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小说教学中的人文熏陶与学语习文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aolove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要为核心素养而教,课堂上应有所侧重地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动物小说的文体特点,可以发掘其中的人文内涵,感受生命与生存这一永恒的人文话题;同时关注文本语言表达的特色,了解写出故事之感动的秘妙,并学以致用。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融合,互为依托,相得益彰。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在人文的熏陶、浸染与语言的建构、运用中得以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 人文熏陶 语言表达 审美鉴赏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总少不了动物的身影,有童话故事,有寓言故事,有科普小品文……而动物小说在教材中出现的比例是最小的,它不同于人格化的童话故事,在想象的世界里辨善恶,诉真情;不同于诙谐活泼、让人回味的寓言故事,在涵泳中明理导行;也不同于严谨而丰富感知的说明性文本,在汲取中建构与发展。小说讲述的故事引人人胜,蕴含的情感直击人心,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针对这样的教学内容,我们要根据文体特点选择教学内容的着力点,明确编者通过动物小说所要说明的内在意蕴与人文观照,在实践中顺应学情展开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课堂要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上展开,面面俱到不太现实,每堂课各有侧重,指向学生的终身发展是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的。动物小说不是在真实的世界里存在着的,在“培育核心素养”这一理念观照下如何进行教学?在实践中,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以期提高实效,培育学生素养。
  一、把握文体特点,品味中的人文观照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人文底蕴”也是中国学生六大发展素养之一,发掘文本的人文内涵,让其间蕴含的美好情感、人文情怀润泽学生们的心田,必将为学生具有大爱大美,具有高尚品格奠定基础。
  《生命桥》选自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斑羚飞渡》,讲述了一群羚羊被狩猎队赶到了悬崖边,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让年轻羚羊飞跃悬崖以求生存的感人故事。这是一篇小说,不是真实事件的记录,是作家沈石溪在对动物生命、动物灵性审视过后提炼、创作的故事。在教学中,我们无须纠缠于真不真的话题,而是要把握住文体的特点,理清小说所述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会概述故事锻炼自己归纳的能力;并在学文的过程中涵泳语言,学习表达。文以载道,小说中所展示的生命的可贵与力量,求得种族的生存与延续却是亘古不变的。这些迥然于童话的天真与美好、寓言的洞见与思想、科普作品的严谨与逻辑。而这恰恰是这篇小说所散发的人文之光,值得人细细品味。有了这样的认识,再引导学生去阅读沈石溪的动物系列小说,就会让学生对动物、对生命、对环境、对爱有更多的发现。这是一种人文的观照,也是一种人文的熏陶。
  二、关注语言表达。感动中的方法习得
  这个故事的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它何以会写得如此感动人,在表达上是否有值得借鉴之处。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首先体现在语言建构与应用方面。它是基石,也最具有可操作性。《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阐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素养也是在实践、运用中逐步获得的,语言的建构也必然以认识其语言特点,领会其表达方式为前提。我们不仅仅要关注作者写了什么,更要关注作者是怎样写的,从中习得方法,学以致用。
  《生命桥》这篇课文,可主要抓住“作者怎样写出感动”这一问来组织教学。在自读、批注、交流、引导中,我们发现了作者写出感动的这几个妙招:
  第一,抓住“试跳前”“试跳时”“试跳后”这几个节点写出羚羊们的具体行为,如试跳前的“一叫”“一应”,背后是一种默契,这种默契的背后就是献身,是撕心裂肺的痛,但它们义无反顾。
  第二,写具体行为中运用“点面结合”和“细节描写”的方法生动再现飞跃场面。看那第一次试跳的细节,就像拍摄了一组特写镜头,让这试跳的画面在我们眼前浮现,也冲击着我们的心灵,怎么能不感动呢?一老一少这一个组合写得那么细致,接着有很多个一老一少这样的组合,写的字数反而少,为什么也能让你感动呢?学生在品读、感悟中明白这是点面结合的写法,让人感受到场面的神圣,精神的伟大。
  第三,用上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如“奇迹”这个词总结得好:快速分队——面对绝境,迅速地做出反应,真是个奇迹!刚好——奇迹!秩序井然地以死求生——奇迹!桥墩——这种逃生的方式本身就是个奇迹!放下猎枪——奇迹!再如“神圣”一词,让人读着就肃然起敬。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既有画面感又让这画面带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因为其背后是伟大精神的支撑。
  第四,采用排读方式,领会写出感动的又一种方法:用猎人的行为来衬托。
  在学习中,我们领会表达的秘妙,获得语言的建构。其间,抓住其中的一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运用:用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来写出你对羚羊的赞美或是你心中的感动。在方法的使用上我们提供抓手——有张力,表现力强的词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语习文。学生们想对羚羊唱的赞歌顺利地找到了表达的出口,不但用上了文中“奇迹”“神圣”“生命的壮歌”等词,还触摸文字背后的精神,用上“伟大”“毫不犹豫”“义无反顾”“无怨无悔”“舍生忘死”等词,还能运用感叹句、反问句来充分肯定,高度赞扬,把这跳跃的弧线比作是生命线,是希望之光……学生们在表达中运用方法,錘炼自己驾驭语言的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涵泳与勾连,审美中的情感熏陶
  这篇动物小说讲述了羚羊们面临绝境时创造的“生命奇迹”,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生命的壮歌”。那对生命的敬畏与珍视,在生死存亡前的挣扎,为种族的延续不惜破釜沉舟、大胆取舍的行为是每一个种群必然存在的应有之义。它已超越了文体的限制,发出对生命的吟唱。这样的生命是美的,这样的吟唱是直击人心的。这是一种敢于牺牲、奉献自我的精神大美,是生命进发出的力量之美。这里有形象美、语言美、画面美、精神美、情怀美……
  依托文本边想象边品读,文字与画面相互勾连,这样带着悲怆美的画面,牵动着学生的心,也牵动着他们的审美体验。“试跳成功!紧接着,一队队羚羊凌空腾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文中一连串四字词语的连用,一组短句的组合,营造令人窒息又无比崇敬的氛围,诠释着生的感动,死的伟大。我们反复地朗读着,也在进行还原,让学生触摸行为背后那蕴藏着大爱大美的内核:一对羚羊走出了队伍——“年轻羚羊后退了几步,突然奔跑着向悬崖对面跳过去,随即……奇迹出现了:……刚好出现……猛蹬一下……坠落了山涧。”又一对来到了悬崖边——“年轻羚羊……”一唱三叹式的朗读中飞跃的画面一帧帧在眼前浮现,历历在目!这何尝不是一种入于文、动于心、获取美的审美体验?我们还可以安排学生用听读、指读、评读、配乐读等方式反复朗读、涵泳品味,读中悟,悟中读,文字、画面、精神互为依托,促使学生深刻领悟。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大美,是对一切生命充满关怀的人文之美,是注入学生情感的领悟之美。
  在《生命桥》这篇动物小说的学习中,我们侧重于精神力量的获取,侧重于表达方式的领悟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对生命的解读、剖析、歌颂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其蕴含的人文情怀、审美意蕴就在对文本的研读、感悟、品味之中。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又指引着我们去学语习文,去建构运用,去发展学生,以培养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摘要】在小學阶段,适当应用科学归纳推理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实质、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本文结合实例谈一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科学归纳推理,让数学归纳推理做到合“理”。  【关键词】归纳 推理 数学教学 应用  一、什么是科学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从一类对象中部分对象具有的某种属性而推出这类对象全部都具有该属性的推理方法。归纳推理分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
小班的第二学期刚开学,嘟嘟来到我们班。我们通过家访了解到,嘟嘟在去年9月份就整整4岁,他有个孪生弟弟乐乐,但是弟弟发展得比哥哥好,就先上了其他幼儿园。妈妈告诉我,他们从出生开始观察,发现哥哥和弟弟相比发展较慢。  每天游荡的嘟嘟  来到新班以后,嘟嘟每天游荡在班级里,看看这个,弄弄那个,对班里的区域活动、集体活动、户外活动视而不见,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即便是看似和其他小朋友在一个区域中,实际
我发现,许多孩子借着模仿动物释放着内心的情绪。不仅小班会有类似的模仿游戏,中班角色游戏中,很多孩子也喜欢扮演小猫、小狗。有的直接跟着主人一会儿到小厨房,一会儿到小医院,游戏时间长达四十多分钟,呈现出人与宠物相处的多种模式——喂养、游戏、呵护等等。他们之间似乎并不是一味地服从,随着幼儿游戏能力的提升,我们会发现,游戏类型从开始的平行独自游戏,逐渐变成合作游戏;游戏内容,从最初的简单模仿动物吃东西、发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学前教育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并不断推进学前教育的改革发展。  1978年,教育部恢复了幼儿教育处。  1979年,国务院召开全国托幼工作会议,决定由国务院设立“托幼工作领导小组”,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幼儿园有时会发生家园之间的矛盾,导致家长、教师、幼儿园非常尴尬和不快。很多家园问题的发生是因为没有关注到家园间的“风险点”。在家长工作上,幼儿园大多采取的是问题驱动式沟通,即家园间发生了问题才去沟通、解决,导致家长工作非常被动。因此,家长工作应探究从被动解决问题到以预防问题发生为主的总体思路,幼儿园应该具有前瞻性和先知先觉,对一些容易发生的问题风险点进行预测,从而避免很多家园问题的发生。  通过长
雾霾天气下幼儿园户外活动转为室内活动,早已成为很多幼儿园的常规做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教师往往只在室内投放一些小型器械任由幼儿自由活动,造成幼儿活动兴趣减弱、动作发展不够均衡。我园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动作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地创设丰富的室内体能区,幼兒可以像进行区角游戏一样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体能区,在雾霾天时也能进行多样化的室内体能运动,促进动作全面发展。  合理规划空间,确保区域设置全面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自身学校管理的工作经验,主要介绍了适应现代学校发展的常规管理操作方法及一些粗浅思考。文章从“规”字的本源谈起,阐释了“规”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学校规范日常管理的四个环节:立规一学规一守规一循规。四个环节之间既有一定的先后顺序,更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逐渐完善的过程。在每一个环节中作者都通过举例加以说明论证或介绍操作要点策略。文章注重操作规程体系的研究,总结提炼了工作中的
在“幼儿教师科学领域专业成长的支持策略研究——以生命科学教育实践为例”的研究中,教师既是研究主体,也是研究对象。只有抓住教师在生命科学教育中的典型表现、关键问题和真正需要,才能及时研究,更好地引领,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通过对教师的前期测查和研究过程中问题的捕捉,我们主要聚焦五个问题。  问题一  教师对生命科学相关概念知识的储备不足,理解不准  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具有相关科学知识的储备和
教师先不要制止扮演宠物的游戏,既然是孩子自发生成的活动,必然是孩子们感兴趣的题材。在兴趣这座矿山中,一定能挖掘出有价值的宝藏。  尽管一部分家庭饲养了小狗、小猫、兔子等宠物,可是在大部分情况下,孩子只负责摸一摸、玩一玩,真正的照顾工作还是需要家长来做。结合娃娃家的活动,让幼儿设身处地的站在小宠物的角色提出见解——宠物希望被怎样对待?怎么做会让宠物感到舒服?同时在家中和父母一起查阅资料,记录科学饲养
本园直属于北京市昌平区教委,约90%的教职工没有编制,因为工资待遇较低、缺乏保障、发展机会少等问题,造成该群体缺乏组织归属感、工作积极性低、流失率高。如何增强编外教职工对幼儿园的组织归属感,避免人才流失,成为本园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人只有在归属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有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有了组织归属感,编外教职工对幼儿园才能产生文化上、身份上、情感上、行为上的依恋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