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伦理学会成立大会暨全国首届教育伦理学研讨会召开

来源 :道德与文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chang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0月27—28日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筹)、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和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期刊杂志社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简称“中国教育伦理学会”)成立大会暨全国首届教育伦理学学术研讨会。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教授万俊人,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燕爽,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张民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刘世军,教育部教师工作司领导代表以及来自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教育伦理学会第一届理事、常务理事、会长、副会长。
其他文献
“新市民”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探究的社会群体,它连接着乡村和城镇,是“四化同步”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因素。由乡村到城镇,他们逐步由熟人社会步入陌生人社会,如何处理社会关系是他们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效社会认同的实现,既包括新市民群体对于城市社会的认同,还必须包括城市社会对于新市民群体的吸收、包容和接纳。基于新市民群体的特殊性,应该引入空间正义的概念来探讨其友善理念,引导其构建正确的友善观,注重新市民群体个人利益追求的合理性,同时关注群体内部成员的友善理念,促使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的友善观很好地融合
2017年4月8-9日,由中国伦理学会政治伦理专业委员会、北京市伦理学会、河北省伦理学会、天津社会科学院《道德与文明》编辑部主办,河北经贸大学承办的“京津冀国家治理与道德建设论坛”在石家庄召开,来自京津冀三地的高校、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7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
爱国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公共美德,它不能被单纯地理解为只是一种天然的情感表达,它也是一种理智美德,需要通过教育来完成。爱国主义的生成基础是一种“伦理-文化共同体”,这一共同体承载着我们的文化、价值和身份认同,并据此界定了我之所是。一种共享的命运感结合成同胞间的团结纽带。基于此,自由主义立足于独立的、自决的理性自我观念对爱国主义进行的挑战是不能成立的。爱国主义的对象是具体的、特殊的。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之间并非是非此即彼的关系。特殊的道德实践使得抽象的道德理念和原则充实了起来。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深层的、持久的情感依
在经济现代化与价值多元化的当今时代,理性主义盛行与“精神”缺位成为难以化解的时代困惑。完整真切地把握生态主义理论思想的“精神”内核,必须突破“学派”“流派”与“思潮”的研究理念,以“出入流派”的伦理学研究方法进行生态主义理论“形态”的研究。历经人类文明初年生态主义的“伦理”形态、近代以来生态主义“伦理道德”的对峙与冲突形态,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与“生态双赢”的学术期待下,生态主义伦理思想在生态演化史上应当继续向前拓展,即向“伦理与道德一体”并辩证互动的形态演化,进而构建生态主义“伦理”-“道德”的价值生
依司马谈之意,至少有两种“正名”,一种是名家意义的缺乏人情味的“专决于名”,另一种则是儒家意义的不乏人情味的“控名责实”。为了理解后一个问题,梁启超提出了一种“顾名思义”的解释,认为儒家的正名分意在使个人之同类意识由麻木而觉醒,从而产生同情心。同情心属于中国古人所说的“感通”,而“感通”实际上是“通感”的扩大化。
戴震的道德哲学主要讨论人的感性欲求与人类的社会伦理规范——仁义礼智的不矛盾性关系,并且将每个人的情感与欲望的充分实现看作理想社会的主要标志,他批评了宋明儒中“存理灭欲”一系的理欲观,以“圣人之道,无私而非欲”的新伦理学命题扭转了宋明以降“理欲对立”的伦理学问题意识。其“德性”论在原则上与中国传统的“德福一致论”思想相一致,他希望下层民众的个人福祉在整体上与其他人的福祉是统一的,虽然带有一定的幻想性,但却以道德哲学的形式表达了一种社会理想。戴震思想中的“美德”一词有三层意思:一是“生生不息”的天道在人性中的
诚信作为市场经济的帝王法则,是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众多学科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域,也是促进学科进步和发展的理论生长点之一。王淑芹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成果《德性与制度——迈向诚信社会》(王淑芹、曹义孙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无论是对于伦理学学科的发展,还是对于深化我国诚信建设实践,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该著的知识内容可以概括为为何要积极建构诚信社会、
方孝孺的人生哲学依据天人合一的天命观,基于对天命的自在必然性与主体顺应天命的自为应然性的考察,确立了以立德为本的基调。其人生哲学的立德特征重点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价值论上通过构建德福等价的幸福论与"立德致福"的报应论消除德福不统一的矛盾;二是在生死观上通过阐发"生有德、死无愧"的死亡观和"立德为要、精神永存"的不朽论化解生死问题。孝孺之说充分展现了美德论伦理学的崇高人格理想,其榜样意义甚大,现实指导意义则十分有限。
期刊
陈晓平教授、罗伟玲博士在《试论道德理论的层次结构——兼论儒家伦理与西方伦理之比较》一文中关于儒家伦理的表述前后有矛盾,以情感主义道义论概括儒家伦理和以情感主义功利论概括休谟、斯密也有失偏颇,因此,该文通过“四大道德学派”之间的相互比较说明的道德理论的层次结构以及通过“中西伦理再比较”(以儒家伦理代表中国伦理)得出的中西方伦理之间呈现“互补格局”的结论,也有失误。事实上,道德理论的总原则是以义致利或以义促利,道德理论层次结构应为情感主义以义致利论→理性主义道义论→功利论。该文概括的“道德哲学的四大分野即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