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民族主义的困境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ng2027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儒家传统思想孕育了文化在民族意识里的内化,从而使得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往往从文化、道德、精神而不是物质和制度的角度来看待民族和国家的问题。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尤其是政治知识分子,无论是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文化保守者还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激进者,都赋予文化过高的重要性,认为国家重建、民族复兴很大程度上依赖文化上的大发展。但是,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遵循却恰恰构成了文化民族主义的困境。
  【关键词】文化;儒家思想;民族主义;困境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先来看两段话,分别出自梁漱溟和鲁迅:
  (西洋人)从他们那理智分析的头脑把宇宙所有纳入他那范畴悉化为物质,看着自然只是一堆很破碎的死物,人自己也归到自然内只是一些碎物合成的,无复囫囵浑融的宇宙和神秘的精神。其人对人分别界限之清,计较之重,一个个的分裂、对抗、竞争,虽家人父子也少相依相亲之意;像是觉得只有自己,自己以外都是外人或敌人。人处在这样冷漠寡欢,干枯乏味的宇宙中,将情趣斩伐的净尽,真是难过的要死!而从他那向前的路一味向外追求,完全抛荒了自己,丧失了精神;外面生活富丽,内里生活却贫乏至于零![1]
  盖唯物之倾向,固以现实为权舆,浸润人心,久而不止。故在十九世纪,爰为大潮,据地极坚,且被来叶,一若生活本根,舍此将莫有在者。不知纵令物质文明,即现实生活之大本,而崇奉逾度,倾向偏趋,外此诸端,悉弃置而不顾,则按其究竟,必将缘偏颇之恶因,失文明之神旨,先以消耗,终以灭亡,历世精神,不百年而具尽矣。递夫十九世纪后叶,而其弊果益昭,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灵明日以亏蚀,旨趣流于平庸,人惟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而主观之内面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重其外,放其内,取其质,遗其神,芸芸众生,物欲来蔽,社会憔悴,进步以停,于是一切诈伪罪恶,蔑弗乘之而萌,使性灵之光,愈益就于黯淡:十九世纪文明一面之通弊,盖如此矣。[2]
  只注重外界物质世界里的竞争,忽视了个人内心深处的修养,这样的文明要么导致“完全抛荒了自己,丧失了精神”,内心世界终于“贫乏至于零”[3];要么会“先以消耗,终以灭亡”,生活在此种文明社会中的人们则会“性灵之光,愈益就于黯淡”。被视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梁漱溟[4;5;6,7;8;3],与被视为激进的知识分子的鲁迅[9],在对西方物质文化和制度的判断上,竟有着这么惊人的一致,虽然两人对待传統的态度截然不同,这是耐人寻味的。各种主义标签之下的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尽管他们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深刻和巨大的,可是他们仍然可能拥有某种共同的思想方式。
  也许更有说服力的是鲁迅和梁漱溟对辛亥革命的共同的失望态度,而且这种失望都集中地体现在文化、精神和道德的层面上[10][11]。辛亥革命后,鲁迅在抄古碑中打发时光,梁漱溟则一度皈依佛教。鲁迅由此开始了对国民性的深刻思考,梁漱溟则从其父的自杀中感受到一种道德的压力,从而最终弃佛归儒[11]。辛亥革命从根本上说是一场制度变革,它推翻了帝制,以西方为榜样,建立了现代共和制度,但很多知识分子都对这场革命持严肃的怀疑和批评态度,这里显示了传统儒家的思想方式的深刻影响。
  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并不仅仅作为单独的思想体系而存在,实际上它是一整套的符号系统,这个符号系统先在地规定了世界、宇宙、人生的秩序和意义。它具有强大的包容力、渗透力和阐释力。社会制度、风俗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依据它才能获得自身的合法性和价值。这使得古代中国有着浓厚的“文化中国”的色彩——即不是政治、经济而是文化的特征内在地规定了中国的本质。文化的内化使古代中国知识分子偏向于从文化、精神、道德而不是物质和制度的角度思考问题。这种情况到了近代,并不是如许多人所想象的那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此时外来的冲击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空前强烈。
  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国族身份的建构和认同成为一个问题,“中国”的形象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被建立起来的。如此的问题意识应该放到19世纪西方扩张主义后所形成的资本、知识、技术及权力交流的语境中进行考察,这样对于这个问题也许会有一些较清醒的认识[12]。民族国家本身就是欧洲18世纪以降的意识形态[13,14;15]。关于中国国家民族的身份问题更加应该放在这样的历史框架中去考察。然而,由于传统的思想方式,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力图从文化上把握中国与西方的差异,“中国”首先是作为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被建构起来的,文化差异成为国族身份建构的主要内容,这样就很“自然地”忽略掉了一部分(资本的流动、资本主义的扩张、自我和他者殖民的问题等)本来可以对讨论有所建设性的问题。
  面对近代中国面临的各种危机,近代知识分子的解决方式与古代知识分子并无根本不同,他们(如康有为等今文经学家)仍然力图从古老的符号系统(必要时加以修正)中寻求变革现实的方法和依据。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由洋务运动的“器物技能层次”转升到变法维新、辛亥革命的“制度层次”[16]。而这些屡屡失败,辛亥革命后中国更加混乱,这只是强化了传统的思想方式,即:文化(精神、道德、思想)是第一位的,社会制度与物质生产只是第二位的[17]。于是,为了中国的富强昌盛,必须进行“思想层次”上的调整才行[18;19;17]。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许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周策纵关于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18]的精辟论断:“‘五四运动’的本质是一场思想革命,因为它的基础是假定思想变革是实现这一现代化任务的前提”[20]。这个假定和传统的思想方式是一脉相承的[17]。五四运动中的知识分子,不论是“激进主义者”(鲁迅),还是“保守主义者”(梁漱溟),抑或是“自由主义者”(胡适),其思想方式并无根本不同,文化被他们赋予了过高的重要性:对激进主义者来说,民族的受屈辱地位引起了对自身文化的反思,反思的结果是把传统文化看作中国危机的罪魁祸首,要对中国的现状负责,因此必须用一种新的文化(实际上也是一种新的符号系统)来代替它;对保守主义者来说,传统文化是国运命脉之所系,传统文化的毁灭意味着中国的灭亡,同时他们也需要维护传统文化的尊严以获得民族的自尊心;对自由主义者来说,先要个体内心的文化修养,个体的理性和思考,一个新的社会制度才成为可能[21]。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对于文化的过度重视其实又是“激进派”们所要“革命”的文化的一部分。这样的思考方式连深刻的思想者如鲁迅也不例外。鲁迅在1908-1909之间曾在东京民报社向章炳麟问学,对于魏晋时期人物孔融、阮籍、嵇康颇多心仪,这些人物的影响都表现在他个人的思想人格方面[17]。有论者早就指出在他的思想深层次里边,其实有着批判传统的“显示层”和遵循传统的“隐示层,”二者之间的痛苦和冲突造成了鲁迅灵魂和精神上的折磨[22;9;23;24,25;17]。传统和现代、“革命”与“保守”就是如此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在这里,传统的思想方式和近代的民族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构成了强大的文化民族主义的思潮。一般人也许并不同意将陈独秀、鲁迅等激进主义者划为民族主义者,然而,如上所述,文化在他们那里仍然是与民族兴亡紧密相关的,因此也许可以称其为逆向的文化民族主义者[26]。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鲁迅关于“国民性”的概念。正如他在《呐喊·自序》所说的,使得国家富强起来最重要的是,呐喊着利用文艺运动来改变国民的精神。以一种精英阶层的意识努力从精神文化上来健全国民的素质(这种精英主义在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中间很显然是占主流的,或许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自由主义的胡适也不能例外)[21;19],从而推动国家的强大,这种话语毫无疑问是用来发展中国的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21]。
  当然,更能体现文化民族主义的特征和困境的,是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对梁漱溟等文化保守主义者来说,他们面临的基本困境是所谓“历史—价值”的冲突,即在情感(价值)上归依传统文化,视其为国运命脉之所系,然而理智(历史)又告诉他们,传统文化(符号系统)已经不可能再为变革现实提供方法,已经失去了把握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梁漱溟解决这个困境的方法是:他承认传统文化现在的无能为力,也不反对(甚至赞成)引进西方的思想文化;同时,为了维护传统文化的价值,他将它的复兴置于可以预期的未来,从而使历史和价值之间的冲突获得了某种想象性的缓解。
  但是梁漱溟实际上并没有摆脱这个困境,正如艾恺所指出的:“他在结束自己演讲时所提出的解决办法使这个问题变得更为混乱:‘对于西方文化是全盘承受而根本改过’,同时,‘批评地把中国原来的态度重新拿出来’.虽然这个模式既能使中国获致富强,又可保持中国固有的文化态度不变,但它却与梁的文化概念——一种根本态度或意欲趋向的整体表现——正相抵触[10]。”因为这个文化概念正是文化民族主义的产物:“你且看文化是什么东西呢?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罢了。”如果文化是由民族决定的,而且是民族某种本质的表现,怎么能想象一个民族抛开自身的文化去接受别的文化呢?那样岂不是抛开了本民族的“本质”而去拥抱别的民族的“本质”?
  近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似乎总不能离开民族来谈论文化,不能离开文化来谈论现代化。他们对于本民族现代化问题的探讨从来都是从文化、文学入手,他们注重的是文学和文化的政治性,即使是小说的创作中也不忘记本民族的社会受到外来冲击的事实。由此而产生了富于寓言性的文学文本,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就被詹明信做了一次政治寓言文本的分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提到的梁漱溟、鲁迅和胡适都属于詹明信的那篇颇有影响(尤其在“第三世界”国家中)的《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中提到的“第三世界”的“政治知识分子”[27]。只是中国的近现代知识分子似乎过多地寄希望于文化和思想,而忽视了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之中其他也许更加重要的东西。
  关于文化与现代化在中国知识分子思想中的问题,当代学者韩毓海在《“中国”,一个被阐释着的“西方”——“跨语际实践”与当前文化研究方法论问题》一文中对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在科学、民主、制度、现代化、道德和文明等维度上时常陷入循环论证的“玄学”争辩。他认为,“从文明论和道德判断出发‘激进’地高扬现代化论,这是一种与中国现代性有关的特定表述”[28]。他虽然没有涉及民族主义,也没有谈到古代中国的思想方式对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甚至未回答他自己提出的问题,但答案恰恰在于:“文明论”(文化主义)正好提供了古代中国的思想方式与近代民族主义结合的机会,前者是强大的传统,后者则是近代中国的主流话语,也是近代欧洲世界“民族国家”(nation-state)意识形态的波及,于是将二者结合起来的“文明论”也成为一种强势话语。现代性和古老的传统于此相会,指向一个模糊但是被赋予希望的未来。而如此也就产生了这样一种流行的观念,认为只要文化上阔起来了,中国的民族国家现代化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至少應该不再是太大的问题了。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鲁迅才在留洋的日本,在一群日本人欢呼屠杀中国人的屈辱中,决定弃医从文,来着手改造“国民性”的问题,而没有意识到在这种中国“国民性”神话的建构过程中也同样充满了西方传教士的话语[29;30]。
  文化民族主义对近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至今各种文化民族主义叙事仍不见有衰减之势,各种有关中西文化比较的书仍随处可见。这使得中国知识分子总是在自负与自卑的病态心理两极之间摇摆。前者如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下一个世纪是东方的世纪”等高论,后者就更不用说了。康正果在《抉心自食 可知其味?》中高度质疑触目惊心的中国现代语境下充满矛盾的文化民族主义:“从未见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激进知识分子和革命家的鼓动下企图全面改造自己的民族和社会”,其根源在于“中国人接受了西方的标准,反过来拿英制去衡量自己”,最终便形成了“唯独我们中国知识分子,老是嫌自己同胞的文化品格先天不足,于是一心想从舶来的主义和理论中找出应急而特效的文化伟哥”的“奇特”杂合子[31]。
  也许,什么时候我们不再把文化和民族老拿捏在一起,不再对文化寄予过高的期望,什么时候我们能平心静气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文化,什么时候我们不再纠缠于我们的知识、观念和思想哪些是中国的,哪些是西方的,什么时候我们学会了从一个更加宽阔的视野来看待问题了,什么时候真正的当代中国思想和中国文化才能诞生,什么时候中国的繁荣富强实现的可能性才会更大一些。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A],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漱溟卷[C].刘梦溪主编,梁培宽、王宗昱编校[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鲁迅.文化偏至论[A],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3]马勇.梁漱溟文化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4]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5]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6]梁漱溟.两年来我有了哪些转变[N].光明日报,1951-11-02.
  [7]梁漱溟.敬答赐教的几位先生[N].光明日报,1952-01-16.
  [8]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M].郑大华、任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9]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M].尹慧珉,译.长沙:岳麓书社,1999.
  [10]艾恺著.郑大华等译.梁漱溟传[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
  [11]艾恺著.王宗昱,冀建中译.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2]Frank, Andre Gunder.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M].刘北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3]Armstrong, J. A.Nations Before Nationalism[M].Chapel Hill, 1982.
  [14]Breuilly, John.Nationalism and the State[M].Manchester 1982.
  [15]gellner, Ernest.Nations and Nationalism[M].Oxford 1983.
  [16]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6.
  [17]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8]Schwartz, Benjamin.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 Yen Fu and the West[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4.
  [19]金耀基.金耀基自选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0]周策纵.五四运动史[M].长沙:岳麓书社,1999.
  [21]格里德.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37)[M].鲁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
  [22]Lin Yu-sheng(林毓生).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Radical Anti-traditionalism in the May Fourth Era[M].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79.
  [23]王富仁,赵卓.突破盲点:世纪末社会思潮与鲁迅[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24]Levenson, Joseph.Liang Chi-chao and the Mind of Modern China[M].Cambridge, Mass. 1959.
  [25]Levenson, Joseph.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M]. Berkeley, 1958-1965.
  [26]Lee, Leo Ou-fan.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 A Study of Lu Xun[M].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7.
  [27]詹明信.處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A].张京媛,译.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C].张旭东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
  [28]韩毓海.“中国”,一个被阐释着的“西方”——“跨语际实践”与当前文化研究方法论问题[A].从“红玫瑰”到“红旗”[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29]刘禾.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评纲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30]冯骥才.论鲁迅的功与过[J].收获.2000(1).
  [31]康正果.抉心自食 可知其味?[J].读书.2000(3).
  作者简介:朱学宁(1965-),男,四川省巴中人,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人文外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及英语教学研究。
其他文献
【关键词】高中;人生主题;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42-0014-04  【作者简介】王向梅,银川市第六中学(银川,750004)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时常对“我是谁”“我为什么而活”“我的未来在哪里”等问题感到困惑。如果这些困惑持续得不到解决
主持人语  根据全国妇联、教育部等9部委颁发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文件要求和中央、省、市文明委关于深化家庭文明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以改善学生学业状况为抓手,开展对家校协同教育工作的研究和引导。2017年9月—10月,该区组织14所实验学校进行学生学业状况调研,调研对象为小学二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学生,从学习动力、学习习惯、学习的基本能力、学
这本书最初吸引我的不是封面上硕大的书名,而是书名下两行小小的文字:“真正的归属感不要求你改变自己,真正的归属感要你做真实的自己。”受好奇心的驱使,在一个周末的下午,我一口气将它读完了。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不一样的自己。作者布朗女士提到,在她小时候,有位亲戚送给她一辆特别漂亮的自行车。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骑着这样一辆自行车是许多孩子的梦想。可是两次之后,作者就再没有骑它出去。反而经常骑母亲的那辆
1969年12月的一个晚上,周恩来总理接见即将出国的同志,其中有回国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后准备重返驻外使馆的使节们,如我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耿飚和驻法国大使黄镇等,也有新派出国的一些同志,我属于后一类,我将去驻古巴使馆工作,  当时外交部在东交民巷办公,分成两部分,大部分人集中在原六国饭店(后因火灾被毁,改建为宿舍楼,即现在的东交民巷30号)和苏联专家楼(即现在的华风宾馆)搞运动,称为“运动班子”
【摘要】社会上出现广场舞等现象,是社会人口老龄化大趋势中出现的新现象、新情况和新问题之一。广场舞是中国大妈等中老年群体健身娱乐社交的有效载体,是广大群众自发探索的一种符合中国实际的好的形式。调查结果表明,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对跳广场舞是持宽容包容的态度。党和政府应在广场舞等群众性活动中有所作为,应积极发挥市场在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方面中的作用,将广场舞打造成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民俗休闲文化体育品牌。 
【关键词】叙事疗法;自我认同;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3-0066-04  【作者简介】夏春娣,江苏省镇江崇实女子中学(江苏镇江,210004)党委副书记,高级教师。  【设计理念】  青少年时期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自我认同的发展。在这一阶段,学生面对自我同一性危机,因此,需要帮助他们进行积极的自我建构,形成良好的自
【关键词】生命;意义;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6-0062-03  【作者简介】周芸婷,江苏省无锡市东林小学(江苏无锡,214101)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五年级学生开始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能够对事物的本质进行理解与分析,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本课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通过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诞生和
【关键词】科学复习;学习方法;心理辅导;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56-0060-05  【作者简介】王秀烽,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江苏南通,226001)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学习方法与学习成绩有很大关系,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前提。实践中发现,许多五年级学生习惯考前突击复习,不会根据实际情况科
【关键词】善用网络;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42-0061-04  【作者简介】1.郁舒雅,江苏省无锡市春城实验小学(江苏无锡,214000)教师,一级教师;2.张先义,江苏省无锡市教师发展学院(江苏无锡,214000)副院长,心理健康特级教师。  【设计理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
【关键词】学习适应;积极应对;心理辅导;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56-0065-04  【作者简介】何蕾,海南省儋州市民族中学(海南儋州,571700)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七年级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面对新的起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尽快融入新生活中,是一项重要工作。本课从“学习适应”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