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我来说,金钱从来不是做事的动机,充其量是保持得分的一个记录,真正令我兴奋的是参与在游戏中并战胜对手”。美国的地产大亨唐纳川普的话,道破了玩弄金钱游戏的华尔街人真正的目的。
华尔街大鳄就好似江湖大盗,行走江湖不是为钱而是谁能在江湖上一言九鼎。 如果把华尔街比作江湖,巴菲特和索罗斯堪称“武林大师”,武艺超群手段高明。
索罗斯就像田伯光,是个极不受欢迎的人物,他游走于英格兰、俄罗斯、东南亚、中国香港⋯⋯不讲道德,也毫不隐讳自己的喜好,见了“美女”自然不放过,所到之处声名狼藉、恶名远扬。
与索罗斯相比,巴菲特绝对是和蔼可亲的“谦谦君子”。巴菲特有一句名言:“我们喜好的持有期就是永远”。即那众所周知的投资策略——“买入并长期持有”(Buy and hold)。可巴菲特的言行并非一致,1957年到1969 年8年间,他管理着一支对冲基金,个人资产从10万美元增长到 2600万美元,是财富增长最快的时期。那时他交易活跃,甚至还玩套利交易,与“买入并长期持有”毫不相干。或许有人会为他辩解,那是他的原始积累,赚第一桶金必须这样。
然而,综观巴菲特超过半个世纪的投资生涯,真正长线并重仓持有的股票总共7支,绝对不超过他全部资金(最多时)的20%,最低时连10%都不到。更何况他还是那7家公司的大股东,是“内线者”,所持股是不能随便抛售的。
现在巴菲特的财富已超过500亿美元,由他管理的资金高达千亿,作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投资者”,无论他选什么股票,追随他的“小喽”定会跟进场,这是他成名之后无往不胜的最大原因,几乎做到了每次都能低进高出,一只股票因他持有而上涨,一旦被他抛出,跌起来也就越凄惨,他也就赚得越多。
一贯坚称“只买不抛”的“股神”,在2003年首次购得价值5亿美元的中石油股票。消息一公布,就有成千上万的巴菲特的追随者相继跟进,他们全都紧攥中石油的股票,死也不抛。4年后“股神”在2007年7月悄悄地抛售了最初买进的中石油股票,单单这一笔,“股神”就从中国股民身上掠走了35亿美元。
试问,岳不群在得到《葵花宝典》后,会与他的门徒分享吗?
写到这儿,不禁想起另一位华尔街高手、已故的美国共同基金先驱约翰·邓普顿爵士(Sir John Templeton)。邓普顿还是个12岁的少年时,以极低的价格从农民手里买下一辆几近报废的汽车,他然后逐渐更换零件后一直开到中学毕业。他一生的投资理念可以从此略见端倪:市场极端悲观之时,正是买入的最佳时机。当别人乐观时,他反而清仓,带着“战利品”去寻找下一轮机会。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许多公司都处于破产的边缘。邓普顿则到处借钱(就像当年买下那辆破车一样)以100美元购进104家公司股票。结果,有34家破产,最后一文不值的股票有4只,而绝大多数的股价都随着盟军的节节胜利而大幅上升。四年之后当他卖出这些股票时,一共挣得4万美元,赚了400倍!
而今,人人都知道了他的秘诀,如果所有人如法炮制,一定会在“擂台赛”中输得很惨!
华尔街还有一个门派,极力鼓动大家不管三七二十一跟着大市走,代言人叫波顿·麦基尔(Burton G. Malkiel)。他的著作《漫步华尔街》有一幅漫画:一家证券公司要招募一个基金经理,超人前来面谈。老板对超人说:“能够一跃跳过高楼的确不错,但你能超越标准普尔500 指数吗?”
让我们以2008年11月20日为界,观察一下标准普尔500指数十年间的变化。1998年11月20日,标准普尔500指数为1000点,如果你在那一天买进并持有到今天,就只剩下752点了,跌幅接近25%;如果再将通货膨胀因素计算在内,跌幅更高达60%!
说穿了,那些所谓的武林秘笈和流传下来的武林神话故事,都是用来“扫荡”小喽的招数。在当今华尔街众多的门派中,有人追寻基本面,有人追随技术面,有人钟情电子交易。可事实上,在信息极其不对称的今天,无论追随什么门派,练就什么功夫,诸如基础分析、技术分析、电脑程序交易、各种模型⋯⋯都无法保证参与其间的人们赚到钱;因为股市完全是随机的,过去的数据根本无法预测未来,以致无人能知下一刻是涨还是跌。有时街头乞丐随意选股的回报率,会超过华尔街的基金经理。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股市不过是个大赌场,只是一场金钱的游戏。这场游戏其实可能不存在任何内在真正的价值。只要开赌(开市),只要有交易,只要有些股票还能时不时地发点红利,那么即使所有企业、所有公司都不赚钱,这场“游戏”依然还能义无反顾地玩下去。
既然股市只是个最大的合法赌场,那么参与股票投资的散户就犹如赌徒,早晚是要输在庄家手里的;而由于当今股市的电脑化和衍生化,散户输钱的比例要远高于40年前,最高可达90%以上。不过由于贪婪的人性千年不变,股市和赌场的游戏规则自然也不会变。
华尔街大鳄就好似江湖大盗,行走江湖不是为钱而是谁能在江湖上一言九鼎。 如果把华尔街比作江湖,巴菲特和索罗斯堪称“武林大师”,武艺超群手段高明。
索罗斯就像田伯光,是个极不受欢迎的人物,他游走于英格兰、俄罗斯、东南亚、中国香港⋯⋯不讲道德,也毫不隐讳自己的喜好,见了“美女”自然不放过,所到之处声名狼藉、恶名远扬。
与索罗斯相比,巴菲特绝对是和蔼可亲的“谦谦君子”。巴菲特有一句名言:“我们喜好的持有期就是永远”。即那众所周知的投资策略——“买入并长期持有”(Buy and hold)。可巴菲特的言行并非一致,1957年到1969 年8年间,他管理着一支对冲基金,个人资产从10万美元增长到 2600万美元,是财富增长最快的时期。那时他交易活跃,甚至还玩套利交易,与“买入并长期持有”毫不相干。或许有人会为他辩解,那是他的原始积累,赚第一桶金必须这样。
然而,综观巴菲特超过半个世纪的投资生涯,真正长线并重仓持有的股票总共7支,绝对不超过他全部资金(最多时)的20%,最低时连10%都不到。更何况他还是那7家公司的大股东,是“内线者”,所持股是不能随便抛售的。
现在巴菲特的财富已超过500亿美元,由他管理的资金高达千亿,作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投资者”,无论他选什么股票,追随他的“小喽”定会跟进场,这是他成名之后无往不胜的最大原因,几乎做到了每次都能低进高出,一只股票因他持有而上涨,一旦被他抛出,跌起来也就越凄惨,他也就赚得越多。
一贯坚称“只买不抛”的“股神”,在2003年首次购得价值5亿美元的中石油股票。消息一公布,就有成千上万的巴菲特的追随者相继跟进,他们全都紧攥中石油的股票,死也不抛。4年后“股神”在2007年7月悄悄地抛售了最初买进的中石油股票,单单这一笔,“股神”就从中国股民身上掠走了35亿美元。
试问,岳不群在得到《葵花宝典》后,会与他的门徒分享吗?
写到这儿,不禁想起另一位华尔街高手、已故的美国共同基金先驱约翰·邓普顿爵士(Sir John Templeton)。邓普顿还是个12岁的少年时,以极低的价格从农民手里买下一辆几近报废的汽车,他然后逐渐更换零件后一直开到中学毕业。他一生的投资理念可以从此略见端倪:市场极端悲观之时,正是买入的最佳时机。当别人乐观时,他反而清仓,带着“战利品”去寻找下一轮机会。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许多公司都处于破产的边缘。邓普顿则到处借钱(就像当年买下那辆破车一样)以100美元购进104家公司股票。结果,有34家破产,最后一文不值的股票有4只,而绝大多数的股价都随着盟军的节节胜利而大幅上升。四年之后当他卖出这些股票时,一共挣得4万美元,赚了400倍!
而今,人人都知道了他的秘诀,如果所有人如法炮制,一定会在“擂台赛”中输得很惨!
华尔街还有一个门派,极力鼓动大家不管三七二十一跟着大市走,代言人叫波顿·麦基尔(Burton G. Malkiel)。他的著作《漫步华尔街》有一幅漫画:一家证券公司要招募一个基金经理,超人前来面谈。老板对超人说:“能够一跃跳过高楼的确不错,但你能超越标准普尔500 指数吗?”
让我们以2008年11月20日为界,观察一下标准普尔500指数十年间的变化。1998年11月20日,标准普尔500指数为1000点,如果你在那一天买进并持有到今天,就只剩下752点了,跌幅接近25%;如果再将通货膨胀因素计算在内,跌幅更高达60%!
说穿了,那些所谓的武林秘笈和流传下来的武林神话故事,都是用来“扫荡”小喽的招数。在当今华尔街众多的门派中,有人追寻基本面,有人追随技术面,有人钟情电子交易。可事实上,在信息极其不对称的今天,无论追随什么门派,练就什么功夫,诸如基础分析、技术分析、电脑程序交易、各种模型⋯⋯都无法保证参与其间的人们赚到钱;因为股市完全是随机的,过去的数据根本无法预测未来,以致无人能知下一刻是涨还是跌。有时街头乞丐随意选股的回报率,会超过华尔街的基金经理。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股市不过是个大赌场,只是一场金钱的游戏。这场游戏其实可能不存在任何内在真正的价值。只要开赌(开市),只要有交易,只要有些股票还能时不时地发点红利,那么即使所有企业、所有公司都不赚钱,这场“游戏”依然还能义无反顾地玩下去。
既然股市只是个最大的合法赌场,那么参与股票投资的散户就犹如赌徒,早晚是要输在庄家手里的;而由于当今股市的电脑化和衍生化,散户输钱的比例要远高于40年前,最高可达90%以上。不过由于贪婪的人性千年不变,股市和赌场的游戏规则自然也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