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家规与家庭角色责任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ldk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重视,如何预防和疗愈心理健康问题,防止问题恶化、演变成危機,是该项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理解青少年的问题,掌握更多更有效的方法来预防和化解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本刊将从2021年1月起开设“陶博士读心法”专栏,作者为苏州大学心理中心陶新华博士,他有着丰富的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实践经验。在本专栏中,他将以案例故事的形式来分析问题成因,帮助广大一线工作者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在有效沟通的关系中开展咨询工作。
  〔关键词〕家规;家庭角色责任;案例解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03-0074-03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孩子健康成长需要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要逐步适应社会的基本规范和要求。要让孩子养成守规矩的习惯,就需要在家庭中进行体验和练习。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在家庭内部约定好角色和责任,各自承担自己适合的工作,尽职尽力,使家庭环境中的责任与社会要求基本吻合,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案例故事:
  有这样一个孩子被家长带到了我的工作室。A,小学五年级男生,11岁,独生子,在校表现良好,成绩优秀,忽然有一天却不想上学了,想待在家中。父母上班了,他就在家中自己看书学习,做作业,玩耍。这种情况持续两个多月了,家人拿他没办法,来寻求帮助。
  综合情况:
  A在五年级时表现良好,但是因为他吃饭有点慢,班级里一些调皮、喜欢搞恶作剧的同学便捉弄他,把午餐时吃剩的果核或骨头吐到他的饭碗里;老师上课时批评其他同学,他觉得不公平;老师解决同学之间的纠纷,他也觉得没有道理;他认为部分任课老师讲课不生动,作业也很没趣,他不想听课也不想做作业。A觉得自己在家学习也是可以的,效果比在学校还好,因此决定不去上学,谁劝说都没有用。A的理由很充分:我是自由的人,我有行动的自由,我可以不上学;我是未成年人,义务教育法是管成年人的,父母要遵守,我不用遵守,我可以不受法律条款约束。A口才很好,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都说不过他。A在家不上学两个多月了,父母无比焦虑。
  父母说家里有外公外婆一起住,主要是为了照顾A。父母对A的教养意见不一致,父亲的意见不被重视,母亲提意见也没有效果,外公外婆非常宠爱A,即使A不上学也如此,把A照顾得无微不至。现在A不上学的时间越拖越长,父母担心万一A真的不上学了,小学都难以毕业,以后怎么办?
  咨询师与A交流时发现,A有主见,有想法,也很固执,俨然家中的“小皇帝”。面对他不上学的决定,家中两位老人和父母束手无策,焦急万分。
  问题怎么会演变成这样呢?在家庭教育和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需要理解了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如何理解这个孩子的行为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被日常琐事困扰的孩子肯定有比较深层的心理问题或背景原因。
  A的家庭结构特点是现在很常见的。爸爸、妈妈是中学教师,都要上班。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外公外婆来家中同住,负责接送孩子上学,帮助料理一日三餐。一家五口人其乐融融。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各方意见不一致:外公外婆比较溺爱外孙,A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无条件满足。妈妈把儿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处处小心,谨防他受伤,有些保护过度。爸爸因为对儿子要求较高较严格,结果被两股力量隔离开,无法施展影响力。父母很恩爱,丈夫处处让着妻子,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处处妥协。
  为了解决问题,咨询师采取了三个步骤:(1)明晰家庭角色关系,让家规清晰;(2)父母与孩子的角色关系调整到位,让父母像父母,孩子像孩子;(3)让孩子在家庭和学校里自由成长。整个咨询过程用了15次。
  只有理解了孩子的行为和家庭关系,才能比较有效地落实这三个步骤。
  第一,家庭动力关系中的疏漏是问题产生的根源,孩子总能找到令自己舒服的解决方式。
  家庭角色关系构成家庭成员的动力关系。在一个幸福祥和的家庭中,孩子体验到的动力是自己是家庭中心,可以为所欲为、无所顾忌,不需要承担责任的。家庭动力关系中的疏漏,让A钻了空子。外公外婆的溺爱削弱了父母的影响力,在尊老爱幼的家庭中,老人的意见很重要,但恰恰是这些意见妨碍了父母的有效教育。夫妻恩爱很好,但是在教育孩子上的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丈夫一味忍让,结果正确的、有益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意见不能落实,表面上孩子总是能找到令自己最舒服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但实际上问题总是悬而未决。A在学校遇到一点点麻烦就想退缩,躲避到家庭中来。长此以往,他适应环境的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必然功能受损。
  第二,每个家庭中都有许多“潜规则”,甚至相互矛盾,会让家庭丧失健康功能。要把潜规则明确归纳出来,用语言表达出来。
  A退缩到家庭中,因为家庭接纳了他,外公外婆和父母成了他不合理行为的支持者,令他可以回避矛盾、逃避压力,在现实面前止步不前。
  家庭要成为孩子进步的动力源。孩子需要得到鼓励和支持,有适度的严格要求才能有力量和能力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这要求家庭成员对于孩子成长目标指向必须一致,关系界限要清楚,责任要明晰。同时,应该制定家规,让每个成员都清楚明了,因为家规是明确宣称的,而不是“潜在的”。父母有时因为孩子表现得比较乖就误以为他会自觉进步,不用提要求他也知道,其实不是这样的,父母应该对孩子有明确、适度、可行的要求。
  经过咨询师的辅导,一家人回去调整了家庭结构,让外公外婆回自己的家,理由是外孙长大了,不要他们帮忙了,外公外婆可以放松地修养身心。父母相互沟通,妈妈表示“今后如何教育儿子,以爸爸的意见为主”。明晰家规,要求每个家庭成员必须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父母好好上班,孩子好好读书,尽职尽力,如果做不到就要在家庭会议中检讨,并接受一定的惩罚,每人每日反省一次。
  执行这一计划一开始有困难,先是外公外婆很不理解,为什么别人家宠爱孩子没有问题,而我们家有问题呢?A更是不能接受,大吵大闹。父母承受了很大压力,但由于一开始就做好了思想准备,所以并没有妥协。父母意见一致,先共同面对和化解来自老人的压力,再应对孩子的反抗。坚持一段时间后,A妥协了,决定回学校上学,调整自己,适应班级。
  A有一个奇怪的行为,晚上临睡前经常一个人在上床前尖叫或者哭泣,让妈妈非常担心。询问原因,A说是因为害怕,需要妈妈陪伴睡觉。妈妈陪伴一两个小时后,A可以单独睡觉。这种行为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反反复复,最后消失了。A说:“我长大了,我不怕了。”
  第三,问题是成长的契机,当孩子体验到成长的快乐时,潜力就会被激发出来。
  孩子重回学校后会遇到从前的所有的问题,对此,孩子可以与家长和老师商量解决的办法,逐一化解。当问题解决之后,孩子的潜力就会被激发出来。A对于学校的一些课程不满意,是因为他在课堂上“吃不饱”,于是参加了课外奥数班,提升了自己的数学水平,在班级保持数学领先,树立了自信;喜欢玩“乐高”,父母支持他参加了比赛,成绩良好;喜欢游泳和骑自行车,爸爸陪着。三个月之后,爸爸已经不是儿子的对手了:游泳落在儿子的后面,骑自行车追不上儿子,改开电瓶车追赶和陪伴。现在,一家三口都感觉到家庭生活真的是丰富有趣,充满活力与挑战。A最后小升初调研考试中取得了全家都很满意的结果,顺利升入初中,成为一名优秀的初中生。(注:本栏目中涉及的咨询个案都根据伦理要求,征得当事人同意并隐去可以识别身份的信息和细节,以保护当事人不受伤害。)
  作者简介:陶新华,博士、副教授,临床心理学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苏州大学苏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专职咨询师、督导。国本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市),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表达艺术心理治疗学组组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家庭治疗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表达艺术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主要创办人之一,江苏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苏州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苏州新教育心理培训学校校长,日本宇部创新大学临床心理学客座教授。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
其他文献
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近几年,对合作学习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然而由于一部分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实质的正确理解,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偏颇。现就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问题及对策,作一些探讨。    一、刻意追求形式  一部分教师认为只要有合作学习,就反映了新课改的精神,这就导致在有些课堂上,教师随意将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根本不考虑优势互补的作用。小组成员间讨论不能围绕中心问题开展,当问
〔关键词〕攻击行为;归因方式;儿童  一、引言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儿童特别喜欢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动不动就打别人一下或者骂别人,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一种风格,也让教师和家长 十分头疼。那么,是什么导致这些儿童产生这么多的攻击性行为呢?  班杜拉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攻击性行为的习得与矫正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但是随着信息加工途径的认知心理学的发展,道奇(Kenneth Dodge)在上世纪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良好情境,营造和谐教学氛围,给学生创设数学课堂活动空间和成功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设氛围;创造机会;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任何一种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必然是“首当其冲”。在《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已将“关注知识结果”转为“关注学生活动”,课程设计已将“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同时,在《标准》中还
〔摘要〕昊(化名)是一名爱好文学和电影的高二男生,也是一名青少年习惯性自伤患者。在一次晚自习中,被值班老師发现有割伤和写遗书的过激行为,经过学校、家长的多方配合以及心理教师五个阶段共八次的面谈及辅导,危机事件得到及时处理。本案例启迪我们,在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中应学会及时并多方联动处理问题;明确心理教师个人职责;寻找问题的核心因素;注重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引导。  〔关键词〕自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所以说,这种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激起水底天”的教学效果。作为提问的一种方式,“曲问”在课堂上是一种曲径,但抓好了往
在历次发行的《语文考试说明》中,对作文的内容往往提出这样的要求:“内容充实,材料丰富,材料新鲜”。而学生往往由于学习的紧张,课外阅读时间有限,阅读量小,阅读面狭窄,知识储备不足,往往在考场上有“江郎才尽”的感觉。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优美的文章往往需要鲜活的材料来充实,材料的质量往往决定作文的质量。如何选材,成了做好文章的关键。在作文选材上,实际上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贴近生活
〔关键词〕西藏班学生;学习适应;个案辅导  一、一般资料  学生基本资料:卓玛(化名),女,内地西藏班高一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下。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无重大疾病史。  家庭背景资料:初中以前在西藏读书,家里有爸爸妈妈、弟弟、妹妹,弟弟读初二,妹妹读小学五年级。家庭关系和睦。  学生自述:自己能来这所学校读书,爸爸妈妈很开心,自己刚来时也很开心,毕竟不是每个西藏的孩子都有机会来内地读书。但经过半个多学
外企“人才收割机”加剧我国高科技精英流失    金秋又至,各大企业已纷纷进入高校,提前开始“抢人行动”。一些企业招聘部门的人员明显感到,中国企业的人才竞争对手不仅是跨国企业的中国分公司,更强大的压力则来自于美国的另一波“抢人行动”。  据最近一份美国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综合报告显示,中国名校高才生赴美情节愈演愈烈,清华、北大也被美国媒体称为“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中国科协2008年5月发布的科
我家乡有个传统,爷爷奶奶疼长孙,爸爸妈妈爱满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反正是这么一种风气。我家本来有兄弟姐妹七人,夭折了一个大姐、一个四哥。活下来的五个兄弟姐妹当中,我排行老四,肯定是最被大人忽略的。现在被我们叫做大姐的其实是二姐。  那时候大人也没能力精心照顾每一个小孩儿,我们都像野草一样长大。突然听说哪家小孩儿在水塘里淹死了,或是爬树摔死了,全村人都跑去看看热闹,说些毫无意义的安慰话。没谁真的当心
〔摘要〕不少离异家庭中的学生内心很脆弱、敏感。因此,学生遇到心理危机需要干预时,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尊重、支持、接纳,提供释放情绪的机会,如果可行的话,还可以与家长一起努力采用积极应对的方法调动学生内在和外在的有效资源,协助他们顺利度过心理危机。  〔关键词〕离异家庭;亲子关系;心理危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6-0042-03