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998年自山东威海外海123°E,37°N附近海域采捕中国对虾230尾,经过生产规模的苗种培育繁殖下代.连续3年从染病存活的对虾养殖池中选留亲虾.结果表明,经过选种的后代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自山东威海外海123°E,37°N附近海域采捕中国对虾230尾,经过生产规模的苗种培育繁殖下代.连续3年从染病存活的对虾养殖池中选留亲虾.结果表明,经过选种的后代存活率一年比一年高,同一地区13口养殖池的养殖效果也一年比一年好.室内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 Virus,WSSV)感染的实验结果表明,选育的第3代表现出明显的抗病力,由此证实中国对虾抗病力具有遗传基础,进一步的选育有望培育出抗病毒的对虾新品种.
其他文献
在不同氮、磷比(N∶P=1∶1、 4∶1、 16∶1、 80∶1、 160∶1)条件下,对球等鞭金藻进行了培养.通过对其生长和营养生理特性的研究发现:在N/P比等于16∶1的条件下,球等鞭金藻
以海带为材料,选用5株感染能力较强的褐藻酸降解菌作为致病菌,研究了活性氧(ROS)在海带抗褐藻酸降解菌感染中的产生及其作用.结果表明:(1)海带在褐藻酸降解菌感染下活性氧的
论述了鳔器官的发育对海水鱼类人工培育苗种的影响,仔鱼期鳔的形成和充气是影响闭鳔海水鱼类人工育苗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鳔发育异常一是导致仔稚鱼死亡,二是导致脊柱前凸。在人
在实验室内约15℃水温下,投喂以细长脚Song(Themisto gracilipes)为主要成分的天然饵料,对成体方氏云Wei(Enedrias fangi)进行了排空率研究。对3种排空模型拟合效果的分析显示,平方
分别于水温26 ℃、盐度32的条件下和水温24 ℃、盐度32以及产卵后用0.002%的氨水刺激卵子的条件下,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九孔鲍排出体外的成熟未受精卵的形态,并研究了形态与
2001年3月,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小麦岛实验基地,用实验生态学方法,进行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和海带(Laminaria japonica)3种配比模式(栉孔扇贝密度分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梭鱼(Liza haematochelia)自然群体(29尾)与养殖群体(31尾)10种酶22个位点的等位基因酶遗传变异情况.自然群体和养殖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P95)
报告了对虾养殖池中可以作为对虾优质饵料生物的一种小型底栖多毛类生物——短鳃伪稚虫及其幼体的生物学习性。内容包括春、夏期间丁字湾沿岸与牟平沿岸海域幼体密度的季节变
对海水工厂化养殖牙鲆、大菱鲆的循环水处理系统工程进行了研究,对循环水系统各环节的设备性能及水质指标进行了测试和研究,确定了工艺流程及系统设施设备,对水处理系统各单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