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进入了深刻变革期,各种现实问题接踵而来,以课程创新性构建为突破口的新课程改革是化解当前困局的关键路径。“实践课堂”是传统理论学习课堂的重要补充形态,二者相辅相成,互促共生。在减负提质的大背景下,聚焦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生态,是实现学生减负增效的着力点。“实践课堂”以其综合化、实践化、生态化的独特优势成为减负增效的独特生长点。
一、构建生态化“实践课堂”的意义与价值
现实中,学校过度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考试导向十分明显,学生的综合性、活动态、体验式的“实践课堂”明显缺失。“实践课堂”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其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是课堂知识学习的有力补充。
“实践课堂”丰富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综合施策、多措并举促使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平稳落地,已然成为教师的共识。然而,核心素养的培养仅仅依靠传统课堂教学是难以实现的,创新课堂样态,变革学习方式势在必行。综合“实践课堂”的开展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现实路径。近期,学生减负的话题再次成为社会的焦点,“实践课堂”为学生减轻学业负担提供了重要抓手。
“实践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拓展了一条现实路径。为贯彻落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国家课程,不是其他学科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高度综合且具有独特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的独立课程,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独立建构、自成体系,在合适的时机和环境下,与其他课程深度融合,形成教育创新合力,服务于教学实际,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设计调查问卷,摸清区域“实践课堂”现状
(一)设计问卷,摸清现状
从教师角度、学生角度设计《西青区初中学校语文“实践课堂”建设》调查问卷,从教与学两个视角探查问题,分析困惑,提出方案。
1.教师角度,从答卷数据来看:一方面,只有不足25%的教师系统、有规律地开展实践课,近七成教师把实践活动零星地穿插在阅读教学中;另一方面,69.23%的教师认为语文实践课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大多数教师认为语文实践课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26.15%的教师认为学生参与热情高涨,69.23%的教师认为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可见,教师认可语文“实践课堂”对学生能力提升的作用,但不能持续开展。
2.学生角度,数据显示:一方面,50%的学生不经常上语文实践课,9.21%的学生对语文实践课毫无概念,接近44%的学生表示教师只是偶尔开展或完全没开展过实践课;另一方面,89.47%的学生希望上语文实践课。可见,语文“实践课堂”的开展尚未在普遍范围内形成系统化、常态化。
(二)现状扫描,锁定症结
通过对问卷深入分析,梳理出西青区“实践课堂”的现实问题。“实践课堂”的内涵及核心教学价值定位模糊不清。“实践课堂”学生主体地位明显不足,自主探究活动薄弱。“实践课堂”教师智慧引领被弱化,教师专业化辅助缺位。“实践课堂”实践性特征未被聚焦,能力及思维培养目标落空。“实践课堂”的构建路径单一固化,课程化的进程滞后。“实践课堂”维护保障系统建设尚不完善,基本保障薄弱。“实践课堂”建设校际、区域不均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实践课堂”智慧学习平台建设滞后,前沿技术融入不足。“实践课堂”建设不能凸显地域特征,有效资源整合不足。“实践课堂”的生态化评价(诊断)系统建设滞后,评价导向功能缺位。这些因素制约了语文“实践课堂”的快速有效构建,基于“实践课堂”的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提升无从谈起。
三、综合施策,提出“实践课堂”建设的关键策略
(一)情境化,注重真实的过程性体验
设置合宜的实践情境是优化“实践课堂”教学的策略之一。“实践课堂”活动的设置情境化,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的兴趣,让学生快速而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设置多种情境,即问题情境、任务情境、角色情境等。在不同的情境中,学生可以获取最为真实、丰厚、直接的原生态体验。这种体验受到外界的干预和影响很少,最能体现学生珍贵的“初体验”,价值极高。在扎实体验基础上的能力提升和思维发展才是有根之木,能够可持续发展。
(二)融通化,打破时空界限,密切学生与自然、社会以及真实生活的联系
传统常态课堂的学习,关注教材、教师、学生的三维对话,关注知识的习得和学科素养的提升,却忽略了与自然、社会和现实生活的联通。“实践课堂”中,我们应该努力打破课堂与自然、社会、生活、学生的隔膜,让丰富的信息自由流动,积极融通。单纯知识传授的时代已经远去,多元化的课程资源必将丰富“实践课堂”的学习内容,改善“实践课堂”的学习生态。融通化学习是一种全景式、立体化的学习。
(三)活动化,突出实践特性,加强合作精神的培养
“实践课堂”活动化是优化“实践课堂”的关键策略。设计有趣、有味、有温度、有深度的实践活动是“实践课堂”教学中最核心的内容。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动态地全过程体验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的整个链条。确立学生的角色意识,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从而突出“实践课堂”中实践的根本属性。活动中,学生实践品质和合作精神的培养需要高度关注。
(四)项目化,以问题为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项目化是“实践课堂”的独特之处。项目化是整体、综合、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知识点繁杂分散,很容易碎片化,为了能够在一个完整的框架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可以创造性地设计并实施项目。在一个项目中,所有教学要素被有机地统整起来,学生听、说、读、写、思、用等各种能力被集体唤醒,这就是项目化带来的益处。
(五)课程化,关注其序列化、资源化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课程化就是要求学校整体关注校本教材的研究、教学方式的变革、评价方式的变革,并逐步规范化、科学化,最终形成特色课程。在课程化的进程中,核心要素是教师,核心动力是教师的自主建构。同时,学校乃至于区域的整体设计和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六)校本化,实现一校一品,各具特色
国家确定“实践课堂”的发展方向,区域确定“实践课堂”的学习内容,学校具体设计并实施“实践课堂”教学。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研究是“实践课堂”构建的最终路径。校本化为每个学校的“实践课堂”打上了专属的“底色”,一校一品,各具特色。
(七)信息化,关注智能化、移动化学习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信息技术合理地融入“实践课堂”的教学中,将使课堂面貌焕然一新。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看到丰富而广阔的世界。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路径更加多元和便捷。
(八)生态化,关注核心知识、关键技能和情志发展的深度融合
生态化的实质是关注人的发展。“实践课堂”的目标是培养知识扎实、能力综合、心智健康的人。我们的“实践课堂”关注学生、教师、教材、生活各种学习要素之间的和谐互动。我们关注学生核心知识、关键技能以及情志发展的深度融合以及和谐共生,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情境化、融通化、活动化、项目化、课程化、校本化、信息化是“实践课堂”逐步优化的路径。生态化不仅仅是路径,更是“实践课堂”发展的终极目标。
综上,“实践课堂”的构建是传统常态课堂的有力补充。“实践课堂”让课堂真正变成了训练能力、提升核心素养的学堂,变成了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窗口,变成了师生心灵充盈、精神成长的乐园。但是,农村学校“实践课堂”的开展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逐步解决,比如经费不足、师资深度培训以及评价体系相对滞后等。关注生态化评价体系建设理应成为今后“实践课堂”构建的重要突破口。注重因人而异,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不要用同一尺度对不同学生进行评价,要注重全过程、全景式、生态化的评价。
(责任编辑
一、构建生态化“实践课堂”的意义与价值
现实中,学校过度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考试导向十分明显,学生的综合性、活动态、体验式的“实践课堂”明显缺失。“实践课堂”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其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是课堂知识学习的有力补充。
“实践课堂”丰富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综合施策、多措并举促使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平稳落地,已然成为教师的共识。然而,核心素养的培养仅仅依靠传统课堂教学是难以实现的,创新课堂样态,变革学习方式势在必行。综合“实践课堂”的开展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现实路径。近期,学生减负的话题再次成为社会的焦点,“实践课堂”为学生减轻学业负担提供了重要抓手。
“实践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拓展了一条现实路径。为贯彻落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国家课程,不是其他学科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高度综合且具有独特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的独立课程,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独立建构、自成体系,在合适的时机和环境下,与其他课程深度融合,形成教育创新合力,服务于教学实际,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设计调查问卷,摸清区域“实践课堂”现状
(一)设计问卷,摸清现状
从教师角度、学生角度设计《西青区初中学校语文“实践课堂”建设》调查问卷,从教与学两个视角探查问题,分析困惑,提出方案。
1.教师角度,从答卷数据来看:一方面,只有不足25%的教师系统、有规律地开展实践课,近七成教师把实践活动零星地穿插在阅读教学中;另一方面,69.23%的教师认为语文实践课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大多数教师认为语文实践课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26.15%的教师认为学生参与热情高涨,69.23%的教师认为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可见,教师认可语文“实践课堂”对学生能力提升的作用,但不能持续开展。
2.学生角度,数据显示:一方面,50%的学生不经常上语文实践课,9.21%的学生对语文实践课毫无概念,接近44%的学生表示教师只是偶尔开展或完全没开展过实践课;另一方面,89.47%的学生希望上语文实践课。可见,语文“实践课堂”的开展尚未在普遍范围内形成系统化、常态化。
(二)现状扫描,锁定症结
通过对问卷深入分析,梳理出西青区“实践课堂”的现实问题。“实践课堂”的内涵及核心教学价值定位模糊不清。“实践课堂”学生主体地位明显不足,自主探究活动薄弱。“实践课堂”教师智慧引领被弱化,教师专业化辅助缺位。“实践课堂”实践性特征未被聚焦,能力及思维培养目标落空。“实践课堂”的构建路径单一固化,课程化的进程滞后。“实践课堂”维护保障系统建设尚不完善,基本保障薄弱。“实践课堂”建设校际、区域不均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实践课堂”智慧学习平台建设滞后,前沿技术融入不足。“实践课堂”建设不能凸显地域特征,有效资源整合不足。“实践课堂”的生态化评价(诊断)系统建设滞后,评价导向功能缺位。这些因素制约了语文“实践课堂”的快速有效构建,基于“实践课堂”的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提升无从谈起。
三、综合施策,提出“实践课堂”建设的关键策略
(一)情境化,注重真实的过程性体验
设置合宜的实践情境是优化“实践课堂”教学的策略之一。“实践课堂”活动的设置情境化,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的兴趣,让学生快速而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设置多种情境,即问题情境、任务情境、角色情境等。在不同的情境中,学生可以获取最为真实、丰厚、直接的原生态体验。这种体验受到外界的干预和影响很少,最能体现学生珍贵的“初体验”,价值极高。在扎实体验基础上的能力提升和思维发展才是有根之木,能够可持续发展。
(二)融通化,打破时空界限,密切学生与自然、社会以及真实生活的联系
传统常态课堂的学习,关注教材、教师、学生的三维对话,关注知识的习得和学科素养的提升,却忽略了与自然、社会和现实生活的联通。“实践课堂”中,我们应该努力打破课堂与自然、社会、生活、学生的隔膜,让丰富的信息自由流动,积极融通。单纯知识传授的时代已经远去,多元化的课程资源必将丰富“实践课堂”的学习内容,改善“实践课堂”的学习生态。融通化学习是一种全景式、立体化的学习。
(三)活动化,突出实践特性,加强合作精神的培养
“实践课堂”活动化是优化“实践课堂”的关键策略。设计有趣、有味、有温度、有深度的实践活动是“实践课堂”教学中最核心的内容。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动态地全过程体验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的整个链条。确立学生的角色意识,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从而突出“实践课堂”中实践的根本属性。活动中,学生实践品质和合作精神的培养需要高度关注。
(四)项目化,以问题为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项目化是“实践课堂”的独特之处。项目化是整体、综合、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知识点繁杂分散,很容易碎片化,为了能够在一个完整的框架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可以创造性地设计并实施项目。在一个项目中,所有教学要素被有机地统整起来,学生听、说、读、写、思、用等各种能力被集体唤醒,这就是项目化带来的益处。
(五)课程化,关注其序列化、资源化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课程化就是要求学校整体关注校本教材的研究、教学方式的变革、评价方式的变革,并逐步规范化、科学化,最终形成特色课程。在课程化的进程中,核心要素是教师,核心动力是教师的自主建构。同时,学校乃至于区域的整体设计和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六)校本化,实现一校一品,各具特色
国家确定“实践课堂”的发展方向,区域确定“实践课堂”的学习内容,学校具体设计并实施“实践课堂”教学。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研究是“实践课堂”构建的最终路径。校本化为每个学校的“实践课堂”打上了专属的“底色”,一校一品,各具特色。
(七)信息化,关注智能化、移动化学习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信息技术合理地融入“实践课堂”的教学中,将使课堂面貌焕然一新。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看到丰富而广阔的世界。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路径更加多元和便捷。
(八)生态化,关注核心知识、关键技能和情志发展的深度融合
生态化的实质是关注人的发展。“实践课堂”的目标是培养知识扎实、能力综合、心智健康的人。我们的“实践课堂”关注学生、教师、教材、生活各种学习要素之间的和谐互动。我们关注学生核心知识、关键技能以及情志发展的深度融合以及和谐共生,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情境化、融通化、活动化、项目化、课程化、校本化、信息化是“实践课堂”逐步优化的路径。生态化不仅仅是路径,更是“实践课堂”发展的终极目标。
综上,“实践课堂”的构建是传统常态课堂的有力补充。“实践课堂”让课堂真正变成了训练能力、提升核心素养的学堂,变成了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窗口,变成了师生心灵充盈、精神成长的乐园。但是,农村学校“实践课堂”的开展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逐步解决,比如经费不足、师资深度培训以及评价体系相对滞后等。关注生态化评价体系建设理应成为今后“实践课堂”构建的重要突破口。注重因人而异,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不要用同一尺度对不同学生进行评价,要注重全过程、全景式、生态化的评价。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