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标准理论的背景下,课程的设计多以身边的生活实例来编排教学的题材的。新课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要求学会灵活应用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我们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学好学透以后还是要回归于生活的。但是单靠书上和作业本上的习题练习是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的,那么如何让我们的数学习题更加生活化呢?
一、实践得真知,变书面作业为体验活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数学应用与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数学应用的价值,提高数学应用的技能。通过布置实践感知型的作业,可以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自然感受到对新知的需求,从中渗透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意识。
1、体验型作业
生活有酸甜苦辣,作业也有繁简易难。有些数学概念光靠讲解和书面作业是无法让学生理解透彻的,如果能增加一些生活体验型作业,在体验中留给孩子一片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去带着自己的感受去体验成功的喜悦,那就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一分钟的长短,可设计预习作业:回家让学生观看一分钟的的影像,做一分钟的口算题,测一分钟的脉搏,跳一分钟的绳,干一小时的家务,走一小时的路等等,这样在第二天上“时分的认识”时,孩子们有了亲身体验,对于时间长短的感受会更加精确。
2、操作型作业
操作实践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操作过程中能为学生提供活动、思考、探索的空间,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练习,使学生在深入理解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发展。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和正方形面积前,可以先让学生回家量出家里一块磁砖、一块地砖,一张书桌,一个房间的长和宽,再估算出它们的面积,然后通过新课教学大家来验证你的估算是否标准。
二、参与促记忆,变死记硬背为活记活用
小学数学中许多知识的产生源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注意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参与生活体验,学会思考问题,促进新知的理解和记忆。
1、对比实验型作业
数学实验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观念、科学态度、合作精神的过程。通过对比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质量单位间的换算时,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过不了多久又会忘记,于是我让他们从家里分别找来了一克的东西和一千克的东西。第二天他们拿来了几粒米、豆子、玉米等,还拿来了各种水果、饮料和调味品。拿着这些东西先自己估摸,再拿到电子秤上去验证,最后比比谁是电子手,掂得最准。在活动中同学们情绪高涨,相当活跃,不知不觉在比赛中深刻体会到了一克和一千克的区别。
2、参观讨论型作业
如果把数学课堂引向课外,拓宽知识来源,给数学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而且通过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研究,可以培养他们用科学的眼光去认识周围的事物,看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学习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时,除了要知道它们具有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外,让同学们走出课堂找找在日常生活中关于这两个特性的应用,走到校门口看到了校门的开关就是应用了平行四边形的易变形特性制作的,实践演示一开一关,就很容易理解了。再走又看到了校园中的小树树干上又绑了三根木棒,这又是为什么呢?同学们马上议论开了,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为了让小树站得更稳当一些,不让大风给吹弯。再抛出问题:为什么这样就会站得更直呢?经过仔细观察,原来隐藏了三个三角形呢!
三、当家作主激兴趣,变知识掌握为数学应用
光靠书上的死知识,如果学生不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那么我们所学的知识就不能更好地得到应用,就等于纸上谈兵,学无所用,这样就脱离了数学教学的意义。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并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认识、体验、理解数学的应用意识。
1、“买卖”型作业
整个小学阶段涉及到钱的计算的题目很多,从钱币的认识,简单的计算到小数的计算再到利率的计算等等。钱大家并不陌生,但一旦碰到此类题目,学生的计算错误率就相当高,原因就是缺少实际买卖的经验。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元角分”的教学一直是个难点,孩子们平时总开口要父母为自己买这买那,可根本不知道这些东西需要多少钱,更不会体会父母赚钱的不易。所以在教学“元角分”时,特意布置了一个回家作业,每人用自己的零用钱跟着父母去菜场为家人买一次菜,这样一次体验活动不仅能让孩子在生活中比较了“元角分”的大小和各种计算关系,同时也体验到了家人每天买菜的辛苦。
2、“管家型”作业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于那些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作业,我们可以设定一定的生活情景,让他们当一回小管家,算算家里的各种开销,记录家里随时出现的一些数学问题,这样也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统计时,提前布置一个调查报告,统计一下自己家里一个星期的各项开销,制作一本小小账本,做一回小管家,有些东西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通过记账活动,不但学会了如何统计,还渗透了德育教育,从小要养成勤俭持家的好习惯,注重节约,杜绝浪费。
四、游戏固新知,变枯燥乏味为兴趣盎然。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教学实践也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所以为了使学生不把作业当作一种负担,我们可以把很多数学知识融入到各种游戏中。
1、纸牌游戏
游戏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把平时的作业穿插在各种游戏中,会大大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学生们一道道的计算题会做得头昏眼花的,有时甚至越做错误率越高,这时你如果拿出一副牌,让他们玩一会24点,孩子们的兴趣马上会调动起来,个个思维敏捷,玩得不亦乐乎。
2、竞猜游戏
竞猜抢答同样会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让他们精神高度集中,此时你的教学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何不大家也来试一试呢!如教学可能性时,设计一些猜图猜数等游戏比一个一个地教例题效果不知好多少,还会调动课堂氛围,让数学课灵动起来。
一、实践得真知,变书面作业为体验活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数学应用与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数学应用的价值,提高数学应用的技能。通过布置实践感知型的作业,可以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自然感受到对新知的需求,从中渗透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意识。
1、体验型作业
生活有酸甜苦辣,作业也有繁简易难。有些数学概念光靠讲解和书面作业是无法让学生理解透彻的,如果能增加一些生活体验型作业,在体验中留给孩子一片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去带着自己的感受去体验成功的喜悦,那就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一分钟的长短,可设计预习作业:回家让学生观看一分钟的的影像,做一分钟的口算题,测一分钟的脉搏,跳一分钟的绳,干一小时的家务,走一小时的路等等,这样在第二天上“时分的认识”时,孩子们有了亲身体验,对于时间长短的感受会更加精确。
2、操作型作业
操作实践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操作过程中能为学生提供活动、思考、探索的空间,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练习,使学生在深入理解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发展。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和正方形面积前,可以先让学生回家量出家里一块磁砖、一块地砖,一张书桌,一个房间的长和宽,再估算出它们的面积,然后通过新课教学大家来验证你的估算是否标准。
二、参与促记忆,变死记硬背为活记活用
小学数学中许多知识的产生源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注意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参与生活体验,学会思考问题,促进新知的理解和记忆。
1、对比实验型作业
数学实验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观念、科学态度、合作精神的过程。通过对比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质量单位间的换算时,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过不了多久又会忘记,于是我让他们从家里分别找来了一克的东西和一千克的东西。第二天他们拿来了几粒米、豆子、玉米等,还拿来了各种水果、饮料和调味品。拿着这些东西先自己估摸,再拿到电子秤上去验证,最后比比谁是电子手,掂得最准。在活动中同学们情绪高涨,相当活跃,不知不觉在比赛中深刻体会到了一克和一千克的区别。
2、参观讨论型作业
如果把数学课堂引向课外,拓宽知识来源,给数学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而且通过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研究,可以培养他们用科学的眼光去认识周围的事物,看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学习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时,除了要知道它们具有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外,让同学们走出课堂找找在日常生活中关于这两个特性的应用,走到校门口看到了校门的开关就是应用了平行四边形的易变形特性制作的,实践演示一开一关,就很容易理解了。再走又看到了校园中的小树树干上又绑了三根木棒,这又是为什么呢?同学们马上议论开了,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为了让小树站得更稳当一些,不让大风给吹弯。再抛出问题:为什么这样就会站得更直呢?经过仔细观察,原来隐藏了三个三角形呢!
三、当家作主激兴趣,变知识掌握为数学应用
光靠书上的死知识,如果学生不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那么我们所学的知识就不能更好地得到应用,就等于纸上谈兵,学无所用,这样就脱离了数学教学的意义。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并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认识、体验、理解数学的应用意识。
1、“买卖”型作业
整个小学阶段涉及到钱的计算的题目很多,从钱币的认识,简单的计算到小数的计算再到利率的计算等等。钱大家并不陌生,但一旦碰到此类题目,学生的计算错误率就相当高,原因就是缺少实际买卖的经验。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元角分”的教学一直是个难点,孩子们平时总开口要父母为自己买这买那,可根本不知道这些东西需要多少钱,更不会体会父母赚钱的不易。所以在教学“元角分”时,特意布置了一个回家作业,每人用自己的零用钱跟着父母去菜场为家人买一次菜,这样一次体验活动不仅能让孩子在生活中比较了“元角分”的大小和各种计算关系,同时也体验到了家人每天买菜的辛苦。
2、“管家型”作业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于那些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作业,我们可以设定一定的生活情景,让他们当一回小管家,算算家里的各种开销,记录家里随时出现的一些数学问题,这样也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统计时,提前布置一个调查报告,统计一下自己家里一个星期的各项开销,制作一本小小账本,做一回小管家,有些东西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通过记账活动,不但学会了如何统计,还渗透了德育教育,从小要养成勤俭持家的好习惯,注重节约,杜绝浪费。
四、游戏固新知,变枯燥乏味为兴趣盎然。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教学实践也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所以为了使学生不把作业当作一种负担,我们可以把很多数学知识融入到各种游戏中。
1、纸牌游戏
游戏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把平时的作业穿插在各种游戏中,会大大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学生们一道道的计算题会做得头昏眼花的,有时甚至越做错误率越高,这时你如果拿出一副牌,让他们玩一会24点,孩子们的兴趣马上会调动起来,个个思维敏捷,玩得不亦乐乎。
2、竞猜游戏
竞猜抢答同样会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让他们精神高度集中,此时你的教学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何不大家也来试一试呢!如教学可能性时,设计一些猜图猜数等游戏比一个一个地教例题效果不知好多少,还会调动课堂氛围,让数学课灵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