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镌刻在祖国的钢铁生产线上。为祖国锻造出好钢,让我们国家的钢铁工艺水平领跑全球,让国之重器不再受制于人,这是我毕生的梦想和追求。
——王昭东
2018年10月23日,世界上总跨度最长、施工难度最大,被誉为桥梁界“珠穆朗玛峰”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港珠澳大桥海上主体工程长29.6公里,桥梁段采用钢箱梁结构,先进的钢铁工艺构筑起港珠澳大桥的“大国筋骨”,而扛起大梁的是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兴辽英才计划”杰出人才王昭东教授带领团队基于新一代控轧控冷工艺研发的高性能绿色桥梁钢。
王昭东及其团队研发的新一代控轧控冷工艺,建立了以超快速冷却为核心的细晶强化、析出强化和相变强化的综合强韧化理论,使钢材组织细化35%以上,析出相尺寸减小25%以上,有效满足了桥梁钢高强度和高韧性的需求。
把论文写在生产线上
在钢铁工艺上勇攀高峰,为祖国锻造出好钢,是王昭东孜孜以求的“钢铁梦”,是他立志奏响钢铁锻造工艺中国最强音的不懈追求。
从1987年考入東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金属压力加工专业开始,到就读东北大学材料加工专业硕士、博士,再到担任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部先进轧制及热处理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30多年来,王昭东始终扎根于钢铁轧制技术研发工作的一线,兢兢业业地潜心于教学科研工作。
在无数个努力拼搏的日日夜夜里,王昭东不畏艰辛、忘我奋斗,铺就了一条成功之路。他带领团队开展“工艺原理—关键装备技术—产品”全链条创新工作,产学研用并进,取得突破性成果,研发的热轧钢材新一代控制轧制控制冷却技术、特种钢板辊式淬火技术解决了该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和短板装备难题,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近年来在国内主要大型钢铁企业的50多条生产线上得到应用,年生产规模达到4000万吨。
热轧板带钢控轧控冷技术能大幅提升钢材强韧度和使用性能,日本将该技术作为核心机密不对外输出。王昭东带领技术攻关团队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研制出大型超快冷装备及高强均匀冷却技术,开发出系列高品质减量化热轧钢材新工艺和新产品,高级别钢种一次板形合格率由10%提高到95%以上,不仅节约了钢材使用量,还提高生产效率35%以上。
“我们是科技创新大国,在转型过程中,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要努力打造一支过硬的领军团队,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绿色制造、智能化制造的重任。”使命感和责任心让王昭东壮志满怀、砥砺前行。
核电领域所使用的钢板对强度和宽度都有着较高要求。世界上,宽度在4米以上的核电钢板尚没有供货先例。面对国家核电装备自主化的需要,王昭东率领技术团队成功研制出了我国首套4300毫米宽幅特殊钢连续热处理线,取得了我国三代核电关键设备材料国产化的重大突破。
“这样就完全替代了进口,可以为鞍钢乃至我们国家的核电装备出口,在关键材料的自主保障上提供更多的支撑。”王昭东充满自豪地说。
“天生我才必有用。”凭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王昭东带领团队忘我拼搏、奋勇攻坚,攻克了一道道钢铁工艺技术难关。
“王教授带领团队最开始研发的是辊式淬火技术。当时,这项技术完全由国外垄断,王老师敏锐地意识到了这项技术的前瞻性,带领团队努力攻关,其间经历了很多波折,最终完全攻破了这项技术。”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田勇感慨地说。
正如田勇所言,像舰船、潜艇建造等急需的各种极限规格的高强度钢板做热处理的辊式淬火机,以前我国不能自主制造,发达国家对此秘不外宣,迫使我国高价进口高端钢板。国外的技术封锁让王昭东如鲠在喉,咽不下这口气。
知耻而后勇。王昭东带领团队研发的“特种钢板连续辊式淬火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使我国成为极少数掌握该类钢板热处理装备技术的国家,实现了我国钢材从每吨约3万元的“贵族钢板”到每吨约6000元“大众钢板”的过渡。
执着坚守,无私奉献。王昭东将引领国际前沿技术的轧制及热处理技术和工艺应用在我国高性能、低成本、绿色化钢铁材料的制造领域中。作为国家“十三五”海洋工程用钢项目研发负责人,王昭东主持研制高强度、大规格海洋工程用钢等40多项科研项目,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47项发明专利。
这些年,王昭东带领实验室科研人员围绕国家战略重点和企业实际需求开展“靶向式”攻关,研发成果作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列入国家17项产业政策文件,研制成功宝钢特种合金、鞍钢核电钢、武钢特厚板、酒钢不锈钢等专用大型热处理线,保障了特种钢板国产化,应用于23条大型钢板热处理线。仅最近5年,实验室就累计为钢铁企业创造利润500多亿元,综合减少我国钢铁行业CO2总排放量7%,有力推动了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和绿色化转型升级。
把信念熔铸在行动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吹尽黄沙始到金”。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环境,对于王昭东和他的同事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
“爱上了这行,就会付出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也许外人觉得压力很大、很苦,我们却早已经不觉得了。我们这些人,可能天生就是要为了祖国的钢铁事业而奋斗的。”这就是王昭东和团队成员不变的信仰和追求。
实验设计出的辊式淬火机需要有应用伙伴,王昭东带领技术人员找到太钢临汾中厚板厂。看到该厂虽有兴趣,但却犹豫“第一个吃螃蟹”风险太大,王昭东就和同伴索性在该厂旁边租了一处毛坯房,白天游说,晚上现场调研。一连40余天的不懈努力,让厂家深切地感受到了该项技术的巨大价值,最终有了我国首台(套)高端钢板淬火装备的成功案例,入选当年世界钢铁工业十大技术要闻。
“科研人员要有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争取项目不忽悠,支出经费不浪费,尤其是不能把成果当‘贡果’去邀功。”王昭东和团队成员如是要求自己。
为节省科研经费,实验室的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以打印纸为例,正反面都干净的用来打印正式文件;随后再用反面打印不重要的文件;正反面都打印过的纸,用作草纸。经此三“关”,再作最后处理。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镌刻在祖国的钢铁生产线上”,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教授的谆谆教诲,也是王昭东团队一直遵循并融汇于科研实践中的理念。
导师的话语,王昭东始终铭记在心,并有着自己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它在艰苦的劳动里。”谈起奋斗和实干精神,王昭东以曾经风靡一时的歌曲《幸福在哪里》作答。他说:“用工业报国的赤子情怀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这才是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幸福。”
——王昭东
2018年10月23日,世界上总跨度最长、施工难度最大,被誉为桥梁界“珠穆朗玛峰”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港珠澳大桥海上主体工程长29.6公里,桥梁段采用钢箱梁结构,先进的钢铁工艺构筑起港珠澳大桥的“大国筋骨”,而扛起大梁的是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兴辽英才计划”杰出人才王昭东教授带领团队基于新一代控轧控冷工艺研发的高性能绿色桥梁钢。
王昭东及其团队研发的新一代控轧控冷工艺,建立了以超快速冷却为核心的细晶强化、析出强化和相变强化的综合强韧化理论,使钢材组织细化35%以上,析出相尺寸减小25%以上,有效满足了桥梁钢高强度和高韧性的需求。
把论文写在生产线上
在钢铁工艺上勇攀高峰,为祖国锻造出好钢,是王昭东孜孜以求的“钢铁梦”,是他立志奏响钢铁锻造工艺中国最强音的不懈追求。
从1987年考入東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金属压力加工专业开始,到就读东北大学材料加工专业硕士、博士,再到担任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部先进轧制及热处理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30多年来,王昭东始终扎根于钢铁轧制技术研发工作的一线,兢兢业业地潜心于教学科研工作。
在无数个努力拼搏的日日夜夜里,王昭东不畏艰辛、忘我奋斗,铺就了一条成功之路。他带领团队开展“工艺原理—关键装备技术—产品”全链条创新工作,产学研用并进,取得突破性成果,研发的热轧钢材新一代控制轧制控制冷却技术、特种钢板辊式淬火技术解决了该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和短板装备难题,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近年来在国内主要大型钢铁企业的50多条生产线上得到应用,年生产规模达到4000万吨。
热轧板带钢控轧控冷技术能大幅提升钢材强韧度和使用性能,日本将该技术作为核心机密不对外输出。王昭东带领技术攻关团队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研制出大型超快冷装备及高强均匀冷却技术,开发出系列高品质减量化热轧钢材新工艺和新产品,高级别钢种一次板形合格率由10%提高到95%以上,不仅节约了钢材使用量,还提高生产效率35%以上。
“我们是科技创新大国,在转型过程中,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要努力打造一支过硬的领军团队,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绿色制造、智能化制造的重任。”使命感和责任心让王昭东壮志满怀、砥砺前行。
核电领域所使用的钢板对强度和宽度都有着较高要求。世界上,宽度在4米以上的核电钢板尚没有供货先例。面对国家核电装备自主化的需要,王昭东率领技术团队成功研制出了我国首套4300毫米宽幅特殊钢连续热处理线,取得了我国三代核电关键设备材料国产化的重大突破。
“这样就完全替代了进口,可以为鞍钢乃至我们国家的核电装备出口,在关键材料的自主保障上提供更多的支撑。”王昭东充满自豪地说。
“天生我才必有用。”凭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王昭东带领团队忘我拼搏、奋勇攻坚,攻克了一道道钢铁工艺技术难关。
“王教授带领团队最开始研发的是辊式淬火技术。当时,这项技术完全由国外垄断,王老师敏锐地意识到了这项技术的前瞻性,带领团队努力攻关,其间经历了很多波折,最终完全攻破了这项技术。”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田勇感慨地说。
正如田勇所言,像舰船、潜艇建造等急需的各种极限规格的高强度钢板做热处理的辊式淬火机,以前我国不能自主制造,发达国家对此秘不外宣,迫使我国高价进口高端钢板。国外的技术封锁让王昭东如鲠在喉,咽不下这口气。
知耻而后勇。王昭东带领团队研发的“特种钢板连续辊式淬火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使我国成为极少数掌握该类钢板热处理装备技术的国家,实现了我国钢材从每吨约3万元的“贵族钢板”到每吨约6000元“大众钢板”的过渡。
执着坚守,无私奉献。王昭东将引领国际前沿技术的轧制及热处理技术和工艺应用在我国高性能、低成本、绿色化钢铁材料的制造领域中。作为国家“十三五”海洋工程用钢项目研发负责人,王昭东主持研制高强度、大规格海洋工程用钢等40多项科研项目,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47项发明专利。
这些年,王昭东带领实验室科研人员围绕国家战略重点和企业实际需求开展“靶向式”攻关,研发成果作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列入国家17项产业政策文件,研制成功宝钢特种合金、鞍钢核电钢、武钢特厚板、酒钢不锈钢等专用大型热处理线,保障了特种钢板国产化,应用于23条大型钢板热处理线。仅最近5年,实验室就累计为钢铁企业创造利润500多亿元,综合减少我国钢铁行业CO2总排放量7%,有力推动了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和绿色化转型升级。
把信念熔铸在行动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吹尽黄沙始到金”。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环境,对于王昭东和他的同事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
“爱上了这行,就会付出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也许外人觉得压力很大、很苦,我们却早已经不觉得了。我们这些人,可能天生就是要为了祖国的钢铁事业而奋斗的。”这就是王昭东和团队成员不变的信仰和追求。
实验设计出的辊式淬火机需要有应用伙伴,王昭东带领技术人员找到太钢临汾中厚板厂。看到该厂虽有兴趣,但却犹豫“第一个吃螃蟹”风险太大,王昭东就和同伴索性在该厂旁边租了一处毛坯房,白天游说,晚上现场调研。一连40余天的不懈努力,让厂家深切地感受到了该项技术的巨大价值,最终有了我国首台(套)高端钢板淬火装备的成功案例,入选当年世界钢铁工业十大技术要闻。
“科研人员要有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争取项目不忽悠,支出经费不浪费,尤其是不能把成果当‘贡果’去邀功。”王昭东和团队成员如是要求自己。
为节省科研经费,实验室的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以打印纸为例,正反面都干净的用来打印正式文件;随后再用反面打印不重要的文件;正反面都打印过的纸,用作草纸。经此三“关”,再作最后处理。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镌刻在祖国的钢铁生产线上”,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教授的谆谆教诲,也是王昭东团队一直遵循并融汇于科研实践中的理念。
导师的话语,王昭东始终铭记在心,并有着自己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它在艰苦的劳动里。”谈起奋斗和实干精神,王昭东以曾经风靡一时的歌曲《幸福在哪里》作答。他说:“用工业报国的赤子情怀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这才是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