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个班中,总有一些志趣相投的学生自发地活动在一起,形成了一些“友伴组”,又称“小群体”或“小圈子”,对班集体起着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作为班主任,要善于引导,发挥“小群体”的积极作用,就能变“小群体”为建设班集体的动力,促成优良班风的形成。那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发挥“小群体”的积极作用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倡导民主,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新时期的孩子有多渠道的信息源,在孩子们的口中说出“大人话”更是家常便饭,他们要“尊重”,要“公平”,更要“民主”。所以,要发挥班级“小群体”的积极作用,更需要倡导“民主”价值观。
我的方法之一是──各尽其职。马卡连柯认为,“尊重儿童的人格,就是相信儿童自身的发展力量,就是把社会通过教育提出的各种要求交给儿童,变成他们本身的要求,‘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尊重人格就是最基本的要求。”体现民主,可以先从班干部队伍的成立入手,做好核心人物的教育引导,使其带动“小群体”成员向良性方向发展。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会先对学生及学生群体进行调查了解,制定出班干部队伍建设的具体方案,明确班干部的权力和义务,规定选举程序,再有目的地鼓励“核心人物”自主参与竞选演讲,然后由全班同学无记名投票,公开选票、计票,选出班委会成员。这样选举出来的班干部不仅能得到“小群体”内部的支持,更能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当一个“小群体”的“核心人物”成为一个班集体的“核心人物”时,他说话、办事的角度就不一样了。然后,班主任老师再通过班干会的召开、示范引领、指导督促等途径,引导他们开展工作。这样,重视发挥“核心人物”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我的方法之二是──顺水推舟,号召全班同学自主组合成学习小组,如,写作兴趣组、数学尖子组、读报组、吉他兴趣组、乒乓球等,把“小群体”变成起导向作用的“班级小组”。而这种“自主”,正是孩子所喜欢的,用他们的话说──“老师尊重我们的兴趣爱好” “老师尊重我们的选择”,参与起来更是热情高涨。“小组”建立起来了,我便来个“明察暗访”、“深入基层”,了解他们的组合原因,分析他们的情趣特点。在与各小组沟通的过程中,我支持他们的合理要求,有意发展他们的正当兴趣。效果很不错,班中几个数学尖子组成的“趣味数学组”,放学后总在一起学习,我便经常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有时还给予悉心指导,他们更是如鱼得水,解题能力迅速提高。对于班主任的关心和支持,他们非常感激。我趁此机会,鼓励他们发扬互助精神,每个人帮带几位解题能力低的同学,来个解题大评比:到第二学期末,在小群体中既比自己的解题能力,也比所教“徒弟”的解题能力。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还主动而且热情地请其他同学加入他们的行列。由于充分发挥这个小群体的作用,班里同学的解题能力普遍提高,对学习的兴趣也更浓厚了。
有经验的班主任老师说过:“以学风促班风”,我颇有同感。“久熏幽兰人自香”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强化效应。坚持正确的学生观,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提高了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一个遵守纪律、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就会渐渐形成。
二、践行友善,提高学生内在素养
源于善,践于行。友善就是指要像对待朋友那样善良地对待每一个人。而对于班级“小群体”向心力的培养,更需要这份“友善”了。三五成群的“有伴组”,如若出现不和谐,就班风建设来说就如同“绊脚石”。
去年所带的班级中,就出现了一例:学生A因为在周末晒了一条朋友圈,内容就是自己的英语朗读被老师表扬的事,没想到就成了班里一小群体的“敌人”。而这种“敌意”诱因之一是妒忌,之二应是占着“群体”撑腰。像这样的情况,就急须大人们加强正面引导。高年级“小群体”学生具有互补性、向心性。他们已开始具备自我评价的能力,知道自己的长处,也深知自己的缺点。作为班主任,我们要把“善念”植根于学生内心,利用不同形式,将友善逐渐内化在学生内心,学会用“换位思考”“理解谦让”“感恩分享”等方法化解矛盾,获得友谊。
孩子们每天生活在集体中,在与同学相处时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花心思、多形式去引导学生努力做到:与人为友,心从善念,与人为善,给人机会。当个体能友善待人了,那必定能带动“友伴组”友善对待“友伴组”,那么大家就可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了。
三、严慈相济,构建和谐班集体
“和谐”就是自然的默契,就是团结的氛围,就是协调一致的旋律!实践告诉我,积极发挥“小群体”的正能量,能更有效构建和谐的班集体。生生间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班级的根本。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小群体”正确、合理的兴趣爱好,与学生平等相待,努力创造一个宽松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我的办法是──严慈相济。严,就需要不断地建立和完善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规范运行,不论哪个“小群体”,不论是班级干部还是一般同学,都应一视同仁,按章处理。慈,就需要教师从生命的视角去确立管理理念,以和谐的理念和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发展,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使班级成为孩子们最向往的地方。面对各有特长、各有特色的学生群体,我常在组织主题教育活动的时候故意“放手”,充分尊重孩子们的想法,让他们各施其职。学期初,借“创文”之风,我让他们组织了“知我澄海,爱我澄海”的主题班会,在活动中,从“小群体”到“大群体”,大家出谋献策,从策划、主题到各环节的呈现形式,都兼顾到班里各个层次的同学,就连班里成绩不好的同学,也惟妙惟肖地敲起了“快板”,赞起了家乡,班会在谈笑自如中顺利开展,在精彩的演绎中圆满结束。通过这样的活動,加强了不同爱好、不同性格特点的“小群体”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协调了各“群体”和班集体目标的一致性。“集体是我家,建设靠大家”这一泓清泉已悄悄在他们的心中流淌,而我们的教育就这样“润物细无声”地进行着。“和谐”,多么美丽的字眼。和谐社会就好像是一部交响乐,由和谐的师生关系构成的一个个班集体,就成了乐章中的一个个小小“音符”。
由于班级“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具有独特的特点,并且对学生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教师对班级“小群体”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积极关注“小群体”的活动动向,并及时给予积极的引导,使其与班集体协调一致,发挥他们的优势,成为创建优秀班集体的积极力量。
一个先进的班集体,就象一篇优秀的散文,要有“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班集体的“神”,就是人心。要将“小群体”这一股股涓涓细流汇聚起来,将一个班级几十颗心吸引在一起,有共同的向往和追求,就能汇成拥有无限潜能的大海,使之成为一个更具凝聚力的班集体。
一、倡导民主,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新时期的孩子有多渠道的信息源,在孩子们的口中说出“大人话”更是家常便饭,他们要“尊重”,要“公平”,更要“民主”。所以,要发挥班级“小群体”的积极作用,更需要倡导“民主”价值观。
我的方法之一是──各尽其职。马卡连柯认为,“尊重儿童的人格,就是相信儿童自身的发展力量,就是把社会通过教育提出的各种要求交给儿童,变成他们本身的要求,‘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尊重人格就是最基本的要求。”体现民主,可以先从班干部队伍的成立入手,做好核心人物的教育引导,使其带动“小群体”成员向良性方向发展。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会先对学生及学生群体进行调查了解,制定出班干部队伍建设的具体方案,明确班干部的权力和义务,规定选举程序,再有目的地鼓励“核心人物”自主参与竞选演讲,然后由全班同学无记名投票,公开选票、计票,选出班委会成员。这样选举出来的班干部不仅能得到“小群体”内部的支持,更能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当一个“小群体”的“核心人物”成为一个班集体的“核心人物”时,他说话、办事的角度就不一样了。然后,班主任老师再通过班干会的召开、示范引领、指导督促等途径,引导他们开展工作。这样,重视发挥“核心人物”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我的方法之二是──顺水推舟,号召全班同学自主组合成学习小组,如,写作兴趣组、数学尖子组、读报组、吉他兴趣组、乒乓球等,把“小群体”变成起导向作用的“班级小组”。而这种“自主”,正是孩子所喜欢的,用他们的话说──“老师尊重我们的兴趣爱好” “老师尊重我们的选择”,参与起来更是热情高涨。“小组”建立起来了,我便来个“明察暗访”、“深入基层”,了解他们的组合原因,分析他们的情趣特点。在与各小组沟通的过程中,我支持他们的合理要求,有意发展他们的正当兴趣。效果很不错,班中几个数学尖子组成的“趣味数学组”,放学后总在一起学习,我便经常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有时还给予悉心指导,他们更是如鱼得水,解题能力迅速提高。对于班主任的关心和支持,他们非常感激。我趁此机会,鼓励他们发扬互助精神,每个人帮带几位解题能力低的同学,来个解题大评比:到第二学期末,在小群体中既比自己的解题能力,也比所教“徒弟”的解题能力。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还主动而且热情地请其他同学加入他们的行列。由于充分发挥这个小群体的作用,班里同学的解题能力普遍提高,对学习的兴趣也更浓厚了。
有经验的班主任老师说过:“以学风促班风”,我颇有同感。“久熏幽兰人自香”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强化效应。坚持正确的学生观,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提高了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一个遵守纪律、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就会渐渐形成。
二、践行友善,提高学生内在素养
源于善,践于行。友善就是指要像对待朋友那样善良地对待每一个人。而对于班级“小群体”向心力的培养,更需要这份“友善”了。三五成群的“有伴组”,如若出现不和谐,就班风建设来说就如同“绊脚石”。
去年所带的班级中,就出现了一例:学生A因为在周末晒了一条朋友圈,内容就是自己的英语朗读被老师表扬的事,没想到就成了班里一小群体的“敌人”。而这种“敌意”诱因之一是妒忌,之二应是占着“群体”撑腰。像这样的情况,就急须大人们加强正面引导。高年级“小群体”学生具有互补性、向心性。他们已开始具备自我评价的能力,知道自己的长处,也深知自己的缺点。作为班主任,我们要把“善念”植根于学生内心,利用不同形式,将友善逐渐内化在学生内心,学会用“换位思考”“理解谦让”“感恩分享”等方法化解矛盾,获得友谊。
孩子们每天生活在集体中,在与同学相处时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花心思、多形式去引导学生努力做到:与人为友,心从善念,与人为善,给人机会。当个体能友善待人了,那必定能带动“友伴组”友善对待“友伴组”,那么大家就可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了。
三、严慈相济,构建和谐班集体
“和谐”就是自然的默契,就是团结的氛围,就是协调一致的旋律!实践告诉我,积极发挥“小群体”的正能量,能更有效构建和谐的班集体。生生间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班级的根本。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小群体”正确、合理的兴趣爱好,与学生平等相待,努力创造一个宽松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我的办法是──严慈相济。严,就需要不断地建立和完善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规范运行,不论哪个“小群体”,不论是班级干部还是一般同学,都应一视同仁,按章处理。慈,就需要教师从生命的视角去确立管理理念,以和谐的理念和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发展,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使班级成为孩子们最向往的地方。面对各有特长、各有特色的学生群体,我常在组织主题教育活动的时候故意“放手”,充分尊重孩子们的想法,让他们各施其职。学期初,借“创文”之风,我让他们组织了“知我澄海,爱我澄海”的主题班会,在活动中,从“小群体”到“大群体”,大家出谋献策,从策划、主题到各环节的呈现形式,都兼顾到班里各个层次的同学,就连班里成绩不好的同学,也惟妙惟肖地敲起了“快板”,赞起了家乡,班会在谈笑自如中顺利开展,在精彩的演绎中圆满结束。通过这样的活動,加强了不同爱好、不同性格特点的“小群体”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协调了各“群体”和班集体目标的一致性。“集体是我家,建设靠大家”这一泓清泉已悄悄在他们的心中流淌,而我们的教育就这样“润物细无声”地进行着。“和谐”,多么美丽的字眼。和谐社会就好像是一部交响乐,由和谐的师生关系构成的一个个班集体,就成了乐章中的一个个小小“音符”。
由于班级“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具有独特的特点,并且对学生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教师对班级“小群体”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积极关注“小群体”的活动动向,并及时给予积极的引导,使其与班集体协调一致,发挥他们的优势,成为创建优秀班集体的积极力量。
一个先进的班集体,就象一篇优秀的散文,要有“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班集体的“神”,就是人心。要将“小群体”这一股股涓涓细流汇聚起来,将一个班级几十颗心吸引在一起,有共同的向往和追求,就能汇成拥有无限潜能的大海,使之成为一个更具凝聚力的班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