我习惯性地开始刷微信朋友圈,果然看到了他这么一段文字:  上气不接下气地赶上最早的一班列车,后背全湿透了。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座位,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大爷已经坐在那里。  “大爷,您不是这个座位的票吧?”  “嗯,走得急,买的站票。赶上哪个就坐哪个吧。”  “大爷,您到哪儿下车啊?”  “没多远,石家庄。运气不错,车都快开了,
期刊
大家争论问题,有一位,坏毛病,总要从对手群中挑出个厚道的来斥问:“读过几本书呀,你就说话!”这世上有些话,似乎谁先抢到嘴里谁就占了优势,比如“您这是诡辩”,“您这人虚伪”,“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呀”——不说理,先定性,置人于越反驳越要得其印证的地位,此谓“强人”。  问题是读过几本书才能说话呢?有标准没有?一百本还是一万本?厚道的人不善反诘,强人于是屡战屡“胜”。其实呢,谁心里都明白,这叫虚张声势,还
期刊
有一天,我和一位朋友上街,前面走着一对夫妇,领着一个小孩子。从外表上看,他们一家人没有任何特别的地方,突然,小孩子打了个喷嚏,我低声对朋友说:“他们是回国探亲的华人。”朋友忙问我:“你猜测的根据是什么?”我告诉他:“就凭小孩子打喷嚏。美国的小朋友打喷嚏用胳膊肘遮住鼻子,就这么简单!”朋友有点疑惑:“美国人在学校里还教怎样打喷嚏?”就是这么一个喷嚏,引起了我对美国教育的兴趣。  首先,孔子追求的“有
期刊
轻易被感动,轻易被激怒,轻易被吓住,轻易被诱导……当下横亘在人群中最幽深的分野,已经不是信息多寡所形成的“知沟”,而是判断力强弱所分化出的“智沟”。  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应学会守脑如玉。  一  一天,苏格拉底上课时,从短袍中掏出一个苹果:“大家集中精力,嗅闻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举着苹果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味道?”  几位同学回答:“我闻到了,淡淡的苹果香味!”  其
期刊
写书是为防止一段历史被沉埋  写《历史的绝笔》其实有点偶然。这些年我一直在做采访,与许多名人有过交往,保留了大量名人书信。这些信能留下来,还是有点侥幸的。首先,“文革”时我被抄家,私人信件都被抄走了,后来退还了一部分,但搞丢了不少;其次,我是国内最早使用碎纸机的作家,因为每天收到的信太多了,最多一天30多封,对不那么重要的信,看过也就销毁了。  我有30多个铁皮档案箱,专门用来存放创作档案。去年准
期刊
“疾恶如仇”,字面的理解应当是对于邪恶的东西,对于邪恶的人,就像见到仇人般的感觉。对于仇人的态度自然是厌恶、抵制、反抗乃至铲除。  疾恶如仇的人,肯定不是邪恶之人,也不是在正直、正派、善良的人與邪恶的人之间左右摇摆、态度暧昧的人。能“疾恶”,肯定有长期的、良好的道德养成,肯定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肯定能识别正确与错误、善良与邪恶,对于“恶”的内涵、外延、种类,对于各种邪恶的危害,都是十
期刊
马未都有一次提到家里的一个保姆,挺有意思:她有时会偷偷拿他家的东西,也不拿值钱的,就是一头蒜、两片姜、半瓶花生米什么的。马老师发现后,就跟保姆说:你喜欢或者需要什么,说一声再拿就不为过,反正有些东西我也用不完。但保姆不说,也不改,该拿还是悄悄拿。  这让马老师很烦,而且不放心,万一哪天顺走一件文物呢?所以,不敢再用。  对保姆的行为,马老师表示不解:干吗要这样呢?  其实保姆的心态不难理解:反正你
期刊
在搞一项面对高中生的“语文学习现状问卷调查”的时候,我加进了一个填空题——“语文,是写给( )的情书”,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随意填空。  调查结果出来了。我将那道填空题答案简单做了一下归类,大致有以下五类:  一、崇高类:“世界”“圣贤”“未来”……  二、功利类:“老师”“高考”“试卷”……  三、混沌类:“纸张”“那人”“课外”……  四、谐谑类:“美女”“帅哥”“个人”……  五、靠谱类:
期刊
十年前,在成都认识了一位跑文教的女记者,情投意合之下认她作了干女儿。有一年,想拜托她一件事:碰到或找到山村或偏乡地方的贫穷女孩子,我愿意资助一到三位去念中学或大学,或由中学一直念完大专毕业。想是记者生涯忙碌,催了一回也没获得回音,徒乎奈何。  去年偶然间读到一则消息,歌唱家费玉清“捡了二十颗珍珠”,不禁大声赞好!  为什么叫“捡珍珠”?很多会读书的孩子因贫穷而失学,有如珍珠被扔进垃圾桶,努力把他们
期刊
一  有一次,某位知名主持人小的时候被他妈妈带着去一个富贵人家打麻将,到了吃饭的时候,女主人把家里珍藏的美味佳肴、鲍参翅肚都拿出来款待客人。  他是第一次吃到鱼翅,于是惊奇道:“哇,真好吃,這是什么啊?”  女主人微微地笑道:“这是粉丝。”她亲自又给他盛了一碗,说:“喜欢吃就多吃点噢。”  后来,他成名后遇到很多饭局,他发现每次上了什么名贵食材,请客的主人往往都会大肆的向他宣传:“这是神户牛肉,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