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老领导的交接问题,是领导学必须面对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具有综合性特点,涉及领导角色、领导权力、领导品格、领导方法等多种因素,在领导学教科书中往往因不易表述而被遗漏。因此探讨新老领导的交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老领导交接中的人、事审视
新老领导的交接,是新老领导者之间权力和工作的交接。交接要平顺,首先要求对交接双方的人要有正确的把握。
对老领导来说。从事领导活动要有领导者影响力的存在。领导者影响力由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构成。因为交班,老领导失去了权力性影响力中的首要因素——职位因素,但非权力性影响力中的知识、才能、品格、感情等因素,则并未因为交班而失去。这些保有着的因素必将继续发生效用。如果老领导的业绩大、口碑好,其影响力不仅不会因交班而减小,甚至有可能增大,不会因为一纸免职令而烟消云散。老领导决非普通的被领导者。担任过领导的人即使离开领导职位,其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绝无可能回复到未曾担任领导时的状态。
对新领导来说。从领导者影响力来看,接班之前在其身上存在的构成领导者影响力的很多因素已经存在。因为接班,新增加的是权力性影响力中的首要因素——新的职位因素。新的职位因素是领导者影响力中新增加的唯一因素,其余因素均是过去因素的延续。这种情况不是一纸委任状所能改变的。在新的领导活动中,领导者自身的影响力是增强还是减弱,存在不少变数,“如履薄冰”,全在自己好自为之。
新老领导的重要差异在于是否“在位”。新领导在其位用其权谋其政,老领导不在其位不用其权不谋其政。如果新老领导之间关系出现对立,一般地讲,新领导负有更重一些的责任。因为在位用权谋政这一点,决定了新领导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老领导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从实际看,老领导交班之后多持“解甲归田”的心态,无意于“重振旗鼓”。当然,也不可一概而论,也有某些老领导想继续发挥作用而弄糟了双方关系,但这种情况不普遍。
职位和职权是新老领导班子交接的首要之事,但不是交接之事的全部。交接之事还包括未了事项、利益规则、群体关系、政策趋向、施政理念,甚至还包括领导责任范围所及的社会环境和地域文化。这些交接之事的全部,构成了先于接任领导而存在的客观现实,只能面对不能选择,新领导接过老领导的职位与职权,必然同时接过这整副担子。如果接班只盯着权力,用权全凭“想当然”,甚至对上届领导采取否定的态度,这是领导者成熟度不高的表现。
二、接班领导的施政方略分析
接过了职位职权和诸多“客观存在”之事,新领导如何一展身手开创新的辉煌?笔者认为,新领导应当以老领导的施政政策作为参照系来定位自己的施政方略。这是新老领导班子交接时段上的必答之题,是政策保持必要连续性的基本要求,是日后政策进行适当调整的必要前提。
接班领导的施政方略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萧规曹随”,二是“改弦更张”。这是两个产生于西汉的成语,也是两种出现在西汉的施政方略。先谈“萧规曹随”。“萧”即萧何,汉初大臣,秦末佐刘邦起义。起义军入咸阳,萧何收取秦政府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和社会情况。建立汉朝后,萧何任丞相,依秦律制定国家律令制度。“曹”即曹参,汉初大臣,秦末从刘邦起义,屡立战功,萧何去世,继任丞相。《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选用“萧规曹随”这种施政方略,要把准这样一些前提条件:(1)接班领导跟交班领导面对的施政形势基本相同。(2)客观形势决定的所处阶段必需的施政目标仍然有待实现。(3)交班领导的施政政策仍然具有充足的政策能量。政策能量的大小,取决于政策是否适应形势。政策所适应的形势如果已经改变,政策能量释放即告完毕。
应当看到,“萧规曹随”决不是没有普遍意义的个案。应该说,凡是面对施政形势具备上述三个方面前提条件的接班领导都有必要采用“萧规曹随”的施政方略。这不是因为交班领导更高明,接班领导必须谨守旧制,而是因为新老领导面对相同的客观形势,正确的施政政策应当是相同的。
再说“改弦更张”。这个成语源出汉武帝时代的经学大师董仲舒。他在上汉武帝的对策中讲:“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继汉景帝即位的汉武帝在施政方略上果然来了一个“改弦更张”。
选用“改弦更张”这种施政方略,要把准这样一些前提条件:(1)接班领导跟交班领导面对的施政形势已经不同。(2)上一阶段的施政目标基本实现,客观形势的转变提出的新目标需要达成。(3)交班领导的施政政策因形势和目标的改变,政策能量释放殆尽。
以上对接班领导的两种施政方略的论述,是一种思想模型和理论分析。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是“萧规曹随”,还是“改弦更张”,在领导实践中,不是只有非此即彼一种情况,而是还有亦此亦彼的情况。也就是说,在领导实践中,接班领导对交班领导的施政政策,可以不是全盘地“萧规曹随”或全盘地“改弦更张”,而可以是部分地“萧规曹随”和部分地“改弦更张”。此外,什么时候推行某种施政方略,还有个时机的把握问题。
三、新老领导平顺交接的条件
新老领导平顺交接的条件,可以有客观环境条件和主观自身条件之分。
就客观环境条件而言,一是组织制度要公。新老领导的交接,是自然规律在领导活动中的体现。要有公正周密的组织制度,对交班的老领导肯定其工作业绩,维护其应有地位,保障其正当权利。接班的新领导,任前遴选要公,不只讲“能者上”,必须讲“贤者上”。中共的组织路线是“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能”,制度不能背离路线。对接班的新领导,还须一方面工作条件给足,另一方面权力制约到位。在组织制度上不能使老领导有被抛弃感,新领导有可放纵感。二是官场风气要正。事业之薪火相传,需要尊老爱新。不能捧新而践老,也不能捧老以压新。尤其要警惕趋炎附势者对新老领导正常关系的极大破坏作用。
新老领导平顺交接的主观自身条件,概而言之,就是双方都应当是贤者,即要德才兼备。
在新老领导交接问题上,“德”具体表现为要有“以事业永续为重”的思想境界。任何个人担任领导都只是某一有限时段上职务的载体,个人之间职务的交接是事业永续的需要。以事业永续为重,老领导角色转换自会从善如流随遇而安,有“去留皆平常,德才任公论”的心态,泯个人恩仇于一笑,视既往绩效为浮云,成人之美,爱护新秀;新领导接班上岗自会谦虚谨慎继往开来,行道义之事续薪火相传。以事业永续为重,就是不能自量太重自视过高。新老领导双方,只要有任何一方表现出上述恶行,都会断送交接的平顺。
在新老领导交接问题上“才”的表现,要者有二。一是要有战略性思维与决策的能力。战略性思维与决策,是一种关涉多因素、大范圍、长时间的思维与决策。正确选用施政方略,是对接班领导在决策思维能力上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和考验。要从新的战略高度,更冷静,更客观,更理性,更明智地看待施政的成败得失。二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相容能力。在新老领导的交接中,对彼此关系的处理要更在意,要表现出更强的心理相容能力,以营造出融洽的人际关系氛围,实现平稳的交接班,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责任编辑:徐建秋
一、新老领导交接中的人、事审视
新老领导的交接,是新老领导者之间权力和工作的交接。交接要平顺,首先要求对交接双方的人要有正确的把握。
对老领导来说。从事领导活动要有领导者影响力的存在。领导者影响力由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构成。因为交班,老领导失去了权力性影响力中的首要因素——职位因素,但非权力性影响力中的知识、才能、品格、感情等因素,则并未因为交班而失去。这些保有着的因素必将继续发生效用。如果老领导的业绩大、口碑好,其影响力不仅不会因交班而减小,甚至有可能增大,不会因为一纸免职令而烟消云散。老领导决非普通的被领导者。担任过领导的人即使离开领导职位,其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绝无可能回复到未曾担任领导时的状态。
对新领导来说。从领导者影响力来看,接班之前在其身上存在的构成领导者影响力的很多因素已经存在。因为接班,新增加的是权力性影响力中的首要因素——新的职位因素。新的职位因素是领导者影响力中新增加的唯一因素,其余因素均是过去因素的延续。这种情况不是一纸委任状所能改变的。在新的领导活动中,领导者自身的影响力是增强还是减弱,存在不少变数,“如履薄冰”,全在自己好自为之。
新老领导的重要差异在于是否“在位”。新领导在其位用其权谋其政,老领导不在其位不用其权不谋其政。如果新老领导之间关系出现对立,一般地讲,新领导负有更重一些的责任。因为在位用权谋政这一点,决定了新领导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老领导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从实际看,老领导交班之后多持“解甲归田”的心态,无意于“重振旗鼓”。当然,也不可一概而论,也有某些老领导想继续发挥作用而弄糟了双方关系,但这种情况不普遍。
职位和职权是新老领导班子交接的首要之事,但不是交接之事的全部。交接之事还包括未了事项、利益规则、群体关系、政策趋向、施政理念,甚至还包括领导责任范围所及的社会环境和地域文化。这些交接之事的全部,构成了先于接任领导而存在的客观现实,只能面对不能选择,新领导接过老领导的职位与职权,必然同时接过这整副担子。如果接班只盯着权力,用权全凭“想当然”,甚至对上届领导采取否定的态度,这是领导者成熟度不高的表现。
二、接班领导的施政方略分析
接过了职位职权和诸多“客观存在”之事,新领导如何一展身手开创新的辉煌?笔者认为,新领导应当以老领导的施政政策作为参照系来定位自己的施政方略。这是新老领导班子交接时段上的必答之题,是政策保持必要连续性的基本要求,是日后政策进行适当调整的必要前提。
接班领导的施政方略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萧规曹随”,二是“改弦更张”。这是两个产生于西汉的成语,也是两种出现在西汉的施政方略。先谈“萧规曹随”。“萧”即萧何,汉初大臣,秦末佐刘邦起义。起义军入咸阳,萧何收取秦政府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和社会情况。建立汉朝后,萧何任丞相,依秦律制定国家律令制度。“曹”即曹参,汉初大臣,秦末从刘邦起义,屡立战功,萧何去世,继任丞相。《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选用“萧规曹随”这种施政方略,要把准这样一些前提条件:(1)接班领导跟交班领导面对的施政形势基本相同。(2)客观形势决定的所处阶段必需的施政目标仍然有待实现。(3)交班领导的施政政策仍然具有充足的政策能量。政策能量的大小,取决于政策是否适应形势。政策所适应的形势如果已经改变,政策能量释放即告完毕。
应当看到,“萧规曹随”决不是没有普遍意义的个案。应该说,凡是面对施政形势具备上述三个方面前提条件的接班领导都有必要采用“萧规曹随”的施政方略。这不是因为交班领导更高明,接班领导必须谨守旧制,而是因为新老领导面对相同的客观形势,正确的施政政策应当是相同的。
再说“改弦更张”。这个成语源出汉武帝时代的经学大师董仲舒。他在上汉武帝的对策中讲:“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继汉景帝即位的汉武帝在施政方略上果然来了一个“改弦更张”。
选用“改弦更张”这种施政方略,要把准这样一些前提条件:(1)接班领导跟交班领导面对的施政形势已经不同。(2)上一阶段的施政目标基本实现,客观形势的转变提出的新目标需要达成。(3)交班领导的施政政策因形势和目标的改变,政策能量释放殆尽。
以上对接班领导的两种施政方略的论述,是一种思想模型和理论分析。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是“萧规曹随”,还是“改弦更张”,在领导实践中,不是只有非此即彼一种情况,而是还有亦此亦彼的情况。也就是说,在领导实践中,接班领导对交班领导的施政政策,可以不是全盘地“萧规曹随”或全盘地“改弦更张”,而可以是部分地“萧规曹随”和部分地“改弦更张”。此外,什么时候推行某种施政方略,还有个时机的把握问题。
三、新老领导平顺交接的条件
新老领导平顺交接的条件,可以有客观环境条件和主观自身条件之分。
就客观环境条件而言,一是组织制度要公。新老领导的交接,是自然规律在领导活动中的体现。要有公正周密的组织制度,对交班的老领导肯定其工作业绩,维护其应有地位,保障其正当权利。接班的新领导,任前遴选要公,不只讲“能者上”,必须讲“贤者上”。中共的组织路线是“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能”,制度不能背离路线。对接班的新领导,还须一方面工作条件给足,另一方面权力制约到位。在组织制度上不能使老领导有被抛弃感,新领导有可放纵感。二是官场风气要正。事业之薪火相传,需要尊老爱新。不能捧新而践老,也不能捧老以压新。尤其要警惕趋炎附势者对新老领导正常关系的极大破坏作用。
新老领导平顺交接的主观自身条件,概而言之,就是双方都应当是贤者,即要德才兼备。
在新老领导交接问题上,“德”具体表现为要有“以事业永续为重”的思想境界。任何个人担任领导都只是某一有限时段上职务的载体,个人之间职务的交接是事业永续的需要。以事业永续为重,老领导角色转换自会从善如流随遇而安,有“去留皆平常,德才任公论”的心态,泯个人恩仇于一笑,视既往绩效为浮云,成人之美,爱护新秀;新领导接班上岗自会谦虚谨慎继往开来,行道义之事续薪火相传。以事业永续为重,就是不能自量太重自视过高。新老领导双方,只要有任何一方表现出上述恶行,都会断送交接的平顺。
在新老领导交接问题上“才”的表现,要者有二。一是要有战略性思维与决策的能力。战略性思维与决策,是一种关涉多因素、大范圍、长时间的思维与决策。正确选用施政方略,是对接班领导在决策思维能力上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和考验。要从新的战略高度,更冷静,更客观,更理性,更明智地看待施政的成败得失。二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相容能力。在新老领导的交接中,对彼此关系的处理要更在意,要表现出更强的心理相容能力,以营造出融洽的人际关系氛围,实现平稳的交接班,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责任编辑:徐建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