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现代化基础设施之一的油气管道,打孔盗油犯罪活动成为当前油气管道管理企业难以治理的棘手问题。本文就如何充分发挥新闻舆论作用以遏制打孔盗油现象发生进行探讨交流。
关键词:新闻舆论;输油管道;打孔盗油
舆论监督是新闻宣传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具有信息最大、传播迅速、覆盖面广的特点,能够形成广泛的影响和巨大的社会冲击力,将产生出巨大的效应。作为现代化基础设施之一的油气管道,是目前最经济、最方便、最安全的运输方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从1958年我国建成第一条长距离输油管道,经过40多年的发展建设,它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受利益驱动,打孔盗油犯罪活动十分猖獗,成为油气管道管理企业难以治理的棘手问题,国家能源、地方经济、输油生产和沿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极大威胁。如何充分发挥新闻舆论作用以遏制打孔盗油现象发生,成为了当前输油企业面临的难题。
一、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营造保护管道氛围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新闻舆论监督已成为新闻事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新闻舆论监督不仅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扩大,而且在构建和谐社会、推进企业发展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着其他社会监督难以取代的作用和效能,因而,一定要用正确的形式开展好舆论监督,真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使其更好的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
隶属于中石化管道储运有限公司的新乡输油处负责管理从中原油田到洛阳炼厂、长285公里、年输量500万吨的中洛输油管道从1993年到2003期间,平均每年打孔高达130多起,是全国管道行业打孔盗油最早、受害最重的一条管线。针对这一情况,新乡输油处借助新闻媒体、发挥舆论监督力量作为管道治理的首要战略,以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为遏制打孔盗油势头的蔓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05年,河南省发行量最大的《大河报》整版刊发长篇通讯《“油耗子”疯狂啃噬“中原油龙”》,实事求是地对中洛线屡遭不法分子打孔破坏情况进行了全面报道,立刻受到诸多媒体的关注,《新华网》、《国内动态清样》等多家有份量的媒体进行转载。在强大的舆论攻势下,各地公安机关把打孔盗油案件视同命案对待,仅半年多的时间,中洛线打孔盗油呈直线下降趋势。
二、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扩大教育覆盖面
教育全民提高法制意识,实现群防群治,对于减少盗油案件的发生至关重要。打孔盗油案件多发的原因是管道途经地区比较贫穷,盗油分子大都是文盲加法盲。为普及法律知识和管道保护知识,新乡输油处努力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面上利用新闻媒体发挥舆论引导的主干作用,主动与收视率最高的省、市电视台联系,联合制作播出了《油耗子哪里逃》《捍卫经济生命线》等电视专题片,同时,在工人日报、中国石化报、河南日报、大河报等多家报纸刊登文章,报道企警联防“反打”进展与经验,扩大了宣传舆论覆盖面和影响力。曾参与盗油被河南省濮阳县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6年的打孔盗油服刑人员张某正是因为看到了电视台播出的《油耗子,哪里逃》节目之后,受了法制教育的他毅然决定揭发那些还躲在暗处的油耗子,争取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在新闻舆论的宣传引导下,再加上新乡输油处与省公安厅多次的沟通磨合,使省厅在对打孔盗油问题的认识与企业完全融为一体。经过企警双方多次沟通,河南省公安厅提出:以“零打孔”為目标,开展中洛线整治行动。同时,新乡市委、市政府也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输油专项整治工作纳入长效机制,把保护输油管道安全报护工作视为保卫经济生命线,坚持一手抓防范,一手抓打击,构筑打防天网,保障管道营运安全。
三、充分将正负报道相结合,发挥新闻舆论效应
既然是新闻,自然有正面报道也有负面报道,否则就不真实,这对于新闻媒体来说,也是工作职责,要随着形势的变化,宣传方向也要随之变化。尤其对于打孔盗油这个社会化问题,必须要掌握宣传报道的方式方法。在输油管道治理工作中,新乡输油处坚持正面宣传与客观报道相结合,发挥新闻舆论效应,以调动地方政府和执法机关保护管道的积极性。刚开始,新乡输油处大多是负面报道,揭露打孔盗油的严峻形势及地方政府和公安机关的重视力度不足,利用舆论的压力促使他们担负起为保护国家能源和这条地下生命线的重大责任,使问题报道产生积极的效应。当舆论形成压力时,形势发生了变化,宣传方向也要随之变化。如今,新乡输油处多为正面报道,不管地方政府、公关机关还是个人,只要取得成绩就大张旗鼓正面宣传。例如,为了正面宣传河南省委省政府及沿线各地公安机关在保护管道能源安全所做的贡献和取得的突出成绩,新乡输油处采写了《十五座土炼炉土崩瓦解》《中洛线巨变的背后》等大量的文章在各报纸刊出;与省、市电视台联合制作了专题片《觉醒》,大力宣传了对工作积极负责、表现突出的河南省公安,从而起到表扬、鼓励、鞭策的作用,为中洛线治理打孔盗油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从效果来看,中洛线发生打孔盗油由往年的130多起,降至2005年中洛线发生打孔盗油89起,2006年中洛线发生打孔盗油17起,2007年9起,自2008年至今,连续6年基本实现“零打孔”。
关键词:新闻舆论;输油管道;打孔盗油
舆论监督是新闻宣传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具有信息最大、传播迅速、覆盖面广的特点,能够形成广泛的影响和巨大的社会冲击力,将产生出巨大的效应。作为现代化基础设施之一的油气管道,是目前最经济、最方便、最安全的运输方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从1958年我国建成第一条长距离输油管道,经过40多年的发展建设,它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受利益驱动,打孔盗油犯罪活动十分猖獗,成为油气管道管理企业难以治理的棘手问题,国家能源、地方经济、输油生产和沿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极大威胁。如何充分发挥新闻舆论作用以遏制打孔盗油现象发生,成为了当前输油企业面临的难题。
一、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营造保护管道氛围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新闻舆论监督已成为新闻事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新闻舆论监督不仅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扩大,而且在构建和谐社会、推进企业发展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着其他社会监督难以取代的作用和效能,因而,一定要用正确的形式开展好舆论监督,真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使其更好的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
隶属于中石化管道储运有限公司的新乡输油处负责管理从中原油田到洛阳炼厂、长285公里、年输量500万吨的中洛输油管道从1993年到2003期间,平均每年打孔高达130多起,是全国管道行业打孔盗油最早、受害最重的一条管线。针对这一情况,新乡输油处借助新闻媒体、发挥舆论监督力量作为管道治理的首要战略,以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为遏制打孔盗油势头的蔓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05年,河南省发行量最大的《大河报》整版刊发长篇通讯《“油耗子”疯狂啃噬“中原油龙”》,实事求是地对中洛线屡遭不法分子打孔破坏情况进行了全面报道,立刻受到诸多媒体的关注,《新华网》、《国内动态清样》等多家有份量的媒体进行转载。在强大的舆论攻势下,各地公安机关把打孔盗油案件视同命案对待,仅半年多的时间,中洛线打孔盗油呈直线下降趋势。
二、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扩大教育覆盖面
教育全民提高法制意识,实现群防群治,对于减少盗油案件的发生至关重要。打孔盗油案件多发的原因是管道途经地区比较贫穷,盗油分子大都是文盲加法盲。为普及法律知识和管道保护知识,新乡输油处努力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面上利用新闻媒体发挥舆论引导的主干作用,主动与收视率最高的省、市电视台联系,联合制作播出了《油耗子哪里逃》《捍卫经济生命线》等电视专题片,同时,在工人日报、中国石化报、河南日报、大河报等多家报纸刊登文章,报道企警联防“反打”进展与经验,扩大了宣传舆论覆盖面和影响力。曾参与盗油被河南省濮阳县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6年的打孔盗油服刑人员张某正是因为看到了电视台播出的《油耗子,哪里逃》节目之后,受了法制教育的他毅然决定揭发那些还躲在暗处的油耗子,争取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在新闻舆论的宣传引导下,再加上新乡输油处与省公安厅多次的沟通磨合,使省厅在对打孔盗油问题的认识与企业完全融为一体。经过企警双方多次沟通,河南省公安厅提出:以“零打孔”為目标,开展中洛线整治行动。同时,新乡市委、市政府也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输油专项整治工作纳入长效机制,把保护输油管道安全报护工作视为保卫经济生命线,坚持一手抓防范,一手抓打击,构筑打防天网,保障管道营运安全。
三、充分将正负报道相结合,发挥新闻舆论效应
既然是新闻,自然有正面报道也有负面报道,否则就不真实,这对于新闻媒体来说,也是工作职责,要随着形势的变化,宣传方向也要随之变化。尤其对于打孔盗油这个社会化问题,必须要掌握宣传报道的方式方法。在输油管道治理工作中,新乡输油处坚持正面宣传与客观报道相结合,发挥新闻舆论效应,以调动地方政府和执法机关保护管道的积极性。刚开始,新乡输油处大多是负面报道,揭露打孔盗油的严峻形势及地方政府和公安机关的重视力度不足,利用舆论的压力促使他们担负起为保护国家能源和这条地下生命线的重大责任,使问题报道产生积极的效应。当舆论形成压力时,形势发生了变化,宣传方向也要随之变化。如今,新乡输油处多为正面报道,不管地方政府、公关机关还是个人,只要取得成绩就大张旗鼓正面宣传。例如,为了正面宣传河南省委省政府及沿线各地公安机关在保护管道能源安全所做的贡献和取得的突出成绩,新乡输油处采写了《十五座土炼炉土崩瓦解》《中洛线巨变的背后》等大量的文章在各报纸刊出;与省、市电视台联合制作了专题片《觉醒》,大力宣传了对工作积极负责、表现突出的河南省公安,从而起到表扬、鼓励、鞭策的作用,为中洛线治理打孔盗油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从效果来看,中洛线发生打孔盗油由往年的130多起,降至2005年中洛线发生打孔盗油89起,2006年中洛线发生打孔盗油17起,2007年9起,自2008年至今,连续6年基本实现“零打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