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形成了蕴含着特定价值取向并具有鲜明时代引领性的精神谱系.全面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宣传与学习,有必要从学术领域深入开展学理分析与方法论建构.当前,应加强问题意识引领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形成与发展的通史研究,开展多维度的比较研究,深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现时性研究.应聚焦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物化叙事,建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意义输出与当下现实的勾连,切实发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形塑精神面貌的价值赓续与价值引领功能.
【机 构】
: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4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形成了蕴含着特定价值取向并具有鲜明时代引领性的精神谱系.全面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宣传与学习,有必要从学术领域深入开展学理分析与方法论建构.当前,应加强问题意识引领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形成与发展的通史研究,开展多维度的比较研究,深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现时性研究.应聚焦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物化叙事,建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意义输出与当下现实的勾连,切实发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形塑精神面貌的价值赓续与价值引领功能.
其他文献
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中,思政课课程目标逐渐由学科课程目标、学段课程目标向课程目标体系转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推动了课程目标体系的形成,课程目标体系指引着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方向.思政课课程目标体系的确定需要考虑思政课教学的复杂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性以及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系统性.建构合理的思政课课程目标体系,要做到课程总目标的一体化设计、学段性目标的一体化衔接和学科分目标的一体化贯穿.课程目标体系有赖于通过有效的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课程保障来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伟大建党精神进行了科学概括.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它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形成的起始环节,又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发展的逻辑起点.伟大建党精神的四个方面有机统一于党的初心使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不竭动力.深入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对我们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讲好红色故事、弘扬光荣传统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将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是顺势而为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实现“课堂革命”的必然要求,是构建新时代思政课崭新教学生态环境的现实之需,也是回应新时代大学生认知需求与期待的合理选择.当前,信息技术与思政课融合表现出技术过度使用容易致使思政课课堂教学偏离主旨、思政课传统教学渐次式微以及思政课教师自我确证弱化等现实境遇.基于此,推动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要从多维视角出发,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立体互融,使信息技术成为思政课教学的“最佳配角”,并以信息技术促进思政课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坚持教师主导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信奉的,并实际主导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行动的知识,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实践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相结合的产物.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涵盖多方面内容,它们作为融合的整体发生作用,并在实践中呈现为图式、语言和行动三类形态.这三类形态中既包含可编码的部分,也包含着不可编码的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具体情境中的行动中反思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知识生成与发展的关键.
红色文化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与革命的理论特征,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理论基础,彰显着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理论主题,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价值.将红色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内容体系,从世界观、人的活动、人类社会、人类当下社会形态四个层级阐明红色文化内含的哲学前提、思想基础、科学规律和必然趋势.在教学理念上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理论认知、信仰认同、知行合一的统一;在教学模式上坚持以深度学习为导向,形成讲授、独学、讨论、实践“四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
实践育人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当前,高校实践育人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政策体系日趋完善,各类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并且在项目开展、基地培育、制度建设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的历史使命和新时代实践育人的功能要求相比,高校实践育人在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实际成效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进一步推进实践育人工作,要在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实践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着力.
加强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内容.网络空间的技术性、公共性和意识形态性使网络空间在技术风险的规避、公共伦理精神的培育以及意识形态治理等方面内蕴着对道德的诉求.开展网络空间道德建设,需要从网络空间和道德本身的内容及特点出发,注重分析和把握新时代网络空间道德建设面临的复杂性、加速性和风险性等特征和要求,围绕“技术的知性之善”、内容的“真善美”和主体的“共同善”,从方式、认知和行为等层面整体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主张,是党的最高领导人在重大正式场合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论述.“两个结合”的提法有一个积累和演进的历史过程.“两个结合”既强调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实行、实用、实效即实际应用层面上的结合,又注重在精神、价值、理念、理论即思想文化层面上的结合,共同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结合”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命题,开启了马克思主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智能革命.人工智能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深度学习和强算力等智能技术的赋能下,可以生成一种新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即智能思政.智能思政以定制性、泛在性、进化性为基本特征,衍生出了数据思政、精准思政、虚拟思政等智能化形态.以此为基,可以通过打造智能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绘制精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导图、设置云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场等路径,实现对智能思政的有效运用.
“比较”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科立足的根基,也是其最为核心和关键的概念,弄清楚“比较”的内涵和意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具有三个层次的意蕴,即人类的基本思维活动、工具层面的技术性具体方法以及本体论意义上的比较视野.其中第一、二层次的“比较”意蕴具有普遍性,不能体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和本质特征.第三层次的“比较”意蕴,即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比较视野,是学科层面的比较,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