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同时,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现阶段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改的核心是课堂,课堂的核心是学生,课改所做的一切要体现以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在课堂上的活跃度,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发展与进步。一节好的示范课,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够点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潜能,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其在学习中真正能够学有所得,快乐求学。基于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三要”和“三不要”。
三要
要创设好课堂的氛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气氛创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节课质量的高低。教师在课堂上要本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民主平等、师生互动、自主学习的原则,让课堂充满求知的氛围、民主的氛围、欢乐的氛围。学生只有在这种氛围之中,才会对所学知识表现出极高的兴趣,他们也才会变得乐学、善学、思学,养成主动求学的良好习惯。同时,这种习惯又反过来作用于课堂本身,对促进师生的发展,提高教学效率有很大的作用。因此,良好的课堂气氛,不仅能提高师生的兴奋度、参与度,而且还能提高问题的达成度。
要制定好教师导学案 课改后,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学案的设计。因而,教师在每上一节课前,要精心设计好本节课的导学案,导学案的设计要本着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简洁、好用、实用的原则来制定和完成。此外,导学案的制定过程其实就是一节课的预演过程,教师在制定导学案的过程中要具备对未知课堂的预见能力,只有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才会学得起劲,教师也会觉得有成就感。
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堂上,如果课堂氛围创设好,教师的导学导到点子上,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起来。当然,一味地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归咎于课堂氛围的创设和教师导学效果上也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课堂的主角是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变化,要多留心学生内心的感受和反应,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情感源和兴趣源,因势利导,去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不要
不要课堂流程格式化 时下,“课堂模式”“教学模式”成了课改教师们教学中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一时间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河南西峡一中的“三疑三探”模式等等,似乎成了一切有志于课改者们忠实效仿的模板,大家都在搞拿来主义,认为人家的经验好,值得学习效仿,结果是死搬硬套,学来学去不见成效。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学改革需要立足本校实际灵活处理问题,结合内蒙古凉城县第四中学的特色和教学实践,形成具有教师个人教学风格和特色教学模式。
不要教学活动固定化 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不外乎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体现出来。就拿学生的“学”来讲,在听课的过程中,笔者总能发现这样一个问题:课堂上发言的学生总是每个小组中的那一两个同学,一节课下来,他们似乎成了教师们事先安排好的课堂代言人,其他同学只是坐在那里默默地听,一言不发。从表面上看起来,这节课上得顺顺当当。其实不然,试想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会怎样?课改非但收不到成效,反而使好的学生更好,差的学生更差。因此,作为教师,应当把目光对焦于课堂的每一个学生,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去鼓励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使课堂焕发生机,进而出现“朵朵桃花开”的景象。切不可将课堂的活动做事先的安排和布置,这样极不利于课堂气氛的调动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不要课堂导学形式化 教师的导学要依纲据本,要在备好教材、备好学生的前提下进行。课堂上教师在导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合作,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从而让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实现学习效率最大化。另外,在实施多样化教学形式的同时,一定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且不能花拳绣腿,舍本求末,大搞形式主义,而置实用主义于不顾,那样不仅不利于课改的顺利开展,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总之,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不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完成。教学中,一定要注重“以人为本”思想,重视学科本身与学生的特点,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现阶段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改的核心是课堂,课堂的核心是学生,课改所做的一切要体现以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在课堂上的活跃度,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发展与进步。一节好的示范课,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够点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潜能,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其在学习中真正能够学有所得,快乐求学。基于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三要”和“三不要”。
三要
要创设好课堂的氛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气氛创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节课质量的高低。教师在课堂上要本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民主平等、师生互动、自主学习的原则,让课堂充满求知的氛围、民主的氛围、欢乐的氛围。学生只有在这种氛围之中,才会对所学知识表现出极高的兴趣,他们也才会变得乐学、善学、思学,养成主动求学的良好习惯。同时,这种习惯又反过来作用于课堂本身,对促进师生的发展,提高教学效率有很大的作用。因此,良好的课堂气氛,不仅能提高师生的兴奋度、参与度,而且还能提高问题的达成度。
要制定好教师导学案 课改后,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学案的设计。因而,教师在每上一节课前,要精心设计好本节课的导学案,导学案的设计要本着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简洁、好用、实用的原则来制定和完成。此外,导学案的制定过程其实就是一节课的预演过程,教师在制定导学案的过程中要具备对未知课堂的预见能力,只有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才会学得起劲,教师也会觉得有成就感。
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堂上,如果课堂氛围创设好,教师的导学导到点子上,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起来。当然,一味地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归咎于课堂氛围的创设和教师导学效果上也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课堂的主角是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变化,要多留心学生内心的感受和反应,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情感源和兴趣源,因势利导,去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不要
不要课堂流程格式化 时下,“课堂模式”“教学模式”成了课改教师们教学中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一时间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河南西峡一中的“三疑三探”模式等等,似乎成了一切有志于课改者们忠实效仿的模板,大家都在搞拿来主义,认为人家的经验好,值得学习效仿,结果是死搬硬套,学来学去不见成效。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学改革需要立足本校实际灵活处理问题,结合内蒙古凉城县第四中学的特色和教学实践,形成具有教师个人教学风格和特色教学模式。
不要教学活动固定化 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不外乎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体现出来。就拿学生的“学”来讲,在听课的过程中,笔者总能发现这样一个问题:课堂上发言的学生总是每个小组中的那一两个同学,一节课下来,他们似乎成了教师们事先安排好的课堂代言人,其他同学只是坐在那里默默地听,一言不发。从表面上看起来,这节课上得顺顺当当。其实不然,试想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会怎样?课改非但收不到成效,反而使好的学生更好,差的学生更差。因此,作为教师,应当把目光对焦于课堂的每一个学生,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去鼓励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使课堂焕发生机,进而出现“朵朵桃花开”的景象。切不可将课堂的活动做事先的安排和布置,这样极不利于课堂气氛的调动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不要课堂导学形式化 教师的导学要依纲据本,要在备好教材、备好学生的前提下进行。课堂上教师在导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合作,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从而让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实现学习效率最大化。另外,在实施多样化教学形式的同时,一定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且不能花拳绣腿,舍本求末,大搞形式主义,而置实用主义于不顾,那样不仅不利于课改的顺利开展,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总之,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不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完成。教学中,一定要注重“以人为本”思想,重视学科本身与学生的特点,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