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难易适度,切合学生能力。教师为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关键词】数学 课堂提问 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40-01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新课程特别重视提问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提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为了使提问达到这些预期的目的,教师必须掌握提问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1.问题设计科学。
首先,科学的问题应该是信息量适中的合理问题,合理的问题经过学生的思考是可以回答的。其次,所提问题的指向必须明确,具体,不可模棱两可。例如在上函数图像一节课时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下列图中不是函数图像的是( )。
问题的设计缺乏科学性,因为三个选项中的图像都可视为函数图像(以x为自变量或者以y为自变量)。
2.问题表述科学。
数学学科有自己的概念和理念体系,以严谨著称。数学老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表述科学,尽量用数学语言表述,科学严谨,清晰明了。学生听到问题以后能够迅速明白问题的含义,引起积极的思考。如案例“列代数式”教学片段:
师:天都峰山脚下的温度为28℃,已知每升高100m,温度降低0.6℃,那么我们爬到山上300m处时温度应是多少?
(学生纷纷举手。)
生:不能算。爬山很热,我感觉温度升高了,升高多少度无法计算。
(众人哄堂大笑。)
(评析)在这个案例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回答呢?原因就在于老师的问法不够明确,“那么我们爬到山上300m处时温度应是多少”,指的是山上的温度还是人身上的温度?
3.教师理答科学。
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处理。从实际的课堂教学提问来看,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主要有回答正确、回答部分正确(包括回答不完整)、回答错误和不回答(包括回答不出问题)四种情况。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要求老师的理答做到科学恰当,尽可能引导学生,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如案例:“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片段:
师:哪名同学能解下面这个方程?x+0.7=0.7x+1
生:不用解,我就知道结果是x=1!因为这个方程有点“对称”。
师:光看不行,必须按照步骤算出来才可以。
(评析)学生耀眼的智慧火花被熄灭了。而这个情境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经常出现,尤其是在数学课上,同学们有的时候凭直觉可以猜出结果,看透题目的本质,但教师有时候更青睐于循规蹈矩,这是不是与教育呼唤的创新精神相矛盾呢?
二、序列性原则
课堂提问的问题要具有序列性是指老师应根据具体的提问目的,把所要发问的问题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组织排列,使问题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形成教学的思维链,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循序渐进。问题的序列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思考,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如:“全等三角形初三复习课”教学片段:
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基础知识后,依次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1:如图1,点E在AD上,AC=AB,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图中存在全等三角形,并给予证明。所添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你得到的是哪一对全等三角形?
问题2:如图2,已知等腰梯形ABCD,其中AD∥BC,AB=CD,请你在梯形ABCD中画一个与△ABD全等但位置不同的三角形,使三角形的各顶点在梯形的边(含顶点)上。
问题3:如图3,在正方形ABCD中,BE交AD于点E,AK⊥BE,垂足为K,延长AK交CD于点F,求证:BE=AF。
评析:这是一节全等三角形的专题复习课,习题的设置站在了一个系统的高度。问题的主要目的是夯实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问题2要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什么来构造呢?利用对称思想,利用轴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两个问题成递进关系,问题1是添条件找全等三角形,问题2是构造全等三角形,两题在题面上都直接提到了全等三角形。问题3没有直接提到全等三角形,但是要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线段相等,同时教师拿出一个变式训练,把两条线段分别进行了平移,让同学们感受平衡运动,并且感受由特殊到一般的变化过程。学生这样思考问题后,将从一个新高度、新的视角认识、感受、理解全等三角形,对学生的思维培养大有益处。
【关键词】数学 课堂提问 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40-01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新课程特别重视提问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提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为了使提问达到这些预期的目的,教师必须掌握提问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1.问题设计科学。
首先,科学的问题应该是信息量适中的合理问题,合理的问题经过学生的思考是可以回答的。其次,所提问题的指向必须明确,具体,不可模棱两可。例如在上函数图像一节课时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下列图中不是函数图像的是( )。
问题的设计缺乏科学性,因为三个选项中的图像都可视为函数图像(以x为自变量或者以y为自变量)。
2.问题表述科学。
数学学科有自己的概念和理念体系,以严谨著称。数学老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表述科学,尽量用数学语言表述,科学严谨,清晰明了。学生听到问题以后能够迅速明白问题的含义,引起积极的思考。如案例“列代数式”教学片段:
师:天都峰山脚下的温度为28℃,已知每升高100m,温度降低0.6℃,那么我们爬到山上300m处时温度应是多少?
(学生纷纷举手。)
生:不能算。爬山很热,我感觉温度升高了,升高多少度无法计算。
(众人哄堂大笑。)
(评析)在这个案例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回答呢?原因就在于老师的问法不够明确,“那么我们爬到山上300m处时温度应是多少”,指的是山上的温度还是人身上的温度?
3.教师理答科学。
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处理。从实际的课堂教学提问来看,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主要有回答正确、回答部分正确(包括回答不完整)、回答错误和不回答(包括回答不出问题)四种情况。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要求老师的理答做到科学恰当,尽可能引导学生,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如案例:“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片段:
师:哪名同学能解下面这个方程?x+0.7=0.7x+1
生:不用解,我就知道结果是x=1!因为这个方程有点“对称”。
师:光看不行,必须按照步骤算出来才可以。
(评析)学生耀眼的智慧火花被熄灭了。而这个情境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经常出现,尤其是在数学课上,同学们有的时候凭直觉可以猜出结果,看透题目的本质,但教师有时候更青睐于循规蹈矩,这是不是与教育呼唤的创新精神相矛盾呢?
二、序列性原则
课堂提问的问题要具有序列性是指老师应根据具体的提问目的,把所要发问的问题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组织排列,使问题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形成教学的思维链,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循序渐进。问题的序列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思考,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如:“全等三角形初三复习课”教学片段:
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基础知识后,依次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1:如图1,点E在AD上,AC=AB,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图中存在全等三角形,并给予证明。所添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你得到的是哪一对全等三角形?
问题2:如图2,已知等腰梯形ABCD,其中AD∥BC,AB=CD,请你在梯形ABCD中画一个与△ABD全等但位置不同的三角形,使三角形的各顶点在梯形的边(含顶点)上。
问题3:如图3,在正方形ABCD中,BE交AD于点E,AK⊥BE,垂足为K,延长AK交CD于点F,求证:BE=AF。
评析:这是一节全等三角形的专题复习课,习题的设置站在了一个系统的高度。问题的主要目的是夯实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问题2要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什么来构造呢?利用对称思想,利用轴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两个问题成递进关系,问题1是添条件找全等三角形,问题2是构造全等三角形,两题在题面上都直接提到了全等三角形。问题3没有直接提到全等三角形,但是要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线段相等,同时教师拿出一个变式训练,把两条线段分别进行了平移,让同学们感受平衡运动,并且感受由特殊到一般的变化过程。学生这样思考问题后,将从一个新高度、新的视角认识、感受、理解全等三角形,对学生的思维培养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