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计算课充盈魅力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nanhai10m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课改后,许多老师上计算课,一味地创设教学情景,不分课型采用游戏导入,跟风似地采用故事引导。其实,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适合当节课的也是最好的。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师与学生的思维碰撞产生火花,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生成。
  
  解密一:复习中的智慧
  
  上课伊始,徐斌老师采用儿童喜欢的谈话法导入新课。“小朋友,大家好!你们喜欢小动物吗?看——小猴今天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呢!”接着(出示小猴图片)由小猴带来了口算题进行复习:
  10 1 10 3 10 5 10 7
  10 8 10 6 10 4 10 2
  学生口算后,教师将卡片有序排列在黑板一侧。教师提问:通过这些口算题,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学生有的说都是十加几的,有的说这些题目得数都是十几。老师问:计算这些题,你为什么这么快?学生一下子发现:都是十加几,就能很快算出得数是十几。
  看似简单的计算课,徐老师抓住了计算教学的本质,有效创设复习情景。新课导人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路,并没有亦步亦趋,先复习把一个数分成l和几。而是通过谈话法,直接引导学生口算、观察、体验,10加一个数比较简便,从而为新课帮助学生理解“凑十”法做好铺垫。
  
  解密二:操作中的智慧
  
  围绕例题9 4怎样算出它的结果,教师没有直接出示计算方法。而是引导学生先自己探索,再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在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得到了多种方法。有的说,我是数着算的,9,10,11,12,13。有的说,我是先拿一个放到盒子里,外面还有3个,就是13。还有的说,我是先想10加4得14,再减去1就是13……由此,例题的教学呈现出算法多样化的特点。怎么让学生对凑十法过多地给予关注,教师适当地进行了引导:刚才有同学说,先把盒子里空的一格放上桃,再加外面的3个,得13。哪个同学能到前面来演示一下?接着,指定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可移动教具。教师逐步对应板书——
  
  利用这一板书,教师不断加以追问:为什么从4里面先拿1个放盒子里?学生通过直观的演示,观察得到:这样就可以放满盒子,一盒10个。教师接着又问:那么,刚才我们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很快得出: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
  例题教学这一环节,主要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既要体现算法多样化思想,让每个学生得到一种成功的体验,又要让学生对9加几的“凑十法”计算给以更多关注。教师利用了操作演示,巧妙地利用了身边的资源——可移动的教具,在直观演示中,学生的思维状态渐入佳境,教师及时捕捉和巧妙的引导正是学生掌握9加几用“凑十法”计算比较简便的关键所在。然而,教师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并未点破各种计算方法孰优孰劣,而是让学生在比较中有所感悟。
  
  解密三:练习中的智慧
  
  徐斌老师的数学课,练习题的设计也很有看点。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徐老师一方面利用书上的“试一试”“想想做做”的第1、2题,探索9 7、9 6、9 3、9 8的计算方法,通过与例题的对比,使学生对“凑十法”的理解逐步累积起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在“想想做做”的第3题中,
  9 1 1=□ 9 1 4=□ 9 1 8=□
  9 2=□ 9 5=□ 9 9=□
  教师对计算要求逐步提高:“刚才我们摆小棒、看图进行了计算。现在你能看着上面这些算式,想着思考过程,直接算出得数吗?”教师将题组练习设计成翻折卡片,让学生对比口算。通过口算,提出问题:“比较每组上下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发现:上下两道题的得数一样——下面一道题的2就是上面的1 1,5就是上面的1 4,9就是上面的1 8;计算下面的题,就是想上面的题。接着,教师辅以结构性的板书,将本节课中的9加几的练习题,与课始10加几的练习题进行对比,并让学生重点观察9加几的计算题,在计算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学生有的说,都可以把9先凑成10。有的说,得数越来越大了。有的认为,得数的十位都是1。还有的观察到:得数个位都比加的那个数少1。比如13的3比9 4的4少1。教师于是追问:那得数个位上为什么会比那个加数少了1呢?学生发现:少了的1给了9变成10了。正是这些形式活泼的练习,教师的不断追问,未知——已知——未知,问题——答案——问题,这一有趣情节所诱发的鲜活体验,展示着计算课无穷的魅力。
  当然,本节计算课留给我们的思考也有很多:
  计算课需要怎样的复习铺垫?
  细观徐老师的许多公开课,他最喜欢上计算课。看似平实普通的计算课,他上得有滋有味,乐趣无穷。为什么有这样的教学效果?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以为,计算课的复习导入也很有讲究。实施课改后,许多老师上计算课,一味地创设教学情景,不分课型采用游戏导入,跟风似地采用故事引导。其实,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适合当节课的也是最好的。就计算课而言,我觉得应该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新的学习起点,像徐老师那样,紧紧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精心选择复习铺垫,让新知的学习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中,激活旧知,从原理本质上引入,提高计算课的实效。
  操作中如何引导算理教学?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师与学生的思维碰撞产生火花,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生成。徐老师一直认为,计算教学应该加点“甜味”——即在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之间应该架设一座桥梁,铺设一条道路,让学生在充分体验中逐步完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本节课中,教者借助例题教学,设计有效问题情景,启发学生主动探索,面对算法多样化,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利用直观形象的小棒操作、条理清晰的板书设计、对比强烈的题组练习,让不同的9加几的习题趋向一个共同的思路一“凑十”,从而,使“凑十法”成为课堂的亮点,学生的疑虑成为新的生成点,教者的不断追问、及时引导,使抽象的计算题具有丰富的现实基础。于是,生成点又成为新的亮点,计算课充盈着智慧、趣味、魅力,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主动投入学习。
  算法如何在练习中优化?
  随着课改的推进,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经常出现在课堂中,也一直困扰着数学老师。而徐老师对学习要求的设计,从多种算法计算——两种方法凑十——把9凑成10的过渡,体现了多样化到优化的逐步发展过程;对学习方式的设计,从教具演示——直观图示——学具操作——题组对比,由扶到放,使学生逐步掌握计算技能。通过这些有层次的练习,把静态的学习材料转化为动态的探究材料,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寻求计算优化的内在需求,在不断地比较与思维的碰撞下进行优化,从而内化,最终使学生对9加几达到结构化的程度。
  这,正是本节课中徐老师通过计算所引发的数学思考。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其他文献
班级控制的关键不是简单地管住几个学生,而是管理好整个班级。即使是最守纪律的和最爱学习的班级也会出现乱哄哄的现象,这就需要班主任深入了解问题出现的背后规律。    有过班主任经历的教师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班级控制的关键不是简单地管住几个学生,而是管理好整个班级。但是,即使是最守纪律的和最爱学习的班级也会出现乱哄哄的现象,这就需要班主任深入了解问题出现的背后规律。这样就会发现其实有些问题往往是
编者按:    追求另类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时尚,  也是一种通病,  教育也不能免俗。  近几年来,  各种各样的另类教育花样翻新、层出不穷,  不断地触动中国教育敏感的神经,  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也招致了种种激烈的论争。  在是与非、真与假、创新与复古、探索与作秀、激进与保守的种种判定中间,  拷问的其实已不仅仅是另类教育本身,  也直接拷问着我们整个现存的教育制度。  也许这才是种种拷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是新教材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抽象,学生要在想象中建立微观世界,有较大的难度,处理不当易形成教与学的难点。实践表明,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自主探索、亲身体验,是化解难点的有效措施。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内容抽象,因为这些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不到这样的实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只能靠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分析身边的现象
1.每天集中精力几分钟。比如现在的工作就是把这份报告打好,其他的事情一概抛在脑后,不去想。在工作的间隙,你也可以花上20分钟的时间放松一下,仅仅是散步而不考虑你的工作,仅仅专注于你周围的一切,比如你看见什么,听见什么,感觉到什么,闻到什么气味等等。  2.说出或写出来你的担忧。记日记,或与朋友一起谈一谈,至少你不会感觉孤独而且无助。美国的医学专家曾经对一些患有风湿性关节炎或气喘的人进行分组,一组人
2001年6月,杨文军从浑源师范学校毕业后,选择了一条与同学、朋友们不一样的道路——坚守在浑源县大磁窑镇所属大山深处教学点任教,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六年来,他扎根大山深处的农村小学单人校,既是学校负责人、又是所有年级的班主任并兼所有科目的任课教师。他顶着种种压力,为山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决不回头。他把自己负责的小学校打理得像模像样,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拥戴,以至家长和学生都“怕他走、不愿意让他走、坚决
在语文教改遇到问题的时候,许多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出“语文姓语”“简简单单教语文”等口号,教育刊物也是大张旗鼓地宣传。教师仿佛看到了语文教改的希望,但实际还处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要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是多么不容易,真是说到容易做到难。教师不是不爱简简单单教语文,而是没办法实践。为什么简简单单教语文可望不可及呢?  首先无法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语文的整体教学任务。特别是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
何谓“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在实践中何以可能?这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本文基于共同体理念,从信念、课程、教学、管理等层面全面探究“适合生长”的学校教育文化,深化对“适合的教育”的理解,丰厚学校教育文化建设,为发展适合儿童生长的教育实践提供有益思考。  一、 共同体信念:适合的教育就是适合学生生长的教育  具有共享的价值和观念以及共同的信念是共同体的核心特征,也是共同体的文化标志[1]。学校作
1985年张孝纯在《教育研究》上发表了《“大语文教育”刍议》一文,从此“大语文教育”便作为一种全新的观念影响着语文教学的发展。“大语文作文”教学观,以“大语文教育”思想为母体。并通过延伸拓展,从语文教学重要的一翼作文方面,丰富了“大语文教育”思想,使“大语文教育”思想更具有价值和魅力。  无论是传统的写作理论,还是现代写作理论,其针对的对象大都是作品和作家,而不是针对中学生的“作文“和中学生这一写
通读《谁教坏了孩子》之后,觉得该书很有味道一时却又说不出一二,仔细想想才发觉这本书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朴实之中的精彩。  这是一本由一线教师撰写的反思当前教育问题的书。本书涉及的面比较广,有基础教育的设置问题、教师问题、学校管理问题、家庭教育问题、社会教育问题等。这样一本内容丰富,问题覆盖面广的书,要让人有兴趣读下去确实不易。然而本书的作者却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和朴实的语言做到了,而且让人读出了精彩。
案例《游子吟》教学片断:  激情导入,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诗人及此诗的资料,诵读古诗,初知大意……课按照我的预设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我用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展开想像:“想像这位母亲在儿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制衣服的情景。注意透过画面想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并揣摩内心。”  思考几分钟后,有学生起来说了自己的想像,我及时给予了肯定。尤其是张秋说的更是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