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藁城市岗上学区中学 河北 藁城 052160)
【摘 要】目前的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却听得头昏脑胀。这样的教学,从表面上看,占满了课堂教学的所有时间,教师也感到尽心尽力了。但从学生学习的效能来看,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低效教学。
【关键词】初中思品;课堂教学;技巧
那么,怎样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教学要有清晰的思路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师在熟悉教材、研读教材的同时,逐渐地会产生一个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诱导即是教学思路,诱导的过程,即是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一般地说,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主要是循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的,因此教学思路就有了鲜明的实践性的特点。它不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教案中,而必须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思路清晰,思想品德课就会呈现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从而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教师的个人思维品质集中地体现在教学思路上,又以非常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 讲授要有适当的分寸 教师的讲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但应把握分寸,恰当的讲。在教学的某个环节,恰当的讲解、分析,对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是极为重要的。恰当的讲,才能促进学生对课本基本知识、原理的理解,提高其政治理论水平。符合学科特点、科学严谨的讲述能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在讲述过程中,要注重启发、比喻的应用。通过教师的感悟使抽象问题形象化,以便于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 “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比喻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似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蜻蜓点水或过深过透地讲都无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思维锻炼。教师若面面俱到,讲的太多太泛,学生听课时的思维会处于“休眠”状态;教师若引经考据,讲得太深奥,学生听课时的思维会处于“茫然”状态。从教学论的角度看,恰当的讲,还要注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特点,遵循可接受性原则,强调因材施教,因“班”施教,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在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充分展示才华。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恰当的讲”的引导下,渐入学习的佳境。
3. 提问要有巧妙的构思 提问是组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能帮助我们探索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应熟悉教材和学生,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应有一定的导向性,促进学生的思考。有效地“提问”和“激发”学生讨论、思考,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学生自主的学习状态。这种状态的维持取决于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有效提问是一个很艺术的教学技巧。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一个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则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打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精力分散、进入无序的遐想中。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是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即教师要善于提问。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这样的提问和由提问引出的讨论就有利于学生思维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养成。另外,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话题,提供一个讨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引出多个问题,问题的解答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使课堂交流呈现多向性。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提问应叫开放式提问,它没有划一的或标准答案,不能用简单的“是”“否”之类的词来回答。它对学生的能力提出挑战,激励学生必须对课文作进一步探究。开放式提问含有很大的容量,但决不是大得不着边际,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紧贴课本,让学生有开掘的天地。一般可以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对课本内容作深入的、探究性的讨论。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多向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与教学任务相去甚远,教师应珍视学生的提问,保护学生的思考成果,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是教师包办,自问自答。
4. 课堂要有全员的参与 新课程理论认为:尽管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但是如果以为教师教的过程同时一定也是学生学的过程,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事实上,教师教的过程,学生未必在学,即使在学,很可能是被动地学,低效甚至无效地学。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要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不争取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例如:在九年级思想品德《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的教学中,让学生扮演法律家族成员的角色,通过法律家族召开的会议,有学生扮演宪法、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等成员在大会上纷纷发言,进而明确宪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学们在笑声中凝思解疑,可谓“乐”在其中,教学效果显著。它有利于调动学生情绪,创设教学情景,由情入景,由景入学,使学生进入主体学习状态。这样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从而做到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摘 要】目前的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却听得头昏脑胀。这样的教学,从表面上看,占满了课堂教学的所有时间,教师也感到尽心尽力了。但从学生学习的效能来看,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低效教学。
【关键词】初中思品;课堂教学;技巧
那么,怎样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教学要有清晰的思路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师在熟悉教材、研读教材的同时,逐渐地会产生一个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诱导即是教学思路,诱导的过程,即是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一般地说,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主要是循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的,因此教学思路就有了鲜明的实践性的特点。它不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教案中,而必须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思路清晰,思想品德课就会呈现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从而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教师的个人思维品质集中地体现在教学思路上,又以非常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 讲授要有适当的分寸 教师的讲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但应把握分寸,恰当的讲。在教学的某个环节,恰当的讲解、分析,对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是极为重要的。恰当的讲,才能促进学生对课本基本知识、原理的理解,提高其政治理论水平。符合学科特点、科学严谨的讲述能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在讲述过程中,要注重启发、比喻的应用。通过教师的感悟使抽象问题形象化,以便于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 “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比喻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似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蜻蜓点水或过深过透地讲都无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思维锻炼。教师若面面俱到,讲的太多太泛,学生听课时的思维会处于“休眠”状态;教师若引经考据,讲得太深奥,学生听课时的思维会处于“茫然”状态。从教学论的角度看,恰当的讲,还要注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特点,遵循可接受性原则,强调因材施教,因“班”施教,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在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充分展示才华。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恰当的讲”的引导下,渐入学习的佳境。
3. 提问要有巧妙的构思 提问是组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能帮助我们探索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应熟悉教材和学生,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应有一定的导向性,促进学生的思考。有效地“提问”和“激发”学生讨论、思考,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学生自主的学习状态。这种状态的维持取决于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有效提问是一个很艺术的教学技巧。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一个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则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打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精力分散、进入无序的遐想中。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是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即教师要善于提问。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这样的提问和由提问引出的讨论就有利于学生思维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养成。另外,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话题,提供一个讨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引出多个问题,问题的解答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使课堂交流呈现多向性。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提问应叫开放式提问,它没有划一的或标准答案,不能用简单的“是”“否”之类的词来回答。它对学生的能力提出挑战,激励学生必须对课文作进一步探究。开放式提问含有很大的容量,但决不是大得不着边际,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紧贴课本,让学生有开掘的天地。一般可以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对课本内容作深入的、探究性的讨论。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多向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与教学任务相去甚远,教师应珍视学生的提问,保护学生的思考成果,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是教师包办,自问自答。
4. 课堂要有全员的参与 新课程理论认为:尽管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但是如果以为教师教的过程同时一定也是学生学的过程,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事实上,教师教的过程,学生未必在学,即使在学,很可能是被动地学,低效甚至无效地学。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要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不争取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例如:在九年级思想品德《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的教学中,让学生扮演法律家族成员的角色,通过法律家族召开的会议,有学生扮演宪法、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等成员在大会上纷纷发言,进而明确宪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学们在笑声中凝思解疑,可谓“乐”在其中,教学效果显著。它有利于调动学生情绪,创设教学情景,由情入景,由景入学,使学生进入主体学习状态。这样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从而做到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