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中着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但在实践过程中却普遍出现了浮于表面、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文从编排小组、教学流程、多元评价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 初中地理 合作学习 教学策略
2014年11月,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的“初中能效ACP课堂实践研究”课改项目,提出了“主动(A—active)”“互动(C—cooperative)”“展示(P—presentation)”三大课改主张。初中地理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课程理念,促使我们必须要拓宽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法,进一步构建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为特点的开放性地理课堂。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正好适应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成为我们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探索的一个热点。但是目前在初中地理课堂所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普遍存在的忽视小组建设、合作内容肤浅、形式单一、教师缺位与越位、学生参与程度不均衡、评价粗放与滞后等问题,不但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也无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破解难题,笔者通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
一、科学编排合作小组,积极营造团队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共同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的活动。合作学习小组绝不是任意几个学生的简单组合、临时组合,一个能在课堂内外开展高效合作学习的小组应该具有“融洽、协调、互补、合作”的品质。因此完善的小组建设是实现高效合作学习的必备条件。
一般而言,可以依据班内学生总人数划分为6~8个小组,每组6~7人。设A为优等生、B为中等生、C为待转化学生,以6人一组,则这6人座位安排为BACACB。这样的座位安排,既可独学,也为合作学习中的对学和群学奠定基础。
每组设正、副组长各一名,正组长主抓全面工作,包括学习和日常小组表现;副组长侧重课堂纪律,特别是开展小组讨论时纪律的维持工作,并负责小组成员课堂学习表现评分记录。为了能更有效地组织起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合作小组,发挥组内地理学习基础较好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还设置组内学科代表,负责检查组员预习效果及课堂合作任务的分派。此外,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小组成员内的参与度,6人小组内还成立了3个两两结合的对学小组(即BA,CA,BC),明确互帮互助的义务与权利。
在笔者所在学校中,因为全学科、全年级开展合作教学课改试点,因此小组建设得到了特别重视,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全方位培训、长期建设使得小组内合作学习的意识、技巧和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每一个小组都有一整套有形文化,如组名、组训、组规、组歌、组徽。此外通过班主任、学科教师开展的小组培训、德育导师制、小组周例会制、组长沙龙、小组集体拓展活动等方式,逐渐将学校所倡导的乐于参与、专注任務、积极乐观、悉心倾听、彼此扶持、勇于担当等优秀品质融入到小组文化中去。
二、构建地理教学流程,着力突出生本课堂
小组合作教学法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营造和谐的课堂思考、合作、交流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其教学流程可以分为“导入新课”“课堂预习”“知识梳理”“重点突破”“课堂总结”五个主要环节,其中以“重点内容突破”阶段为重点。
通过自主阅读及完成预习题后,可随即安排组内对学,学生之间两两合作完成监督、检查、交流和探讨。如遇较难完成的题目,在组长的组织下开展合作学习,共同讨论,互教互学。如有必要,可以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组间展示(我们称之为小展示),教师进行及时点评、补充和进一步阐释,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中的核心概念。在为学生扫清基本知识点后,教师借助板书或投影片,将本节主要知识要点和相互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一一梳理出来,帮助学生形成与本课学习主题相对一致、较为系统的知识框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找出本课的重难点知识,以便学生能快速进入下一学习环节。本环节一般不超过10分钟。
扫清基本知识点、基本概念障碍,形成本课基础知识框架后,就进入了教材重点知识突破阶段。与以往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穿插提问的方式不同,我们采用卡干结构设计法对重难点知识进行突破。即在教师的设问、启发、点拨下,结合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探讨方式,以教材及所提供的补充阅读材料(包括各种地理图表)为基本研究内容,为学生提供独立探究空间以及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通过个人(独学)、小组(对学、群学)、集体讨论(组间展示)等多种活动,对教材重点知识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深入掌握。该环节教学基本流程分别为:(1)教师揭示重难点,为探究性合作学习提供知识背景,还可穿插引导性问题,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并适当提供基本思路;(2)通过学案中提供的补充材料及精心设计的问题群,聚焦主要学习方向;(3)学生开展独学,并完成学案中的问题。(如遇开放性问题,可将主要观点以要点、关键词的方式写下来);(4)组内探讨,可以先对学、后群学;(5)组间展示,学生围绕学案中的问题进行学习汇报。(结合地理学科特点,部分问题还可结合专题图进行解答);(6)师生点评,先通过组内补充、组间点评环节,加深理解,在教师点评环节中,重点放在思路的凝练以及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一般重点突破环节要占一堂课的一半时间,即20~25分钟。
三、尝试结构互动方式,及时反馈多元评价
由于教材容量、班级规模、教学技术手段、教师合作教学能力与技巧等方面不尽如人意,常常使合作学习沦为小组学习,只具小组形式,而无合作学习实质。如何在合作中真正体现全员互动、主动建构、持久参与、思维碰撞?我们的做法是在合作学习中引入了卡干的“结构”合作学习理论与多元激励评价方式。 1.轮流演说。
轮流演说是指两两配对,轮流回答,通常在“知识梳理”中加以使用。在完成独学(自主快速阅读教材内容)和预习题后,组内6名学生再分三个小组,两两合作(即B和A,C和A,C和B),围绕题目展开对学。一人讲解预习题,一人边倾听边提出建议,一题研讨完后,两人角色轮换,继续下一题。轮流说的方法,一般常用于较易掌握的基本概念或基本知识点,通过知识能力和层次相异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进一步加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
2.互相批改。
互相批改是指两两配对,互相批改课堂练习,通常用于复习课,以检验学习效果,找出并分析易错点,进一步巩固重要基础知识点。其基本步骤是:
(1)独立完成课堂巩固练习。如:在中国空白行政区划图上填写各省级行政区简称,并标出省会;在空白中国地图上,标出重要山脉、高原、盆地、丘陵、平原。此环节,学生不可互相交流。
(2)组内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批改。并分别将易错点汇报至学科组长。
(3)学科组长汇总,并分析易错原因。
(4)各小組学科组长代表本组展示本组易错部分,并分析原因,教师予以点评。
3.编号共学。
编号共学是指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一段时间,然后站起来,围绕提出的问题集思广益,当确认每一个成员都知道答案后,再一起坐下来,教师随机点出某一团队成员编号,以一定方式分享团队答案,随后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点评。该方法可普遍运用于“重点突破”环节,需要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充分交流,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完全理解和掌握。其基本步骤为:
(1)教师导入所学主题,并提供基本材料、大致思路,聚焦共学方向。
(2)提供独立阅读、思考时间。为节省时间,每人可写下主要观点或关键词。此阶段不可交流。
(3)行政组长组织每位成员计件发言(即按小题发言),其他成员按序加以纠正和补充,学科组长集思广益。如所涉内容较难,可以在此步骤前插入两两合作的“轮流说”,对所回答问题进行初步的交流和完善。
(4)学科组长完善最终答案,并确认团队成员都已知道答案。
(5)教师随机从1~6号(注:以每组6人计)学生中抽一人进行组间展示。教师报号后,各组抢答。为保证各组都有平等回答机会,教师在月初给每小组分发发言卡4张,即每组每个月(共计8节地理课)只有4次进行大展示的机会。
(6)该组回答完毕,其他组成员可以加以补充和点评。
(7)教师点评、补充、总结和提炼,并对小组表现给予及时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合作能力、创新精神的重要学习方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通过近一年的实践,已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逐步显现出其独特的优势。但如何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并在学习地理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人际交往技能与合作技能,需要我们继续优化合作学习策略,深入挖掘学生潜能,从而使合作真正深入人心。
(作者为江苏省苏州市彩香实验中学教师)
关键词 初中地理 合作学习 教学策略
2014年11月,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的“初中能效ACP课堂实践研究”课改项目,提出了“主动(A—active)”“互动(C—cooperative)”“展示(P—presentation)”三大课改主张。初中地理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课程理念,促使我们必须要拓宽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法,进一步构建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为特点的开放性地理课堂。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正好适应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成为我们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探索的一个热点。但是目前在初中地理课堂所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普遍存在的忽视小组建设、合作内容肤浅、形式单一、教师缺位与越位、学生参与程度不均衡、评价粗放与滞后等问题,不但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也无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破解难题,笔者通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
一、科学编排合作小组,积极营造团队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共同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的活动。合作学习小组绝不是任意几个学生的简单组合、临时组合,一个能在课堂内外开展高效合作学习的小组应该具有“融洽、协调、互补、合作”的品质。因此完善的小组建设是实现高效合作学习的必备条件。
一般而言,可以依据班内学生总人数划分为6~8个小组,每组6~7人。设A为优等生、B为中等生、C为待转化学生,以6人一组,则这6人座位安排为BACACB。这样的座位安排,既可独学,也为合作学习中的对学和群学奠定基础。
每组设正、副组长各一名,正组长主抓全面工作,包括学习和日常小组表现;副组长侧重课堂纪律,特别是开展小组讨论时纪律的维持工作,并负责小组成员课堂学习表现评分记录。为了能更有效地组织起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合作小组,发挥组内地理学习基础较好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还设置组内学科代表,负责检查组员预习效果及课堂合作任务的分派。此外,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小组成员内的参与度,6人小组内还成立了3个两两结合的对学小组(即BA,CA,BC),明确互帮互助的义务与权利。
在笔者所在学校中,因为全学科、全年级开展合作教学课改试点,因此小组建设得到了特别重视,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全方位培训、长期建设使得小组内合作学习的意识、技巧和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每一个小组都有一整套有形文化,如组名、组训、组规、组歌、组徽。此外通过班主任、学科教师开展的小组培训、德育导师制、小组周例会制、组长沙龙、小组集体拓展活动等方式,逐渐将学校所倡导的乐于参与、专注任務、积极乐观、悉心倾听、彼此扶持、勇于担当等优秀品质融入到小组文化中去。
二、构建地理教学流程,着力突出生本课堂
小组合作教学法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营造和谐的课堂思考、合作、交流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其教学流程可以分为“导入新课”“课堂预习”“知识梳理”“重点突破”“课堂总结”五个主要环节,其中以“重点内容突破”阶段为重点。
通过自主阅读及完成预习题后,可随即安排组内对学,学生之间两两合作完成监督、检查、交流和探讨。如遇较难完成的题目,在组长的组织下开展合作学习,共同讨论,互教互学。如有必要,可以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组间展示(我们称之为小展示),教师进行及时点评、补充和进一步阐释,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中的核心概念。在为学生扫清基本知识点后,教师借助板书或投影片,将本节主要知识要点和相互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一一梳理出来,帮助学生形成与本课学习主题相对一致、较为系统的知识框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找出本课的重难点知识,以便学生能快速进入下一学习环节。本环节一般不超过10分钟。
扫清基本知识点、基本概念障碍,形成本课基础知识框架后,就进入了教材重点知识突破阶段。与以往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穿插提问的方式不同,我们采用卡干结构设计法对重难点知识进行突破。即在教师的设问、启发、点拨下,结合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探讨方式,以教材及所提供的补充阅读材料(包括各种地理图表)为基本研究内容,为学生提供独立探究空间以及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通过个人(独学)、小组(对学、群学)、集体讨论(组间展示)等多种活动,对教材重点知识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深入掌握。该环节教学基本流程分别为:(1)教师揭示重难点,为探究性合作学习提供知识背景,还可穿插引导性问题,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并适当提供基本思路;(2)通过学案中提供的补充材料及精心设计的问题群,聚焦主要学习方向;(3)学生开展独学,并完成学案中的问题。(如遇开放性问题,可将主要观点以要点、关键词的方式写下来);(4)组内探讨,可以先对学、后群学;(5)组间展示,学生围绕学案中的问题进行学习汇报。(结合地理学科特点,部分问题还可结合专题图进行解答);(6)师生点评,先通过组内补充、组间点评环节,加深理解,在教师点评环节中,重点放在思路的凝练以及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一般重点突破环节要占一堂课的一半时间,即20~25分钟。
三、尝试结构互动方式,及时反馈多元评价
由于教材容量、班级规模、教学技术手段、教师合作教学能力与技巧等方面不尽如人意,常常使合作学习沦为小组学习,只具小组形式,而无合作学习实质。如何在合作中真正体现全员互动、主动建构、持久参与、思维碰撞?我们的做法是在合作学习中引入了卡干的“结构”合作学习理论与多元激励评价方式。 1.轮流演说。
轮流演说是指两两配对,轮流回答,通常在“知识梳理”中加以使用。在完成独学(自主快速阅读教材内容)和预习题后,组内6名学生再分三个小组,两两合作(即B和A,C和A,C和B),围绕题目展开对学。一人讲解预习题,一人边倾听边提出建议,一题研讨完后,两人角色轮换,继续下一题。轮流说的方法,一般常用于较易掌握的基本概念或基本知识点,通过知识能力和层次相异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进一步加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
2.互相批改。
互相批改是指两两配对,互相批改课堂练习,通常用于复习课,以检验学习效果,找出并分析易错点,进一步巩固重要基础知识点。其基本步骤是:
(1)独立完成课堂巩固练习。如:在中国空白行政区划图上填写各省级行政区简称,并标出省会;在空白中国地图上,标出重要山脉、高原、盆地、丘陵、平原。此环节,学生不可互相交流。
(2)组内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批改。并分别将易错点汇报至学科组长。
(3)学科组长汇总,并分析易错原因。
(4)各小組学科组长代表本组展示本组易错部分,并分析原因,教师予以点评。
3.编号共学。
编号共学是指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一段时间,然后站起来,围绕提出的问题集思广益,当确认每一个成员都知道答案后,再一起坐下来,教师随机点出某一团队成员编号,以一定方式分享团队答案,随后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点评。该方法可普遍运用于“重点突破”环节,需要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充分交流,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完全理解和掌握。其基本步骤为:
(1)教师导入所学主题,并提供基本材料、大致思路,聚焦共学方向。
(2)提供独立阅读、思考时间。为节省时间,每人可写下主要观点或关键词。此阶段不可交流。
(3)行政组长组织每位成员计件发言(即按小题发言),其他成员按序加以纠正和补充,学科组长集思广益。如所涉内容较难,可以在此步骤前插入两两合作的“轮流说”,对所回答问题进行初步的交流和完善。
(4)学科组长完善最终答案,并确认团队成员都已知道答案。
(5)教师随机从1~6号(注:以每组6人计)学生中抽一人进行组间展示。教师报号后,各组抢答。为保证各组都有平等回答机会,教师在月初给每小组分发发言卡4张,即每组每个月(共计8节地理课)只有4次进行大展示的机会。
(6)该组回答完毕,其他组成员可以加以补充和点评。
(7)教师点评、补充、总结和提炼,并对小组表现给予及时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合作能力、创新精神的重要学习方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通过近一年的实践,已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逐步显现出其独特的优势。但如何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并在学习地理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人际交往技能与合作技能,需要我们继续优化合作学习策略,深入挖掘学生潜能,从而使合作真正深入人心。
(作者为江苏省苏州市彩香实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