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施特劳斯艺术歌曲的创作与演唱特色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X_AC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为晚期浪漫派杰出的代表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在艺术歌曲创作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本文从其生平、三个历史阶段的艺术歌曲创作及具体歌曲的演唱分析三个部分进行阐述,以期更好地把握其晚期浪漫派艺术歌曲的创作及演唱特色。
  [关键词]理查·施特劳斯;艺术歌曲;创作特征;演唱
  [中图分类号]J6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1)05-0089-03
  
  一、理查·施特劳斯——晚期浪漫派艺术歌曲的代表作曲家 
  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是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德国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他出生于慕尼黑一个充满音乐氛围的家庭中,其母亲是啤酒商的女儿,父亲是当地宫廷歌剧院乐队首席圆号手,富有良好的教养与音乐才华。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影响下,施特劳斯自幼便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在梅耶尔门下又学习和声、对位和配器,为后来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音乐创作早期专注于标题性交响音乐,代表作有《意大利交响幻想曲》,交响诗《麦克白》《死与净化》《唐璜》等。1900年后创作重心转向歌剧,其主要代表作品有《莎乐美》《埃勒克特拉》《玫瑰骑士》《没有影子的女人》等,成就非凡。不过正是这样一位被誉为李斯特交响诗、瓦格纳歌剧传人的作曲家,对艺术歌曲这种小型音乐体裁却是情有独钟,甚至其一生的音乐创作可以说是以歌曲开始,以歌曲结束,与其个人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作曲家本人最细腻的内心情感的表达。施特劳斯所创的200多首艺术歌曲在声乐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既承接了浪漫主义时期舒伯特、舒曼等人的传统,又深受瓦格纳的影响,带有鲜明的晚期浪漫主义色彩。他充分发挥了自己在管弦乐及歌剧创作上的天赋,将其恰当地运用在歌曲创作中,使这种原本精致抒情的小型音乐体裁充满了歌剧咏叹般的戏剧性和震撼力,显示出诗意与戏剧性巧妙结合的独特风格,使艺术歌曲的创作,继勃拉姆斯、沃尔夫、马勒之后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二、理查·施特劳斯艺术歌曲创作的三个主要阶段 
  作为德国晚期浪漫主义乐派的重要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精通德奥音乐的传统,谙熟欧洲音乐的成果,有着高超的作曲技巧。从他六岁开始创作出平生第一部歌曲《圣诞之歌》至逝世前一年为女高音與管弦乐团所创作的《最后四首歌》,共完成200多首艺术歌曲,这些歌曲可谓是多姿多彩、风格各异,既有感情充沛气质热烈的抒情歌曲,又有蕴含高度演唱技巧、充满戏剧性张力的深刻作品。总之,施特劳斯艺术歌曲中,自由流畅的旋律、精妙卓越的和声和新颖精巧的配器,让歌曲充满了“意大利式的温柔、绮靡,同时又兼有日耳曼的雄浑与严肃”[1],无愧为德奥艺术歌曲中的瑰宝。纵观其创作的风格趋向,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早期(1870—1884),中期(1885—1906),晚期(1918—1948)。
  (一)早期创作阶段
  施特劳斯早期写下了40多首歌曲,不过多数已经遗失。这一时期的歌曲创作主要是模仿19世纪早期艺术歌曲的风格,如分节歌、通谱歌及民歌等风格。一部分是为了家庭式社交音乐会而写的,另一部分是送给经常鼓励他创作的舅妈乔安娜·普秀尔的。由于受到其父亲对古典时期作曲偏好的影响,施特劳斯在此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手法上较为保守,歌曲结构较为简短,音乐重于抒情,在调
  性上多为近关系转调模式,与中、晚期的歌曲调性比较显得单纯、平易。在诗词的选择上,这一时期的歌曲多以自然、超自然力量、幻想、死亡等为主题,大部分为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中期的诗人诗作,如歌德、海涅、伯恩斯、拜伦、克鲁波、史提勒等。施特劳斯在以史提勒的诗词所作的《红玫瑰》(Rote Rosen)一曲中,以织度厚实的和弦为伴奏,配以谐和的和声及抒情的旋律,传达出诗中的热情,唱出玫瑰在太阳下绚丽绽放的美丽景象。
  (二)中期创作阶段
  从1885年至1906年间,施特劳斯创作完成100多首艺术歌曲作品,占其艺术歌曲总量的一半左右,这也是作曲家在艺术歌曲创作上空前的成熟期。这个时期的歌曲旋律美妙抒情,既沿袭了浪漫乐派舒伯特、舒曼等人在诗词与音乐密切结合上的传统,又接受了新德国乐派的影响,如在歌唱旋律中加入变化半音和朗诵式旋律以增加歌曲的戏剧性等。1885年根据诗人H·吉姆的诗作创作的《万灵节》,诗词描写在每年五月“万灵节”这天,能与死去爱人的灵魂相会,以表达恋人间的相爱不渝,施特劳斯在此曲充分使用了半音变化技法,微妙地表现出现实生活与往昔回忆之间动摇的情绪,歌曲深邃的意境、执着的情感,使其成为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之作。根据吉姆另一首诗创作的《忍耐》,作曲家以级进或同音反复的宣叙调式旋律,表达了诗作中对逝去的年轻岁月的无奈感伤,曲调极其伤感优美。
  施特劳斯在这一时期的诗词选材较为特别,在1885年至1890年间,其歌曲取材多自较少为人所知的诗人的诗作,如达恩、吉姆、夏克等。而1891年后,作曲家又开始对当代诗人诗作产生兴趣,如亨克尔、戴梅尔、麦克等,歌词内容大都以表现爱情为主,情感真挚细腻,非常适合演唱,作曲家精心的创作为原本无名的诗作增添了光彩。施特劳斯这一时期创作的歌曲大都清新流畅,旋律线条悠长,充满歌唱性,无论是和声手法,伴奏织体,还是调式调性的变化,都较之早期有了很多新的突破。在19世纪末,他开始用管弦乐队为他以前创作的歌曲进行配器,使歌曲的情感幅度较之先前有了更大幅度的扩展。施特劳斯这一创作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可谓精彩纷呈,如以吉姆诗集《最后的叶片》中的八首诗创作了作品编号“十”的艺术歌曲:《奉献》《夜》《大丽斯》《秋水仙》《万圣节》等,还有作曲家献给新婚夫人保丽妮的《平静,我的心灵》《瑟西莉》《秘密的邀请》和《明晨》,这些作品如今都已成为艺术歌曲史上的精品之作,得到了广泛的流传。   (三)晚期创作阶段
  施特劳斯的晚期艺术歌曲包含从1918年至1948年间的创作,此时期的艺术歌曲作品在音乐风格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其创作手法以结合新古典乐派花腔式旋律与新德国乐派的半音及朗诵式旋律为主,巧妙地把18世纪的优美典雅与19世纪后期的丰饶多姿合为一体。旋律创作上深受瓦格纳、李斯特的影响,常是短小动机的连续,音域宽广开阔,爱好以跨音域大跳的方式来延展戏剧的张力;和声上多采用较多复杂或不和谐的手法,转调频繁,造成了调性模糊甚至是无调性的效果,使大小调体系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也为20世纪无调性音乐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歌曲的篇幅与情感幅度也较之早、中期的创作有了较大、较深的扩展,很多歌曲都有前奏、间奏和尾奏,情绪起伏更大,内涵更丰富。如《最后四首歌》中的《在晚霞中》,就长达10分钟左右。而管弦乐队的伴奏,更使得这些歌曲具有了歌剧咏叹调般的戏剧性和震撼力。此阶段施特劳斯在歌词的选择方面,除选取许多知名诗人的诗创作外,也增添了多部翻译自外国的诗作和东方诗集,更有倾向于对古希腊、古犹太传说描写的,表现出其创作意识中强烈的主观主义和唯美主义倾向。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有《最后四首歌》以及《我要编花束》《坏天气》等。意义非凡的《最后四首歌》是为女高音和管弦乐而作,这套作品被认为是其最重要的声乐作品之一,“也是除了马勒的作品以外,艺术歌曲由管弦乐伴奏的典范:气势磅礴、旋律飞扬、乐句特长、高潮一个接一个,有时热情有时温和平静,有细致的描述也有热情的颂扬。施特劳斯的早期歌曲有时会被批评为矫揉造作,旋律迁就和声,但这套作品却被认为无比诚恳动人,充满深沉的个人情感”。[2] 
  
  三、两首代表作品的演唱分析 
  (一)《小夜曲》
  这首旋律欢快、充满青春活力的小夜曲是理查·施特劳斯于1886年去意大利旅行时根据Friedrich von Schack的诗作谱写而成的。这是一首甜蜜的爱情诗歌:“草地上脚步轻轻,微风吹拂着树枝,我在这花园中等着你,溪水静静地流着,万物都睡了,而我的爱却醒着。”作曲家用细腻生动的音乐把情人间炙热的心情和月色下梦幻、朦胧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此歌为二部曲式,全歌在愉快的呼声中展开,速度很快,情绪活泼而又柔和,采用了6/8和9/8拍子,而且几乎每一个乐句都是由最后一个八分音符起唱,演唱者在唱时要有每一小节二拍或三拍的感觉,做到在活跃的基础上大线条地演唱,这样才不至于使句子显得支离破碎。第一部分为两小段,各有22小节,描述一对恋人相约的情景,因钢琴部分已做了很好的描绘和铺垫,所以要求演唱者的声音既激动又不能随意放大音量,整个力度需控制在PP,即使是大幅度的音程跳动,高音也不要太突兀,乐句要交代得清楚,把诗词清晰地念唱出来。在第二小段末尾小节演唱需做一点渐慢的处理,然后钢琴间奏再回原速,为转入下一部分作好准备。
  第二部分通过转调,音乐转入另一意境(见谱例1):在朦胧的夜色中,恋人依偎在菩提树下,甜蜜拥吻,沉浸在梦幻般爱情的喜悦里。此段增加了许多的临时变化音,要求演唱者在连贯歌唱的同时掌握好音准。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演唱者的情绪及音量要逐渐加强,最后达到歌曲最高、最饱满的#A,不过力度在此时还要有所控制,要符合作曲家“mf”(中强)的要求,歌曲最后4小节又恢复到轻声。
  此曲的演唱难点在于音符快,歌词多,由于是小夜曲,又不能完全放声,即使音区较高,所以要求演唱者具备较高的弱声演唱技巧和良好的音乐感觉。演唱时尤其要重视气息的支持,避免用轻声演唱高声区时声音发虚。本曲适合于轻型抒情或花腔女高音演唱,舞台效果很好。
  (二)《明晨》
  1894年理查·施特劳斯在他30岁时创作了四首具有重要意义的套曲Op.27,他将这套作品作为新婚纪念送给了保丽妮,诗词由John Henry Mackay创作,《明晨》是四首歌曲中最后一首,也是其中最为珍贵的一首,它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充满光明的幸福梦境,也是处于爱情幸福中的施特劳斯内心的真实写照。
  此曲为带前奏和尾奏的一部曲式,歌曲开始的13小节由钢琴单独出现,理查·施特劳斯把乐思和诗意融合在他钢琴伴奏中,表达出早晨宁静、清纯的意境,演唱者最好能把这十几小节钢琴弹奏的旋律铭记于心,以便让自己更好的进入歌曲的意境之中。人声在第14小节的弱拍似宣叙调般插入,与伴奏声部步调并不一致,这与福列的《月光》有异曲同工之妙。歌声与琴声同时在唱,有时甚至把主要旋律给了伴奏,如果离开表现丰富的伴奏部分只唱旋律,演唱者不容易抓到要领,甚至可能会觉得旋律没有那么好听,所以伴奏与人声的相互融合显得尤为重要。
  曲末的13小节是全曲最为动人之处(见谱例2),同音反复的旋律,音程变化很小,人声被要求一直保持安静且平稳的轻吟,钢琴伴奏部分被作曲家用了几个和弦带来微妙温暖的色彩变化,把歌声衬托得极为迷人,演唱者要用心去感受伴奏中所蕴含的深意,体味歌词表达的意境,歌声力度要轻,唱出连绵悠长的声樂旋律,细致入微地表现出一位沉浸在幸福回忆中的情人的喃喃自语。
  谱例2:
  “此歌虽然简单,但要求歌唱者气息要沉着,声音连贯、均匀平稳,随着音乐的起伏音量可有所变化,但整个力度都必须控制在轻声的范围内,既使在#F或G这两个较高音的地方都不能用强音演唱,绝不能破坏宁静的气氛”。[3]演唱者在演唱时还要注意语气的变化,把握好语言的强弱规律,避免生硬呆板,同时注意与伴奏的配合交流,把作曲家沉浸于爱情幸福之中的内心情感完美地表现出来。
  结 语 
  理查·施特劳斯的艺术歌曲,在德国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发展史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西方音乐界给与了他很高的评价,他的作品被认为是用音乐来体现德语诗篇所饱含的诗情的典范。其艺术歌曲创作不拘泥于任何一种形式,作品既具备传统的高贵、典雅气质,又像一首首充满极强戏剧张力的交响诗,“他非常巧妙地将18世纪的高雅情致和瓦格纳式的丰富多彩融合为一体”。[4]歌曲中“简明抒情的旋律、丰富多彩的和声、变化多端的节奏以及精湛的配器技巧,将诗词的美和热情用音乐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出来,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5]施特劳斯把艺术歌曲从家庭音乐会或小型聚会的小世界引领入了一个由大乐队伴奏,从而获得更多掌声、吸引更多观众的广阔天地,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古典与现代、传统与革新之间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创作道路,为晚期浪漫派艺术歌曲画上了绚烂的一笔。
其他文献
摘要:情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级社会情感。学生需要爱,有人说教师之爱比情受更炽热,比母爱更广博,这是一种最崇高、神圣的爱。用爱去激励每一个学生,用爱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这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必须高度重视的方法之一。此外,榜样激励的方法也非常重要,用示范作用来影响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求知渴望,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激励方法
期刊
摘要:《史记》中的汉文帝既是一个仁爱宽厚、从谏如流的贤君,又有凭藉个人感受,肆意而为的一面,而只有这看似矛盾的性格统一在他一个人的身上时,我们才能看到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古代帝王的全貌。  关键词:《史记》;司马迁;汉文帝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局面之一,汉文帝也是中国古代帝王中明君的典型。因此,诸多史学在提及汉文帝的时候都更多着眼于他的“广恩博施”(《太史公自序》)、功德无量,鲜于涉
期刊
Abstract: Sexism is a sex discrimination or devaluation directed against women. It has cultural background. American Feminism alarmed the world. People’s concept and attitude towards women changed. Wi
期刊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俗文化的发展也被提上了日程。渔鼓作为传统的曲艺形式之一,更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湖南渔鼓。2004年我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全国强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湖南渔鼓文化保护计划的实施。本文以湖南省列入非遗名录的渔鼓为例,通过对渔鼓文化相关数据、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对传统曲艺形式渔鼓
期刊
[摘要]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也是近代中国倡导并组织实施“美育”的先驱者。他认为音乐与教育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音乐教育是达成美育目标的路径之一,因而提出音乐美育的概念,并对这一概念的特点、功能以及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进行了详细论述,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有效的美育理论基础。本文将以“音乐胶囊”为喻,对包含在美育范畴中的音乐教育的现实意义进行探析,从道德理
期刊
[摘要]  在欧洲小提琴音乐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艺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帕格尼尼作为炫技派代表人物,对小提琴各项性能进行了极富创造性的深入挖掘。本文通过深入剖析帕格尼尼小提琴代表作品的特点,并将其与同时期抒情派和民族派作品进行对比,彰显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协奏曲的独特魅力与具有革新精神的音乐巨人的传奇人生,以挖掘在当今时代仍然受用的精神与品格。  [关键词]帕格尼尼;浪漫主义;炫技派;创新;时代精神 
期刊
[摘要]  中国民间乐班历史悠久,音乐文化特色丰富,皖北的民间乐班是其典型代表。本文从应用环境、乐队编制、演出风格、常用乐器四个方面分析皖北民间乐班的特征,并通过分析曲目来源和音乐风格来剖析皖北民间乐班的音乐文化,最后阐释皖北民间乐班的音乐文化在人生仪式和文化传播两个方面上的意义。  [关键词]民间乐班;特征;音乐文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
期刊
[摘要]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著名的复调大师,他所创作的《巴赫创意曲集》是钢琴演奏者学习复调音乐一般都会弹奏的作品。《巴赫创意曲集》原本是巴赫为他儿子们练习所创作的,现在也被用来作为钢琴演奏者关于复调音乐学习的教材,目的是防止钢琴爱好者对枯燥的手指练习心生厌烦。本文首先介绍复调音乐的几种类型。其次,简述巴赫《创意曲集》的创作背景,并以《二部创意曲》为例进行分类。再次,以《创意曲集》中的两首作
期刊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5-0001-03  小学语文课本里收录过一篇散文《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人现在还能朗朗背诵,但很少人知道此文题目的出处。早在1201年,南宋诗人王正功以68岁的高龄初到桂林任职时,便写下“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的诗句。而几百年之后,将桂林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并使之名扬天下的,是20世纪60年代长影
期刊
[摘要]  艺术作为人类的精神需要,它蕴含着人类世代的记忆,记录着另一种生命形式的永恒。那“道”更是作为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体现,它赋予“艺”以灵魂。本文将以《流浪者之歌》为例,从舞蹈中道具的运用观“艺”,从意境的营造观“道”,以及“艺”与“道”共振之美这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来体会舞蹈艺术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相融交织,浑化一体。惊叹在舞蹈舞台上所建造的新世界,引你我共同品味中国文化之大美。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