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童在《黄雀记》中以“黄雀在后”的隐喻将三个主人公的命运纠缠在一起,用“丢魂”喻指80年代社会转型时期人的精神困境,通过“红脸婴儿”表现人本质的生存状态以及探究摆脱荒谬生存境遇的可能性。诸多苦闷、偶然、恐惧与绝望同琐碎的现实纠缠交织,《黄雀记》以一种悠游当下而又超越现实的姿态昂扬。
关键词:苏童;黄雀记;精神困境;纠缠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01
苏童善于书写历史中的人和事,反映不同历史阶段里人的苦难与挣扎。在《我的帝王生涯中》,燮王端白对荒谬的外部世界的厌恶以及最终找到灵魂制高点的故事还历历在目,近十年来,苏童于《黄雀记》里重回“香椿树街”,书写一段既简单又复杂的青春岁月。《黄雀记》依然漫延着一种尖锐而沉重的痛感,作者用细腻而戏谑的笔锋和诸多隐喻和象征表现了一代人的精神迷失和生存状态,并探索超越现实的可能性。
一、黄雀在后——偶然中的必然
《黄雀记》写的是上世纪80年代保润、柳生、仙女间由一起强奸案引发的爱恨纠缠的悲剧故事。笔者认为命名《黄雀记》隐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谚语,在小说中具体表现为一种命运的圈套。苏童延续惯小人物、小地方的叙事风格和节奏,以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这三章结构全文,契合了三段体的叙事视角。
整个故事是一出青春的悲剧的纠缠,保润、柳生和白小姐,分别作为入狱之人,真正的强奸犯,和怀了有妇之夫的孩子的公关小姐,苏童在他们相互牵连纠缠的命运中注入了欲望与痛苦、希望与绝望、挣扎与毁灭,恐惧与荒谬,反映了历史大河中个体的孤独、迷惘和苦闷。
二、魂归何处——历史发展中的精神困境
“魂”是《黄雀记》中的重要意象。全书的开头就是保润的祖父“丢魂”引发的一系列闹剧。祖父和三个年轻人为何都会感觉丢了魂?这都是时代的发展、社会变迁下的精神紊乱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金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与作用与日俱增。在小说中无论是情感、日常生活还是司法判决甚至连精神病院都被金钱所渗透左右。如果说保润的魂是因为爱情求而不得的愤怒而丢,柳生的魂是因为白小姐出现所带来的道德谴责而失,祖父的失魂则背负作者更多的思考。祖父因丢魂而“万寿无疆”,寻魂而困囿于精神病院中。祖父代表民族之根和历史,他在现实中被排挤,却因丢魂而避开一切的利欲熏心的纠缠,,静观香椿树街的熙熙攘攘、起起伏伏。祖父的丢魂可以看作对过去的忘记,但忘记了过去的祖父却担当起了历史见证者的角色,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在物质化的社会里人们的精神到底应该寄托何处,我们魂到底去了哪里,作者并未给出明确回答,给寻求精神“救命稻草”的人们留下浓浓的哀伤与迷茫,而怀抱着仙女的孩子等待仙女归来的祖父能否是我们内心最后一丝慰藉,答案却只能“在路上”。
三、红脸婴儿——羞耻与愤怒
许多当代作家的作品中都会流露出浓浓的愤怒之情。苏童在《我为什么不会写杂文》中说:“作家如我,有时候企图为世界诊病,也准备了一把手术刀,一些标识疲病的旗帜,在这巨人的身边忙碌,但我发现我无法翻动它的巨大的沉重的躯体,我无从下手,当我的手试探从巨人的腋下通过时,我感受到巨人真正的力和重量,感受到它的体温像高炉溶液使你有灼痛的感觉,我感到恐惧,我发出了胆怯的被伤害了的惊叫。”
小说的最后,仙女产下了一个红脸的婴儿。脸为什么会红?一说是羞耻,因为他由于母亲的羞耻而生;一说是愤怒,因为他不分白天黑夜地恸哭。翟业军和吕林曾提到:“为了生存计,我们不得不羞耻、愤怒,所以,羞耻、愤怒说到底都是出自本能的狡狯,有点虚张声势,有点伏低做小,我们终究属于卑微的一群。”个人面对世界本就无力,因为人们有羞耻心,所以能一定程度上抵御外部世界的伤害,但社会物质发展与人的精神发展的失衡,人们终究还是伏低做小,继而产生愤怒之情,企图通过“虚张声势”来佯装强大,能与外部世界相抗衡,或者说可以改变世界,最终流于忍气吞声。苏童感受到了人类既羞耻又愤怒的卑微的生存状态,看透了生命无意义的本质,又不愿安于这种绝望、荒谬又无聊的处境,企图用自己华丽、轻柔又带有调侃意味的语言在小说中探索可能突围的出路。最终红脸婴儿安静地依偎在祖父怀中,似乎意味着作者把拯救之路交给了代表历史的“祖父”,他想让社会阵痛中的男男女女放慢追求欲望的脚步,在历史中重新找到人类自身本质的力量,而不是一味割断与历史的关联,被异化的世界消耗殆尽。作者苏童也在寻找一种来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可能,展现了先锋一派在新时期不断探索的勇气。
苏童经历了中国70年代以来的变化与发展,当他走入知天命的年龄,还能根据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为他们那代人青春的迷茫与伤痛作传,表达出时代向前发展中无法回避也不能逃脱的人的精神困境与生存状态。无论是书中从未出现又一直存在的“黄雀”,抑或贯穿始终的“丢魂”与“找魂”,还是最终既“羞耻”又“愤怒”的红脸婴儿,作者将太多的意象融入进故事的叙述中,荒谬而琐碎的现实同一个个隐喻纠缠在一起,悸动不安的心灵和无法遁逃的迷失纠缠在一起,我们在解着一个又一个谜题,又深深陷入谜题的漩涡中难以脱身,这是小说的永恒魅力之所系。
参考文献:
[1]苏童:《黄雀记》,作家出版社,2013年8月 第1版.
[2]苏童:《我为什么不会写杂文》,载于《语文园圃》2007 年07期.
[3]翟业军 吕林:《怒与耻:“顺从”世界的两种方式——论苏童<黄雀记>》载于《文艺争鸣》2014 年8期.
关键词:苏童;黄雀记;精神困境;纠缠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01
苏童善于书写历史中的人和事,反映不同历史阶段里人的苦难与挣扎。在《我的帝王生涯中》,燮王端白对荒谬的外部世界的厌恶以及最终找到灵魂制高点的故事还历历在目,近十年来,苏童于《黄雀记》里重回“香椿树街”,书写一段既简单又复杂的青春岁月。《黄雀记》依然漫延着一种尖锐而沉重的痛感,作者用细腻而戏谑的笔锋和诸多隐喻和象征表现了一代人的精神迷失和生存状态,并探索超越现实的可能性。
一、黄雀在后——偶然中的必然
《黄雀记》写的是上世纪80年代保润、柳生、仙女间由一起强奸案引发的爱恨纠缠的悲剧故事。笔者认为命名《黄雀记》隐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谚语,在小说中具体表现为一种命运的圈套。苏童延续惯小人物、小地方的叙事风格和节奏,以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这三章结构全文,契合了三段体的叙事视角。
整个故事是一出青春的悲剧的纠缠,保润、柳生和白小姐,分别作为入狱之人,真正的强奸犯,和怀了有妇之夫的孩子的公关小姐,苏童在他们相互牵连纠缠的命运中注入了欲望与痛苦、希望与绝望、挣扎与毁灭,恐惧与荒谬,反映了历史大河中个体的孤独、迷惘和苦闷。
二、魂归何处——历史发展中的精神困境
“魂”是《黄雀记》中的重要意象。全书的开头就是保润的祖父“丢魂”引发的一系列闹剧。祖父和三个年轻人为何都会感觉丢了魂?这都是时代的发展、社会变迁下的精神紊乱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金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与作用与日俱增。在小说中无论是情感、日常生活还是司法判决甚至连精神病院都被金钱所渗透左右。如果说保润的魂是因为爱情求而不得的愤怒而丢,柳生的魂是因为白小姐出现所带来的道德谴责而失,祖父的失魂则背负作者更多的思考。祖父因丢魂而“万寿无疆”,寻魂而困囿于精神病院中。祖父代表民族之根和历史,他在现实中被排挤,却因丢魂而避开一切的利欲熏心的纠缠,,静观香椿树街的熙熙攘攘、起起伏伏。祖父的丢魂可以看作对过去的忘记,但忘记了过去的祖父却担当起了历史见证者的角色,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在物质化的社会里人们的精神到底应该寄托何处,我们魂到底去了哪里,作者并未给出明确回答,给寻求精神“救命稻草”的人们留下浓浓的哀伤与迷茫,而怀抱着仙女的孩子等待仙女归来的祖父能否是我们内心最后一丝慰藉,答案却只能“在路上”。
三、红脸婴儿——羞耻与愤怒
许多当代作家的作品中都会流露出浓浓的愤怒之情。苏童在《我为什么不会写杂文》中说:“作家如我,有时候企图为世界诊病,也准备了一把手术刀,一些标识疲病的旗帜,在这巨人的身边忙碌,但我发现我无法翻动它的巨大的沉重的躯体,我无从下手,当我的手试探从巨人的腋下通过时,我感受到巨人真正的力和重量,感受到它的体温像高炉溶液使你有灼痛的感觉,我感到恐惧,我发出了胆怯的被伤害了的惊叫。”
小说的最后,仙女产下了一个红脸的婴儿。脸为什么会红?一说是羞耻,因为他由于母亲的羞耻而生;一说是愤怒,因为他不分白天黑夜地恸哭。翟业军和吕林曾提到:“为了生存计,我们不得不羞耻、愤怒,所以,羞耻、愤怒说到底都是出自本能的狡狯,有点虚张声势,有点伏低做小,我们终究属于卑微的一群。”个人面对世界本就无力,因为人们有羞耻心,所以能一定程度上抵御外部世界的伤害,但社会物质发展与人的精神发展的失衡,人们终究还是伏低做小,继而产生愤怒之情,企图通过“虚张声势”来佯装强大,能与外部世界相抗衡,或者说可以改变世界,最终流于忍气吞声。苏童感受到了人类既羞耻又愤怒的卑微的生存状态,看透了生命无意义的本质,又不愿安于这种绝望、荒谬又无聊的处境,企图用自己华丽、轻柔又带有调侃意味的语言在小说中探索可能突围的出路。最终红脸婴儿安静地依偎在祖父怀中,似乎意味着作者把拯救之路交给了代表历史的“祖父”,他想让社会阵痛中的男男女女放慢追求欲望的脚步,在历史中重新找到人类自身本质的力量,而不是一味割断与历史的关联,被异化的世界消耗殆尽。作者苏童也在寻找一种来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可能,展现了先锋一派在新时期不断探索的勇气。
苏童经历了中国70年代以来的变化与发展,当他走入知天命的年龄,还能根据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为他们那代人青春的迷茫与伤痛作传,表达出时代向前发展中无法回避也不能逃脱的人的精神困境与生存状态。无论是书中从未出现又一直存在的“黄雀”,抑或贯穿始终的“丢魂”与“找魂”,还是最终既“羞耻”又“愤怒”的红脸婴儿,作者将太多的意象融入进故事的叙述中,荒谬而琐碎的现实同一个个隐喻纠缠在一起,悸动不安的心灵和无法遁逃的迷失纠缠在一起,我们在解着一个又一个谜题,又深深陷入谜题的漩涡中难以脱身,这是小说的永恒魅力之所系。
参考文献:
[1]苏童:《黄雀记》,作家出版社,2013年8月 第1版.
[2]苏童:《我为什么不会写杂文》,载于《语文园圃》2007 年07期.
[3]翟业军 吕林:《怒与耻:“顺从”世界的两种方式——论苏童<黄雀记>》载于《文艺争鸣》2014 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