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务必设计一些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主动参与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1 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所以,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例如,在教学“比例线段”一课后,我利用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测量学校旗杆高度的实践活动。我拿来一根2米长的竹竿,立在旗杆旁边,学生经过观察很快发现了竹竿长度与竹竿影长的关系,从而得出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法。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学生的思维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使学生深刻体验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2 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在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才能挖掘学习潜力,促进智慧更加有效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主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来增强效率。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紧密联系生活的“源头性”的数学问题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教师首先要关注社会,关注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生活情景,供学生观察探究。
3 运用生活学习数学
有人认为,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学生的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习数学是他们对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经验的总结与升华。鉴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教师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景,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例如,在教学“体积的概念”时,书上有一个实验,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中,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使学生明白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显然,这个实验的内容与“乌鸦喝水”的故事极其相似,我们就可以利用“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引发学生观察、讨论,理解体积的含义。再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这节课以活动为主。第一环节:教师摆球,让学生摸球。通过变换条件,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事件的发生情况;第二环节:小组内按给定要求摆球,先猜摸球结果,谈谈猜测理由,再验证,小组内也其乐融融;第三环节:创设生活场景。某商场正举行抽奖活动,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若干名,摸到红球获一等奖,摸到黄球获二等奖,摸到白球获三等奖。先要求学生替商家设计抽奖箱内球的摆放方案及活动方案,然后再进行抽奖活动。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生活经验的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知识。
4 营造氛围提高效率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重视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验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我曾听过一堂课——“角的初步认识”,在比较钟面上的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时,执教者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实践中创新。通常,都是用数钟面上格子的方法比较大小,为了让学生真正动手动脑,此时,教师把两个钟面图复印下来,以小组合作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去比较。结果发现学生的方法非常丰富:有的做活动角比较,有的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发现一个角比直角大,一个角和直角一样大,有的学生甚至把其中的一个角剪下来,与另一个角重叠起来比,还有的用尺去量张开的长度进行比较,有的量起边的长短等。虽然有的方法不合理,老师依然和蔼地指出错误,让学生从这个活动中真正感受到知识的乐趣,在民主的氛围中,错误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击,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才会得到尊重和保护,学习的有效性才会得到提高。
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只有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好地通过数学的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尽心地教是认真地学的前提,认真主动地学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1 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所以,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例如,在教学“比例线段”一课后,我利用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测量学校旗杆高度的实践活动。我拿来一根2米长的竹竿,立在旗杆旁边,学生经过观察很快发现了竹竿长度与竹竿影长的关系,从而得出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法。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学生的思维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使学生深刻体验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2 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在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才能挖掘学习潜力,促进智慧更加有效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主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来增强效率。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紧密联系生活的“源头性”的数学问题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教师首先要关注社会,关注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生活情景,供学生观察探究。
3 运用生活学习数学
有人认为,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学生的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习数学是他们对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经验的总结与升华。鉴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教师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景,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例如,在教学“体积的概念”时,书上有一个实验,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中,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使学生明白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显然,这个实验的内容与“乌鸦喝水”的故事极其相似,我们就可以利用“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引发学生观察、讨论,理解体积的含义。再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这节课以活动为主。第一环节:教师摆球,让学生摸球。通过变换条件,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事件的发生情况;第二环节:小组内按给定要求摆球,先猜摸球结果,谈谈猜测理由,再验证,小组内也其乐融融;第三环节:创设生活场景。某商场正举行抽奖活动,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若干名,摸到红球获一等奖,摸到黄球获二等奖,摸到白球获三等奖。先要求学生替商家设计抽奖箱内球的摆放方案及活动方案,然后再进行抽奖活动。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生活经验的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知识。
4 营造氛围提高效率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重视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验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我曾听过一堂课——“角的初步认识”,在比较钟面上的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时,执教者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实践中创新。通常,都是用数钟面上格子的方法比较大小,为了让学生真正动手动脑,此时,教师把两个钟面图复印下来,以小组合作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去比较。结果发现学生的方法非常丰富:有的做活动角比较,有的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发现一个角比直角大,一个角和直角一样大,有的学生甚至把其中的一个角剪下来,与另一个角重叠起来比,还有的用尺去量张开的长度进行比较,有的量起边的长短等。虽然有的方法不合理,老师依然和蔼地指出错误,让学生从这个活动中真正感受到知识的乐趣,在民主的氛围中,错误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击,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才会得到尊重和保护,学习的有效性才会得到提高。
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只有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好地通过数学的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尽心地教是认真地学的前提,认真主动地学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