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按照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完整过程,分为信贷决策前、中期和后期三个时期,三个决策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金融效应范式,分别为损失规避效应、锚定效应、羊群效应、框架效应和非贝叶斯法则效应;分析各行为金融效应范式的关联性和相互影响,形成商业银行信贷行为金融范式的完整效应体系。
关键词:行为金融 商业银行 信贷决策
商业银行信贷决策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信贷经理人的决策行为是受理性及非理性因素共同影响的。信贷经理人的决策和判断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下,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特点、能力、心里偏好等内在和外在的因素使其产生行为和认知偏差,认知偏差虽无法消除,但对它的认识会加深我们对此类偏差的提防,促使信贷经理人在信贷决策时更加理性的思考。行为金融学以人类的决策心理为出发点,注重决策心理的多样性,突破了现代金融理论只注重最优决策模型的假设,使研究更加接近实际。
一、商业银行信贷决策前的锚定效应
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完整过程分为信贷决策前、中期和后期三个时期。首先,在信贷决策还未开始时,即信贷决策前已存在非理性即锚定效应,例如中小企业为代表的一些群体开始就处于不利局面,在商业银行信贷前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风险评估时,限于信息和认知资源的缺乏,决策者会将以前的经验和模式锚定为初始参考点。同时由于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与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薪酬高低存在正向关系,银行工作人员均倾向于获取经营盈利,规避经营损失,以上这两种效应在“头羊”(大型银行)身上都是存在的。“锚定”效应理论最先由Tversky(1974)提出,其含义为在不确定条件下,个体进行判断时会受到“锚”值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充分的向上或向下调整,即 “锚定与调整”。传统的信用评估决策模型认为信贷经理人在不确定状态下的信用评估是基于借款人能力、特点、抵押品支票押品、资产情况等对其违约概率进行估算,判别借款人信用级别,做出最优信用评估决策。这种决策模式要求信贷经理人掌握充分信息。现实中商业银行信贷经理人授信决策不仅依赖于借款人信用评估结果,基于理性期望效用决策的最优信用评估决策框架并总是不符合现实。信贷经理人对借款人信用等级经常具有先验态度,信贷经理人经常表现为信任老借款人,对新借款的信任程度较低。这种态度的差异,表明信贷经理人锚定心理发生了作用。
二、商业银行信贷决策中期的羊群效应
在信贷决策中期群羊(中小银行)会模仿头羊行为,选择信贷从众即羊群效应,中国国有商业银行集中了银行业将近80%左右的信贷资金,而80%的贷款发放给了只占经济总量约40%的国有企业,而其他有商业银行却也将贷款集中投向大企业,意思着非国有中小型商业银行在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无法掌握足够的信息帮助自己做决策判断,常常选择从众策略,现实中表现为“群羊”紧缩中小企业贷款,模仿群羊行为。对于单个商业银行来说,模仿其他银行、服务相同的顾客也许是理性的、有效率的,但对于整个银行系统来讲,商业银行信贷市场“羊群行为”会使得银行系统出现系统性风险,信贷投向盲从,信贷过度集中势必导致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下降、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区域经济发展失衡、无法可持续性发展,羊群行为会使银行系统潜伏巨大的隐患。
三、商业银行信贷后期的框架效应和非贝叶斯法则
在商业银行信贷决策后期,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形成框架效应,现实中表现为中小商业银行贷款经理人若选择信贷从众,则其信贷投资失败不会影响其声誉。当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体系实施的是贷款损失赔偿制、终身负责制等政策时,信贷经理人会“惜贷”、“惧贷”。其重约束、轻激励的绩效评价方法,会造成贷款向目前效益好、 风险小的大规模企业、垄断企业集中,而真正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由于刚刚起步,现金占比少,风险难以预测,信贷投放会放少,我国商业银行考核指标偏重于不良贷款占比和收息水平等,且存在重罚轻奖现象, 导致信贷经理人更倾向于选择预期收益好、风险小的项目或客户,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效率也很低。非贝叶斯法则即把小样本中的概率分布当作总体的概率分布, 对小概率加权太重,夸大小样本的代表性,易犯“小数法则偏差”。比如商业银行信贷市场上争夺某一个目前表现不错的行业(例如房地产行业),或者某一个行业中的几个高利润客户,以为其目前偿还贷款能力强、自然信誉好,不会引发不良贷款产生,以为整个该行业都是高利润客户,从而影响其新的决策过程,即非贝叶斯法则效应强烈,而忽视了该行业高风险性,信贷过度集中造成的系统性风险,不良资产非理性酿成。
四、商业银行信贷决策过程中行为金融范式互相关联
应该注意到商业银行信贷过程中不是独立的,必然会受到整个信贷市场、受到其他商业银行(尤其是一些大银行)的影响,信贷决策过程也不是互相独立,而是互相影响的。在信贷决策中期群羊(中小银行)会模仿头羊行为,选择信贷从众即羊群效应,“群羊”的跟随行为让一些正处在决策前期或者已经处于决策后期的“头羊”误以为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预期。如此非理性信贷预期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直至一种强烈的外界力量(如金融危机)来打断这个循环链。决策后期的绩效评价体系所带来的框架效应和非贝叶斯法则效应,目前的轻奖励重处罚的评价体系使得经理人惜贷、不愿意承受风险,不同的框架会导致信贷经理人不同的信贷行为,从而又影响到下一次信贷决策前期的心理,其刚刚获得经验和模式又会再一次锚定为下一次决策的初始参考点,所以整个信贷过程其实是互相应影响的。
参考文献:
[1]吴国培,陈福生.行为金融理论框架下中小企业贷款难现象解释[J].亚太经济,2010(1):55-58.
[2]周方婧.从行为金融学角度看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J].科技经济市场,2009(1):27-30.
[3]邹新月,甄文真,赵永启.羊群行为下商业银行的信贷传导机制[J].金融论 坛,2011年第10期.
[4]冯安明,冯梦云.商业银行信货管理体制和考核机制对信贷行为的影响[J].上海金融,2011.8.
[5]張字.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估的行为决策框架与锚定效应分析[J].财经科学2014.5.
[6]胡新天.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博弈分析[J].南方金融,2003(4):18-20.
[7]孙琴月.商业银行信贷集中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52-56.
作者简介:周超(1983—)女。民族:汉。吉林省桦甸人。副教授。博士。教师。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劳动金融。
关键词:行为金融 商业银行 信贷决策
商业银行信贷决策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信贷经理人的决策行为是受理性及非理性因素共同影响的。信贷经理人的决策和判断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下,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特点、能力、心里偏好等内在和外在的因素使其产生行为和认知偏差,认知偏差虽无法消除,但对它的认识会加深我们对此类偏差的提防,促使信贷经理人在信贷决策时更加理性的思考。行为金融学以人类的决策心理为出发点,注重决策心理的多样性,突破了现代金融理论只注重最优决策模型的假设,使研究更加接近实际。
一、商业银行信贷决策前的锚定效应
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完整过程分为信贷决策前、中期和后期三个时期。首先,在信贷决策还未开始时,即信贷决策前已存在非理性即锚定效应,例如中小企业为代表的一些群体开始就处于不利局面,在商业银行信贷前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风险评估时,限于信息和认知资源的缺乏,决策者会将以前的经验和模式锚定为初始参考点。同时由于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与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薪酬高低存在正向关系,银行工作人员均倾向于获取经营盈利,规避经营损失,以上这两种效应在“头羊”(大型银行)身上都是存在的。“锚定”效应理论最先由Tversky(1974)提出,其含义为在不确定条件下,个体进行判断时会受到“锚”值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充分的向上或向下调整,即 “锚定与调整”。传统的信用评估决策模型认为信贷经理人在不确定状态下的信用评估是基于借款人能力、特点、抵押品支票押品、资产情况等对其违约概率进行估算,判别借款人信用级别,做出最优信用评估决策。这种决策模式要求信贷经理人掌握充分信息。现实中商业银行信贷经理人授信决策不仅依赖于借款人信用评估结果,基于理性期望效用决策的最优信用评估决策框架并总是不符合现实。信贷经理人对借款人信用等级经常具有先验态度,信贷经理人经常表现为信任老借款人,对新借款的信任程度较低。这种态度的差异,表明信贷经理人锚定心理发生了作用。
二、商业银行信贷决策中期的羊群效应
在信贷决策中期群羊(中小银行)会模仿头羊行为,选择信贷从众即羊群效应,中国国有商业银行集中了银行业将近80%左右的信贷资金,而80%的贷款发放给了只占经济总量约40%的国有企业,而其他有商业银行却也将贷款集中投向大企业,意思着非国有中小型商业银行在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无法掌握足够的信息帮助自己做决策判断,常常选择从众策略,现实中表现为“群羊”紧缩中小企业贷款,模仿群羊行为。对于单个商业银行来说,模仿其他银行、服务相同的顾客也许是理性的、有效率的,但对于整个银行系统来讲,商业银行信贷市场“羊群行为”会使得银行系统出现系统性风险,信贷投向盲从,信贷过度集中势必导致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下降、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区域经济发展失衡、无法可持续性发展,羊群行为会使银行系统潜伏巨大的隐患。
三、商业银行信贷后期的框架效应和非贝叶斯法则
在商业银行信贷决策后期,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形成框架效应,现实中表现为中小商业银行贷款经理人若选择信贷从众,则其信贷投资失败不会影响其声誉。当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体系实施的是贷款损失赔偿制、终身负责制等政策时,信贷经理人会“惜贷”、“惧贷”。其重约束、轻激励的绩效评价方法,会造成贷款向目前效益好、 风险小的大规模企业、垄断企业集中,而真正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由于刚刚起步,现金占比少,风险难以预测,信贷投放会放少,我国商业银行考核指标偏重于不良贷款占比和收息水平等,且存在重罚轻奖现象, 导致信贷经理人更倾向于选择预期收益好、风险小的项目或客户,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效率也很低。非贝叶斯法则即把小样本中的概率分布当作总体的概率分布, 对小概率加权太重,夸大小样本的代表性,易犯“小数法则偏差”。比如商业银行信贷市场上争夺某一个目前表现不错的行业(例如房地产行业),或者某一个行业中的几个高利润客户,以为其目前偿还贷款能力强、自然信誉好,不会引发不良贷款产生,以为整个该行业都是高利润客户,从而影响其新的决策过程,即非贝叶斯法则效应强烈,而忽视了该行业高风险性,信贷过度集中造成的系统性风险,不良资产非理性酿成。
四、商业银行信贷决策过程中行为金融范式互相关联
应该注意到商业银行信贷过程中不是独立的,必然会受到整个信贷市场、受到其他商业银行(尤其是一些大银行)的影响,信贷决策过程也不是互相独立,而是互相影响的。在信贷决策中期群羊(中小银行)会模仿头羊行为,选择信贷从众即羊群效应,“群羊”的跟随行为让一些正处在决策前期或者已经处于决策后期的“头羊”误以为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预期。如此非理性信贷预期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直至一种强烈的外界力量(如金融危机)来打断这个循环链。决策后期的绩效评价体系所带来的框架效应和非贝叶斯法则效应,目前的轻奖励重处罚的评价体系使得经理人惜贷、不愿意承受风险,不同的框架会导致信贷经理人不同的信贷行为,从而又影响到下一次信贷决策前期的心理,其刚刚获得经验和模式又会再一次锚定为下一次决策的初始参考点,所以整个信贷过程其实是互相应影响的。
参考文献:
[1]吴国培,陈福生.行为金融理论框架下中小企业贷款难现象解释[J].亚太经济,2010(1):55-58.
[2]周方婧.从行为金融学角度看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J].科技经济市场,2009(1):27-30.
[3]邹新月,甄文真,赵永启.羊群行为下商业银行的信贷传导机制[J].金融论 坛,2011年第10期.
[4]冯安明,冯梦云.商业银行信货管理体制和考核机制对信贷行为的影响[J].上海金融,2011.8.
[5]張字.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估的行为决策框架与锚定效应分析[J].财经科学2014.5.
[6]胡新天.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博弈分析[J].南方金融,2003(4):18-20.
[7]孙琴月.商业银行信贷集中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52-56.
作者简介:周超(1983—)女。民族:汉。吉林省桦甸人。副教授。博士。教师。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劳动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