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关键。新课程、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制的,每一位教师都要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都要经受新课程的洗礼。
关键词:继承和发展;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加深底蕴;更新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6-096-02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新的里程碑。它要求我们的基础教育回应世界教育的走向,课程要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综合。这势必也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一场改革。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关键。新课程、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制的,每一位教师都要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都要经受新课程的洗礼。因此,语文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素质是否适应课改的要求,每位语文教师都应在新课程实施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当前课程改革要求。
一、继承和发展
语文教学的改革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但改革并不意味着舍弃传统。传统的精华,往往是规律之所在,我们需要去继承,去发展。但是,我们又不能因循守旧,必须勇敢地摒弃传统的弊端,大胆的创新。且不说孔夫子时代提出的“举一反三”、“温故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韩愈时代的“提要勾玄”、“含英咀华”,就是现当代以来的语文教育家如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的许多教育思想,以及于漪、钱梦龙等一大批特级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中所取得的成果,都说明我们的传统教育不全是被动学习的灌输式教育。但这些强调学生主体性在知识获取中的作用,强调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好的傳统教育方式,在应试教育的大趋势下显得势单力薄,以致于一说到传统,有人就自然想到“满堂灌”“背答案”。新课改要改变在传统应试理念下形成的那种死板的教学方式,因为这些做法即使是为了应试也是因成效不佳而遭人唾弃的。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相互交流、共同合作中迈出教育创新的步伐。
二、更新观念
当前,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自已的课堂教学。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实行思想道德教育,实现“以德治校”。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要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改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能教各种类型的学生,并使他们各自的特长都充分得到发挥。这就要求教师需要终生学习。只有这样,才会“与时俱进”,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的种种新问题材的挑战。
三、转变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使之逐渐形成新能力。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中渐渐失去了第一主角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完成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体。
教师角色的变化,使得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坚信: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新课程带给我们且要求我们做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四、加深底蕴
底蕴哪里来?唯一的办法就是阅读,阅读可以让自己不断地了解新事物、接受新理念,运用新方法。一个爱阅读的教师,他的课堂永远充满着诗情画意,学生永远沐浴在阳光雨露之中。阅读教材、阅读教参、阅读与之相关的一切,是语文教师所要做的所有,窦桂梅、于永正等都是这方面的楷模。然而在我们的身边,语文教师真正能静下心来阅读的有几人?我们依然是在“吃老本过日子”。一口气也背不下几篇古诗美文的我们,又怎能向学生介绍大师们著作与经典篇章呢?然而随着时代的迁移、资讯的爆炸,(上接96页)课改的实施,语文课随之扩大的内涵,语文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在语文的学习中培养起学生的方法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要有工具性的操作,又要有人文性的关怀,提倡处处皆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下,学生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语文,更要享受到语文。课堂上学生的问题多起来了,回答也精彩起来了,答案也多元起来了,如果语文教师缺少文化底蕴的话,就会支支吾吾,与学生玩“踢球”,在以前说好听一点是“教学机智的处理”,但现在我们要求的“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如何和谐,那就要求语文教师不断地阅读,不断地充实自己的文化知识库,从而不断地使自己的文化底蕴丰厚起来。只有从阅读中摄取教学的营养,才能适应语文教学不断更新的今天!
五、更新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师,要改革原有语文教学方式,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提问、讨论、读书、作业的时间。学生读懂的问题,教师不需要讲解;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书领悟,让学生试讲;学生有问题可随时发问,有不同见解要随时发表;学生实在弄不懂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播、评、导或精湛的讲解。
六、合作求发展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而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类似于一个“自耕农”。教师走进教室把门一关便自成天地,教师只要把自己这一门课程教好就完成了任务,对其他学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有些时候,不同学科间的教师甚至为了自己的课程利益发生一点小小的冲突。为改变这一现状,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综合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指出:要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而语文教师要做语文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就必须得到其他教师的支持;同时由于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势必要和语文教师合作。在课程综合化发展的今天,大家只有合作才能更好的实现课程改革的要求。
总之,语文课程改革既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挑战,又为语文教师提供机遇。教师都应抓住这一机遇,关注课程改革,学习、思考、研究新课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在改革中求生存,求发展。我们要努力为绚丽多彩的小学语文写出崭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 第一版。
[3]《小学语文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吉林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继承和发展;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加深底蕴;更新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6-096-02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新的里程碑。它要求我们的基础教育回应世界教育的走向,课程要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综合。这势必也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一场改革。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关键。新课程、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制的,每一位教师都要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都要经受新课程的洗礼。因此,语文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素质是否适应课改的要求,每位语文教师都应在新课程实施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当前课程改革要求。
一、继承和发展
语文教学的改革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但改革并不意味着舍弃传统。传统的精华,往往是规律之所在,我们需要去继承,去发展。但是,我们又不能因循守旧,必须勇敢地摒弃传统的弊端,大胆的创新。且不说孔夫子时代提出的“举一反三”、“温故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韩愈时代的“提要勾玄”、“含英咀华”,就是现当代以来的语文教育家如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的许多教育思想,以及于漪、钱梦龙等一大批特级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中所取得的成果,都说明我们的传统教育不全是被动学习的灌输式教育。但这些强调学生主体性在知识获取中的作用,强调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好的傳统教育方式,在应试教育的大趋势下显得势单力薄,以致于一说到传统,有人就自然想到“满堂灌”“背答案”。新课改要改变在传统应试理念下形成的那种死板的教学方式,因为这些做法即使是为了应试也是因成效不佳而遭人唾弃的。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相互交流、共同合作中迈出教育创新的步伐。
二、更新观念
当前,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自已的课堂教学。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实行思想道德教育,实现“以德治校”。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要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改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能教各种类型的学生,并使他们各自的特长都充分得到发挥。这就要求教师需要终生学习。只有这样,才会“与时俱进”,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的种种新问题材的挑战。
三、转变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使之逐渐形成新能力。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中渐渐失去了第一主角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完成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体。
教师角色的变化,使得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坚信: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新课程带给我们且要求我们做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四、加深底蕴
底蕴哪里来?唯一的办法就是阅读,阅读可以让自己不断地了解新事物、接受新理念,运用新方法。一个爱阅读的教师,他的课堂永远充满着诗情画意,学生永远沐浴在阳光雨露之中。阅读教材、阅读教参、阅读与之相关的一切,是语文教师所要做的所有,窦桂梅、于永正等都是这方面的楷模。然而在我们的身边,语文教师真正能静下心来阅读的有几人?我们依然是在“吃老本过日子”。一口气也背不下几篇古诗美文的我们,又怎能向学生介绍大师们著作与经典篇章呢?然而随着时代的迁移、资讯的爆炸,(上接96页)课改的实施,语文课随之扩大的内涵,语文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在语文的学习中培养起学生的方法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要有工具性的操作,又要有人文性的关怀,提倡处处皆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下,学生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语文,更要享受到语文。课堂上学生的问题多起来了,回答也精彩起来了,答案也多元起来了,如果语文教师缺少文化底蕴的话,就会支支吾吾,与学生玩“踢球”,在以前说好听一点是“教学机智的处理”,但现在我们要求的“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如何和谐,那就要求语文教师不断地阅读,不断地充实自己的文化知识库,从而不断地使自己的文化底蕴丰厚起来。只有从阅读中摄取教学的营养,才能适应语文教学不断更新的今天!
五、更新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师,要改革原有语文教学方式,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提问、讨论、读书、作业的时间。学生读懂的问题,教师不需要讲解;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书领悟,让学生试讲;学生有问题可随时发问,有不同见解要随时发表;学生实在弄不懂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播、评、导或精湛的讲解。
六、合作求发展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而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类似于一个“自耕农”。教师走进教室把门一关便自成天地,教师只要把自己这一门课程教好就完成了任务,对其他学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有些时候,不同学科间的教师甚至为了自己的课程利益发生一点小小的冲突。为改变这一现状,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综合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指出:要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而语文教师要做语文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就必须得到其他教师的支持;同时由于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势必要和语文教师合作。在课程综合化发展的今天,大家只有合作才能更好的实现课程改革的要求。
总之,语文课程改革既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挑战,又为语文教师提供机遇。教师都应抓住这一机遇,关注课程改革,学习、思考、研究新课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在改革中求生存,求发展。我们要努力为绚丽多彩的小学语文写出崭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 第一版。
[3]《小学语文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吉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