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期正是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的重要时期。早期人格教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因而也是社会发展对幼儿教育提出的要求,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同时,可促进人格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自理能力; 人格; 发展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而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它既包含了人的品德,又包含着知、情、意、行多方面的特征。
一、创设宽松的环境,激发孩子产生生活自理的愿望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由于家长的包办代替,养成事事依赖大人,没有自己的事自己做这种意识。因此,我们先从精神和心理上入手,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气氛,让幼儿产生生活自理的愿望。例如,开学初请中、大班的哥哥、姐姐给弟弟妹妹表演穿衣服、穿鞋子、叠被子等生活技能,激发幼儿学做事情的欲望,在大带小的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兴趣。然后,鼓励幼儿“看谁能像哥哥姐姐一样能干,”从而使幼儿产生“要学习”的心理。同时抓住幼儿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有意识地找一些相关的故事,通过故事感染幼儿,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激发了幼儿学习自己做事的愿望。
二、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兴趣
(一)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有趣的语言把一些枯燥的步骤形象化,提高幼儿的兴趣,如叠衣服三步曲:A.立正:将衣服的两条门襟对直站好。B.抱臂看齐:将衣服的两只衣袖往中间折。C.弯腰:将衣服的上半部分往下折,和下半部分对齐,折衣完毕。以后每次午睡脱下衣服,孩子们都能自觉地边说,边把衣服叠好。现在对孩子们来说叠衣服再也不是一种劳动,而是一次有趣的游戏。
(二)结合游戏活动。游戏是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良好途径,教师可将枯燥的自理活动内容寓于游戏之中,以提高幼儿的兴趣。如“娃娃家”游戏,给娃娃准备几套衣服、袜子、几根绸带。喜欢娃娃是孩子的天性,看到这些物品孩子们自然会想到给娃娃穿衣服、扎小辫,系漂亮的蝴蝶结,在给娃娃穿衣打扮的同时就锻炼了自己的自理能力。通过游戏“小老鼠爬楼梯”“翻翻翻”等将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与儿歌的朗朗上口,富有童趣结合起来,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在玩中提高自我服务意识和兴趣。
三、结合多种活动,促进幼儿的自理能力的发展
自理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受手指肌肉发育的影响,因此教师还通过一日生活中的其他活动来锻炼幼儿的手指肌肉。如幼儿感兴趣的泥工、折纸、剪纸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安排“夹豆子”活动等,创造动手的机会,使幼儿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得到提高。
四、通过鼓励、表扬、帮助,增强幼儿自我服务的信心
幼儿情感脆弱,能力差,畏惧感强,对于他们的一点点进步,教师都不该忽视,应及时给予表扬,让幼儿感受到成功的愉快。获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动幼儿提高生活自理的动力。在老师的表扬声中,在同伴的夸奖声中,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成为激励幼儿自觉掌握自理能力的强大推动力。但当幼儿限于自身能力,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引导,并辅以鼓励性语言。对能力差的幼儿,教师还要多给予帮助,协助他们实现成功,以免挫伤幼儿积极进取的精神。
实践证明,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同时,可以让幼儿的人格得以和谐健康地发展。
(一)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有利于孩子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自主性、创造力、自我价值感等的提高。
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爱劳动的种子,并使孩子富有进取精神,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个性品质。让孩子自己动手自理,可以让他们学会认知,积累生活经验,发展多种感官,学会多种技能,学会解决处理问题,增长自己的才干。孩子在做事过程中锻炼了意志,学会承担责任,在事情完成后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这对孩子身心各方面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二)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增强,有助于培养孩子养成独立自信、不依赖成人的性格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要学会独立用勺吃饭,拿杯子喝水,会洗手,会穿脱简单的衣裤等。然而,刚开始时孩子不会穿衣服,袖子伸不进,纽扣扣不好,在家里都由成人帮助甚至是包办代替。在孩子学习自理能力技能过程中,老师给予适当的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在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勇于面对困难,敢于克服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抗挫能力及独立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这种坚强、独立、自信,正是适应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的良好个性品质。
责任编辑 沁 砚
[关键词]自理能力; 人格; 发展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而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它既包含了人的品德,又包含着知、情、意、行多方面的特征。
一、创设宽松的环境,激发孩子产生生活自理的愿望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由于家长的包办代替,养成事事依赖大人,没有自己的事自己做这种意识。因此,我们先从精神和心理上入手,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气氛,让幼儿产生生活自理的愿望。例如,开学初请中、大班的哥哥、姐姐给弟弟妹妹表演穿衣服、穿鞋子、叠被子等生活技能,激发幼儿学做事情的欲望,在大带小的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兴趣。然后,鼓励幼儿“看谁能像哥哥姐姐一样能干,”从而使幼儿产生“要学习”的心理。同时抓住幼儿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有意识地找一些相关的故事,通过故事感染幼儿,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激发了幼儿学习自己做事的愿望。
二、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兴趣
(一)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有趣的语言把一些枯燥的步骤形象化,提高幼儿的兴趣,如叠衣服三步曲:A.立正:将衣服的两条门襟对直站好。B.抱臂看齐:将衣服的两只衣袖往中间折。C.弯腰:将衣服的上半部分往下折,和下半部分对齐,折衣完毕。以后每次午睡脱下衣服,孩子们都能自觉地边说,边把衣服叠好。现在对孩子们来说叠衣服再也不是一种劳动,而是一次有趣的游戏。
(二)结合游戏活动。游戏是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良好途径,教师可将枯燥的自理活动内容寓于游戏之中,以提高幼儿的兴趣。如“娃娃家”游戏,给娃娃准备几套衣服、袜子、几根绸带。喜欢娃娃是孩子的天性,看到这些物品孩子们自然会想到给娃娃穿衣服、扎小辫,系漂亮的蝴蝶结,在给娃娃穿衣打扮的同时就锻炼了自己的自理能力。通过游戏“小老鼠爬楼梯”“翻翻翻”等将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与儿歌的朗朗上口,富有童趣结合起来,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在玩中提高自我服务意识和兴趣。
三、结合多种活动,促进幼儿的自理能力的发展
自理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受手指肌肉发育的影响,因此教师还通过一日生活中的其他活动来锻炼幼儿的手指肌肉。如幼儿感兴趣的泥工、折纸、剪纸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安排“夹豆子”活动等,创造动手的机会,使幼儿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得到提高。
四、通过鼓励、表扬、帮助,增强幼儿自我服务的信心
幼儿情感脆弱,能力差,畏惧感强,对于他们的一点点进步,教师都不该忽视,应及时给予表扬,让幼儿感受到成功的愉快。获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动幼儿提高生活自理的动力。在老师的表扬声中,在同伴的夸奖声中,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成为激励幼儿自觉掌握自理能力的强大推动力。但当幼儿限于自身能力,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引导,并辅以鼓励性语言。对能力差的幼儿,教师还要多给予帮助,协助他们实现成功,以免挫伤幼儿积极进取的精神。
实践证明,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同时,可以让幼儿的人格得以和谐健康地发展。
(一)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有利于孩子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自主性、创造力、自我价值感等的提高。
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爱劳动的种子,并使孩子富有进取精神,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个性品质。让孩子自己动手自理,可以让他们学会认知,积累生活经验,发展多种感官,学会多种技能,学会解决处理问题,增长自己的才干。孩子在做事过程中锻炼了意志,学会承担责任,在事情完成后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这对孩子身心各方面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二)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增强,有助于培养孩子养成独立自信、不依赖成人的性格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要学会独立用勺吃饭,拿杯子喝水,会洗手,会穿脱简单的衣裤等。然而,刚开始时孩子不会穿衣服,袖子伸不进,纽扣扣不好,在家里都由成人帮助甚至是包办代替。在孩子学习自理能力技能过程中,老师给予适当的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在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勇于面对困难,敢于克服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抗挫能力及独立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这种坚强、独立、自信,正是适应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的良好个性品质。
责任编辑 沁 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