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历史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门基础课程,它通过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素质,特别是人文精神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1]当前我们提倡主体性教学,让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就是其学习主体性的基础。本文主要从建立新理念,改革初中历史教学,优化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初中历史教学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课堂;素质教育
笔者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活泼可爱的学生,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历史课堂中,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获得有效的教学成果,是需要我们历史教师长期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下是笔者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几点思考。
一、转变“唯本”、“唯教”观念,确立教育新理念。
所谓“本”,既指课本,也指教参、教案。[2]对教学来说,“本”显然是极为重要的,但历史知识都发生于过去,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基于此,笔者就试着打破书本框架进行开放式教学。如笔者在讲授《中国历史》第四册时,有意把第一至第十五课内容重新组合分割成三部分: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在讲解时,笔者要求学生了解每一时期革命的任务、起止时间及标志,然后发动学生查阅资料,要求学生侧重了解这一时期的著名人物及其事迹,最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实践证明,课堂教学形式改革后,学生很有兴趣,学生知识面广了,学习的方法也更科学了。
在当今的历史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节的现状。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教师的“单边活动”。实际上我们应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其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统一起来,目的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学,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造能力。例如:笔者在讲到“美国的霸权政策”时,笔者在授课时有意加入一些美国的强权和霸道做法的知识,后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会上学生们纷纷发言,教学效果特好。不仅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美国霸权主义的可憎以及美国人权的虚伪性,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为教学灌注“活水”。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的生命源于生活。教师只有把教材与生活中相关的素材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3]
1、充分利用好教材本身蕴含的“生活”内容,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比如《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基本属于社会史范畴,介绍了宋人衣食住行乐五大方面的内容,看似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去上千年,没啥联系,但教师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很快就能与现代习俗做比较、找异同、寻沿革、讲看法,课堂很快就能“活”起来。“生活”对学生富有吸引力,“日常存在”促使他们观察思考,新掌握的生活常识既让学生有收获、有成就,又传扬了民族习俗,正合新课标的要求,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2、尽力发掘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增长学生的生活智慧。如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中“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这一目内容时,我用多媒体显示“文革”中人斗人的几张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现在我们看不到这种现象?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健全民主与法制的重要性。我又联系到先前发生的“3.14”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通过画片的展示,让学生分析其性质。学生认为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手段是不正当的,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从他们的话语、表情中,我感到了他们的是非观明确、法律意识较强。
3、适时适度导入乡土历史,拉近学生与课本历史的距离。把课本上的历史与乡土历史相联系既有利于拉近学生与课本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课本知识,还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识,以更好地理解现在,更坚定地走向未来。
三、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否动起来,关键取决于问题的设计与生成。问题的设计,首先足以让学生真正开启思维而进行一番苦苦思索的;其次又应当是使学生可以有一定的思维成果,即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品尝到问题解决的喜悦。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促使他们自觉投入到对有关历史问题的探究中去。这样的问题设计才具有其存在价值,才能作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学习“伏尔泰启蒙思想的意义和影响”时,课本中这样描述:“伏尔泰等人的思想宣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思想解放”。此时我就引导学生思考“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也促进了传播这些思想的国家的思想解放”。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这些?此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互相探讨,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大的活跃状态。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历史是所有学科中与学生现实距离最远的学科。因为历史教学所传授的知识都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而对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来说,他们对现实了解的知识面和接触事物的经验还不够广泛和深远,对于一些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就更不用说了。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为学生营造历史环境,实现跨时空的直观感觉。这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当今历史教学所面临的尴尬局面,而且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节省历史教师的枯燥文字表述时间,学生也可以从这些画面中不知不觉领悟历史的真谛和历史发展的真正规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既曼的兴趣。 其次,历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它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历史教师还可以很轻松地聚集起尽可能多的历史资料和信息,并能快速、便捷地加以利用。古今中外每个历史时期留下的实物、图片、历史遗址等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可以大大开阔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好学。
再次,多媒体还可以实现远程教学,可以真正的把封闭式的小课堂转化为开放式的大课堂。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增加信息量,增强历史学习的直观性、趣味性,培养、引导、发展、巩固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
五、投入情感,开拓创新。
情感教育、创新教育是历史教学的必然选择。历史教学要从格式化的“朝代更迭”的记忆中得到升华,让学生从“读死书、死读书”中解脱出来,让学生“读史明智”。笔者以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启发他们的内在潜力。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有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状态、渊博的史学知识外,更重要的还要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打破砂锅探到底,主动去探究问题。比如我在讲宋元文化时,通过给学生讲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资治通鉴》,让学生感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人民的聪明才智。讲商鞅变法、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时,要善于树立改革创新的形象,让学生明白“变则通,通则达”,自觉树立起改革之志。
其次,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教师要善于诱导,开发学生潜力,巧设疑难,提出问题,利用教材内容设疑解难,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书,通过读书解决疑难,同时还要思考超越书本内容。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老师要善于诱导学生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比较和联想,让学生在历史事实中不断发现历史发展规律,鼓励学生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务实的精神、全新的理念去面对历史,开创未来。
六、优化课堂评价方式,构建学生的自信。
历史新课程标准提出:“历史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进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1、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主渠道,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决定着新课改的成败。对一节课而言,其一要有意义,即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锻炼了能力,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其二要有效率,即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有效率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家都在教师的充分引导下,都学到了知识,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其三有生成性、常态性。这节课是不完全预设的,而是教师共同参与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投入的过程,是一节平实的课,常态的课。其四是有缺憾的课。残缺的美是一种真实的美,课堂教学有缺憾证明就是一堂真实的课,反映学生学习真实水平的课。
2、实施有效的学生评价。
历史课堂是一个灵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把学生的主动权切实还给学生,就需要教师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自主的课堂。教师适当的有质量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既要突出“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的落实,又要兼顾“因材施教”的推进。充分发挥学生评价功能,使学生在求知的全过程中,兴趣、情感、信念、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投入的程度深入了,质量提高了,思维发展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总之,在教学方面,教师要切实把握初中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改进教学。针对初中生的好动、好乐、好奇、好胜的特点,加强兴趣诱导,培养学生特长。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想方设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历史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 李新来.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J].考试周刊,2011(39).
[3] 刘宏丽.浅谈初中历史情境教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9.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课堂;素质教育
笔者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活泼可爱的学生,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历史课堂中,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获得有效的教学成果,是需要我们历史教师长期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下是笔者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几点思考。
一、转变“唯本”、“唯教”观念,确立教育新理念。
所谓“本”,既指课本,也指教参、教案。[2]对教学来说,“本”显然是极为重要的,但历史知识都发生于过去,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基于此,笔者就试着打破书本框架进行开放式教学。如笔者在讲授《中国历史》第四册时,有意把第一至第十五课内容重新组合分割成三部分: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在讲解时,笔者要求学生了解每一时期革命的任务、起止时间及标志,然后发动学生查阅资料,要求学生侧重了解这一时期的著名人物及其事迹,最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实践证明,课堂教学形式改革后,学生很有兴趣,学生知识面广了,学习的方法也更科学了。
在当今的历史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节的现状。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教师的“单边活动”。实际上我们应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其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统一起来,目的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学,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造能力。例如:笔者在讲到“美国的霸权政策”时,笔者在授课时有意加入一些美国的强权和霸道做法的知识,后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会上学生们纷纷发言,教学效果特好。不仅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美国霸权主义的可憎以及美国人权的虚伪性,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为教学灌注“活水”。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的生命源于生活。教师只有把教材与生活中相关的素材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3]
1、充分利用好教材本身蕴含的“生活”内容,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比如《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基本属于社会史范畴,介绍了宋人衣食住行乐五大方面的内容,看似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去上千年,没啥联系,但教师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很快就能与现代习俗做比较、找异同、寻沿革、讲看法,课堂很快就能“活”起来。“生活”对学生富有吸引力,“日常存在”促使他们观察思考,新掌握的生活常识既让学生有收获、有成就,又传扬了民族习俗,正合新课标的要求,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2、尽力发掘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增长学生的生活智慧。如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中“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这一目内容时,我用多媒体显示“文革”中人斗人的几张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现在我们看不到这种现象?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健全民主与法制的重要性。我又联系到先前发生的“3.14”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通过画片的展示,让学生分析其性质。学生认为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手段是不正当的,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从他们的话语、表情中,我感到了他们的是非观明确、法律意识较强。
3、适时适度导入乡土历史,拉近学生与课本历史的距离。把课本上的历史与乡土历史相联系既有利于拉近学生与课本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课本知识,还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识,以更好地理解现在,更坚定地走向未来。
三、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否动起来,关键取决于问题的设计与生成。问题的设计,首先足以让学生真正开启思维而进行一番苦苦思索的;其次又应当是使学生可以有一定的思维成果,即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品尝到问题解决的喜悦。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促使他们自觉投入到对有关历史问题的探究中去。这样的问题设计才具有其存在价值,才能作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学习“伏尔泰启蒙思想的意义和影响”时,课本中这样描述:“伏尔泰等人的思想宣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思想解放”。此时我就引导学生思考“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也促进了传播这些思想的国家的思想解放”。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这些?此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互相探讨,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大的活跃状态。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历史是所有学科中与学生现实距离最远的学科。因为历史教学所传授的知识都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而对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来说,他们对现实了解的知识面和接触事物的经验还不够广泛和深远,对于一些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就更不用说了。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为学生营造历史环境,实现跨时空的直观感觉。这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当今历史教学所面临的尴尬局面,而且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节省历史教师的枯燥文字表述时间,学生也可以从这些画面中不知不觉领悟历史的真谛和历史发展的真正规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既曼的兴趣。 其次,历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它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历史教师还可以很轻松地聚集起尽可能多的历史资料和信息,并能快速、便捷地加以利用。古今中外每个历史时期留下的实物、图片、历史遗址等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可以大大开阔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好学。
再次,多媒体还可以实现远程教学,可以真正的把封闭式的小课堂转化为开放式的大课堂。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增加信息量,增强历史学习的直观性、趣味性,培养、引导、发展、巩固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
五、投入情感,开拓创新。
情感教育、创新教育是历史教学的必然选择。历史教学要从格式化的“朝代更迭”的记忆中得到升华,让学生从“读死书、死读书”中解脱出来,让学生“读史明智”。笔者以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启发他们的内在潜力。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有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状态、渊博的史学知识外,更重要的还要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打破砂锅探到底,主动去探究问题。比如我在讲宋元文化时,通过给学生讲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资治通鉴》,让学生感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人民的聪明才智。讲商鞅变法、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时,要善于树立改革创新的形象,让学生明白“变则通,通则达”,自觉树立起改革之志。
其次,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教师要善于诱导,开发学生潜力,巧设疑难,提出问题,利用教材内容设疑解难,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书,通过读书解决疑难,同时还要思考超越书本内容。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老师要善于诱导学生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比较和联想,让学生在历史事实中不断发现历史发展规律,鼓励学生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务实的精神、全新的理念去面对历史,开创未来。
六、优化课堂评价方式,构建学生的自信。
历史新课程标准提出:“历史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进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1、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主渠道,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决定着新课改的成败。对一节课而言,其一要有意义,即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锻炼了能力,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其二要有效率,即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有效率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家都在教师的充分引导下,都学到了知识,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其三有生成性、常态性。这节课是不完全预设的,而是教师共同参与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投入的过程,是一节平实的课,常态的课。其四是有缺憾的课。残缺的美是一种真实的美,课堂教学有缺憾证明就是一堂真实的课,反映学生学习真实水平的课。
2、实施有效的学生评价。
历史课堂是一个灵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把学生的主动权切实还给学生,就需要教师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自主的课堂。教师适当的有质量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既要突出“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的落实,又要兼顾“因材施教”的推进。充分发挥学生评价功能,使学生在求知的全过程中,兴趣、情感、信念、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投入的程度深入了,质量提高了,思维发展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总之,在教学方面,教师要切实把握初中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改进教学。针对初中生的好动、好乐、好奇、好胜的特点,加强兴趣诱导,培养学生特长。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想方设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历史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 李新来.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J].考试周刊,2011(39).
[3] 刘宏丽.浅谈初中历史情境教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