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在进行知识灌输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如何在重视课本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积极进行生活实践,如何在重视考试分数的同时又能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何能有效达到上述目标,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读透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以学生为本,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关系”有机地整合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相关教学内容,教材的体例和内容的呈现形式较过去更加多姿多彩,而教材已转变为仅仅是一种学习课程标准的参考资料和一种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备课必须先备课程标准,才能了解并把握课程的总体要求,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这样才能更好地胜任教学。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抓手。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学目标的设计就要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实效性。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认知,联系现实社会生活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有效整合每堂课的三维目标。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不能实行平均主义。有些教材内容侧重知识,有些内容则侧重情感。例如,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第一单元《承担责任服务社会》,其核心词是责任。这一单元不仅是要让学生知道责任的含义、来源,代价与回报含义,个体与集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的知识,更重要让学生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如何学习英雄模范人物,不言代价与回报,自觉履行义务,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增强责任意识,做一个负责任的好公民。所以这一单元教学目标是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增强学生责任感。而第二单元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则是侧重知识,要求了解我国国情,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国家的根本任务,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的必要性等,从而增强自己热爱祖国的使命感。
二、转变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过程
要提高课堂的效率,促进有效教学,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要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把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紧紧地吸引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活动教学精心设计,促进课堂有效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活动教学成为思想品德课常用的教学方法。课堂表现变得极为活跃,学生的活动量大,活动的范围大,活动的参与面大,同时努力增加学生思维的含量,这样学生兴趣浓厚了,效果就更好了。
课堂提问巧妙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设计是教师备课过程中最具创造性意义的部分,把对教学目标的贯彻转换成可供师生共同加工的问题,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问题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有思考的价值,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过易、过难、超越生活实际都是达不到启发思维的效果。因而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质疑,探索,畅所欲言。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适时鼓励,及时引导。同时设计增加有挑战性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学习成就感,促进有效课堂教学。
时政要闻激发兴趣,教学效果有效提升。学生在课间谈论诸如美国总统奥巴马祖籍肯尼亚,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具有黑人血统的总统这些内容时总是津津乐道,而上课则提不起精神,由此可见在课堂上要结合时事讲政治,让学生参与热点问题讨论,以时政要闻,生动事例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愿望。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外界的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更需要经过自身的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来真正实现。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自主学习,使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品德的自觉过程,以利于学生不断地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形成持久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教育动力。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围绕课本内容课前搜索相关图文数据,可以让学生依据老师提供的材料或命题要求自己设计练习及练习讲评设计,从而激发学习愿望,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三、建立和谐氛围,实现有效课堂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实现有效课堂的保障,通过创造和谐课堂,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不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并从学习中获得兴奋和快乐。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和谐氛围,实现有效课堂的催化剂。初中学生,有时会因为喜欢老师进而喜欢这门功课。因此,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甚至高效,良好的师生关系显得十分重要。师生感情融洽、心理相容、关系和谐,,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和热情,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障碍,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快实现知识的内化,使之形成学生的信念,转变为自觉的行动,知行统一,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要想实现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多一点尊重和信任。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的活动空间。把学生作为与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情绪,乐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急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教师带着欣赏的眼光和积极的心态投身于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进步要及时给予适度的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品尝能到成功的喜悦,在被欣赏的愉悦体验中奋发、崛起。
创设民主课堂有助于建立和谐氛围,促进有效课堂教学。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意见,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对老师论提出质疑,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师生处于一种相互尊重、友好合作、充满人性关怀和具有较高心理安全感、舒适感、归属感的氛围中,这样才能使学生尽最大可能地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甚至可以放心的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教学的有效性就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创设适合的条件和情境有助于建立和谐氛围,实现有效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语言、音乐、画面、角色表演等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进行多门学科的沟通和融合,达到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要求。
总之,在新的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要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促进学生思想品德课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一、读透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以学生为本,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关系”有机地整合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相关教学内容,教材的体例和内容的呈现形式较过去更加多姿多彩,而教材已转变为仅仅是一种学习课程标准的参考资料和一种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备课必须先备课程标准,才能了解并把握课程的总体要求,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这样才能更好地胜任教学。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抓手。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学目标的设计就要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实效性。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认知,联系现实社会生活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有效整合每堂课的三维目标。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不能实行平均主义。有些教材内容侧重知识,有些内容则侧重情感。例如,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第一单元《承担责任服务社会》,其核心词是责任。这一单元不仅是要让学生知道责任的含义、来源,代价与回报含义,个体与集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的知识,更重要让学生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如何学习英雄模范人物,不言代价与回报,自觉履行义务,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增强责任意识,做一个负责任的好公民。所以这一单元教学目标是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增强学生责任感。而第二单元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则是侧重知识,要求了解我国国情,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国家的根本任务,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的必要性等,从而增强自己热爱祖国的使命感。
二、转变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过程
要提高课堂的效率,促进有效教学,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要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把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紧紧地吸引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活动教学精心设计,促进课堂有效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活动教学成为思想品德课常用的教学方法。课堂表现变得极为活跃,学生的活动量大,活动的范围大,活动的参与面大,同时努力增加学生思维的含量,这样学生兴趣浓厚了,效果就更好了。
课堂提问巧妙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设计是教师备课过程中最具创造性意义的部分,把对教学目标的贯彻转换成可供师生共同加工的问题,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问题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有思考的价值,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过易、过难、超越生活实际都是达不到启发思维的效果。因而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质疑,探索,畅所欲言。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适时鼓励,及时引导。同时设计增加有挑战性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学习成就感,促进有效课堂教学。
时政要闻激发兴趣,教学效果有效提升。学生在课间谈论诸如美国总统奥巴马祖籍肯尼亚,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具有黑人血统的总统这些内容时总是津津乐道,而上课则提不起精神,由此可见在课堂上要结合时事讲政治,让学生参与热点问题讨论,以时政要闻,生动事例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愿望。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外界的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更需要经过自身的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来真正实现。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自主学习,使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品德的自觉过程,以利于学生不断地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形成持久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教育动力。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围绕课本内容课前搜索相关图文数据,可以让学生依据老师提供的材料或命题要求自己设计练习及练习讲评设计,从而激发学习愿望,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三、建立和谐氛围,实现有效课堂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实现有效课堂的保障,通过创造和谐课堂,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不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并从学习中获得兴奋和快乐。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和谐氛围,实现有效课堂的催化剂。初中学生,有时会因为喜欢老师进而喜欢这门功课。因此,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甚至高效,良好的师生关系显得十分重要。师生感情融洽、心理相容、关系和谐,,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和热情,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障碍,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快实现知识的内化,使之形成学生的信念,转变为自觉的行动,知行统一,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要想实现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多一点尊重和信任。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的活动空间。把学生作为与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情绪,乐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急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教师带着欣赏的眼光和积极的心态投身于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进步要及时给予适度的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品尝能到成功的喜悦,在被欣赏的愉悦体验中奋发、崛起。
创设民主课堂有助于建立和谐氛围,促进有效课堂教学。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意见,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对老师论提出质疑,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师生处于一种相互尊重、友好合作、充满人性关怀和具有较高心理安全感、舒适感、归属感的氛围中,这样才能使学生尽最大可能地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甚至可以放心的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教学的有效性就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创设适合的条件和情境有助于建立和谐氛围,实现有效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语言、音乐、画面、角色表演等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进行多门学科的沟通和融合,达到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要求。
总之,在新的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要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促进学生思想品德课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